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城市實習報告3篇

隨着社會不斷地進步,報告不再是罕見的東西,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那麼什麼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城市實習報告4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精選】城市實習報告3篇

城市實習報告 篇1

20xx~20xx學年第二學期

城 市 參 觀 實 習 報 告

專 業: 班 級: 學生姓名: 指導教師: 實習時間:

20xx年6月

大學建築工程學院

填 表 説 明

一、此表第一、二部分由實習學生認真填寫,實習日誌填寫十一次,實習總結

不少於5000字。

二、實習成績分為:優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五個等級。

三、一律用黑色筆填寫或四號字體打印,要求字跡工整,內容實事求是。

1

2

3

4

城市實習報告 篇2

目錄:

1實習概況

2實習記錄

3分析與討論

4實習心得

5參考書目

6對實習的建議

1實習概況:

1.1 實習目的:

增進對於城市生態系統的基本要素、城市人與環境關係的認識,增強對城市的感性認識,發現城市中不合理的地方並能將課本中的知識運用於實踐,城市生態課實習報告。

1.2 實習時間以及內容:

時間:XX年4月5日

路線:從北大地學樓出發,沿着燕南園,翻尾石魚,從北大西門出到蔚秀園,穿過承澤園到海淀公園,經六郎莊,直至北京城市綠化隔離帶,從頤和園南如意門進入頤和園,沿昆明湖南岸到萬壽山北坡。沿途觀察當地的建築,植被,動物,土地以及人的活動,並向遇到的人展開一些調查,獲取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1.3 實習效果和教訓:

1.3.1實習效果:

總結實習的所得,實習的主要目的都達到了。這次實習使我對於城市中人與環境,與其他生物的關係有了感性的更進一步的認識,並因此使得自己以後思考問題能站在一個更為全面的角度 。

1.3.2實習教訓:

但由於是第一次實習,實習經驗還不是很足,特別是到了頤和園後,由於頤和園的秀麗風光並且有些累了,有些放鬆,所以遺漏了許多細節,使得這次實習並不是很圓滿。同時這個教訓也應該謹記,爭取在下次實習時能做得更好!

2 實習記錄

本部分將以路線和我所見所聞為線索,詳細的概括在實習中所見到的各個方面。

2.1燕南園:

燕南園是北京大學的“世外桃源”,我們去時正好是在春天“乍暖還寒”,萬物復甦的時候,燕南園一片綠色。其中的樓房大都建於50年代,帶有西方建築的風格。在一個垃圾周圍,我們看到了一種叫做車前草的耐踐踏的植物。在燕南園裏我還看到了一片在這嘈雜的城市中難以見到的一片綠地,裏面自然生長着的植物,説得出名的説不出得名的大概有十多種,這與我們在公園中所見到的人工的單一的草坪是截然不同的,實習報告《城市生態課實習報告》。而在這綠地中我還同時看到了蚯蚓糞。在園中,我訪問了一位正在修剪樹枝的女士。當問及對住在燕南園的感受時,她的語氣充滿了自豪,她説到:“這麼好的地方,有這麼多的古樹,這麼多的植物,有時候還有許多小鳥,在哪找的到?!”同時她還表示在燕南與別墅中,她願意選擇燕南。也許別墅中也會有樹,然而她認為那裏的環境過於人工化遠不及燕南的自然環境舒服。在離開燕南的時候,我回頭看到這處於一片碧綠的樓房中有些的牆壁上爬滿了一種我叫不上名字的植物,與這古香古色的建築形成了對照,給人以一種古樸之感,這的確是一個“世外桃源”!

2.2 靜園及其附近:

靜園的草還帶有些黃色,靜園原來是一片蘋果園,因為修蓋新圖書館而將這蘋果園該成現在的樣子,以給學生提供一個休閒娛樂的地方。然而不知道什麼原因,靜園中的人並不多,不大的靜園反而給人一種空曠的感覺。靜園後面的園子到是已經呈現出一片綠色,高大的雪松形成一片綠蔭,給人一種與靜園不同的感覺。然而很遺憾的是,由於是人工草坪所以不許踐踏。在南北閣的屋檐下,我們發現了小鳥以及它們所築造的窩。

2.3 未名湖及其附近:

從靜園出來,我們沿着小山坡間的路到未名湖。這條路很安靜,偶爾可以看到一兩個人在這靜謐的山坡上大樹下看書。未名湖邊的柳樹已經發芽,隨風飄舞,給人以“楊柳依依”之美感。粉紅的桃樹也已經開花,夾雜於萬綠之中。在未名湖旁,老師帶我們去看了在翻尾石魚旁邊的一塊小沙灘,沙灘上有着許多小草,中間有一條路。這個沙灘與翻尾石魚連成一體,是未名湖中一道美麗的風景線。然而老師告訴我們小沙灘上原有一塊介紹翻尾石魚的碑,是後來才移到沙灘前面。

2.4 蔚秀園:

我們從西門出直接進入蔚秀園。進入蔚秀園,我看到的是有些蕭條的景色,還有一個充滿髒水的河,河邊有些野草。在這小河旁邊,我訪問了一位老太太。老太太告訴我,她還是喜歡住在這裏面,雖然水很臭。在臭河的一邊,我們看到了一個自然的小山包,上面有一個亭子。走上小山包,便看到了一幅在城市中及其難見到的畫面,一羣老太太在剪野菜,還有兩個十一二歲的小男孩,亭子中是一對情侶在看書。此時大概已經9點半,太陽已經有些大了,然而,由於山包上的大樹遮擋了陽光,使得這裏成為了一個極好的乘涼之地。那兩個小男孩告訴我,他們覺得挖野菜挺好玩的,覺得住在這裏面有這麼一個其他地方沒有的小山包,他們玩的東西玩的花樣比其他人更為豐富。當我走近這些老太太時,卻詫異地發現她們竟然是將這些野菜連根拔起,而她們並不認為這會對這小山包造成破壞。而矛盾的是,這些老太太告訴我們她們都很喜歡這個天然的而非人工的小山。

2.5 萬泉文化公園:

進入萬泉文化公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小型兒童遊樂場以及其後的一片草地。因為是週末,玩的小朋友比較多。但是,也有不少父母帶着他們的孩子在草地上玩。一對帶着孩子在草地上玩耍的父母告訴我他們經常帶他們的孩子來這玩,因為這視野開闊,空間大,空氣新鮮,而他們更為喜歡帶孩子在草地上玩,因為遊樂場的器械容易使孩子摔傷,而他們的孩子也更喜歡在草地上玩。但讓他們不滿意的是,廣場中的樹太少了,亭子也很少,在夏天的時候沒有足夠的乘涼的地方。告別了快樂的一家子,我卻發現在離他們不遠處立着一塊牌子,上面寫着“請勿踐踏”四個大字。

城市實習報告 篇3

  一、實習概況

1.實習目的: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同當地居民或公園遊客的交流,增進我們對於城市生態系統的基本要素、城市人與環境關係的認識,以及瞭解人們對於環境的真正需求。

2.實習路線及內容:20xx年4月5日,早八點,在北大逸夫二樓前集合出發,經圖書館至燕南園,停留進行觀察調查;經靜園至翻尾石魚;從北大西門出至蔚秀園及承澤園,解散進行調查;在海淀公園調查後,經六郎莊、北京城市綠化隔離帶、京密引水渠,從南如意門進入頤和園,沿昆明湖南岸、頤和園北岸、萬壽山北坡一路觀察,聽取老師講解;約14:30實習結束。3.實習達到的目標:通過老師的講解以及自己的觀察,將課堂上講授的知識同實際聯繫起來,發現原來我們身邊有許多細節都被我們忽略了,一些習以為常的事情背後還有大文章。通過實習,也認識了一些動植物,增加了知識。

  二、實習記錄

1.逸夫二樓經圖書館至燕南園途中:在圖書館前回望,通往東門的那條路,左邊是繁忙的建築工地,右邊是教學樓,僅有的那片可憐的.草坪是看不到的。雖還是春天的早上,但還是給人一種熱的感覺。也許因為是新建不久的,路兩旁幾乎沒有一棵樹。北京春季多風,有時還會夾雜着工地上的土,形成一個小型“沙塵暴”,令這條路有些讓人望而卻步,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要低頭疾走,當然這種情況在出了東門以後也沒有得到緩解。缺乏綠色,也使這條路讓人感到很暗淡,有些過於嚴肅。不能説這條路上完全沒有綠色,還有一片草坪。關於它我問了問周圍的同學,有的説沒什麼感覺,有的説它晚上還不錯,還有的説剛來的時候覺得綠油油的挺好,後來就沒注意了。我覺得這和人的心情有關,剛入學當然覺得什麼都好,後來也就沒心情注意了,還是“低頭疾走”要緊。晚上其實是草坪裏的燈好看。這麼説來它存在的意義似乎不大,不如種些樹,因為在地學樓前,我覺得弄成一個小型的實習場地,大家可以分辨分辨巖石,認識認識植物,比在屋子裏印象要深刻。老師還提到如何設計這條路以配合圖書館及周圍景物的問題。2.“世外桃源”——燕南園:

(1)老師在園內一片草地中講解:瞭解並認識了一些植物,如耐踐踏的車前草,開着紫色小花的二月蘭,堇菜和蒲公英等。這些野生的植物不需要人們特殊的照顧,自生自滅,但是生生不息,二月蘭謝了,三月蘭花開,種類更加豐富。

(2)自己在園中的觀察:與園外相比,園中的人工雕琢很少。牆角,路邊都長着野花。注意到園中很少有鐵柵欄,草地的邊界都是由一種植物,再在上面簡單的架一根竹竿組成的。植物都是活的,長葉開花後應該很漂亮。我想這個效果是鐵柵欄無法擁有的。在裏面還看到三隻野貓,兩白一黃。

(3)同園內居民的交流:有一位40多歲的叔叔在自家門前的地裏給玉簪花分株,訪問中他説這一小片地裏的植物都是他種的。問他住在這裏同住在樓房哪個好,他説當然是這裏好,因為這裏人的密度小,活動空間大,還可以種花草。在詢問一位住在園中30多年的老大爺時,他指着園中的一個花壇説,那裏以前是一個遊樂場,現在修了反而少了個娛樂的地方。在問及住在此處還有什麼不如意的時候,被訪的人一致對園內的公廁表示不滿,説不僅環境差了,而且人也雜了。有一位50年代就居住在這裏的老奶奶説這裏的植被亂七八糟的,自己想種點花,又會被人折走。靜園:據老師介紹,這裏以前是一片蘋果樹林,但為修草坪被砍掉了。靜園的草坪可以任人踐踏,目前黃綠相間,野草為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