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語文教師教學隨筆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知道隨筆吧?隨筆其實就是日常生活中對一些事件的想法,及時捕捉,隨手記錄下來。那麼,怎樣才能寫出好的隨筆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教師教學隨筆,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薦】語文教師教學隨筆

語文教師教學隨筆1

有時候覺得讓學生理解那麼深有些拔高了,不過如果按高老師所説的那樣,我們有責任幫助學生在跳一跳的基礎上理解兒歌、童話,小短文,那麼兒童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來有感情地朗讀就存在着可能性。努力一下,就可以達到。

不過這裏我想也存在一個最低的“道德底線”問題,即閲讀底線,我想課標所規定的正是這個底線,我們在確保每個孩子能正確流利地朗讀的基礎上,可以讓有能力的孩子達到較高的水平。可是這種水平其實是一種聽讀的能力,並不是我們中高年級所要求的看讀能力。

由此又想到一個事實存在的問題,那就是一年級的小朋友們記性是極好的,他們往往在聽了老師或同學兩三遍的基礎上就能背出來,可是對於書本上的字,卻還是不通。常會有這種情況,孩子能背出這篇短文,但如果把這短文放在孩子面前,那他一字一句地讀,卻讀不出來。

其實這就是中高年級老師所説的低年級讀書不過關的問題,實際上是因為低年級孩子們的.聽讀能力很強,可看讀能力卻很弱,而到了中高年級着重的是看讀能力,於是乎就有了低年級讀書不過關的問題,試問讀正確都不過關,又怎能談有感情呢。其實中高年級老師又怎能明白這其中的道理呢。

因此我就在想,在低年級的時候,注意引導他們自己讀書,這樣一兩年下來,也許可以提高孩子們的看讀能力,讓聽讀與看讀同步提高。

語文教師教學隨筆2

從閲讀心理看,閲讀是期待產生,期待實現,同時產生新的期待這樣一個不斷推進的心理矛盾運動過程。學生在閲讀過程中,從接受到讀物的第一個信息時,他的閲讀思維活動就啟動了。他要對這個信息進行詢問、作出猜測、產生期待。正是這種詢問、猜測、期待,成為閲讀活動得以自主、自由進行的內驅力。教師有熱情,學生才會被感動。閲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適當的煽情能激發學生的`閲讀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慾望,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他們帶頭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同時,教師在閲讀教學中要倍加珍視和把握學生情感活動的脈搏,使其隨着閲讀過程的推進得到強化。國小生還處於兒童時期,其感情總是處於運動的狀態,他們在感受課文形象為之動情時,情感趨向高漲,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開始轉向課文本身的語言,老師應從學生的面部表情、朗讀的聲調、發言的措辭,敏鋭地覺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學生心頭湧動。教師要適時牽住學生的情感紐帶,引導他們去感受、去體驗,學生情感的波紋必然會漸漸地湧動起來。

對培養國小生閲讀能力的教學非常重要,閲讀能力的培養對國小生的創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幫助,對豐富國小生的思維內涵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國小時期是培養閲讀能力的黃金時期,國小生能在此期間養成獨立、自主的閲讀習慣,將會對其終身有益。因此,在語文閲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安排學生進行閲讀,多給學生想象的空間,要從多角度啟發學生進行閲讀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語文教師教學隨筆3

1、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準確把握三個維度:⑴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⑵

知識與能力,⑶

過程與方法。教師應努力想辦法讓學生有學習興趣並使其長久保持。語文課改,就是要讓學生喜歡識字,喜歡寫字,喜歡閲讀,喜歡交際,有主動識字的願望,對説話有濃厚的興趣。要實現這些,前提是尊重學生,與學生共成長。

2、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習慣。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要從入學開始進行嚴格訓練,一絲不苟。要指導學生養成正確的寫字習慣,充分重視讀書、講普通話等良好習慣的養成。

3、識字、寫字教學。識字要依託漢語拼音,通過識字、寫字逐步培養學生獨立的識字能力。教師要注意克服繁瑣的字形分析、字義理解,讓學生在讀中鞏固識字成果,克服學得快、忘得快的問題。注意課內與課外的結合,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識字,擴大學生的識字量。在一年級着重抓好寫字訓練,每一課時都應有35分鐘時間讓學生踏踏實實寫字,循序漸進地讓學生書寫水平得到提高。在二年級要讓學生能用《新華字典》識字,具有獨立的識字能力。

4、抓好朗讀訓練。讓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要捨得花時間,並持之以恆。在閲讀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培養學生語感和節奏感。讓大面積學生儘可能多讀,以讀代講。要給夠時間讓學生反覆朗讀課文。一般來説,第二課時後,學生應該能正確朗讀課文,基本能背誦課文。鼓勵學生及早開始課外閲讀。在不留書面作業的情況下,要給學生留讀書、背書的`家庭作業。教師要堅持多認少寫、認寫分開、加強寫字、儘早閲讀的新課程理念不要動搖。

5、訓練學生寫作。讓寫作成為學生生活的需要,實現我有話了,很想告訴別人,很想記下來的良好狀態。注意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適當時候引導孩子寫話,越早越好。因材施教,抓好基礎不太好的學生的個別輔導,多激勵,增強信心。

語文教師教學隨筆4

美妙的歌聲是學生們的所愛,他們不但喜歡跟着歌聲舞蹈,還喜歡用他們稚嫩的嗓子唱出動聽的旋律。可是沒有經過指導的學生經常還會犯“喊唱”的毛病,這對嗓子的傷害很大,聲音也不好聽,而且還阻礙了對學生樂感的培養。那麼怎樣使他們掌握正確的唱歌方法,讓他們的歌聲更美呢?

一、培養良好的唱歌習慣,樹立自信心。

教師可用“喊唱”的聲音、輕柔的聲音分別唱同一首歌曲,讓學生們聽辨:“哪種聲音聽起來舒服,你能用這樣的聲音來演唱嗎?”以此來激發學生們用輕柔的聲音來歌唱。

二、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教授唱歌的方法。

對於學生們來説,唱歌中講究的共鳴腔、氣息的控制等是很難理解的,這就需要教師用新穎而貼切的比喻來解決。

三、結合有趣的發聲練習是提高歌唱技巧的重要環節學生們一般都有注意力分散的特點,教師勢必要在選曲、教學語言上增加趣味性,把單調、枯燥的訓練變為純粹的對美的追求。

四、激發情感,有表情地演唱。

任何聲音失去了情感,便不可能是美的。要讓學生能充分地表現出歌曲的情感,首先必須幫助他們學會感受音樂。

語文教師教學隨筆5

如果把學生比喻為一條魚,那麼興趣環境就像是大海,能使學生如“魚”得“水”般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學生的興趣就會進一步發展,學生學習寫作的信心和毅力就會增強。國小習作教學中如果能充分運用興趣效應,就能解決學生怕寫習作,或習作寫不好的問題。我們知道,習作興趣不會在學生中自然而然地產生,尤其在國小階段,它需要教師去組織、調動和引導。以下我就習作教學中的興趣效應談一些自己在實踐中的途徑和方法。

一、從生活中開掘源泉,啟迪興趣。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説:“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之不盡。”可見,生活,是習作取之不盡的創作之源。生活實踐多了,感觸多了,學生才有所悟,才有所寫。可是,眾所周知,今天的國小生是家長的“小公主”、“小皇帝”,他們參與生活實踐的機會可謂少矣!沒有經歷,就談不上感受。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從生活中開掘源泉,鼓勵學生體驗生活,感受生活。如在母親節或“三八婦女節時”,為媽媽做上一道香噴噴的菜餚或獻上一支康乃馨;在爸爸媽媽下班回來的時候,給他們沏上一杯熱騰騰的茶;利用節假日看望年邁的爺爺奶奶。我又與家長取得聯繫和配合,讓家長鼓勵和適當安排學生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動,如:燒菜、煮飯、洗衣服、拖地板、整理房間等等,讓學生感受勞動的樂趣,豐富情感,為學生寫作開啟鮮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這樣,學生寫出來的文章才會生動有趣,而且有真情實感。

二、從閲讀中獲得感悟,培養興趣。

生活是習作的源泉,閲讀則是習作的基礎。老師要鼓勵學生課餘多閲覽各類書籍,在校安排時間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閲讀、摘抄、講演、交流等,讓學生學習書中準確、簡練、豐富的語言,錘鍊學生的思想,擴充學生的視野和知識。“日積月累,方能生悟”。如果説豐富生活,解決了寫什麼的問題,廣泛閲讀則可以幫助學生克服不會寫的困難。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重視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通過大量閲讀豐富詞彙,獲得間接知識經驗,為習作積累必要的語言材料及寫作技巧。為此,我認為教師要做到“五要”:

一要及時向學生推薦一些淺顯易懂,圖文並茂,情節生動,符合他們口味,並有利於他們身心健康的書籍。如:阿拉伯故事集《天方夜譚》,葉聖陶的《稻草人》,福笛的《魯濱遜漂流記》,高爾基的《童年》,朱自清的《背影》《春》《春天的故事》等等,讓他們快活地遨遊於書海,在生動曲折的情節和樸實自然的`語言中找到樂趣。

二要鼓勵學生利用課餘時間觀看自己喜歡的動畫影視節目,如《西遊記》、《少年包青天》、《舒特和貝塔》、《動物世界》、《東方兒童》,以達到開闊視野、陶冶心靈、啟迪思想的作用。

三、要鼓勵學生堅持不懈地進行讀書積累。

蘇霍姆林斯基很早前就説過:“應該把讀書筆記作為作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建立在大量閲讀基礎上的讀書筆記,既是學生對所讀讀物產生感受和認識的文字記錄,也是一種表達能力的訓練。”所以在指導學生大量閲讀的前提下,鼓勵他們認真積累好詞好句,名人名言,優秀片段,以豐富他們語言材料的倉庫。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成立辦報小組,定期出版手抄報,展示風采,激發興趣。

四、要在正常的教學程序中,定時抽出部分時間,開展輕鬆愉快的讀書活動。

作為語文科任,我利用課前的三至五分鐘時間,讓學生輪流向同學講述自己最喜歡的一句話、最受啟發的一則故事、最重要的一則新聞、最感動的一件事、最佩服的一個人。天天如此,月月如此,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交流了感受,而且鍛鍊了學生膽量,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取得了一舉多得的效果。當然,如果是班主任則還可利用班會、晨會進行讀書活動的交流。

五、要指導學生認真閲讀,在課內課外讀物中積累寫作材料。

入選語文課本內的課文大都是名篇佳作。學習時,除了要求學生向作者學習怎樣觀察、認識自然、認識社會外,更重要的是向作者學習怎樣運用語言來表達,做好語言的積累工作。我在這方面要求學生做到兩點:一是每人備一本讀書筆記,隨身攜帶,對於課文中的精彩片段、妙詞佳句、成語格言等分別整理並在班內定期交流,相互觀察;二是要求背誦精彩片段和名言警句,這樣,背的多了,作者的語言就成了學生自己的語言,運用時就得心應手。

語文教師教學隨筆6

“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而人又是個體,他有他自己獨特的一面,如果説讓人都一模一樣,我想這世界肯定很不精彩的。所以國小閲讀教學學生全面發展的培養就顯得猶為重要。國小閲讀教學本身具有很強的創造因素,閲讀教材是作者的文學創作,國小生作文就是兒童的語言創作。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與創新精神,使學生敢於説自己的理解與看法,而不是老師教一句,學生就學一句,應是老師教一句,學生學三句。作為教師,要努力創設學生創造能力的民主環境,要善於分析並支持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個人看法,要讓學生學習的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讓他們有自己獨自的看法,只要不重複別人和自己就可以,要有新意。當然也不是讓學生孤立地去創造,可以與觀察力、想象力以及果斷的判斷力相結合。如何培養學生閲讀教學的創造思維和創造性語言,使學生全面發展。

1.豐富表象與培養學生語言的形象。

2.培養想象創造性的語言訓練。

(1)揭示關鍵詞語、句子。如《黃河象》中有這樣一段話:“老象的右腳正好踩在一塊橢圓形的石頭上,石頭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腳來不及往回收,一下子就踏進河裏,踩在河底的淤泥土,深深地陷了進去。”老象是怎樣陷進淤泥中的閲讀時就可以抓住“橢圓”“陷”“來不及”“一下子”“踏進”“踩”等詞語展開想象。《賣火柴的小女孩》中有這樣一句概括性的話:“她在一座房子的牆角里坐下來,蜷着腿縮成一團。”我們從中可以想象一個赤着腳的小女孩在冰天雪地的'大年夜裏,躲在牆角下,飢寒交迫地縮成一團的樣子,多可憐啊!

(2)抓標點符號。如在《金色的魚鈎》一文中,老班長在生命垂危時,還囑咐三個小戰士:“我……我不行啦。你們吃吧!還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從這段話中的省略號和感歎號中,我們如果展開豐富的想象,老班長痛苦卻又堅毅的神情就會展現在我們面前,從而也能進一步體會他寧可犧牲自己,也要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的高大形象。

另外還可以利用概括性語句進行想象;根據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等展開想象;細看插圖展開想象;針對課文結尾展開想象。

只有設計出靈活多樣的自主閲讀課堂,才能給學生一個充分自我展示的機會;也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善於發現與創造,才能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所以我認為語文工作者都要樹立大語文教學觀,確立學生主體發展意識,不斷拓寬學生自主發展的天地,營造學生廣闊多樣的自主學習環境,讓學生自主、主動參與,自主發展。相信每個學生都有一顆聰慧的心靈,都能善於發現問題,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

語文教師教學隨筆7

“語文是最重要的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過去語文課上,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薰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聖陶先生説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説讀寫,是聽説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説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可時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教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異常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不教這些不能“出彩”的“添頭”。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説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麼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會空中樓閣。

所以,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為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紮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本事的培養。僅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夢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

語文教師教學隨筆8

從學生學情來看,《晏子使楚》是一篇歷史故事,雖然離我們已經有2500年的歷史,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遙遠,但是學生對歷史故事還是比較有興趣的。文章中的思辯之美,仍給我們留下了親切自然的感覺。

但本課的學習光是興趣是不夠的,學生感興趣的僅是精彩的故事情節,卻忽略了對句子、詞語的深刻解讀。對10歲的孩子來説,故事深遠的歷史背景、人物性格的特徵卻不好把握和理解。

因此,我在課前精心設計了資料交流的環節,讓學生對晏子所處的歷史背景,關於晏子其人的各種情況作一些瞭解。學生的交流也是一個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提高的過程。從課堂上學生交流的情況看,學生收集的資料還是比較全面的,這為後面深入學習課文打下了基礎。

我認為,整個教學環節還是不錯的,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給了學生比較多的學習討論時間。第斯多惠説過:“知識是不應灌輸給學生的,而應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本課教學能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較多交流討論,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時間。“朗讀表演”等形式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通過讀書,感受到晏子的智慧。 經過引導及發興趣,多數學生讀得較好,而且讀得入情入境,特別是“楚王侮辱晏子”的話讀得比較傳神。

在本課堂中對學生的評價及時、有針對性,也較大程度地激發了學生探究語言文字的興趣,比較成功。這其實是我在語文課上一直追求的狀態: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儘可能地激勵學生,引導學生,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我會堅持做下去。

在這節課中,我還設計了一個片斷想象的`環節,請學生想象齊王給晏子設下慶功宴的情景。使學生受到啟發。思維得到發展。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他們才是課堂的主人,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就需要教師能創設富有情趣教學活動,枯燥的讀背,學生肯定要喪失興趣,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所以我讓他們都參與到課文裏,擔任齊國小記者的身份。表演是孩子喜歡的節目,為了演好角色,學生就必須主動去讀課文,揣摩人物的心理。這是一個需要多種才能的綜合活動,需要學生髮揮創造能力。師生的關係完全是平等的,我只是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

在此基礎上,通過表演又加深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對其中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體會,在動態的思維與活動中,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語文教師教學隨筆9

新一輪課程改革使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出活力,湧現出一大批新課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奮。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發現不少老師的課堂“創新”與《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形似神異,貌合神離,徒有形式,沒有實效。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過去語文課上,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薰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聖陶先生説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説讀寫,是聽説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説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可時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不教這些不能“出彩”的“添頭”。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説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麼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會空中樓閣。

因此,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為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紮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

下面我就怎樣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如何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談幾點自己的做法:

一、激發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實踐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原動力。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為學生創設一種情趣盎然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勵,從而主動學習。在課堂上教師應大膽地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交流,讚揚學生一些獨特看法,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是快樂的。這樣自主學習的勁頭就更

二、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積極學習

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要是通過學生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習得”的,不是老師教會的。所以語文教學中要特別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願學、樂學,才能真正提高學習的實效。

三、培養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閲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

此外,我注意學科間的整合。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採用不同的途徑獲得知識,培養能力。

今後我將繼續加倍地努力工作,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而努力奮鬥!

語文教師教學隨筆10

語文教學要想有實效,僅僅注重課堂上的40分鐘,是遠遠不夠的。往往感覺到有好些類型的知識不紮實,有好些東西還要去教,也有好些基本功要讓學生去練。感覺有些力不從心。其實,我認為,語文要重視課前預習了,很重要。預習中有好多功夫能得到訓練,好些能力能得到培養。更何況語文的各種基本功、能力、習慣等是一個漫長的熟悉過程。然而,語文課的.預習,並不是只是讓學生讀讀書熟悉熟悉課文、認識幾個生字即可,而是從培養學生學習習慣、能力上和學習方法上佈置任務。着手讓學生能有效地預習。這還得從教師身上起步,教師一定設計能使學生主動去讀或只有去讀才能解答的問題,中高年級也提倡更深入研讀。比如:

(1)通讀課文,主要內容是什麼(即寫了誰什麼事?等)?像這樣的問題,學生必須親自去讀、認真去讀才可答準。

(2)聯繫正文和課題。看課題與課文有和關係。

(3)再讀,劃生字新詞,最好聯繫語境和上下文理解詞語。如果查字、詞典也要放在句子裏邊讀邊理解。

(4)提出預習時不明白的問題記下來。以便上課時有目的學習。

(5)如果是中高年級,還提倡查些課外書籍等工具來理解課文。有利於創新能力的培養。

語文教師教學隨筆11

縱觀國家民族發展的歷史,誰創新,誰就進步,就發展,誰不創新誰就倒退,就落後,最終不打自誇,可見創新教育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學中注重教育創新,培養學生學習意識,發現,挖掘學生潛能,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根椐本人數十年的教育經驗,數十年的工作心得,我認為這是對神聖教育事業的負責,對個人教育工作的負責,對學生一生的負責,我曾經就有過一次深刻的親身經歷,感受到了實行新課程標準教學對學生的改變。讓我看到一個學生從討厭學習到熱愛、主動學習的奇蹟轉變。

我在國小語文教學工作中,記得,一次在接手另一個同事的班級時,同事在對班上學生作介紹時,特別提出了一位男同學的名字對我説:“這位同學情況特殊,很調皮,學習成績不好,上課愛講話,還影響別人學習,我曾嘗試過找家長、罰作業,晚上家訪等方法督促他,期望能提高他的學習成績,但都無效果,希望你接手這個班級的時候,能有更好的良策”,得到這個消息後,我就特別關注這個學生,經仔細瞭解,得知該學生父母在外打工,現在本人由外公照顧,個性倔強,但心腸很熱,有較強的影響力,喜歡得到別人的關注,針對這個情況,我特意為他設計了一套學習方案,按照新課程標準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對他進行引導。首先,我讓他擔任班級小組長一職,激起他的學習興趣,發揮他的領導才能,並針對該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我就在平常的教學中設疑,在課堂上巧設疑,於無疑處設疑,喚起他的好奇心,增加學習趣味性,撞擊學生思維的火花,在每次課堂上,我都有意識提出疑問讓他回答,讓他在課本里自行找答案,並激發他的想像力,同時讓班上所有學生討論,徹底改變原來硬性向學生灌輸的傳統模式,成為與學生共同討論,相互交流的新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覺掌握全文知識要點,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過:“發明千千萬萬,起點是問”,一池死水,風平浪靜,投去一石,碧波漣漪,可謂一石可擊千層浪,在實行創新教育模式後,課堂內就不像以前那樣呆板,純粹的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甚至有時可能看到學生在睡覺的不協調現像,而現在課堂氣氛熱烈,學習氛圍濃重。學生都願意學習,都願意共同探討趣味十足的課本知識,記得在上《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時,課文中有段文字是這樣描述的,“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來了,發出亮光來了。亮光落在牆上,那兒忽然變得像薄紗那麼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裏。桌上鋪着雪白的枱布,擺着精緻的盤子和碗,肚子裏填滿了蘋果和梅子的烤鵝正冒着香氣。更妙的是這隻鵝從盤子裏跳下來,背上插着刀和叉,搖搖擺擺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這個窮苦的小女孩走來”於是我就向學生提問“為什麼她一點燃火柴能看到這種景象呢?”同學甲説:“是她太餓了,產生了幻想”,同學乙卻説:“因為那天是聖誕節,而她卻又冷又餓,又不能回家,所以產生了幻想”,當時,該學生也參與到同學中一起討論這個問題,神情專注、態度認真,整個課堂氣氛非常理想。

因為改變了教學模式激起了他的學習興趣,促進了他學生意識,變硬性強迫接受為自己主動學習,到了期未考試,該同學的成績從最後幾位一下升到了前幾位,並在後來的國小升國中的考試中,跟許多同學一樣獲得了優秀的成績,據學生本人介紹:目前已在重點高中就讀,這就印證了楊振寧博士在總結科學家成功之道時説:成功的祕訣在於興趣。可見興趣才是創造的原動力,是成功的先導。一個人的創造型成果無一不是在對研究的問題產生濃厚興趣的情況下取得的。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先得注意激發學生興趣,用興趣的磁鐵吸引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創造。因此,在現實情況中,一個調皮好動的學生,在傳統教育中也許是個後進者,但在新課程標準教學中可能就可以改變成優秀的學生。

在國小語文教育崗位上磨礪了十來年了,深深體會到語文教學的獨有特點和深刻意義:是國小生個體自小展現和表達自我的必要途徑,又是青少年思品教育的基石,而且是一切人文學科的基礎.如何使語文教學的作用和效果發揮的最大,並且達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是探討教學方法改革創新的終極目標。當今時代的發展急切呼喚教育的方式。本人通過調查總結,認為教學創新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嘗試探究式教學,摒棄"填鴨式"教學。 我們都知道語文是學習母語漢語的學科,我們擁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偉大祖國,積澱深厚的傳統歷史文化都凝聚在語文中,因此學好語文並非朝夕之事,更不是僅僅通過四十五分鐘式灌輸就可以掌握的。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只會讓學生產生惰性,而沒有熟練使用母語的積極性,也因此會有那麼多的國小生討厭寫作文。

培養學生自主性學習的能力以及尋找新知識的求知慾,是探究式教學的目的。比如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地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初步掌握自學的探究能力(如廣泛閲讀);培養探索未知世界的積極態度,同時就激發了學習語文的興趣,也就形成了良性循環。

把握文化精髓,讓學生誦讀"古書"。熟讀唐詩三百首,未能作詞也能吟。可見誦讀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意義。語文教學不能僅僅侷限於一課一練幾個生詞,應該放廣視野,注重培養學生語言語感和靈感.不需要他們全部理解,只要做到流利背誦,就是語文學習的寶貴積澱和利器.雖然不是立竿見影,但潛移默化中大有好處。

建議廣泛閲讀,而非選讀"作文精編" 。國小生語文基礎的優劣,主要體現在閲讀理解和作文上。而非侷限於兒童讀物。拓寬知識和視野,早一點了解社會和生活,培養小主人精神,同時也達到思品教育的效果.閲讀刊物可以是全國及當地新聞報刊,優秀讀物等等.比如寒暑兩個假期,學生如果有效利用的`話,在語文能力上會有很大的提高,包括知識寬度,理解能力,寫作能力等等。

在語文課寫字教學中,除指導寫字外,我認為利用好學生自身的資源也非常重要。因此,我利用寫字比較好的同學為有利資源,樹立他們為榜樣,讓同學們都來學習他們的長處,經常地組織他們進行欣賞。這樣,學生們既明確了榜樣的特點,又找到了差距。

班級中,有一位叫蘇然的的同學,他的字寫得非常漂亮。因此我在同學們的心目中樹立了他為榜樣,這樣,在寫字課上我把他的作業拿給大家看,讓同學們進一步地瞭解他,瞭解他寫字的方法以及寫字的水平,讓同學們把自己的字和他的比一比,讓大家找到自己和她之間的差距。在將他平時寫字的辛苦情況給大家介紹一些,最後作出這樣一個結論——經過自己不懈地努力,最終能夠取得好成績。而後,引導大家向蘇然同學學習,激勵同學們努力去做,每天都把自己的字和的比一比,看一看自己進步了多少。在這一榜樣的引導下,我們班許多同學的寫字水平得到了提高。

另外,還要多樹立一些有着不同特點的榜樣,讓孩子們有所比較,看到他們的優點。在我們班上,不止蘇然一個同學是榜樣,還有楊宏月同學、郭韻傑等等。楊宏月的特點是:書寫整潔,結構勻稱,基本筆畫寫得比較好。郭韻傑同學字的特點是:字體方正,落落大方。而張靜同學字的特點是:結構嚴謹,筆畫優美。在課餘間,我會組織孩子們翻看他們的作業本,互相學習。讓他們明白自己的缺點,並從榜樣那裏找到補救的辦法。

語文教師教學隨筆12

遷移規律對於語文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在閲讀教學時“舉一”,學生在完成單元任務時“反三”,可有效提高語文教學效果。但是運用遷移規律必須重視通過科學的教學目標,明確具體的遷移方向,培養學生主動地發現,從而遷移出新知識,提高觀察、分析、思維、概括能力;此外,還需要消除學習定勢的消極作用,促進正遷移,抑制負遷移,提高遷移效果。葉聖陶説:“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閲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就是學習的遷移。如何運用學習遷移的規律呢?下面談談我的幾點見解。

一、深入研究教學目標,明確學習遷移的方向。

要使遷移方向具體、科學、明確,首先要研究課文的教學要求在全冊教材乃至整套課本中的位置,研究這組課文傳授的知識點與能力訓練點在整個國小階段語文知識網絡和能力訓練網絡中所承擔的具體任務。教師在授課前如果有了這個“全局”,就能明確這一篇課文與前後課之間在教學目標上的相互聯繫,這樣在授課前就能自覺地做好學習新知識的遷移,併為再學習、再遷移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尋找新舊知識的聯繫,完成知識的縱向遷移。

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學習新的知識,從而形成新的知識結構,就是所謂縱向遷移。語文課上學的課文在內容上雖然沒有什麼大的聯繫,但是在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上的聯繫是十分密切的。教師在教學新課文時,要善於尋找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充分利用舊知學習新知,這樣能夠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三、舉一反三,實現知識的橫向遷移。

學生在一篇課文中學到學習方法,如果在新的情境中不能夠加以運用,其實這些知識並沒有被真正掌握。只有能在新的情境中靈活地運用這些知識或方法來解決新的問題,也就是説實現了學習的遷移,這樣學到的知識才有意義。教師必須樹立這樣一種意識,凡是應該讓學生掌握的知識或學習方法,不能僅僅滿足於教過學過,而是應該千方百計地設計各種練習讓學生練一練,使學生能及時地把知識轉化為技能,實現學習的遷移。

掌握學習方法,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師要“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教學中,就是要教會學生把某節課上、某篇課文中、某次練習時學會的學習方法,恰當地、靈活地運用到其他場合中。這樣,就達到了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有效的聽、説、讀、寫。所以我們語文教師應該充分重視和利用學習遷移的`規律,在提高效率的同時,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在知識激增和信息革命的今天,知識的遷移更有着它的重大意義,學生能否將學到的知識技能成功地遷移到新的情境、新的課題,已經成為衡量學生智力和能力是否得到發展與提高地重要標誌。孔子説過:“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遷移是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最優途徑之一,讓學生學會遷移,應該是語文教育的靈魂。“為遷移而教”是有效教學的一條重要原則:“不需要教”是教學的一項重要目標。培養學生遷移能力,是教師實現“教”且為了最終“不教”的關鍵,是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有效途徑。

語文教師教學隨筆13

1、小聲讀課文,把你感覺有趣的句子和段落標出,多讀幾遍。這樣一步步有層次、有目的的閲讀,使學生不知不覺地在閲讀實踐中掌握讀書的方法,形成了閲讀的能力。課堂中還重視學生語言的積累,如讓學生説説:“這封信最打動你的是哪些地方?從中你對巴金爺爺有了哪些瞭解。”他們在朗讀句子“我們每個人都有更多的愛,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時間,比維持我們自己的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要為別人花費了它們,我們的生命才會開花。”時,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談感受等,體會巴金爺爺對生命的理解和對我們的殷切期望。

2、三個維度教學目標有機結合,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如讀書建議:選擇你喜歡的段落讀給大家聽;你最想讀哪一句話?這樣的話語不僅使學生明白了讀書的要求,還使學生想參與、想表達他最喜歡的內容,調動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再如:在交流讀書體驗時,根據學生的讀書感受,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去讀、去想;再讀、再體驗,使學生在閲讀過程中體驗到樂趣,積累語言、運用語言。

《錢學森》教學反思

《錢學森》一課生動地記敍了我過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在美國時,一刻也沒有忘記祖國,以及回國後為我國運載火箭和導彈的研製及發射作出了卓越貢獻,讚揚了他時刻不忘祖國的高尚情懷。教材有兩個突出特點:

1、通過語言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強烈的愛國情懷,是本篇的重要寫作特色;同時,文中還有多處側面描寫,也能夠烘托人物的特點。

2、本文的寫作思路較為清晰“留學、回國、貢獻”,但是作者採取的是倒敍的寫作順序,設置懸念引人入勝,有別於一般文章。在教學中還有一條主線就是寫作方法的指導教學,“語言描繪表達人物特點”“側面描寫烘托人物特點”“倒敍”等,順着這條主線,文章“坎坷回國路”的處理就可以換個方法,這也是側面描寫,這也是烘托人物的愛國品質的,如果抓住了這點,那就完整許多。

這篇課文感情真摯,動人心絃。課堂上,我緊緊抓住錢學森所説的`話,結合補充資料,引導學生進行品讀、感悟錢學森的愛國情懷。在教學中,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在最後一個環節,讓學生展開想象,寫一寫:當錢學森雙腳踏上祖國土地的那一刻,他會説些什麼,做寫什麼呢?在寫後交流時,學生們各抒己見,最讓我意想不到的是,竟有一個同學以詩歌的形式呈現,並且在朗讀時,是那麼地

有感情,真可謂是聲情並茂。看到學生那麼的動情,我知道學生們真正的走進了文本,與主人公的愛國之情產生了共鳴,達到了學習這篇文章的目的。

《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中刻畫了“在惡劣的環境中,成為一個成功者,一個英雄”的魯濱遜的形象:“身着羊皮短衣短褲,腰間別一把小鋸、一把斧子,肩上掛着**袋子,背上揹着一個筐子,掛一支鳥槍,頭頂撐一把又醜又笨的羊皮傘??”儘管這是小作者的想象,但卻是"具有大無畏冒險進取精神的人"的形象代表。他的想象來源於魯濱遜在艱難困境中的種種表現,來源於對魯濱遜不屈靈魂的深深敬意,來源於對探索、創造精神的追求。

《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通過魯濱遜的故事,告訴我們:在突如其來的不幸遭遇前,不能慌了手腳,要努力樹立起戰勝困難的信心,要善於觀察和思考,尋找一切有利生存和發展的因素,進行創造性勞動,同時還要努力排除孤單情緒,要看到希望,要樂觀向上。儘管我們現在不太可能會碰到魯濱遜的境遇,但是他積極的人生觀同樣值得我們學習和繼承。這也就是《魯濱遜漂流記》能代代相傳的原因。

在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地讓學生去關注主人公遭遇到了哪些艱難和挫折,這對他們的人生起了什麼影響,以此來體會主人公在逆境中奮起的崇高品質。

我以為這篇課文最重要的一個功能是,課文不僅是一篇日記,而且是一篇非常優秀的讀書筆記,學習了課文我們不能不引導孩子説説,這篇讀書筆記主要是圍繞哪些方面來展開的?我們也可以嘗試讓孩子選擇一本書,認真閲讀,圍繞這三個方面嘗試寫一篇讀書筆記。

《小草和大樹》這篇課文,從課題表面來看,寫的是自然界中常見的兩種事物。初讀課文後,便了解到課文寫的是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的成材故事!小草和大樹在文中有着深刻的含義,學生只有對文中的小草和大樹的含義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後,才能輕鬆的理解文章的深刻主題。那麼,如何引導學生理解詞義以及學習課文呢?本次教學設計,我在教學時作了如下嘗試:

一﹑整體感知課文

本課以自然界中常見的兩種事物作為課題,比較接近學生生活,所以,我先讓學生就課題暢談自然界中這兩種事物的特徵。學生根據自身的理解從形象方面

不難概括:小草很不起眼,而大樹則很高大。隨後,我質疑:如果小草和大樹分別表示兩種不同地位、身份的人,那麼你們認為,它們分別代表什麼樣的人?對於這樣的問題,學生很容易就概括出:小草象徵着低微不起眼的人,大樹則象徵着高貴顯赫的人。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是相通的,這樣設計,便於學生產生興趣,並且為下文學習鋪墊。

二、聚焦“文學”,思索小草和大樹的含義

在學生對小草和大樹在身份上有了整體認識後,我引導學生再次認真讀課文,並概括全文內容,隨後聚焦“文學”一詞,隨後我總結質疑:從課題上我們知道,“小草”可以代指身份低微不起眼的人而大樹則可以代指身份高貴顯赫的人。如果從“文學”這個角度上來看,“小草”和“大樹”分別可以代指什麼樣的人呢?這樣的設計教學,讓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前就能夠通過教師的引導,對文中的小草和大樹有了一個整體的理解,這樣的教學避免了在課堂上對小草和大樹的內在含義的枯燥講解。並且通過引導讓學生自己總結結論,也易於調動學生的的思考。就內容而言,也為下文學習奠定了基礎。

三、質疑:是小草還是大樹?

理解含義後,再提出“她們是小草還是大樹”這樣的問題讓學生思考,這樣做能養成學生邊讀書邊思考的好習慣。並且由這個問題,讓學生對本文內容也有更深印象的理解,為下文學習奠定基礎!

四、“小草”到“大樹”所受挫折

以問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走近人物內心。這一部分內容,學生只有真正理解夏洛蒂的內心的期待,他們才能真正理解詩人羅伯特騷塞的回信對她的打擊的程度是非常深的。

在學生對文章內容分佈有了瞭解之後,師質疑引導:一個人的成功,背後總要經歷很多挫折與磨難,三姐妹從文學界的“小草”變成“大樹”,她們經歷了那些挫折與磨難?邊讀課文邊化出相應的句子,在旁邊寫上自己的感受。

對於騷塞的回信這部分內容,首先我通過創設情境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騷塞這封信的真正含義。理解信中騷塞所説話時的那種傲慢與訓誡。在理解的基礎之上,指導學生讀出信中的那種傲慢而又冷冰冰的口吻。

最後,在學生能夠有感情的讀出這段文字之後,我再創設情境:夏洛蒂滿懷信心的將信寄了出去,沒有想到卻收到這樣一封回信。此時,夏洛蒂的內心會想些什麼呢?她會怎樣對待這封信呢?讓學生就此問題暢談,在此基礎上學習下文,引導學生抓住文中描寫夏洛蒂姐妹做法的詞語、句子,體會她們三姐妹的堅定的決心。

《姥姥的剪紙》這篇課文采用第一人稱,敍寫了姥姥心靈手巧,剪紙技藝精湛,圍繞“喜鵲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紙展開了“我”和姥姥之間動情有趣的故事,表現了“我”對姥姥的深切懷念之情。

教學過程中,我緊緊抓住“姥姥的剪紙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姥姥心靈手巧、勤勞善良”這條線索,帶領學生走進姥姥與作者的內心情感世界.通過引導學生理解“熟能生巧,手都有準頭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從中感悟姥姥的話是經驗

之談,做什麼事都要有恆心,有毅力,勤練不止!姥姥為什麼如此熟練,下面的“總剪”二字透露端倪,因為老是不斷地剪,豈能不熟練?手都有準頭了,因為總剪,再熟練不過了,日久天長,剪起來就心中有數,從哪兒開始,到哪兒結束,要注意什麼,剪起來才能得心應手,豈不是有了準頭了。這樣循序漸進的教學,學生很容易明白。

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學生的説話練習還需老師進一步引導,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像姥姥剪紙那樣,因為不斷地練習,反覆地實踐,達到了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的地步,從而進一步體會姥姥的話中寓意!

語文教師教學隨筆14

國中語文教材中每單元都編排了兩篇自讀課文,這些自讀課文的編排,目的在於讓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和方法,去獨立閲讀類似的課文,使“知”變成“行”,從而加深對舊知識的理解,運用,進而拓展視野,獲得新知識,並提高會讀能力。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並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造性地閲讀。而自讀課文的學習是學生進行學法練習的一大陣地,我教自讀課文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步驟入手:

1.自讀課文,引導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對每一篇自讀課文,都應編寫自讀提綱,書寫在黑板上或向學生口頭提出,這些提綱,既從教材出發,又考慮該單元的總目標以及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它作為自學之引路,以免盲目自讀。對這類課文的教學,我們要以朗讀作為教學的主要手段,要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朗讀課文。朗讀的'形式可根據需要由學生自由讀、輪流讀、齊讀,還可以組織小型的朗讀比賽,在朗讀中瞭解課文大意。同時,還要讓學生自行劃出重點詞句,利用工具書自行掃除文字障礙,在朗讀後掃清了字詞障礙的基礎上再設置問題。

2.解疑.再質疑.點撥

舊的教學程式,往往是教師理解文章之後向學生提問題,學生圍繞老師的問題回答,有時甚至只是教師的“滿堂灌”,“一言堂”,久而久之,學生興趣減退,效率降低,能力的提高就成了一句空話。因此,改革教學模式,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使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由消極變為積極是至關重要的。在教學中,採取循序漸進的原則,鼓勵學生先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大家積極思考、解答,教師表揚鼓勵,這樣,學生提問題的熱情就會越來越高漲。然後積極鼓勵學生鑽研課文,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這樣做比教師的主動提問更能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整個過程中教師主要巡迴輔導,根據學生反饋出來的問題,針對課文的重點、難點和學生認識的深度、廣度,進行畫龍點睛的點撥和簡明扼要釋疑,發揮學習的主動性。

語文教師教學隨筆15

頂崗實習馬上就要結束了,我也總結了一下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

1、自己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瞭解該課教學重點是什麼,把課講的容易些,方便學生理解吸收,最後能達到舉一反三;

2、要深入學生羣體,瞭解現在七年級學生的特點,採取多種教學手段進行教學;

3、平時上課戒急躁,慢慢地引導,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對學生的回答給予適當的評價,主觀上是積極的,肯定的,不能對他的回答置之不理。

4、我需要在教學中加入學法的指導,教是為了。語文,這門學科的基礎性決定了它是人們日常交際的一個工具,需要提高得失閲讀能力,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課文的教學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去學習,學會閲讀,學會表達,學會作文。

5、我自己需要做大量的國中試卷,特別是會考試卷,清楚會考考點,命題模式,閲卷規則。從而明確教學中的教學重點,充分利用學生有限的時間精力,讓他們少做無用功;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想同事請教,大家多交流教學的心得體會以及有效的方法,以此來改進我的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