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的飲食習俗及禁忌

萬聖節飲食習俗

萬聖節的飲食習俗及禁忌

1.南瓜派

每年10月31日是西方國家傳統節日萬聖節,南瓜在萬聖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萬聖節是祈福平安的日子,同時也是慶祝秋天豐收的節日。這時候美國人和西方很多國家會慶祝萬聖節吃南瓜餅及各種南瓜美食。南瓜彷彿已經成為秋季的代表美食,也是秋天豐收的象徵。

萬聖夜的象徵物是南瓜燈,所以南瓜派也是萬聖夜的節慶食品,特別是在美國。南瓜派是美國南方的深秋到初冬的傳統家常點心,平常就有在吃,特別在萬聖夜的前後,成為一種應景的食物。另外烘乾的南瓜子也是常被當做萬聖夜的食品。

推薦:南瓜餡餅

南瓜餅做法是將南瓜切塊去瓤,蒸熟後去皮搗成泥,加蜂蜜(蜂蜜食品)、麪粉、糯米粉,和成軟軟的南瓜麪糰後下鍋炸熟。

2.焦糖蘋果

由於萬聖夜臨近蘋果的豐收期,焦糖蘋果(caramelapple、toffeeapples)成為應節食品。蘋果的酸甜和外頭的糖衣很配,小孩子特愛!焦糖蘋果從萬聖節到聖誕節都算是節慶食品,在全美流行。

咬蘋果

聖節前夜最流行的遊戲是“咬蘋果”。

推薦:焦糖蘋果

焦糖蘋果的做法:蘋果去核切片待用;取一半黃油,加上紅糖,置於平底鍋內,用中偏大火加熱;紅糖逐漸熔化起泡,看差不多全部熔化了,就再加入另一半黃油,倒入蘋果片和威士忌(一湯匙);煎到蘋果片向下一面顏色變深後,將蘋果片翻面;兩面都變色後,熄火,撒入肉桂粉拌勻,即可出鍋。

3.小孩子提着南瓜燈要糖果

萬聖夜晚上小孩子和青少年都會化粧成鬼怪沿街要糖果,因此各種糖果也算是應景食品的一種,這時候商店裏賣的糖果較受歡迎的是各種鬼怪造型的糖、和以萬聖夜常見的橘色、棕色或黑色為包裝的糖。

大人應該要求孩子只許去門口有節日佈置的並點了燈的人家,否則不去打擾。另外討糖過程的始終必須站在大門口等待,不許進屋,討回的糖也要交大人檢查後才許吃。對接待孩子的人家也要求不給自家制作的食品也不給未包裝的食品。

推薦:粟米糖

粟米糖是在美國和加拿大的糖果,主要是在秋季的萬聖節流行。粟米糖是Wunderlee糖果公司在19世紀80年代創建。糖果是模仿玉米粒;三種顏色。每片約3倍的一個玉米粒。糖果是主由糖,玉米糖漿,人工色素和粘合劑。傳統粟米糖片是三種顏色:黃色廣泛年底,錐形橙色中心,白鰭尖。

4.爆玉米花

眾所周知,南瓜食品是萬聖節的必備,但你知道,爆米花也是萬聖節不可缺少的食物嗎?

爆玉米花很簡單,是一道快手零食,交給你這個做法,你可以隨時有零食吃,買來爆米花玉米,花生油(黃油也行)加白糖,炒一下就得了。買來小玉米粒。鍋裏到花生油,涼油放5大勺糖,放入玉米。慢慢翻炒,用小火,等玉米均勻炒熱後,蓋上蓋子,將火加大一點點,蓋上蓋子。蓋上蓋子之後,搖動鍋,使底面的玉米受熱均勻,這時玉米開始爆開,快要結束時,停火,出鍋。裝盤晾涼,裝到密封盒裏,隨吃隨取。

爆玉米花也營養。玉米富含胡蘿蔔素和纖維素。爆玉米花的營養更容易被人體吸收。爆玉米花不健康,問題不在於玉米本身,而在於添加的鹽、脂肪和糖上。

萬聖節的禁忌

1、印堂發黑

印堂是兩眉之間的位置,如果該部位有黑氣的話,代表此人在這段時間運勢較弱,遇到危難的機會頗高,而且危難會在短期內發生,所以不宜在扮鬼扮馬,否則容易被靈界入侵身體。

2、孕婦

懷孕的婦女陽氣會極重,而且最忌陰陽相沖,靈界陰氣極重,跟孕婦相沖下輕則影響孕婦胎兒健康,重則後果不堪設想。

3、大病初患

大病初患的人,元神較弱,本身已容易被靈界騷擾。所以扮鬼扮馬就更容易招惹到靈體,隨時會被靈界朋友入侵身體,令元氣傷上加傷。

4、生肖犯太歲

犯太歲的生肖(本命年為牛、羊、馬、狗),運勢大多較弱,運勢弱亦容易招惹靈體,所以在萬聖節時亦不適宜裝神弄鬼,讓自己運勢更弱。

5、失意人

所謂失意人,即是指剛失戀、生意失敗或失業的人士,這類人士時運甚低,本身不用扮鬼已經會招惹靈體,若再扮鬼扮馬,就會更容易被鬼上身。

6、睡眠不足或飲酒人士

如果睡眠不足,又或者剛飲完酒,醉眼昏花,也特別容易被靈界入侵身體。所以若要扮鬼扮馬,就切記要養足精神,又或者不要飲太多酒,以免靈體乘虛而入。

不想錯過萬聖節狂歡作樂的機會,但又怕扮鬼會惹禍上身?其實都有化解的方法,只要記著以下幾點萬聖節禁忌,做足預防措施,就不怕扮鬼扮出禍了。

萬聖節真的有鬼嗎

傳説兩千多年前,歐洲的天主教會把11月1日定為“天下聖徒之日”(ALL HALLOWSDAY)。“HALLOW”即聖徒之意。傳説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等地的凱爾特人把這節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們認為該日是秋天正式結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嚴酷的'冬季開始的一天。那時人們相信,故人的亡魂會在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尋生靈,藉此再生,而且這是人在死後能獲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着的人則懼怕死魂來奪生,於是人們就在這一天熄掉爐火、燭光,讓死魂無法找尋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靈嚇走。之後,他們又會把火種燭光重新燃起,開始新的一年的生活。傳説那時凱爾特人部落還有在10月31日把活人殺死用以祭奠死人的習俗。

到了公元1世紀,佔領了凱爾特部落領地的羅馬人也漸漸接受了萬聖節習俗,但從此廢止了燒活人祭死人的野蠻做法。羅馬人慶祝豐收的節日與凱爾特人儀式結合,戴着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動物或鬼怪,則是為了趕走在他們四周遊蕩的妖魔。這也就是現全球大部分人以古靈精怪的打扮,來慶祝萬聖節的由來。時間流逝,萬聖節的意義逐漸起了變化,變得積極快樂起來,喜慶的意味成了主流。死魂找替身返世的説法也漸漸被摒棄和忘卻。到了今天,象徵萬聖節的形象、圖畫如巫婆、黑貓等,大都有友善可愛和滑稽的臉。

當然也有另一種説法是來自於天主教對其它宗教的節日的吸收、改造和重新詮釋。萬聖節前夜起源於不列顛凱爾特人的傳統節日(Samhain,薩温節),在10月的最後一天,他們相信這是夏天的終結,冬天的開始,這一天是一年的重要標誌,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被稱為“死人之日”,或者“鬼節”。這一天各種惡鬼出沒,死去人們的靈魂也會離開身體,在世間遊走,這一天的晚上也就格外危險。人們會把食物放在門口吸引有主的鬼魂靈魂,而為了嚇走邪惡的鬼魂,凱爾特人會戴上面具。鬼節是一年中很特別的日子,英國人和愛爾蘭人在這個時候悼念他們死去的親友。這些人相信,死去的靈魂會在這一天來到人世間,因此每年10月31日他們燃起篝火,舉辦盛宴以求好運。

天主教傳教士登陸不列顛諸島的時候,傳教士們為了壓制這種被他們視為異端的德魯伊傳統,就把這一天之後的11月第一天定為萬聖節,紀念天主教的聖人們,希望以此打壓這些鬼怪觀念,所以説是先有鬼節,後有萬聖節。然而,異教徒除了在萬聖節對天主教聖人表示尊敬之外,仍繼續在10月31日慶祝鬼節。

所以説萬聖節是不存在鬼的,那些都只是傳説,是人們飯後閒談的一個話題而已,根本就沒有現實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