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培根隨筆心得體會(精選11篇)

我們有一些啟發後,馬上將其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那麼要如何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閲讀培根隨筆心得體會,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閲讀培根隨筆心得體會(精選11篇)

閲讀培根隨筆心得體會 篇1

弗蘭西斯·培根,是英國十七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説起他,我第一想到的就是他的名句“知識就是力量”。這個暑假,有幸讀了他的《培根隨筆》,從中受益匪淺。從書中我感受到的是他對於哲學的熱愛和對生活的追求。

《培根隨筆》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可謂處處都是精華,我細細品味其中。

“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句話是《論友誼》中的一句話,他將友誼的真實含義描寫了出來。是啊,朋友對於一個人來説太重要了,友誼對我們來説也太珍貴了。

就我們來講,從入幼兒園,開始慢慢接觸社會之時,我們就擁有了朋友,從一個到幾個,從單純友好到刻骨銘心,我們漸漸讀懂了友誼。從國小至今,我和一個朋友擁有了7年的友誼,7年的死黨,讓我們不必在每天面對對方時,裝作一番笑臉,而是喜怒哀樂盡情地展現在對方眼前,與她一起分享。所以,好好珍惜友誼!

最讓我感慨的還有《論死亡》這篇隨筆。因為,我認為生命是最重要的,且人的一生只有一次,沒有了生命,你何談家庭,何談友誼!所以,我們必須得活着。曾經看到過類似的報道,xx高中xx同學因學習壓力過大而跳樓身亡。

的確,在中國應試教育背景下的學生心理負擔是過於繁重,但無論怎樣,我們不能悲觀到結束自己的生命呀。人應該活着,而且應該認認真真地活着,而不是每天虛度光陰。我們應該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每一分,即使是每一秒也不能錯過。人生在世,你應覺得有意義,所以你一定要為自己的目標而不懈努力。敢問如果你的生命中沒有目標,成天行屍走肉一般,與死亡又有何區別呢?

《論美》着重論述了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其中有一段話,讓我記憶猶新。“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於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傻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怡人”。讀完後不禁要問一句,那麼美到底是什麼呢?聯想起近幾年的最美媽媽、最美老師、最美司機……

其實,在他們身上無不彰顯着美的魅力。也許他們的相貌還不足以傾國傾城,但他們的心靈美到足以傾國傾城。所以,不要太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與其我們每天上街買衣服買飾品裝飾自己,每天關注自己的形體之美,還不如打扮得素雅些,多做一些善事,變成可愛的人,因為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

人的一生掌握在自己手裏,我們要把握自己的命運,要讓生命變得絢麗多彩。《培根隨筆》,感謝你,因為你讓我懂得了什麼是人生!

閲讀培根隨筆心得體會 篇2

幸運並非沒有諸多恐懼的災殃,厄運也不是沒有安慰和希望。——談厄運。

開頭的這句話是我的座右銘,它選自《培根隨筆》,這本書是一部很好的名著,雖不是小説,但內涵比小説反映得更加直接,更加突出,毫不含蓄,而且,每篇的篇幅都較短,為什麼?

培根曾在《談快捷》一文中説:“宂長而玄妙的講話不利與快捷,就像長袍拖裙不利於賽跑一樣。”所以培根力求以最短的篇幅擺明事實,講清道理,擯棄那種空洞、膚淺、繁聒的毛病,注重文字的深刻老練、沉穩有力,幾乎篇篇都是警句格言層見疊出。

此書共收錄了58篇文章,眾多精彩的文章中,我最喜愛的,就是此文開頭的——《談厄運》。在這篇文章中,培根將幸運與厄運放在一起,進行對比。

“如果奇蹟就是統攝自然,那麼它們大多在厄運中出現。”“美德如同名貴的香料,焚燒碾碎時最顯芬芳:因為幸運最能揭露惡行,而厄運則能發現美德。”這,便是培根的思想,也是這篇文章的中心。

如培根所言,如果一個人,他的人生如通向天堂的大道,由金子鋪路,周圍都是沒有刺的、開得姿態盎然的鮮花,溢滿馨香,可這些,卻都是由“幸運”所造就的,那他的人生,將了無意義。同樣,他的人生,也是由金子鋪路,鮮花縈繞,但是,在此之前,他已翻越了刀山,橫跨了火海,雖傷痕累累,幾乎體無完膚,但他所擁有的金子,更閃耀,他所擁有的鮮花,更誘人!那是因為,上帝在給予他厄運的同時,還贈送了一份禮物——堅忍,可前一個人,卻只有幸運,沒有贈品,偶爾的禮物,就是節制,全然不敵堅忍,更加有英雄的氣概!

話説回來,幸運並非都是美妙,有時候,我們都是在經歷了一些困苦才獲得它,就像刺繡,正面是令人賞心悦目的圖畫,而反面,卻是五彩線條無規律交錯成圖,並未贏得人們的歡心。

而厄運也並非都是可怕,前文已述,上帝還贈送了堅忍,同時還有安慰、希望,所以,不要害怕厄運,也許,它能帶給你,更多的美麗。

猶記得小升中之際,我天天都優哉遊哉,因為是高校子弟,根本不愁上不了好學校,所以,天天看着同學們拼了命地學,心裏一點也不着急,就這樣,我順利上了一所每個學生都眼紅的好學校,這也算是“幸運”吧!這件事甚至成了我炫耀的資源!

而現在,我面臨會考,面臨考高中的壓力,試卷、分數、作業……很多很多的東西,壓在我的肩膀上,砸在我的胸口上,蓋在我的鼻子上,使我呼吸困難,有時,連呼吸一口新鮮空氣都成了奢望,可同學們卻不這麼累,那是因為,他們早已經歷過這種痛苦,對他們而言,這只不過又是一次畢業,可對我卻不一樣,少時少了這份必要的磨難,使我現在,要比人家加倍地辛苦,加倍地累!這,又怎能不算是對我的“厄運”呢?

“厄運”之後,也許,我就會更加理解“厄運造就的美德是堅忍”這句話了。

閲讀培根隨筆心得體會 篇3

每當我聽見“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被人們敬仰信奉的話時,就會忍不住的想起培根——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學家。他所着的《培根隨筆》中的每一句話都令我回味,令我思考,令我讚不絕口。

培根的全名是弗朗西斯·培根。他是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思想家和科學家,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不但在文學、哲學上多有建樹,在自然科學領域裏,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是一位經歷了諸多磨難的貴族子弟,複雜多變的生活經歷豐富了他的閲歷,隨之而來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論深邃,富含哲理。他的整個世界觀是現世的而不是宗教的(雖然他堅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義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經驗論者而不是詭辯學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現實主義者而不是理論家。

《隨筆集》共五十八篇,內容涉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語言簡潔,文筆優美,説理透徹,警句迭出,幾百年來深受各國讀者喜愛。培根學識淵博且通曉人情世故,對談及的問題均由發人深省的獨到見解。

培根的生平經歷十分坎坷,他有過高人一等的官職,卻也有過被人誣陷、身敗名裂的苦楚。但他不屈不撓,以堅定的腳步向着真理邁去。他所創作的《培根人生論》、《新工具》以及《培根隨筆》等書,成為的世世代代人們心中永垂不朽的精神食糧。

在《培根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論友誼》。在這一篇中,培根説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説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以前,我一直認為,朋友,只是是在我遇到困難時拉我一把的救命稻草。直到讀完這一篇,我才明白了友誼不僅是以獲得利益為出發點,更是在我們傷心或快樂時的一個剪切鍵和複製鍵。

一本好書,不在於它的作者有多高的地位,更不在於它的包裝有多麼精美,而在於它的價值。《培根隨筆》就是一本真正的好書,它讓我成長!

閲讀培根隨筆心得體會 篇4

這個暑假我讀了《培根隨筆》這本書,我喜歡他的一句名言:“知識就是力量”。

這位被馬克思稱之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的英國思想家出生於1561年,是莎士比亞的同時代人。他生於豪門,聰穎早慧,從劍橋大學畢業時僅15歲。三年後父親病故,由於他是繼室所生的小兒子,沒有分到什麼遺產,只得獨立謀生,一時債務壓身,飽嘗時態炎冷。後來他通過自修獲得律師資格並步入政界,幾經浮沉後成為國家重臣,最後因一樁至今仍眾説紛紜的案被國會彈劾去職。

培根最重要的成就是他在思想和哲學領域內的建樹。他倡導通過實驗揭示自然的奧妙並身體力行從事科學實驗,他的散文隨筆一共有58篇,內容涉及哲學、倫理、處世之道等。英國文學專家王佐良先生説培根“對每個題目都有獨到之見,誅心之論,而文筆緊湊,老練,鋭利,説理透徹,警句跌出”,這是中肯的評論。

我認為這本書很不錯,現在把它介紹給你了,你喜歡嗎?

閲讀培根隨筆心得體會 篇5

歷時一個多月的牀前閲讀《培根隨筆》讀完了,感謝兒子的陪伴,使我有機會有耐性完完整整得讀完了這本書。

培根,是英國17世紀最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學家之一,他説:“讀史使人明志,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他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鼻祖。”

據説培根從來沒有結過婚。或者也是因為他花了太懂時間和精神去研究這個世界和人性吧。所以當他論述婚姻與獨身的時候,過多關注的是婚姻中對於男人來説消極的那一個方面。“妻與子是大事的拖累”,卻沒有關注到成功的婚姻關係中,妻(或者夫)與子也是男人(或者女人)成就人生的動力和力量源泉。比如説,我覺得像比爾蓋茲的父母親,一定不會覺得“妻與子是大事的拖累”,而是他們人生投資的一個最划算的部分吧。

閲讀培根隨筆心得體會 篇6

不久前,經朋友推薦拜讀了著名學者何新先生翻譯的《培根人生論》,讀完之後頓覺收益非淺。《培根人生論》兼有散文、論文和隨筆的意義。它不僅文筆優美而且論述精闢。用其敏鋭的洞察力把複雜的人生問題用散文的體裁寫出來,一下讓原本枯燥無味的人生理論變得栩栩如生起來,而且寫得是如此生動有趣,這確是讓我的精神為之一振。

在《培根人生論》優美且充滿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氣通讀了兩遍,仍覺意猶未盡,便十分想將其推薦給更多的朋友,正謂之‘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但又不免猶豫,因為《培根人生論》這本書中也有些篇章存在着爭議。如《論韜晦》、《論野心》等篇章中敍述的做人之道,實際上是典型的市儈哲學。《論帝王》、《論貴族》等篇幅中則旨在向君王介紹統治經驗和權術。但畢竟小瑕難掩大瑜,《培根人生論》以一種優美與莊嚴的韻律,以超人智慧的論述,給人以深刻的啟迪而廣為讀者所喜愛。因而,我認為《培根人生論》的確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閲讀培根隨筆心得體會 篇7

“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出自弗朗西斯 培根之口。作為16—17世紀一個兼顧哲學家,文學家,法官和政治家於一身的培根,用他獨特的視角,洞析哲學倫理處事之道。凝聚成了薄薄的一本《培根隨筆》。雖然只有薄薄的一本,但卻能從中品出多種味道。它是一本交友的教科書,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混跡官場的厚黑學。不論翻到《培根隨筆》的哪一頁,我們總會很容易地發現有不勝枚舉的名言警句。細細地品讀它們,又感到眼前豁然開朗,心曠神怡;合上書本,更有餘音繞樑,不絕於耳的感覺,讓人回味無窮。從這一篇篇短小精悍的隨筆中,我們能夠汲取到一位偉大的哲人的思想精華。

“求知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幹。”時常想起培根的這句話,這是他對不同人的求知目的做出的總結。 培根的一生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論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他推崇科學、發展科學的進步思想和崇尚知識的進步口號,一直推動着社會的進步。培根的隨筆集,對我來説就像是一位人生的導師,每當我的思想陷入迷局之時,總能為我點破玄機,柳暗花明,又見一村。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培根隨筆》正是像這階梯一般,破除一片又一片的迷霧,引領着人們向真理進發。

在眾多的隨筆中,我最欣賞的一篇是《論逆境》。“順境帶來的幸運固然可貴,逆境造就的品質更令人折服。順境的德行是節制自律,逆境的德行是不屈不撓。”這是全片中我最欣賞的兩句話。可以説,這是全篇的精華所在。從這兩句話中或者説全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同時也帶個我諸多啟示。遭遇逆境可以理解為人生的不幸,因為他給我們帶來困難,挫折和痛苦;遭遇逆境也可以理解為人生的萬幸,因為他給我們一個鍛鍊的機會,他考驗人的意志,磨練人的心智。可以説,正式逆境的磨練,造就了歷史上一批又一批的偉人。順境容易暴露惡習,而逆境最能展示美德。

閲讀培根隨筆心得體會 篇8

睿智的人在許多事上都有與常人不一樣的見解。培根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最近,我讀了他所着的《培根隨筆》一書,對於培根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了更深的瞭解和感悟。

培根的一生為哲學和文學事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這本《培根隨筆》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首先,在觀念和視角上它具有獨到之處。對於死亡,培根告訴人們不要心生畏怯,凡是堅定執着且一心向善的有才有智之士都能避免死亡的痛苦。應對日趨嚴重的宗教衝突,他期望人們能以和平為本,對血腥的戰亂説“不”。

我相信,倘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人民讀過這本《培根隨筆》的話,就不會讓巴以衝突日益惡化了。對於生活中的艱難挫折,他總是把它們當做上天給予人的磨礪白己的機會。他相信不懈的努力總能將厄運變成好運。應對許多人的迷信和盲從,他大膽提倡無神論,期望他們用理智和親情戰勝心中的專制統治等等。

其次,在此書中,作者不僅僅提出了獨到見解,還引用著名文學作品中的經典語句加以論證,這大大提高了文章觀點的可靠性。除此之外,《培根隨筆》語言優美,層次清晰,讓人讀後有一種回味無窮之感。

出於對培根本人的敬仰,我在閲讀此書時十分專注,也從中受益匪淺,個性是在思想觀念方面發生了極大的轉變。讀罷此書,我發現:其實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只有解決不了問題的人。只要有對待問題的正確態度,一切困難都會迎刃而解。

就好比一位登山運動員在爬山,倘若他抱定信心要爬上山頂,就定能攀上頂峯。正如培根先生一樣,他坦然應對生活中的挫折和社會中的不良風氣,用理智從根源上分析並解決問題。這顯然是做人做事應有的態度。在此書中我還學到了思考及看待事物的方法,即:要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問題,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應看到不利的一面。

不僅僅如此,我還明白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就應是虛偽的,而就應是坦誠的。虛偽的假面具只會使這個世界變得黑暗,而只有真城的橋樑才能將人心與人心連在一齊。

《培根隨筆》一書集合了培根先生一生的思想精髓,讀起來就像是在與一位睿智的老人對話。我想:我就應在今後的日子裏,以正確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以及我身邊的人,把培根老先生作為我的榜樣,做一個堅定執着且一心向善的有才有智之人。

閲讀培根隨筆心得體會 篇9

在這個暑假,我居然認認真真的把《培根隨筆》看完了,這令我自己驚訝,不過,這也許是因為《培根隨筆》裏的哲理深深的吸引我把。

《培根隨筆》讀來給人一種享受,簡潔優美的辭藻讓人忍不住讀完全文,讓每個讀過的青少年受益匪淺。這本書工有58篇隨筆,包括“論逆境”、“論善良”、“論自私”……很多都聯繫到了我們的生活,與我們息息相關。所以它深受各國讀者歡迎,據説還有不少人曾受到這本書的薰陶。

其中,最讓我感慨的還是“論死亡”這篇隨筆。因為,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沒了生命,那還談何友誼,談什麼幸運、財富呢?因此,只有活着,才能實現你的願望。然而,人活着並不是虛度年華,而應該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可以錯過。人生在世就會得使你的生命有意義,所以要為自己的目標、追求不懈努力,你要相信:勝利的曙光時刻在等待着你的凱旋。然而我還有另一種感悟他也是我慢慢品出來的。

“採菊冬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悟出了人生的真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浩然正氣;“享受人生,並且幫助別人享受人生”,這是茅於軾在晚年思考出的人生意義;“從今天開始,做一個幸福的人”,鄭海嘯明白了人生是有意思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感悟了人生,明白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的真諦,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而我們呢?真正明白了嗎?雖然很多人都很畏懼死,雖然這個字眼會讓我們的恐懼油然而生,可是如果你的人生已經很充實、很美好了,死又算得上什麼呢?你已經不枉此生了,你會覺得人生好幸福。聾啞盲人海倫。凱勒,這是一個眾所皆知的大人物了,對待她,你抱什麼樣的態度,心裏應該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點點憐憫之心的人都會感動,甚至為她而哭泣。這樣一個殘疾人和我們這些正常人相比,我們當然佔了上風了。那又畏懼什麼呢?我們為什麼就不如她呢?照理説,我們有能力學得比更好。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運會因你而改變,人生會因你而絢麗多彩。所以,挑戰是必不可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體味出它的浩蕩;生命就像一首優美的歌曲,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譜出優美的旋律。所以要把握你的生命,努力奮鬥,撒下汗水,不斷耕耘,為你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一本《培根隨筆》,讓我看到的許多的道理,而同樣一句話,多看幾遍,會帶來更多的感悟。

閲讀培根隨筆心得體會 篇10

舞台較人生受惠於戀愛者為多。因為在舞台上,“戀愛”長期可以供給喜劇底材料,有時亦可供給悲劇底材料;但在人生中,“戀愛”只是招致禍患;它有時如一位惑人的魔女,有時似一位復仇的女神。你可以見到,在一切偉大的人物中(無論是古人今人,只要是其盛名仍在人記憶中者)沒有一個是在戀愛中被誘到熱狂的程度者:可見偉大的人與重大的事真能排除這種柔弱之情也。然而你必須把曾為羅馬帝國一半之統治者的安東尼和十人執政之一及立法者阿皮亞斯·克勞底亞斯作為例外;這兩個人之中前者確是一個好色而無度的人;但是後者卻是一個嚴肅而有智的人;所以好象(雖然這是很少見的)戀愛不但是會入於坦露的心胸,並且也可以進入壁壘森嚴的心胸中(假如把守不嚴的話)似的。埃皮扣拉斯這句話説得不好——“我們互相看起來,就是一座夠大的舞台了”。好象生來本當曠觀天界及一切高貴之物的人類不應該做別的而只應跪在一座小小的偶像前面,自己把自己做成個奴隸似的,雖然這不是為口舌底奴隸——如禽獸一般——而是為眼目底奴隸(而眼目是上帝給人為高貴的用途的)。可異者,這種情慾底過度,以及它如何欺凌事物底本性及價值之處,是由此可見的,就是,長期的誇張的言辭惟有在關於戀愛的言語中是合適的,在其他的事情中總是不宜。

不僅言語如此;昔人説得好,那為首的諂諛者——一切較小的諂諛者都是與他通消息的——就是一人底自我;而無疑地,情人是比這為首的諂諛者還厲害的。因為從無一個驕傲的人重視自己之甚有如一個情人之重視其所愛也。所以昔人説得好。“要戀愛而又要明哲是不可能的”。這一種弱點也不是僅僅在旁人眼中看得出來,而在所愛底眼中看不出來的;反之,這種弱點,在被愛者底眼中是最顯明的,除非其人底愛情是得到了回報。因為,愛情底報酬永遠是這樣,要不是回愛,就是一種內心的隱藏的輕蔑,這條定理是真的。由此可見人們更應當如何提防這種情慾,因為它不但使人失去別的事物,簡直連自己也保不住。至於其他的損失,古詩人底故事表現得極好;就是喜愛海倫的人是捨棄了攸諾和派拉斯底賞賜的。因為無論何人若過於重視愛情,則自將放棄財富與智慧也。這種情慾氾濫的時候正是在人心力極弱的時候;那就是在一個人最繁榮或最困厄的時候——雖然困厄是不甚受人注意過的。這兩個時候都是燃起愛火併使之更為熱烈的,由此足見“愛”是“愚”之子也。有些人,即在心中不能不有愛的時候,仍能使它受約束,並且把它與人生底要務嚴格分開,這些人可算做事極當;因為“愛”若是一旦參與正事,就要擾害人們底福利,並且使他們無術堅守自己底目的。我不懂為什麼,可是武人最易墮入愛情。我想這也和他們喜歡喝酒一樣;因為危險的事業多需要娛樂為報酬也。人性之中有一種隱祕地愛他人的傾向和趨勢,這種傾向若不消耗在一個人或少數人身上,將很自然地普及於眾人,並使人變為仁慈的,例如在僧侶之中有時就看得到這樣的情形。

夫婦之愛,使人類蕃滋,朋友之愛使人完美;但是無度的淫愛則使人敗壞並卑賤焉。

閲讀培根隨筆心得體會 篇11

在日常生活中,其實好多人也是有讀書願望的,只是這種願望未有理性的支撐,故使得思想的大廈成為沙上的堡壘,水中的花月,經不起時間的流逝。造成這種原因主要是對讀書的目的與讀書的方法不清楚所致的。

説起讀書的目的,不太容易説,同是中國人説法都不一樣。周恩來説:“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毛澤東則是“身無分文,心憂天下”,也有為讀書而讀書,為學問而讀書,為做官而讀書,為好的工作而讀書,為趣味而讀書……不論是何種目的,至少比不讀書的人們要好些。讀書的方法也因人的不同而呈現千姿百態。

毛澤東有“不動筆墨不讀書”的方法,曾在年輕的時候,在書上作了大量的筆記,這種方式一直持續到他的一生。魯迅是讀書的大家,有“隨便翻翻”的讀書之法,也有“抄書”之法……這裏就有一個問題,讀書的目的、方法與不讀書的人無關;與都讀書的人也無關,因為雖然都是讀書,可方法不一定相同,所以讀書只能屬於自己的私事,有一個只有自己才能探測深度的途徑。

培根認為,“讀書不是為着要辯駁,也不是要盲目信從,更不是去找尋談話的資料,而是要去權衡和思考。”這一句話中,信息是豐富的。“辯駁、信從、資料”都是表面的,而“權衡”和“思考”,才是讀書的目的。所謂“權衡”即比較,可把書與書的知識進行比較;也可以把書與實際知識進行比較;可以古今知識比較,也可以中外知識比較,文化、制度、思想、建築等等無不可以比較。

所謂思考,即通過人的讀書,開掘人的潛能,用知識幫助人去想問題,想現實的,想過去的,想未來的,大至宇宙,小至方法,無所不思,無所不慮,這樣的思考,也是一種思考的積澱,達到一定的量時,思考才會精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