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上《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通用10篇)

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的今天,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後。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年級數學上《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三年級數學上《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通用10篇)

三年級數學上《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1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我們在學習了自然數、小數之後學習的一節新課,它為我們以後學習的小數認識、性質及分數的意義等內容教學奠定基礎。

一、在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產生求知的慾望。

我巧妙的設計一些動畫,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帶着感情色彩進入課堂,陷入情景,並積極主動地參入思索和討論。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和激情,課堂就會親切自然。學生的學習活動在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

二、從1/2入手,到幾分之一,步步深入中展開。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説,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充分重視學生對學具的操作,通過摺紙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先從1/2,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折一折,塗一塗,畫一畫充分感知1/2,再判斷能不能用1/2來表示,在學生充分建立1/2的表象基礎上再來估一估1/3,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再折出長方形的1/4,學生有不同的方法,教師追問:都能用1/4來表示嗎?為什麼?使學生對分數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後讓學生自己動手探究幾分之一,然後讓他來介紹自己的分數。反饋時注重從正反兩方面,讓學生自己評析,説説理由,對幾分之一一定平均分理解的更加深刻,到位。

三、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

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存在着數學問題,教學要貼近生活找數學,使學生意識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給數學找個原型,把常識提煉為數學,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依託知識背景進行學習,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了讓學生將分數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繫的環節,這樣的問題把生活與數學緊密聯繫起來了,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分數來源於生活。

四、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

特別是在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時,儘管學生在正方形紙上這出了幾個幾分之一的分數,並且用分數表示出來,比較1/2和1/4、1/8大,學生直觀的認識到分的份數越多,一份就越小。

本來想好的卻有一點忘了講,就是黑板上貼了1/2,1/3,1/4,1/5……後,讓學生説了分子和分母表示的意義,卻忘了説平均分成的份數與每份的大小有什麼關係這個問題。以後儘量做得更完美。

三年級數學上《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2

《分數的初步認識》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能結合具體的圖形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會讀寫幾分之一,並瞭解分數各部分的名稱。但是由於分數的概念比較抽象,只根據字面的意思根本不能很好地掌握,因而這堂課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我以熊大熊二尋找食物為主線展開教學,並藉助“長方形”“圓形”和“正方形”摺紙紙片為道具,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去發現數學知識。本堂課我做了以下幾種嘗試: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我通過讓學生幫助熊大熊二分蘋果,先從4個蘋果平均分,然後是2個,這些都能用整數平均分,滲透平均分。然後1個蘋果進行平均分,“半個”無法用整數表示的時候就引入了分數。通過平均分大餅、蛋糕,明確分數的意義,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練習環節命名為熊大熊二闖關智慧森林希望得到同學們的幫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在做中學,提高學習參與度

我將動手操作貫穿始終,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經歷學習的過程,加強了對知識的認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積極的學習態度,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識、實踐能力。課堂上,分蛋糕時由學生拿正方形摺紙折一折、分一分、同時説一説四分之一。另外練習環節設計了折出一個自己喜歡的分數説一説,優生帶動差生活動,幫助其理解分數幾分之一所表示的意義。

3、分層練習,聯繫生活拓展思維。

在練習設計時,分別設計了折一折(折一個喜歡的分數)、説一説(看圖説分數)、找一找(尋找身邊生活中的分數)。特別是看到法國國旗、巧克力你想到了那些分數,拓展學生的想象能力,通過判斷能否直接用分數表示,進一步鞏固分數產生的基礎是必須平均分。既可以鞏固所學的新知,又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發展。

此外,本節課的教學中也有不少不足之處值得反思:

1、課堂紀律性不夠。

由於本班的學生比較活躍,摺紙活動之後學生仍然拿摺紙玩耍,將學具變成了玩具,課堂控制力還有待加強。導致課堂有些階段出現了一點混亂。這就告訴我,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帶動好學生緊跟教師的步伐,以免部分學生玩耍錯過重點知識的學習。

2、小組活動不充分。

在合作學習時,學生會傾聽組內成員的意見,然後結合自己的想法,做出最後的決定,這樣對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也有一定的提升。這節課我本設計兩個動手的環節,一個是摺紙折出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先讓學生自己摺紙,再在小組中進行交流,感受不同的摺紙方法,卻可以得到同一個分數;説一説四分之一的含義。另一個是用摺紙創造自己喜歡的分數,並介紹自己創造的分數,進一步理解分數含義。交流時間比較倉促,達不到全面交流。

三年級數學上《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3

“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是國小階段學習完整數後,第一次學習分數,是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課,他為我們以後學習的小數認識、性質及分數的意義等內容教學奠定基礎。

今天戴老師講了《分數的初步認識》回味整節課,戴老師在本節課中的一些做法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讓學生在做中學。

國小生數學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獲得數學知識需要個人再現類似的創造過程(新課標)。本節課中,戴老師讓學生在初步認識後,讓學生用長方形折並塗色表示。接着,在認識了的基礎上,讓學生用長方形、正方形或圓這些材料折一折並塗色表示幾分之一,再讓學生對一個個作品進行辨析。於是,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動口逐步清晰了幾分之一的概念——“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物體的幾分之一”。幾分之一也就很容易地從學生的手指中一個個地“誕生”了。

二、讓學生數學的眼光更敏鋭。

“學生學習數學,就是要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數學首先應該是生活的概念。”“要鼓勵學生現學現賣,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概念。”學生隨着老師,在“五角星”、“巧克力”、“人體”及廣告中的找分數。在分巧克力的活動中,鞏固了對分數意義的認識,同時,初步感知了“平均分的份數越少,每人分得的就越多,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人分得就越少”,為後面學習分數的大小做了準備。學生在找分數、辨分數的活動中,增強了數學意識,同時,也讓學生的數學眼光更為敏鋭。

三、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

整節課,戴老師的教態隨和、語言親切,學生一直都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學習。尊重、民主的氛圍讓學生的思維火花不斷閃現。在認識幾分之一部分,戴老師提問:“你想認識哪一個分數,想自己折還是老師告訴你?”學生在這樣的提問下,積極地展開了摺紙活動;“你能寫得比張老師還要漂亮嗎?”這樣的話語又激起了學生寫分數的慾望。除了讓學生有着積極的情感體驗,戴老師也不忘讓這節數學帶上德育的內涵。孩子們在對美好的發現和感歎中結束了本節課的學習。

數學由此變得更加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這又怎麼能讓孩子不喜歡數學呢?

三年級數學上《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4

一、情境激趣,認識生活中的分數

本節課選用了學生熟悉的情境:野炊時分東西。先分四個蘋果,再分兩瓶礦泉水,最後分一個蛋糕,形成一個從整數到分數的自然過渡。如此設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帶着好奇心,初步瞭解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會遇到平均分的情況,自然的切入了這節課的主題——分數。

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貼近生活、直觀形象的實物演示及圖片操作,如:家人分月餅、小夥伴分蛋糕等,有意識的引導,使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分數。既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難點,也讓學生體驗了數學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的思想。

二、動手操作,培養思辨的習慣

教學中設計了兩個讓學生動手摺紙的環節,

環節(一):把一張長方形的紙折一折,表示出1/2。本環節不單加深對1/2的瞭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分數的本質含義。因此,當學生出示三種不同的折法時,老師適時追問:三種折法各不相同,為什麼塗色部分都是整張紙的1/2呢?從而引導學生領悟:只要是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整體的1/2。

環節(二):把一張正方形紙、圓片、長方形紙折一折,表示出1/4。老師再次追問:每張紙形狀不同,折出來的形狀也不同,塗色部分為什麼還能表示1/4呢?兩次的追問,引導學生抓住分數的意義的實質來説明和辨認。

在鞏固延伸教學部分,我安排了小夥伴分蛋糕的環節,學生既更深認識了分數,也得到了品格教育:分數提示我們分享就是快樂。

本節課預設比較完美,上課時仍有一些不足。如何最大程度地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全方位地參與到學習中來,這是一個真正的挑戰。還有時間的把握上仍待提高,需要把時間花在刀刃上。我想只有一次次積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實而有效的數學課。

總而言之,整節課學生是在輕鬆、愉快的心情下,體會分數的含義的,期待下一次能更上一層樓。

三年級數學上《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5

認識幾分之一是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這個單元第一節內容,也是整個單元教學內容的主幹之一,是在學生掌握一些整數知識和平均分的基礎上,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的,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拓展。

無論從在意義、讀寫方法以及計算方法上,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要通過提供生活情境和直觀圖示,使學生認識分數產生的必要性,理解分數的意義。通過設計實際操作活動,在活動中直觀認識分數。使學生在積累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分數的正確表象。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數學基於生活,數學的知識本來就來源於生活。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剛上課,我創設了一個十分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去肯德基吃飯。在分比薩餅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分數產生的必要性,經歷分數產生的過程,強調平均分是分數的本質特徵。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為的灌輸,學生的分比薩餅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產生了要學習一個新的數的需要,產生了積極探究的情感,積累了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是新課程的重要理論。

在體會二分之一的含義時,我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摺一折,塗一塗,對二分之一的含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通過辨析,加強平均分的理解。由於學生思維的侷限性,他們只考慮到了水平和垂直位置的對半平分,我也只准備了沿對角線平分的方法。現在想想,其實長方形紙條的1/2不僅僅只有這三種情況,還可以連接對邊對稱的兩點,就可以有很多種分法。只要是對半平分就可以了,不一定侷限於常規的分發。這樣,更能把二分之一從具體形象中剝離出來,體現出它的本質屬性。

對於國小生來説,數學學習往往是他們自己生活經驗中對數學現象的一種“解讀”。在教學中,如果能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他們喜聞樂見的素材喚起其原有的經驗,那麼學起來必然親切、有趣、易懂了。學生的好勝心理強,教師在學生認識了1/4。紙上折了1/4後,誰還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數,學生動手積極性很高,紛紛折出了其它分數。當問誰折的分數大的時候學生就更願意比了。

起初,學生對分數的比較這一知識停留在比較表面、比較膚淺的水平上。他們用整數的大小比較方法來比較分數,教師也不做出判斷,而是利用學生喜歡聽的故事,將知識藴於故事中,在聽故事、看課件演示中,使學生主動得構建自己的知識,而不是被動地去接受知識。

當回過頭來再比誰折的分數大的時候,學生都笑了。而教師也不必再多説什麼,學生已經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認識。

三年級數學上《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6

《認識幾分之一》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三年級數學上冊第92—93頁內容。這節課也是本人在這學期執教的教研公開課。集體備課和多次試教,讓我在收穫中成長。現將執教中的反思作簡單的文字記錄。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數學基於生活,數學的知識本來就來源於生活。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在上課伊始,我創設了一個十分貼近孩子實際生活的教學情境——分月餅。

(1)把4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

(2)把2條香蕉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

師:剛才我們都是怎樣分的?

師:什麼是平均分呀?

(3)現在只有1個月餅,也要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呢?

生:半個。

師:每人分到的是這個月餅的一半,“一半”怎麼表示呢,大家在數學作業紙上表示表示吧。

師:能不能也用一個數來表示呢?

師:你們知道這是一個什麼數嗎?(分數)

師:看來要表示一個月餅的一半,已經不能用我們學過的整數來表示了,需要用新的數,什麼呀?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分數。

在分月餅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分數產生的必要性,經歷分數產生的過程,強調“平均分”是分數的本質特徵。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為的灌輸,學生的分月餅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產生了要學習一個新的數的需要,產生了積極探究的情感。

2、做數學,體會幾分之一的意義。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和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資助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節課,我注重為學生創造探究條件,讓學生動手摺一折,塗一塗,進一步探究分數的意義,使學生獲得直接的感官認識。本節課我安排了兩次的操作活動,在認識1/2時,學生通過分月餅初步感知了1/2的意義後,我安排了一個用各種圖形來折出1/2的活動,讓學生從實物上升到抽象圖形的認識。知道不同的物體但可以用相同的分數來表示;在認識1/4時,我完全放手讓學生用同樣一張正方形紙折出1/4,學生的折法不同,所呈現出的這張紙的1/4也不同,通過這種方式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拓展學生的思路,進行思維訓練。同時讓學生感悟,相同的分數,可以用不同的圖形來表示;同一個圖形,可以表示不同的分數,並初步感知分數的大小。

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在操作中發現,在發現中體驗,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發現,每個分數都由學生自己去創造,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使學生體驗自主探究的樂趣。

經過手腦並用,建立起清晰鮮明的表象,從而使抽象的數學概念形象化、具體化,進而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3、自主探究,發現規律。

本課沒有停留在知識的傳授上,而是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自主探究、自主創造的空間,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利用各種形狀的紙片自由地動手摺一折、塗一塗,並用分數表示這張紙的幾分之一。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1/2和1/4,你能用手中的圖形表示出它的幾分之一嗎?我們小組合作,來看看活動建議。

活動建議:

用陰影表示出手中圖形的幾分之一。(每組的幾名同學表示的要各不相同)

互相説一説,每個分數表示什麼意思。

比較陰影部分表示分數的大小

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比較陰影部分的大小,發現1/2與1/4,1/3與1/4比較大小的規律:同一個物體,平均分的分數越多,每一份就越少。像這樣讓學生自己總結出來的規律,學生的印象會比較深刻。

在這一節課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小組合作應該是在這節課裏的亮點。我從學生的認知角度出發,設計了一系列動手操作的活動,讓學生在小組裏折一折、塗一塗,相互交流從而理解分數的意義,讓他們覺得分數這個內容沒有那麼枯燥,但是有個小遺憾,就是在每次的小組活動結束以後,我沒有反饋,我應該請小組的成員發言,讓小組的成員來彙報結果,説一説剛才你是怎樣想的?為什麼要這樣折?這樣學生再來説分數的意義就容易一些。

聯繫生活實際還不夠。我出示的關於幾分之一的例子不多,並且學生也沒有感受到身邊還有哪些幾分之一,數學是來源於生活的,如果學生感覺不到幾分之一與生活的聯繫,那麼他對幾分之一的認識就不會太深刻,不久就會忘記。

比較分子都是1的分數的大小放在第二課時講比較好。這節課就認識幾分之一,理解分數的意義,會讀能寫,然後在拓展延伸,再聯繫生活,整節課就把重點放在幾分之一的意義、分數的讀法和寫法上,效果可能會更好一點。

我想只有一次次積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實而有效的數學課。

三年級數學上《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7

“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是國小階段學習完整數後,第一次學習分數,是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課,他為我們以後學習的小數認識、性質及分數的意義等內容教學奠定基礎。

本課教學,我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應用到課堂中,力爭使自己的教學設計有新的變化。本堂課在教學過程中有收穫與失落,也免不了意外和尷尬。這裏我就結合本節課教學談一些自己粗淺的想法: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基於生活,數學的知識本來就來源於生活。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剛上課,我創設了一個十分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分水果。在分水果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分數產生的必要性,經歷分數產生的過程,強調“平均分”是分數的本質特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分水果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產生了要學習一個新的數的需要,產生了積極探究的情感。

二、注重對分數含義的理解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説,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在對二分之一含義的理解上,我讓學生自己説這個蘋果的一半是怎麼來的,當學生説不出來的時候,適時地加以引導。然後充分放手讓學生充分的去説二分之一的含義。並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出什麼還可以用二分之一來表示。通過讓學生地反覆的説,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分數的含義,理解分數的每個部分所代表的含義。在講二分之一書寫的時候,我注重學生書寫習慣的培養。要求學生畫分數線的時候用直尺。

此外,本節課的教學中也有不少不足之處值得反思:在整個課堂預設時,想的比較完美,事實上在真正上這堂課的時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學環節還有待完善。

1、首先是時間觀念不夠強。

導致後邊的環節沒有更好的實施。在備課的時候沒有考慮到每個環節的具體時間,導致這節課完成的不是很好。小組活動沒有起到真正的效果。主要是在講解二分之一的含義時,和讓學生説生活中還有哪些可以用二分之一來表示,這個環節我讓學生反覆的説,用時較多。而且形式較為單一。直接影響到後邊環節的講授。

2、教育機智有待加強。

在認識二分之一的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舉例説説生活中還有什麼可以用二分之一來表示,有個同學説到皮球,把皮球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個皮球的二分之一,當我把問題拋給學生以後,其實學生還不夠理解並不是任何東西都可以平均分。我沒有及時的指出這個學生的錯誤,應該抓住這個問題,試問學生,如果把這個皮球平均分了,這個球還能玩嗎?適時地給學生指導具體什麼樣的東西我們可以分,什麼樣的分不得。在之後就不會再出現分冰箱、鐘錶的問題了。或者即使出現了,把這個問題交給學生自己來解決。可能要比老師強調的要好。學生會更清楚。

3、知識的延伸、拓展不夠

比如在教學二分之一的含義的時候,指出了分數家族裏還有很多這樣的分數,但學生説的都是分母在10以內的分數,我應該加以拓展延伸,指出千分之一、百分之一等。讓學生理解分數幾分之一併不侷限於分母是10以內的分數。或是舉例,比如二十三分之一,也就是把一個物品平均分成了二十三份。進而強化了學生對平均分的份數的理解。

4、小組活動不充分,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

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這節課我本設計兩個動手的環節,一個是摺紙折出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先讓學生自己摺紙、塗色,再在小組中進行交流,感受不同的摺紙塗色方法,卻可以得到同一個分數;説一説四分之一的含義。另一個是用圓形紙創造自己喜歡的分數。通過學生創造的不同的分數,進而引到分數大小的比較。但在課堂上都沒有實施起來。也是這節課最遺憾的地方。

5、評價語言不夠

在問到“一半”如何表示時,一個學生回答“0.5”,這個答案儘管也是在我的預設之內,但我忽視了對她的誇獎,僅是説了她知道的可真多,小數是我們還沒有學過的知識。倘若這時我問下學生是如何得知的,再誇獎她好學,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有很大的提高,也能給其他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但是我卻忽略了,這是這堂課的一個遺憾。

6、沒有聯繫到生活的分數。

常見物品中的分數、人體中的分數、廣告畫面中的分數。這樣做,有利於學生理解分數的產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同時也有利於學生聯繫常見的事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來理解分數的含義,強化應用分數的意識。通過這些聯繫強化了孩子的實際應用能力。

這節課遺憾的地方很多,如果在講這節課,我會把這些不足彌補過來,並在環節的銜接上仔細斟酌,讓教學的時候環節更加的緊湊,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到合作學習的樂趣。通過這次講課,我知道教學還是要多想、多實踐、多反思、多總結。這是我這節課反思。希望各位老師能夠給我多提寶貴意見。更希望通過老師們的指導,使我更快的成長起來。

三年級數學上《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8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分數的初步認識,理解分數的含義並在理解分數含義的基礎上學會比較分數的大小。從整堂課的教學來看,基本上完成教學目 標。但教學的過程上來看還不是很靈動,按步就搬的比較多,留給孩子思考的空間較少。這是我經常犯的問題,所以以後還需從思想上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 專業上我還要多讀書,多學習多吸收。

此堂課是三年級的孩子第一次接觸分數的學習,所以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知道數可以分成整數和分數。整 數,孩子們一直都在接觸,所以都很熟悉。“建構注意者”認為知識的學習就是知識的內化和建構,我很贊同這個觀點。所以導入就從整數的平均分導入,從4個平 均分成兩份,到2個平均分成兩份,再到把1個平均分成兩份,結果是半個。討論半個該怎麼寫,引起孩子知識結構的衝擊。在教師書寫半個可以這樣寫,再讓學生 把和我們以前學過的數比較有什麼不同進行比較,從而發現分數的特點也就是分數的三大組成,分數線,分母和分子。我覺導入和初步認識分數這一部分教學還是可 以的。

三年級數學上《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9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學習分數的開始,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第一次擴展,又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它為我們今後學習小數的認識、性質及分數的意義奠定了基礎。下面我就結合本節課教學談談自己的一些收穫與不足:

1、從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出發。《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從整數到分數,對學生來説是認知上的突破。為了給學生搭建突破的台階,本節課一開始藉助主題圖創設既豐富又貼近學生生活的分食物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當一個月餅平均分的結果不能用整數表示時,激發學生認知衝突,從而讓學生在熟悉的平均分情境中體會到分數的產生源於生活實際,初步感悟分數的含義。

2、注重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主動建構數學知識。《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建構,而動手操作對學生的建構有着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學中,我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動手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動手分一分、折一折、塗一塗活動中感知、體驗、深化認識、理解分數幾分之一的含義。

3、從形象到抽象,以形象材料為依託,理解分數的概念。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感悟,使學生對分數的理解,能建立在對直觀形象的感知上。因此,我採用了“用分數表示塗色部分”、“折出正方形紙的並塗色”、“看到圖片你聯想到了幾分之一”等形式的練習,就是要在學生的頭腦中把抽象的分數與具體的圖形有機地聯繫起來,將“數”與“形”相結合,幫助學生理解分數的含義。

4、存在的不足。教學中對學生語言的訓練不到位,部分學生還不能用準確的數學語言表述出幾分之一的意義,應鼓勵學生多説,在説的過程中加深理解,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思維。

三年級數學上《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10

用了一週多的時間把第八單元學完了。學習起來還真沒那麼“難”,為什麼這麼説呢?

學習本單元的內容,關鍵是讓孩子們理解分數的意義,比較中理解、計算中理解、應用中理解。給出一個分數,能舉例説明他所表示的意義,反覆説,説完一個説第二個等,學生輪換着説。

在比較大小的時候,比較的是兩種分數的大小:一種是分子是1的兩個分數;另一種是分母一樣的分數。分子是1的兩個分數,從分數的意義上分析,一個月餅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分母越大,其中的一份就越小;同樣大小的月餅,分的份數越少,其中的一份就越大。所以分母是1的兩個分數,分母大的反而小。其次是分母一樣的分數(同分母分數),同樣大小的物品,分成相同的份數,取出的份數越多,分子就越大,這個分數就越大。

分數的簡單計算,主要學習了:同分母(本冊沒有説明是同分母)的分數的加、減運算,1減一個分數。學生出現錯誤較多的是:結果的分子和分母都相等的時候化簡成1。1減去一個分數時,要把1看成是和這個分數的分母一樣的分子、分母一樣的分數,然後再計算。

最後一節是分數的簡單應用。主要是把一些物體看做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平均分成幾份,分母就是幾,其中的一份或幾份作分子。還有一些這樣的題目:形如有15個蘋果,其中三分之一是紅蘋果,三分之二是黃香蕉蘋果,問題是紅蘋果有幾個?黃蘋果有幾個?從分數的意義上分析,三分之一就表示把15個蘋果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15除以3等於5,每份是5個,1份就是5個,2份就是10個。檢驗的過程是:10+5=15,和總數15一致,因此解答正確。在講這一節時,學生是在理解了分數表示的意義的情況下進行的,感覺做起來特別的順,效果也挺好。

所以學習數學知識,必須以學生理解為前提,多説、多動手操作,這樣在練習的時候就沒有那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