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寫作範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寫過事蹟吧,事蹟具有概括標明先進事蹟的主要內容或材料的用途。我們該怎麼擬定事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寫作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寫作範文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寫作範文1

空山花落,月影徘徊,淡淡的日子羨煞了湖光的瀲灩,盪出一句“我們要真誠”。微微清風,拂綠青荷,淺淺的流年洗滌歲月的繁雜,留下一句“我們需要真誠”。真誠是紐帶,維繫在人與人之間,綴成一個美好的和諧的社會;真誠是基石,一塊塊築在國家的`大廈之下。沒有它,大廈將傾。當每個人都做到真誠之時,紐帶將會更加柔韌,基石將更加堅固。真誠的陽光從海上升起,照亮每一個人的心房。

真誠其實很簡單。真誠實人與人之間的一份信賴。真誠是哥哥去世,弟弟代哥哥還完30萬農民工鉅款的一諾千金;真誠是有人摔倒上前扶一把的小小善舉,真誠是童叟無欺的商業道德,真誠是生活的一捧清泉,洗滌我們心靈的污垢。所以,我們需要真誠。真誠是陽光,人與人只有真誠,才能讓幸福的陽光普照。真誠是雨露,人與人只有真誠,才能讓甘露滋潤乾涸的心靈。真誠是花香,人與人之間只有真誠,才能讓世界瀰漫出芳香,所以,我們需要真誠。

説的好遠沒有做得好重要,漂亮話誰都會説,但真的做卻未必人人可以。我們需要鄙棄那醜陋虛偽的一面,用真誠的行動趕寫內心的問卷。修心重於飾面,讓我們攜手並進。“人待我以真誠,我回報以微笑”,泰戈爾如是説。我們需要真誠。朋友,讓我們真誠以待,讓真誠的温情瀰漫歷史竹簡的滄桑;讓我們真誠以待,讓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灑滿陽光!唯有真誠,能化冷漠之冰雪,為你我,為社會,為國家,帶來一個嶄新的春天!我們需要真誠。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寫作範文2

2月27日晚上,我們全家一起觀看了《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

晚會評選出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分別是:于敏;朱敏才、孫麗娜;趙久富;張紀清;陶豔波;木拉提·西日甫江;肖卿福;朱曉暉;隴海大院;抗擊埃博拉病毒中國援非醫療隊。他們中,有科學家、有老師、有醫生、有警察,還有點僅僅是普通的老百姓,但他們卻用樸實無華的行動感動了在場的觀眾,感動了電視機前的你我,更感動了中國!

我對朱敏才、孫麗娜夫婦的印象最深。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孫麗娜曾是一名高級教師,他們走過半個地球,退休後,卻放棄回京悠閒的晚年生活,奔赴貴州偏遠山區支教。山區條件艱苦,衞生條件差,住宿簡陋。他們卧室隔壁就是廁所,臭氣熏天,連睡覺都要戴上兩層口罩。然而兩位老人毅然決然地在這樣的環境裏駐足,而且不是一兩天,而是一干就是十年。十年中,朱老師都沒有回過北京,孫老師每次回家也是匆匆趕回來,因為山裏的孩子是他們最美的期待最大的牽掛。他們要開一扇窗,讓孩子發現新的世界。朱老師因為過於勞累,倒下了。在病牀上清醒過來後,心裏惦記的依然是自己的.學生們。朱老師和孫老師就是“最美鄉村教師”!

正是有了這樣默默奉獻的老師,才有了越來越優秀的中國少年。正是有了這樣默默奉獻的警察,才有了我們越來越和諧平安的家園。正是有了這樣一羣默默奉獻的中國人,才有了越來越強大的中國。我們要向他們學習,向他們致敬!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寫作範文3

時年25歲的郎平橫掃各大賽事,職業生涯正盛,本該蓄力再創巔峯。然而長期的高強度訓練,讓她在收穫成功的同時也被傷病折磨。郎平是一個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的人。1985年,考量過自己的身體狀況後,郎平毅然選擇退役,進入北京師範大學攻讀英語專業。後與丈夫白帆共同赴美留學

出國前,郎平是排球賽場的王者,但是,經歷了一無所有的生活後,她要歷練成為生活的王者。郎平在自傳裏這樣寫道:“因為我拿的是公派自費的簽證,所以不能工作,沒有經濟來源。以前都是高高在上的`,現在,一下子落到最底層,還得靠人家借我汽車,給我買衣服,我所有的優勢一時都沒有了,心裏很難平衡。後來,我慢慢地想通了,我來美國學習,就是要掌握自己過去沒有的東西,開始新的奮鬥。這段8年的海外生活經歷,歷練了我的心智,我已經把自己這個‘世界冠軍’一腳一腳地踩到地上了,踩得很踏實。如果我沒有經歷過出國後‘一文不名、一無所有’的生活,沒有這些起起落落、沉沉浮浮的經歷,我的人生不會有第二次起航。”

1995年,中國女排陷入低谷,在退役十年之後,郎平回國擔任女排主教練,她拋家別女一個人回到北京。僅僅一年,她就率領中國女排走出低谷,獲得亞特蘭大奧運會銀牌和第十三屆世錦賽亞軍。成績背後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付出。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半決賽前,郎平曾因過度疲勞、血液含氧量過低,跟隊員説話時突然暈倒,她卻憑藉驚人的毅力堅持上場,穩定軍心。

在郎平帶隊的1995—1998年這個時期,中國女排兩次大賽都闖入決賽,不過最終惜敗正處於白金一代時期的古巴隊,屈居第二。後來郎平辭職了。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寫作範文4

秋意漸濃,羣山環抱的山城村,山頭層林盡染,田間金黃一片。“山城一隊北部灣,當年就是爛泥灘。一遇水澇就不收,如今變成米糧川。”山城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邱大鵬感慨地説,這首流傳下來的順口溜,是鄉親們對孫景坤帶領大夥改天換地最好的感念。

1955年,復員的孫景坤放棄到城裏工作的機會,選擇回鄉務農。“咱沒多少文化,還是回家本本分分做個農民。”孫景坤回憶。回鄉後,孫景坤把各種獎章獎狀精心包好放到箱底,扛起鋤頭下地種田。很快,正直能幹的他被選為生產一隊隊長,帶領村民們向着貧困這個“敵人”發起新的'衝鋒。村裏有條河,經常氾濫引發水災。孫景坤的倔勁上來了:“還能讓條小河欺負了?”他帶領村民開山碎石、肩扛手提,築起一座堤壩,自此河水安瀾。“他是軍人出身,身上有一股威嚴勁兒,從不強迫鄉親們幹這幹那。”86歲的村民劉振山回憶,“他在前邊幹,我們在後邊學,大家心服口服。”山城村是有名的蔬菜村,市裏曾劃分一片公廁供村裏挑糞施肥用,村民都不願意去挑糞。正犯胃病的孫景坤第一個站出來:“沒有好的肥,菜怎麼能長好,我來挑。”挑着100多斤糞,走七八里的山路,他硬是挑了回來。看他忍着胃痛滿頭大汗顫巍巍的樣子,村民們紛紛挑起了糞桶。

靠着孫景坤的帶動引領,山城村把上百畝爛泥灘改造成良田,在數百畝荒山上種植板栗、落葉松等經濟林,一躍成為十里八鄉有名的富裕村。村民劉玉慧説:“我們現在過上好日子,都得感謝這個老爺子。”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寫作範文5

一年一期的《感動中國》如約而來,一批各行各業感動國人的故事躍然屏幕,給予我們感動和力量。兩彈一星功勛程開甲,把生命獻給高原的植物學家鍾揚,守島衞國32年的民兵夫婦王繼才、王仕花,生活節儉卻捐贈千萬的退休老人馬旭,不畏犧牲的排雷戰士杜富國,勇鬥歹徒的退伍軍人呂保民,危急時刻安全降落的英雄機長劉傳健,雪域郵路上的忠誠信使其美多吉,堅守扶貧一線的'基層幹部張渠偉,擔起未來的80後鄉村教師張玉滾。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讓我明白了要為社會做貢獻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提升自我能力。俗話説“打鐵還需本身硬,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好的身體是幹事創業的根本,身體力行,才能彎腰實踐。不斷學習黨的政策法規、學習業務理論技巧,主動適應新常態,不斷練就新能力。

二是堅守基本原則。遵守各項法律法規,嚴守規矩底線,不踩法律紅線,按規矩辦事,用制度管人。在工作上,始終堅持不推諉不扯皮、不攤派不遙控,搞好單位團結,帶好乾部隊伍。認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到尊老愛幼,爭做人人學習的表率。

三是履行自身職責。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職責,組織和領導安排的要及時抓落實,自己分管負責的要親自指導跟蹤問效。作為一位公民一名國家幹部,要敢於同社會的不良風氣説不,要善於帶頭做合格公民,傳播正能量,傳遞好聲音。

他們活着是一面又一面旗幟,倒下是一座又一座豐碑,折射出一個時代中最閃亮的光芒。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寫作範文6

2月18日,在央視播放的“感動中國”的頒獎盛典上,我們的杜富國同志——傷情牽動國人心的排雷戰士,在邊境的掃雷活動中,面對複雜雷場中的不明爆炸物,他沒有退後,而是勇敢的向前邁進腳步,導致嚴重負傷,並把自己的雙眼和雙手奉獻在這次的邊境掃雷活動中,杜富國同志面對危險,捨己救人,用實際行動書寫了新時代革命軍人的`使命擔當。

平凡的軍人擁有一顆不平凡的心。在此之前,杜富國先後進行掃雷1000多次,拆除雷2400枚,每一次的掃雷活動無疑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但之前的每次掃雷活動都安全渡過,最後一次掃雷活動卻讓他永遠的失去雙眼和雙手,再也無法擁抱自己的父母和妻子,再也無法看見那一片由雷區變為綠油油的莊稼地。

他不僅是一名軍人,還有另一個身份——共產黨員。在入伍之前,杜富國還不是一名共產黨員,但加入掃雷大隊一年後,他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併成為了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因為他看見出任務時,在前面的戰友都是共產黨員,他們把危險留給自己,把安全留給身後的戰友,他把前面的戰友當成自己的榜樣。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無數像杜富國這樣優秀的共產黨員為黨和國家的事業犧牲小家,犧牲自我,他們的肩上扛着黨和國家賦予的責任,不能在危險面前退縮,要做鐵骨錚錚的漢子。

國富則民強,民強則國盛,國盛則民安,民安則天下太平,用鮮血證明這句話的重要性。他敢於擔當,無私奉獻,用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共產。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寫作範文7

告別了青春激昂的季節,告別了放飛夢想的日子,我懷着激動而又忐忑的心情踏上了工作崗位。曾經憧憬的畫面馬上就要在赤裸的生活中構圖和繪畫,激起了對於工作和夢想的信心,然而在躁動的憧憬背後卻是充滿無限疑惑和迷茫的眼眸。但是在培訓過程中,觀看的兩段《感動中國》先進人物事蹟視頻,使我的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霎時,眼前一片光明。是他們的氣節和精神融化了我,感動了我。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應該具有他們那樣的品質,始終把學生當做自己人生的第一位,把關愛當做教育的第一步,用心去傳授知識,用愛去感化心靈。

李桂林、陸建芬夫婦在海拔兩千多米的高山上教書18年,培養了一百多位彝族孩子,幫助他們學習文化,擺脱愚昧,走出大山,走向文明。李桂林第一次攀上中斷了十幾年讀書聲的高山學校,感受到了山民們的純樸熱情和心底呼喚,他們夫妻用十八年的`堅守做了回答:把青春獻給孩子。同時十八年的耐心關愛,十八年的執着堅守,換來了感動中國的盛情禮讚。生命的存在形式多種多樣,有的翱翔於天空,有的呼嘯於大地,有的馳騁於沙漠。無需褒貶哪那一種形式,價值才是最重要的,本質才是最感人的。李桂林夫婦就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書寫了一部動人的育人讚歌,彰顯了生命的價值、本質和輝煌。他們感動的不僅是正在貧瘠的土壤中尋求知識的幼苗,而且感動了我們這些在教育的路途中充滿迷惑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