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到六年級複習

一、營造一定的複習條件,讓學生樂於複習

國小數學到六年級複習

到了畢業總複習時,學生往往會出現思想混亂,厭學情緒。一旦學生有了厭學情緒,學習就會下降,學不好知識。針對這些情況,我們數學教師必須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使學生消除不良思想,樹立温故而知新的思想,克服得過且過的思想,明確學習目的,從而努力學習。同時可以通過一些獎勵和表揚措施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如我在我們班裏結合平時的學習設立了“數學小博士”的評比,作業正確率高的同學獎星,達到一定的數量就被授予小博士稱號,由於期末練習試卷多,我設立了一個狀元榜,前十名的同學在榜上親筆簽名,這樣鼓勵優秀生開展競爭,對一些後進生,則放低要求,只需掌握一些基本題,有進步時及時獎星表揚。如此,學生處於一種寬鬆、活躍、友誼競爭的學習環境時,心情會感到很愉快,這是學好數學的前提。

二、制定切合實際的總複習計劃

合理的總複習計劃能保證總複習的順利進行,讓學生通過這次複習更好的掌握國小數學知識。所以,計劃要結合學生實際和教材,合理制定。制定的計劃要有重、難點及側重點,並要根據學生情況去設計,基礎好、優生多的可以增加複習的難度和加快複習進度,基礎不好、差生稍多的要放慢進度,以基礎知識為複習重點,從易到難。如:基礎差的,可從概念知識入手,弄清法則、性質,會進行有關整數、小數、分數的四則混合運算,會根據關係式、性質解方程,解比例,會解簡單的應用題和一般的複合應用題,會進行一些簡單的幾何面積、體積的計算,在掌握好基礎知識後再複習難度稍大的知識。基礎好的:對於基礎性的概念,簡單的計算及簡單的'應用題可少花時間,而要把更多的時間放在稍有難度的知識上,比如:簡算,綜合性強的稍複習應用題,有關幾何知識表面積、體積計算的實際問題及有關應用題等要多花時間。

三、抓住複習重點,突出難點和側重點

複習時教師要多引導學生回憶知識,不搞老師講學生只能聽的被動學習方法。對各部分知識複習時要讓學生先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學的基本概念、法則、性質等,並且熟記數量關係、法則、公式、計量單位的進率。國小所學數學知識中,計算和應用題是複習重點,突破這兩個重點,堅持每日進行計算的練習,提高速度和準確率。其中簡算是重點中的一個重點,必須通過多接觸多練,提高技能。應用題要歸類複習,數量關係是基礎,結合線段圖、分析法等幫助解答,並進行專項訓練。幾何知識和應用題是複習的難點,幾何知識注重公式的熟練和運用。複習時,要注意複習重點內容的側重點在什麼地方,需注重讓學生多練習什麼。例如:四則運算的複習,先讓學生掌握了運算法則、運算定律後,側重於口算和簡算的訓練;幾何形體知識,當學生掌握了基本概念和計算公式後,主要側重訓練口述解決問題的過程。

四、查缺補漏,對常考易錯題多講多練

常考易錯題多是教學內容中的基礎知識、重點知識,而往往又是學生一不細心就錯的題,從實際考慮,這類題的失誤、丟分,都會讓人感到太可惜、不應該。所以,在總複習時,我們不能忽略此類題的複習,只有通過複習,才能讓學生學會細心抓住關鍵之處正確解題。具體説:有些題,不細看會認為是一模一樣的題,但細看後,並不一樣,並且解題的方法完全不同;(如5米長的繩子剪去1/5(米),還剩幾米?有些題,看內容和形式不同,但解題方法卻完全相同。(如媽媽的錢正好可以買3件上衣或6條褲子,若成套買,可以買幾套?)解題時,由於學生不認真讀題、不認真分析,常會解錯題。所以,複習時,教師要有意識地把這些題放在一起進行對比複習,提高學生的鑑別和分析能力,加深知識的理解。

五、突出基本練習和綜合訓練,注意練習的實效性、靈活性

練習是鞏固拓展知識的有效手段,但要講究練的形式、練的實效。如概念的複習課,知識點容易相互混淆,那麼在題型的選擇上要側重於“辯析題”。有針對性的練習,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毫無重點、表面花哨的練習,卻只能事倍功半。綜合訓練,突出靈活性。要求學生能通過題目解答建立起相關知識之間的聯繫。也可把一些教學難點安排在綜合練習中,利於學生分散突破難點,辨析比較,區分弄清易混概念與方法。也可安排一題多解,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得到不同的解題方法。讓學生從小就學會“多中選優,擇優而用”的思想,在他們的心靈裏萌發自我的價值。

六、善於擴展創新,體現發展性

數學來源於生活,與日常生活聯繫密切。要提高數學的應用能力,必需擴寬學生的學習思路,密切聯繫實際,從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方法,經過不斷嘗試與探索後,找到問題的答案,解決了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價值。這樣的數學學習體驗應當極大地豐富學生的現實生活,學生會因為數學學習而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在以後的學習中會主動挑戰自我,感受數學價值的內在魅力。

國小數學總複習是基礎性綜合性強的複習,在總複習中要以精講為導向,對不同的學生既要統一要求,又要顧及差異,正確處理好“培優輔差促中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