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美術教案前前後後

課題:

三年級上冊美術教案前前後後

前前後後

施教時間:

9月14日——9月22日

課時:

2課時

學習領域:

造型表現欣賞評述

教學目標

1.通過回憶,觀察與比較,能夠概括出“同樣大小的物體會顯現近大遠小的現象”這一規律。

2.能夠運用“近大遠小”的規律,繪畫或拼貼一幅表現物體的前後關係的作品。

教學重、難點:

1.能否用“近大遠小”這一規律來表現前後關係。

2.畫面是否表現出了物體的前後關係。

教學準備:

教師:一些有明顯透視效果的圖片、課件。

學生:剪刀、膠水、彩色紙、繪畫工具。

教學活動過程:

第一節

活動一:

課件展示小朋友站上課隊、氣球升空、兵馬俑、林間小路等有明顯透視效果的圖片、影視資料。有目的的引導學生説一説什麼在前,什麼在後。這些圖片中的景象都有些什麼共同的規律?(近大遠小)

可別小瞧前前後後,其中還有不少的奧祕,來,讓我們一起去發現!

啟發學生回憶自己以前看沒看到過類似的現象,並舉例説明。

教師舉例:

1.把一樣物體放在另一樣物體的後面,就會產生前後的感覺。

2.物體通過逐漸縮小尺寸,也會產生前後的感覺。

活動二:

討論:在以往的繪畫中,你是用什麼方法表現前後關係的?

知道了“近大遠小”的規律後説説你準備如何用它來表現景物的前後關係?找一找語文、數學等課本、課外讀物的插圖上是如何表現景物的前後關係的`,有哪些畫法值得我們學習?

教師在黑板上畫升國旗時前面的旗台和升旗手,請兩位同學上來分別添畫兩隊升旗的隊伍,並請大家討論、分析一下繪畫順序:先畫什麼比較合理?(先畫前面的)

活動三:

小組討論,選定一個主題,以繪畫形式表現“近大遠小”的透視規律。

學生作業,教師指導。

評價與總結:畫面是否表現出了物體的前後關係。

佈置下節課帶剪貼工具。

札記:剛講完課,一個調皮的孩子就抗議:我這麼高,為什麼讓我坐在前面!這不符合“前前後後”的規律!其他同學紛紛指責:誰讓你上課不聽講,老師不看着你能行!我鼓勵他説:“別灰心,只要你努力進步,老師就會讓你坐回原位,那時候就符合前後規律了!”這下大家都高興了。

第二節

活動一:

出示幾件粘貼作品,請同學們比較:哪件運用了近大遠小的規律,用了的和沒有用的有什麼不同效果。如果畫面中的物品大小都一樣,又沒有前後遮擋關係,這樣的畫面又會給人什麼樣的感受?

把這些作品發到各小組,請學生們仔細看看:在剪制各物品時哪裏的應該大些,哪裏的應該小些。粘貼的時候先粘前面的還是先粘後面的?

總結:

物體通過逐漸縮小尺寸,就會產生在後面的感覺。

只有先貼後面的,再貼前面的才能正確的表現出前後遮擋以及近大遠小的規律。

活動二:

小組討論,從“風景、”“靜物”“場景”中任選一個主題,小組集體進行剪貼創作。

提示:除了大小以外,還要考慮到不同顏色帶給我們的遠近感覺。

學生分組製作,教師指導。請學生隨手將剪下來的紙屑放進自備的塑料袋中,這樣課後收拾比較方便。

活動三:

“前前後後”粘貼作品展,請同學們以參觀畫展的形式進行互相評價,評價標準是畫面是否表現出了物體的前後關係。

課後拓展:

尋找、收集與本課有關的世界名畫,並用簡單的語言加以書面評論。

札記:

我們今天做了一個搶答遊戲,請五名學生站成一排,教師快速提問:“劉洋在萬蕾的前面還是後面?萬蕾在高朋的前面還是後面?……”通過三輪快速搶答,決出了三位優勝者。我請這三位同學談談自己取勝的訣竅,最後得出結論:觀察力和口頭表達力。我告訴學生們,今天我們就要靠觀察力和表現力來學習,在後面的學習中,孩子們的注意力格外集中,觀察力自然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