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煙雲》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京華煙雲》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京華煙雲》讀後感

《京華煙雲》讀後感 篇1

許多人都説《京華煙雲》酷似《紅樓夢》,林語堂先生的初衷也的確如此。但如果説《紅樓夢》是個啼笑皆非的故事,那麼《京華煙雲》定然是個夢。

《京華煙雲》中描寫的最出彩的是女人。古典的,現代的;年輕的,年老的;出身高貴的,身為丫鬟的;老實本分的,工於心計;各式各樣的女人,個個個性鮮活,有血有肉;同一個女人,寫她從待字閨中到嫁作人婦生兒育女,從女兒到母親再到婆婆到奶奶外婆,不同階段的女人,她們的心理變化也都在不經意之間自然地展露出來。

然不久便發覺眾愛所歸,無不歸於姚木蘭。也難怪,林語堂先生之理想女子,集美貌、才華、修養於一身,持家業時老成持重,左右逢源;論學問時伶牙俐齒,理不讓人;該堂皇時則堂皇,金銀玉器,與王侯將相之千金堪比;該儉樸時則儉樸,荊衣布裙,與市井鄉野之村姑無異。古時的花木蘭,有膽有識,姚木蘭亦是如此,卻又多了份腳踏實地的本分。如讀書,有人讀到易,有人讀到淫,木蘭讀到做花生湯時要放鹼。喜歡的分明是立夫,卻又依着父親嫁給了蓀亞。

林語堂先生想必是希望那個木蘭便是如斯,他給她尋好了男子,如斯也應該像木蘭那般相夫教子,然而在訂婚的前一天,如斯卻與一個美國青年私奔,不多久離婚,從此她的世界便分裂成兩半,她安靜時仍是個才女,卻越發忍受不了這個她所不愛的世界,最終自殺,只在桌上留下一杯尚温的香茗。

因為她不是木蘭。

木蘭的美,只能被稱做夢。

夢之所以美,是因為那是人人都向往的。

木蘭她也不是如斯。她沒有反抗,也沒有因為蓀亞的外遇而大發雷霆。人們説她太懦弱,其實聰明如木蘭,明白只有自己能拯救自己。

於是,她孤身一人,用她的智慧來救贖這場錯誤的婚姻。

她的美貌,她過人的才智,她的氣魄,她的膽略……這些其實都是微不足道的。木蘭之所以是木蘭,因為她懂什麼是寬容。寬容是一種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可以説是很難很難。寬容就是一門藝術,一門做人的藝術,寬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偉大的行為。寬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納別人,理解別人的.處世方法,尊重別人的處世原則。在接受別人的長處之時,也要接受別人的短處、缺點與錯誤。如果木蘭不寬容曹麗華,那麼事情可能會變得更糟。但寬容也並不是説一味地縱容。木蘭的寬容是有尊嚴的,是大氣的,不是一味地縱容,抑或故作姿態,千人千面,有氣度的。這種寬容才是真實的。

就算她只是一個夢,但也請記住她身上那種寬容與隱忍。不論是哪個年代,有此便已足夠,你可以在人生的路上走得很遠很遠,不會迷失方向。

《京華煙雲》讀後感 篇2

終於又讀完了一本書。

讀這本書的原因很簡單,想看電視,但是時間不允許。所以就花8元買了一本。

《京華煙雲》歷來享有現代《紅樓夢》的美譽。今天看完《京華煙雲》,心中暗暗與《紅樓夢》比較了一下。

《京華煙雲》與《紅樓夢》的相似點:

兩本書都採用了回目,兩句七言概括了一個回的主要內容。

都以當時的時代為歷史大背景。

都涉及到了當時社會的幾個較大的家庭。

《紅樓夢》的經典在於給讀者呈現了一個夢幻般的場景,一如它的名字。在這夢幻般景緻中,如神仙般的人物的音容笑貌,出於筆端,形成於讀者的腦海中,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想象的林黛玉賈寶玉……對人物的細膩的性格描寫,使得讀者感到人物是活生生的站在他面前的。紅樓夢裏的人物依託於他們優異的生活,甚至可以説是優異的生活,給了他們這麼個空間。這與更廣大的人民的生活而言,確實一如他的名字而言,是場夢。當然,他也有對當時社會的一種映射,但這是居於人物之後的。這裏特別説一下,電視版的《紅樓夢》,是歷來我覺得最能表現書中內容的一部電視。他給人們找到了那神仙般人物,描繪了那夢一般的生活。

《京華煙雲》與《紅樓夢》最大的不同在於它依託於當時混亂的社會背景,對社會的描繪佔據了主要的篇幅。讀完全書,對於人物只是大致瞭解了,人物的音容笑貌不是很明瞭,人物是襯托社會現狀的。《京華煙雲》透過和《紅樓夢》裏一樣的大家族的興衰,向讀者展示了中國那段悲慘的歷史,和在這段歷史中不屈不撓的國人,歌頌了不屈於國外侵略的國人。《京華煙雲》比《紅樓夢》多了抱負、霸氣,好似一個男人與一個女子。《紅樓夢》的人物描繪又遠非《京華煙雲》所能比的。

另外,我個人比較喜歡《京華煙雲》裏達觀的生活態度。達觀的態度或許是林語堂闡述其對莊子的理解。

沒有刻意,可是偏偏我看完了《京華煙雲》後,電視版的《京華煙雲》也播放了。看了幾眼,真是失望,我控制了好久,想自己不做評價,可是最終覺得不單是失望,而是覺得編劇對原著的把握太不準確了,有點替原著不平。他根本沒有理解原著的意味,原著對於在那個時代,對人生活的.理解,都被編劇給破壞了,換成了普通的現代式的鬧劇。他根本不明白人對生活的隱忍,有時候是那麼的平淡,那麼的自然,而隱忍的結局有時候恰恰就是幸福。我們這個時代的電視已經註定了吵鬧,註定了不安定,註定了電視版的《京華煙雲》只是套用了原著的名字,而內容面目全非了。我們沒有了八九十年代拍攝《紅樓夢》時候的神定氣閒,只剩下了過馬燈似的喧鬧的節目。在這個喧鬧的時代,有時我們恰恰需要安靜的作品,留着人們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思考。

《京華煙雲》讀後感 篇3

篆刻的城,落款在京華年代青石城外,一路泥濘的山水,一筆凌空揮毫的淚

——題記

我尋覓着,尋覓着一個深深征服我的境地;我停駐了,停駐在京都用文學築成的青青籬牆裏。“好的文學如好的女人一樣,是沒不了的,是值得人愛的。”總覺得在這圈青籬之中,姚木蘭是一本幽香難掩的《沉思錄》,品讀之後韻味無窮;曼妮是一首柔美典雅的小詞,莊重而不失情趣;莫愁是一篇清麗圓潤的散文,透着淺淺淡淡的悲;而暗香呢,是隱隱綿綿的詠梅詩,點綴在寒雨時節。

籬笆圍住的,不僅是詩意的人,還有動人的故事。巴爾扎克説:“一個高尚心靈為愛情而痛苦萬分,永遠是一場好戲。”

而孔立夫與姚木蘭,便是這悲歡離合的戲中最動人的一場。猶記得那年初冬,漠漠輕寒的`梅樹下,梅如雪,情也如雪。“知音者芳心自懂,感懷者斷腸悲痛。”是一樣的才華橫溢,一樣的濟世情懷,一樣的相知相惜,卻奔赴了不一樣的人生洪流。而驀然回首時,斑駁的梅枝還能否開放出往日的清香?

也許在精神領域裏,知音者永遠相偎相依。彷彿風來疏竹,雁渡寒潭,沒有停留的竹聲雁影,其實恰是永久的停留。雙眼能看到的,終有消失的一天;然而用心去守護的,即使粉骨碎身也不會消逝。我相信,越高尚的心靈,越能體會繁雜世間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正如曼妮這樣回答木蘭:“我不走,因為這裏,就是我全部的世界。”柔弱如水的女子對自己的命運給予了極高的尊嚴與敬畏,於是她沒有強烈的抗衡,也沒有過多的哀怨。然而這樣的一生是如此樸實而厚重,對一個悲情女子來説,已經足夠了。

須知轉身難,而堅守更難,更苦。選擇了大千世界中小小的一隅,便意味着能有忍受錯失風景的定力與精神了。人的高貴源於真正純潔的思想,源於對珍愛之物始終保持着孩童般的熱情。

是的,又怎能不對蒼茫煙雲那輪皎月滿懷景仰與感動?他是隱居於塵世的高人,是雲遊於四海的詩客,是木蘭這位驚世才女的父親。總覺得“只買清愁不買田”是姚思安未曾言傳的生命激情,他以整座王府花園換得了一箱甲骨便是最好的證明。宅院再美,也存放不了一顆因執著而沸騰的心靈。這樣的心靈,是清白的良心,是真正純粹的月亮。“那一年我磕長頭擁抱塵埃,不為朝佛,只為貼着你的温暖。”甲骨對於姚思安,便是這難以割捨的温暖吧。一個純潔之人,唯有與珍愛之物傾心相對時,才能握緊生命的温度。靈魂在顫抖啊!我看見烈烈火焰吞沒了一位不屈的守護者。我看見英雄的心正噴湧出震懾大地的巖漿。我看見他和他的一箱甲骨一起升起在中華大地上。

存在時,也許會漠視;毀滅了,也許才永恆。

下一次仰望月亮,請凝神屏息地致以一個凡人對它應有的敬意。因為那是一顆孤絕的心,一顆傲岸的心,一顆升起在蒼茫煙雲間永不墜落的心。

《京華煙雲》讀後感 篇4

銀屏自縊的時候,體仁已經三天沒回那個小院兒裏去了。華太太告訴他銀屏還是又哭又鬧的老樣子,他不耐煩地推開房門的時候,迎面而來的是銀屏冰冷的屍首。

鳴鳳投湖的時候,覺慧在燈下熬夜寫着文字。他心裏還認為鳴鳳只是耍耍小女子脾氣,是為着自己幾天沒顧得上她。第二天他知道鳴鳳要嫁給馮太爺的消息,擦身而過的是湖水裏泡了一夜的鳴鳳冰冷的屍首。

先讀《京華煙雲》,才讀了《家》。看到巴金先生筆下的覺慧與鳴鳳,頓時想起了體仁與銀屏。不同的是,一份是有花無果的兩小無猜,一份是少年少女的月下花開。相同的是都是少爺與丫鬟,這份感情從誕生之初就註定是人們眼中的畸戀,註定不可能有結果。那是一個時代的冷漠,也是一個時代女人的悲哀。

女人的愛情悲劇裏不能少了男人。可以説是體仁和覺慧的所作所為是兩人之死的`導火索。銀屏被錦兒抬回小院,奪子之恨猶如剜心一般狠狠折磨着她。她終日不加梳粧,蓬頭垢面——受過華太太細心調教的她怎可能不知道這樣會失掉體仁的心?但失去孩子對一個女人的打擊是致命的,足以讓她忘卻一切歡樂,怨恨一切美麗。習慣了丫鬟美僕笑臉相迎的少爺體仁,過了幾天就受不了銀屏了——他走了,三天沒有回來。如果他始終對銀屏不離不棄,銀屏是不是不會自縊而死?如果他們等到了姚太太妥協呢?林語堂先生沒有寫出來的故事,誰也不知道究竟會如何。但毫無疑問的是,體仁冷漠的所作所為,無疑是壓在銀屏身軀上的最後一根稻草,壓碎了她的幻夢。

鳴鳳生命的最後一個晚上,也許她還存有一絲絲希望,希望厭棄舊禮制的三少爺能救她。命運有意書寫巧合——她要出嫁的事,整個宅院裏只有腳不沾地的覺慧不知道。假如覺慧少寫一篇文章,聽聽院裏的閒言碎語,他會不會毅然拋棄這個陳腐的家,帶着鳴鳳遠走?而恰好是這火上多了一滴油,燒盡了她輕如鴻毛的生命。遺憾抑鬱之後,覺慧的傷心似乎止步於此了。真像鳴鳳所想的那樣,她的死是一粒石投進湖水裏,層層漣漪散去後再也沒有人記得了。只可惜到頭來,鳴鳳死前的最後一句話還是:“三少爺,覺慧”。

人人羨慕花有惜花人的呵護,可是從未見過惜花人離去後花兒的枯萎凋零。這是惜花人冷漠之錯還是花朵嬌弱無力之錯?我想最大的傷害來源於背景的風雨吧。封建等級鎖死了銀屏和鳴鳳的未來,讓銀屏在開得正好時,鳴鳳還未開放時就已經凋落。銀屏,鳴鳳,只是時代車輪傾軋之下悲劇的小小縮影。百年來奴隸制度下無數少女的淚與血凝結成了一個暗紅色的模糊剪影,抽泣着,悲鳴着。所幸,在那新的黎明掃清陰影之後,這剪影融化、消散在逆光裏了。

《京華煙雲》讀後感 篇5

“小説”者,小故事也。無事可做時,不妨坐下看看。

《京華煙雲》是林語堂先生旅居巴黎時於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間用英文寫就的一部長篇小説,並題獻給抗戰期間“英勇的中國士兵”。小説英文名為《Moment in Peking》,後譯為《京華煙雲》。在寫書之前,林語堂先生原本打算將《紅樓夢》譯作英文介紹給西方讀者,因故未能譯成。後決定仿照《紅樓夢》的結構寫一部長篇小説,於是便寫出了《京華煙雲》。有趣的是此書成為他最具代表性的幾部小説之一,也成就了他文壇的地位。温聞名遐邇的美國《時代》週刊評價稱《京華煙雲》“極有可能成為關於現代中國社會現實的經典作品”。《京華煙雲》這部小説雖然是用英文寫成,卻極富中國文化底藴色彩,非中國人是很難看出來的。如小説對姚、曾兩家深宅大院的描寫:古色古香的紫擅木傢俱、屏風、八仙桌、石獅把門;琳琅滿目的亭台樓閣、花園池塘。這些不僅使迪菲的外國朋友再三感歎,也讓中國的讀者也有些應接不暇。書中亦有涉及甲骨文、古董、陶瓷、古畫、京劇、二胡等內容的描述,又有佛教、道教文化思想的滲透。此種極具中國特點的小説,對於西洋人看書的習慣,是很難能體悟出來。正如書中談《紅樓夢》之處,當然非未讀《紅樓夢》者所能欣賞的。也有幾處諷刺某一派人,也得中國人才能領會。

本書大體上講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從1901年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30多年間的悲觀離合和恩怨情仇,並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凱篡國,張勛復辟,直奉大戰,軍閥割據,"五四”運動,"三·一八"慘案,"語絲派"與"現代評論派"筆戰,青年"左傾",二戰爆發等歷(讀後感 ) 史事件,全景式展現了現代中國當時社會風雲變幻的歷史風貌。但本書對現代中國人的生活,既非維護其完美,亦非揭發其罪惡;既非對舊式生活進讚詞,亦非為新式生活做辯解。用林語堂先生本人的話來講:“本書只是敍述當代中國男女如何成長,如何過活,如何愛,如何恨,如何爭吵,如何寬恕,如何受難,如何享樂,如何養成某些生活習慣,如何形成某些思維方式,尤其是,在此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塵世生活裏,如何適應其生活環境而已” 。的確,讀完《京華煙雲》會發現此書確向西洋人介紹了一個真實、深刻、完備的中國社會。

林語堂這位藝術大師,用《京華煙雲》這樣一部中國近代的史詩。真實、深刻的記錄了從1900—1938年的中國歷史;記錄了那個時代老北京人的喜怒哀樂;記錄了那個時代中國人或沉睡或激憤的精神世界;記錄了那段不會被忘記的屈辱與傷痕。

《京華煙雲》讀後感 篇6

用了七天時間看完了《京華煙雲》,書比電視好看,所以我喜歡看書,書中的人物更立體,更合理。我不是很相信現代的編劇們,經他們修改後的名著們總是失了味道,走了調。

很喜歡看歷史,歷史總是那麼的精彩,或許是因為留下來的都是歷史學家們精選下來的史料。最近研究歷史偏重於封建社會的家庭組成,在封建社會,女人大都被認為是男人的附屬,女主內,男主外。女人操勞於家務與孩子。有些地位的家庭,女主人的工作則更為繁重,管理下人,家庭外交,節假禮儀。封建大家族更像現在的家族式企業,男主人是這個家族的品牌,大家要靠這個品牌過日子,所有的活動都圍繞這個品牌開展。女主人更像這個家族企業的CEO。管理家庭是一門很精深的學問,家人的和睦相處,家族的外在聲譽的保持與提升,內在精神的堅持與傳承,家人和僕人的素養品德,子孫的教育,這都是耗人心血的。

在流傳下來的書籍裏面,有很多類似於《曾國藩家屬》《顏氏家訓》之類的.書籍,看來子孫教育都一個家族來説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古時會有書香門第,官宦之家一説,也是家教不同。

之前讀紅樓夢,元春為這個家庭一直在隱忍,沒有自由。迎春太軟弱。探春太潑辣,惜春太執拗。妙玉太孤傲。寶釵太圓滑。相比之下,黛玉比較真實,有才氣,但是對黛玉一直有説不出的感覺,總覺得有什麼地方不對。而湘雲更為我所欣賞,有才氣,不必黛玉差,又性格豪爽。讀了京華煙雲之後對她們則有更客觀一點的認知,紅玉好比黛玉,太過聰明,凡是看的很明白,但是不知道如何排解,總是多愁善感,鬱鬱寡歡,心理上屬於不健全的哪種類型,把紅玉和木蘭莫愁一比,就很明顯的感覺到紅玉的不健康,人格上的不健全。電視劇裏木蘭成了寶釵,所以電視裏莫愁才會一直怨她的姐姐,她的行為給人帶來太多的心理陰影。太不真實,太過完美,沒有了自我。書本上的木蘭很好,活潑浪漫,奇思妙想。像是湘雲。書本上莫愁也比電視上的更加讓人喜愛,某些方面像是襲人。

看了京華煙雲很喜歡木蘭,她的人格獨立是我最羨慕的。她是好的女主人,同時她不拘泥於世俗,對自己的精神有很好的追求,在這種追求中,她得到滿足。木蘭和立夫是很好的一對,但是他們在一起不見的很幸福,木蘭會助長立夫的鋭氣,不像莫愁可以剋制立夫,木蘭也不見得會像莫愁那樣為立夫做出那麼多的犧牲。那麼木蘭就沒有那麼多的精力去奇思妙想,立夫也不會像蓀亞那樣包容木蘭。所以愛情不見得就是兩個人結合的最好理由。

思維有些跳躍,想起什麼寫什麼,希望這裏會成我這個愛胡思亂想的水瓶座之人的塗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