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兒列車讀後感範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孤兒列車讀後感範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孤兒列車讀後感範文

孤兒列車讀後感範文1

每次看完書,都特別興奮,尤其是讀到一本好書。但是詞窮的很,不知道如何形容它的好。但無論如何,我總要記錄一點什麼。雖然讀書只是一個人的事情,但是説不定能找到一個志趣相同,可以聊天的人。那麼到那個時候,我還可以説點什麼。

既然不知道如何説,那就先講講這本書的故事吧。故事裏有兩個主人公,她們都是孤兒,一個是馬上要18歲成人的莫莉,一個是已經經過快1個世紀的91歲的薇薇安(或者叫妮芙、或者多蘿西)。在莫莉的生活背景下,講述了薇薇安的一生,也映射了美國20世紀初的“孤兒列車”,還有二戰……

整個故事講述,在莫莉的生活以及薇薇安一生回顧交錯進行,行文不緊不慢,但是把每個階段都陳述的很清楚。不管是在伯恩家的平淡生活,還是在格羅特家的可怕的遭遇,亦或是在尼爾森家的循規蹈矩的日子,都如同是由一位老者緩緩而談。她並沒有為了吸引人而特意將文字進行修飾,只是在詳細的闡述自己的感受。作為讀者的我,太喜歡這樣的陳述方式了。就如同《追風箏的人》一樣。

文中也有讓我喜歡的文字,但是為什麼喜歡,更多的和自身的經歷有關。比如薇薇安的母親在離開愛爾蘭來到美國,在艱難的生活中懷念自己故土,所以她很喜歡《戈爾韋灣》這首詩:

若我再度擁有青春的熱血、熱望與火熱之心,

即使予以世上所有黃金,我也絕不離開你的岸邊,

無論神賜此地何等風物,我都將安然在此終老,

緊緊依偎着你長眠於墓地,戈爾韋灣。

孤兒列車讀後感範文2

書中描寫孤兒等待、盼望有人領養和在收養家庭掙扎着生活的情節容易引起有同樣經歷的人產生共鳴,對於已經得到幸福或脱離苦難的孩子來講,主人公的遭遇會是記憶深處的一把鑰匙,打開陳年的酒釀,而記憶的味道可能並不醇香。很多人不願提及作為孤兒時流浪或被收養的經歷,並不是覺得難以啟齒,而是不想讓稍微癒合的傷口又撕裂開給別人看,無論是關心愛護自己的現養父母、朋友、老師或是愛人,都很難跨越他們心中的屏障,即使現在的生活幸福穩定,那道枷鎖也無法輕易地解開,像書中的主人公一樣,一旦把所有的愛和希望寄託在一個人身上,就註定要失去,從童年到成人後一直這樣,再也不易將心門徹底敞開。

失去——重獲——再失去,是作者隱隱設置的一顆催淚彈:

一無所有的孤兒被收養後希望能吃飽穿暖活下去,然而收養家庭並不盡如人意,逃離或再次被拋棄的孩子又無依無靠,經歷第二第三第N個家庭後,孩子早已淡然,不再抱怨更沒有期望。

妮芙和“德國仔”的重逢似乎是主人公生活中幸福的.巔峯,而好景不長(秀恩愛果然死得快),結婚不久德國仔陣亡。妮芙把孩子送人,不是沒有能力撫養,我想她是不想面對故去愛人的影子,應該也包含對命運的失望吧。

薇薇安一直認為妹妹梅茜在大火中喪生,得知她生還被徳裔夫婦收養時妹妹卻已高齡亡故,彷彿從手中掙脱的風箏,飄浮在遠遠的天邊,看得見卻夠不到了。

作者正是抓住人們的同理心,不呼籲不煽情,以娓娓道來的敍事讓讀者陷入此情此景久久難忘。無論我們是不是孤兒列車上的一員,都可以體會到流浪在這人世間,孤獨無依時連落在肩上的雪花都無比沉重。

孤兒列車讀後感範文3

哪個時代沒有過黑暗?就像《孤兒列車》中1929年的美國,宣揚最自由民主國度的兒童救援會代理人,像解決掉麻煩一樣的把孤兒送入不知情況的家庭,滿口道德仁義的向孤兒灌輸:能給無家可歸的你提供食宿就應該感恩戴德要聽話有禮貌多幹活!也不關心收養家庭是不是更加糟糕的境地!孩子被施暴以後第一反應是質問她是否説了慌,勸她再回去試一下!

透過文字都能感受到那種絕望,壓抑。所以主人公從內心裏就認為失去摯愛親人是自己的宿命,不幸福是常態,打定了主意不再付出真心!

她説:我人生的前二十三年塑造了我,而往後將近七十年無關緊要!

在她與幼時同座孤兒列車的男孩重逢、相愛、結婚,體會到失而復得的幸福,而又在一場戰爭中失去他以後。她説:我的故事到這裏就結束了。

誰生下來就活該受苦,活該被遺棄呢!

但好在生命的魅力在於——痛苦終將隨時間遠去,社會也將不斷進步,命苦的孤兒在成年後通過自身的努力都過上了不錯的日子。

20xx年的莫莉也是個孤兒,但這時候的收養系統已得到完善,程序制度更加繁瑣縝密,要考核養父母經濟能力,對收養家庭提供經濟補助,每個月會有專員與被收養人溝通!!

這麼一對比,感覺生命挺有盼頭,黎明的微光終會照破黑暗的夜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