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的課後反思

20××年4月1日,我有幸參加了“安康市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評價典型案例”課題課例觀摩研討暨李志工作工作訪網絡研修交流會上作了一節《分數的意義》的公開課,受到了當地的老師及團隊成員的好評。

數學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的課後反思

當課程上完後,獨自靜思時,整過教學過程又呈現在自己的腦海裏,從課前的談話到課時的導入以及各個教學環節中,存在很多值得思考與探討的話題,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反思:

一個大問題:超時了。這也是觸犯了一個教學能手的大忌,主要在兩方面。第一,導入時滲透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係時有些過耗時,可以進行優化。由一個老師引出“1”,再到班級、會場、地球、太陽系、宇宙等都可以用“1”表示,滲透了“整體”這個教學重點。再由“儘量分一樣多”引出平均分,其實“平均分”這是在分數的初步認識上已經學習過了,就直接可以説“我把這一塊橡皮泥平均分成兩份,這一份可以用什麼數來表示?”沒有必要藏着説盡量分一樣多從而引出平均分,此時會省一些時間的。第二,在小組合作學習之後的交流,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時也有些浪費了時間。主要原因分組時,自己沒有清分組的情況,小組內交流的用時長了。學生全班交流時,PPT與學生的彙報沒有很好的跟進。從而也會影響時間的。

一個小遺憾:課程的首尾未能很好的呼應。這是我在課堂交流時突然萌生的想法,即課前交流時,我讓學生報數,習慣上學生利用的是非零的自然數來報數。其實,我想在學生明白了分數意義以後,讓學生試着用分數的形式再來報數,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從開始,第二個學生報……,每報完一個學生站起來,當30個學生全部報完進,課程也進入了尾聲,老師適時的宣佈下課了,這樣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從而也與課程的開始形成呼應。

兩點思考

備課的思考:分數的產生是放在課前介紹還是放在課後理解?在備課之前,我參照了諸多備課資料,大部分的教學設計都是將分數的產生放在課後的理解上。於是,我反覆研讀教材的編排意圖。在教材上編者是這樣設計的:分數的意義下面設計了兩幅圖,第一幅是古人度量物體時,不能得到整數結果時,該怎麼辦?於是產生分數。第二幅圖是分蘋果的圖,將蘋果一分為二,用分數表示。這兩幅圖從歷史和現實兩個角度介紹分數的產生,之後才編排了五幅情境圖引出分數的意義。既然教材這樣編排也它的編排意圖,在學生初步學習了分數之後,知道分數的產生,從而再次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因此,我就順應了教材的意圖,從而也是對教材的尊重,於是我就將分數的產生放在課前。

分數的意義裏是這樣寫的`:“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一些物體”然情境圖裏有一個圓平分4分,表示1份;一個正方體平分4分,表示1份;一條線段平分4分,表示1份;一把香蕉有4根;一盤8個分4排的蛋糕。一個物體可以從一個圓、一個正方形去感悟,一些物體可以從一把香蕉、一盤蛋糕去理解,可是一個計量單位該怎麼去理解呢?可是,這條線段是不是算計量單位呢,與分數的產生用繩子量物3段多一點相結合,於是我就想到了米尺。

分數表的呈現是否妥當?我設計的理由有兩點。其一,讓學生進一步明白分數的分子和分母之間的關係,是由兩個非零的自然數組成,通過學生觀察發現,原來分數的分子可以小於分母,也可以等於分母,還可以大於分母。從而再次激發學生想繼續學習的願望;其二,把分數的分子和分母看成一組數對,滲透一一對應思想,再通過與圖形相結合,也培養了學生的數開結合思想。

教學評價的思考:由於我自身的特點,口頭表揚學生還有些生硬,但如何很好的落實教學評價呢?為了和教學評價相接軌,我主要採用了物質品價,從而讓學生感覺到想得到小禮品是要付出代價的,其次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評價及學生自我的評價,來激起學生的興趣。再次,通過學生説分數、創造分數、判斷正誤、畫圖來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以上我是對這節課淺顯的分析和反思,力爭在下次的教學中心儘量克服這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