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刺泡兒甜散文

時令一進入夏季五月,咱商洛山的溝溝叉叉、坡坡堖堖的刺泡兒,就開始紅了,黑了,甜了。這種野果,小小的,像櫻桃,又像黑珍珠,甜甜的,可好吃啦。

五月刺泡兒甜散文

每逢夏收時節,我就油然想起了故鄉——靳家河畔,想起了故鄉的許多童年往事,尤其是那和小夥伴們一起摘刺泡兒吃的一幕幕情景……

刺泡兒,是當地俗名,故鄉人都這麼叫,它的學名大概是刺甚。刺泡兒,又稱刺莓果,它是一種刺藤上長出的水果。未成熟的果子呈青色或嫩黃色,味道酸澀,即將成熟的為紅色。成熟的刺泡兒,呈黑色,味甜汁多,酸甜可口。山民們喜歡吃成熟的鮮刺泡兒,小孩子尤為愛吃。

記得那是幾十年前的事情,那時我還是國小或國中的學生。端午節前後,正值龍口奪食的夏收季節,學校放了10天的夏忙假。我們幾個常在一起的小夥伴,在拾麥穗或打豬草之後,忙裏偷閒,趁機就近找刺泡兒摘着吃。有時也趁中午休息時間,小夥伴們相約前去某個山坡摘刺泡兒。

在我的故鄉,刺泡兒那玩藝兒並不難尋,漫山遍野,到處皆是。隨處可見,一片片,一簇簇,一叢叢的刺泡兒架。只見那彎彎扭扭的刺藤蔓上,既有翠綠的葉,也有毛茸茸的刺兒。它們相互交織,糾纏在一起,形成一個偌大的刺架。其上點綴着小小的圓圓的刺泡兒,一粒粒,小指頭豆兒大小,像顆顆黑珍珠似的。遠望又像一片繁星,密密麻麻的,煞是好看,分外誘人!

愛吃刺泡兒,就不要怕被刺兒扎,更不怕被烈日曬。吃刺泡兒沒有不被刺兒扎的,一不小心就會被小小的`刺兒扎着。但是,我們這些小夥伴都不怕扎,也不怕曬。如果不小心被扎着了,頂多尖叫一聲,或是默不作聲。有時眼前遇到特別新鮮好吃的刺泡兒,也會大呼小叫,咋咋呼呼地叫喚其他夥伴一起分享。有時摘一粒就吃一粒,一粒一粒地吃;有時嫌一粒一粒吃不解饞,就把摘下的一粒粒刺泡兒放在手掌心裏,等到積累較多了,一把喂在嘴裏。小夥伴們在坡上吃一陣子,待自己吃得差不多了,解了饞了,就會想到家裏的親人,就想摘一些拿回家去。於是,我們開動腦筋,就地取材,用附近的油桐樹葉製作成刺泡兒袋。摘滿一小袋,就包裝一袋,再去製作摘取另一小袋。幾個小時的時間,就在我們摘着吃着、説着笑着過去了。此時,我們解饞了,吃足了。我們先後從刺架裏爬出來,每人手上拎着四五袋刺泡兒。這時候,你瞧瞧我,我看看你,才發現個個成了“小花貓”,我們都禁不住哈哈笑了起來。

我們一路蹦蹦跳跳、高高興地回家去,讓家裏人一起分享獲得的成果與喜悦。

時光飛逝,日月如梭,轉眼幾十年光景就這樣消失了。我好久好久沒能如童年般開心快樂地去摘刺泡兒吃了。我想,我再也吃不到童年那美妙的刺泡兒味道了。

突然,我想起羅大佑演唱的那首新疆民謠《青春舞曲》:

“太陽下山明早依舊爬上來,

花兒謝了明年還是一樣開,

美麗小鳥一去無影蹤,

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

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

的確,我的青春小鳥飛走了,它一去而不復返,再也不回來了!

又逢五月刺泡兒甜,故鄉的那些溝溝叉叉、坡坡堖堖的刺泡兒,大概黑了成熟了吧。

我多麼想立刻飛回故鄉,去品味故鄉那甜甜的美味;

我多麼想立刻飛回故鄉,去品味故鄉那醇厚的味道;

我多麼想立刻飛回故鄉,去品味童年那難忘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