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五年級數學下冊評課稿:認識方程(通用7篇)

文字像精靈,只要你用好它,它就會產生讓你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你能準確靈活的用好它,它就會讓你的語言煥發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國小五年級數學下冊評課稿:認識方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五年級數學下冊評課稿:認識方程(通用7篇)

國小五年級數學下冊評課稿:認識方程 篇1

《認識方程》這節課是五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的第一課時內容,我其實今年也教的是五年級,在我自己備課之前就有這樣的困惑,這是一節什麼課?它是一節概念課嗎?如果是,那麼只要理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這一句話,然後用這句話判斷給出的式子是不是方程,似乎就達到目標。但這樣的目標達到,對後續學習有什麼用呢?似乎沒用。比如會出現的情況是學生掌握方程的概念,會判斷,但他依然找不到數量關係,不會列方程。所以,這節課不應該是概念課,而是建立方程模型的課,也就是找到未知數與已知數之間的等量關係,就可以列出方程。帶着這些課前思考我認真聽了戴南中心國小何曉燕老師的課,有以下幾點想法:

一、關注實際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是本節課比較突出的一個特點。《新課標》指出:數學課堂教學應向學生提供與生活實際密切的、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數學學習內容。何老師這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環節的學習內容都是現實的、與學生已有知識體系有密切聯繫的。如課前導入以師生之間的輕鬆愉快的聊天形式給學生明確了“已知數”和“未知數”。再如給學生介紹天平,雖然學生在三年級科學課上認識天平,但很少有機會進行操作,何老師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上又給學生介紹了天平的使用方法,並介紹了天平平衡的知識,動態和靜態的平衡知識,這些是學生感興趣的生活中的數學知識,接着何老師利用天平的平衡和不平衡寫出了很多等式、不等式,最有趣的是利用砝碼把一個不等式通過不停的調試嘗試轉化成等式,期間有估算思想,有數學逼近思想等。學生在親身體驗的基礎上通過觀察對比,體會到等式的意義、不等式的意義、方程的意義,也深刻理解了方程意義中的兩個關鍵點:未知數、等式。整個環節,清晰、自然,真正做到了在無痕中讓孩子們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二、巧妙設計題組,小題體現大功效

何老師在鞏固練習的時候設計了題組練習,讓學生體驗解決不同的問題卻列出了三個相同的方程3x=180,正當同學們覺得數據一樣就會列出相同方程的時候,又及時的補充了一個反例,根據題意列出來的方程是x-3=180,接着讓學生辯一辯其中的原因,感知相同的數量關係和相同的數據才會列出相同的方程,展示方程的魅力。接着讓學生自創實際問題也列出3x=180這個方程,從而體現數量關係的重要性。相對於學生來講其實最難的是找到實際問題中的“等量關係”,我想這是學生數學學習的轉折點,以往數學學習的是確定的數量或圖形,而進入代數領域之後就進入了“關係”的學習,這樣的內容更加抽象,是數學學習的“分水嶺”,學生的數學成績也由此產生了分化。而通過這個小題組,我覺得學生收穫了很多,對方程意義的理解也很深刻,懂得列方程需要從實際問題中存在的相等的數量關係思考,而其間學生在説、在想、在辨、在創造,作為聽課老師我很是高興,看到孩子們學得輕鬆,學有收穫,也鍛鍊了能力。

三、適時見針插縫,感受數學文化

《課標》指出:作為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資源,教科書應當承擔向學生傳遞數學文化的重要職責。雖然這一課時教科書上沒有安排相關史料,但何老師在課上確適時地給學生安排了文化大餐,一個是未知數的歷史發展,一個是方程的歷史發展,最好還引用數學家陳省身教授説過的名言“數學有‘好’數學和‘不大好’的數學之分,方程,是‘好’的數學的代表”作為本課結束語,讓數學文化貫穿於《認識方程》這節課的課前、課中和課尾。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遺憾也是一種美。為此提出個人不成熟的看法:

1、何老師對於方程的本質,即相等關係(等量關係)處理的很好,但是對於揭示方程意義隨後的鞏固練習“辨析”題,用的是兩個圈讓學生移入相應的圈子,特別是方程,移入那個圈中後原來那個式子就沒有了,給學生一個思維定式,讓學生覺得這些式子方程和等式是非此即彼的關係,而且全部做完都沒有一個學生提出質疑,如6+x=14這還是一個等式,我覺得這就比較遺憾了,雖然老師緊跟着就講析了方程與等式的關係,但畢竟學生在之前已經知道了等式的意義,也已經知道了方程的意義,為什麼沒有人質疑呢?其實我覺得2014年秋天到蘇州參加“中國教育夢—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好課堂國小數學教學觀摩活動”中劉送老師在教學方程與等式這個環節就處理了很好,他讓學生把黑板上已經分好類的眾多式子中先圈出等式,此時學生會注重看是否有“=”,再圈出方程,此時學生不但要看“=”,還要看是否有未知數,這樣方程和等式的關係就直接一目瞭然了。即使我在教學這課時時也像劉鬆老師這樣處理了,但在中午的補充習題的練習中用的是連線題的形式,對於方程學生還是有很多一部分學生只連一個線。

2、何老師對於方程的建立都是利用直觀的天平,雖然教材上也是利用天平的平衡和不平衡組織教學的,但作為公開課的有充足的備課時間,何老師完全可在最後通過砝碼把天平調節平衡後,還可以利用PPT增加一些其他形式的情境如枱秤稱物體質量、茶壺灌水等,估計也就1分鐘左右時間吧,但這樣可以讓學生體驗多種呈現方式從而感知多種情境中物體間的相等關係。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相信只要我們的教立足於學生的學,我們的課堂將更精彩,更豐富多彩!

國小五年級數學下冊評課稿:認識方程 篇2

第16周的星期三上午,鎮組織了本學期最後一次“青年教師”的培訓活動,本次活動由我與另外一名青年教師在荷村國小借班上課,活動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搭建平台。

我選的課題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八冊第七單元方程第一課時(P97-99)。這一內容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方程,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大部分學生習慣用算術方法解決問題,這也是學生長期養成的習慣。因此,在教學中我主要通過創設貼近學生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面具體談談我上課後的感受。

一、鑽研教材,共同探討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節好課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這其中傾注了上課老師和科組成員的心血和智慧。接到上課任務,我精心研究教材,設計教案,並利用週三的教研時間進行説課,科組內各成員對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學策略等環節的設計與組合進行討論,我虛心地接納別人的意見,對教案進行多次修改,再經過多次試教。第一次備課時,設想利用天平圖的平衡關係作為整節課的主線,突破重難點,而書中的月餅圖、水壺圖當作相應練習。通過試教,學生能很快找出天平裏的等量關係,在具體情境中找等量關係時我不敢放手讓學生獨立嘗試,導致練習時間不多。根據多次試教的情況對教案進行修改,使我能更好的摸清一般學生的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充分預設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從而想好引導的方法。

二、輕鬆課堂,自主學習

一堂公開課的好壞,課前談話也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在正式上課前,我利用兩三分鐘,與班上學生聊上幾句,以組為單位比賽,看哪一組同學的表現最好。學生的好勝心一下子被激發了,還能放鬆彼此之間的緊張心情。在與學生共同探究方程概念時,我由天平到生活

情境的學習,都注重引導學生髮現其中的等量關係,並用自己的語言加以表達,然後獨立嘗試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各個等量關係,最後總結出方程的意義。這一過程,我只是充當引導者的身份,指引學生的思維向哪一方向發散。如果學生答錯了,也不急着否定,而是讓其他同學補充回答,達到以生教生的效果。

三、練習生活化,激發興趣

成功起步於興趣,興趣是成功的基礎。以往的教學都是設計闖關題來鞏固練習,但學生過了一關又一關之後,只得到了攻關的成功感,和對學習知識的盲目性。這次,我一改以往的教學習慣,設計練習時從人類最普遍的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這四大方面入手,把課本後的練習題套上適當的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得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

四、 交流學習,共同提高

聽課結束後,我們集中在荷村國小會議室進行評課活動。在評課交流中,大家都道出了自己想法,老師們互相學習,共同提高,解決了我們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打開了教學的思路,促進教師專業化的成長。平時上課會覺得為什麼我提出的問題,學生總是不積極回答,是學生不夠聰明嗎?不是的。這次借班上課,讓我意識到自己的課堂語方不夠精練。如在講解月餅圖時,學生從圖中獲取信息後,我提問“四個月餅的質量換句話還可以怎麼説?”,由於提出的問題針對性不強,連續提問了幾名學生都説不出我預設的答案。課堂的提問要講究藝術,要有針對性。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往往有聲有色,令學生入情入境,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那精彩的提問藝術發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通過磨課、上課、評課等一系列的活動,我在課堂中得到了磨練,並在濃濃的學習氛圍中,與其他青年教師產生了思維的碰撞,受益匪淺。

國小五年級數學下冊評課稿:認識方程 篇3

開學第一節數學課就學習《認識方程》,由數字到方程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因此要讓學生初步瞭解方程的意義,理解方程的概念,感受方程思想。使學生經歷從生活情境到方程概念的建立過程,培養學生觀察、猜想、驗證、分類、抽象、概括、應用等能力。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數學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所以我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十分重視用直觀手法向抽象過渡,用遞進形式層層推進,讓學生經歷一個知識形成的過程。

1、藉助天平直觀理解,建立等式模型

用天平創設情境直觀形象,通過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斷出兩個物體的質量是否相等,利用鮮明的直觀形象寫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多種多樣的式子,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2、在分類比較中,建立方程模型

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把寫出的式子進行分類。經過探索和交流,認識方程的特徵,歸納出方程的意義。

3、實際運用,昇華提高

在練習設計中由易到難,由淺入深,使學生的思維不斷髮展,使學生對於方程意義的理解更為深刻,特別使讓學生看圖列方程這一練習題,讓學生理解方程的意義。

儘管課堂上感覺學生理解了什麼是方程,什麼是等式,可是家庭作業中一道題是選出那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結果好多同學選出的等式只包含數字等式,不包含方程。讓學生區別比較等式和方程的含義,通過練習加以鞏固。

國小五年級數學下冊評課稿:認識方程 篇4

本節課,我是嘗試了前置性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充分信任學生,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教學中創造讓學生想一想,説一説,多次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讓學生有機會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並且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尋找等量關係的能力,為以後運用方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練習設計上不僅安排了歸納性的練習,也安排了對比的練習及綜合性的練習,對學生所學知識有意義延伸和拓展,是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與數學中的生活,注重提供不同的問題讓學生去嘗試,鼓勵學生去思考去創造,這樣的設計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性,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留給我三點困惑:

第一,概念引入時,教材中設計了三個問題情境,運用天平平衡尋找等量關係,利用盤秤來尋找等量關係,利用一壺水倒成兩熱水瓶多200毫升,找出等量關係,然後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出等量關係。沒有出現不等式。而我在教學中,出現了等式。因為我覺得不等式是以前的學習過程中客觀存在的,其次不等式的引入能從另一個角度來體會等式的含義。可是不等式,是否會干擾等式的理解,佔用學習等式的時間等等,對於不等式,有沒有必要引入,該引入多少,這是我第一個拿捏不準的。

第二,北師大的教材,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對等量關係的態度很隱晦,用一句話形容,就是隻言傳不意會。而方程的教學核心就是尋找等量關係,並用方程的形式表達出來。某種意義上,從這節課,就得把關係堂堂正正地説出來,而且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何實現有隱晦到明白的這個轉變,如何把以前欠下的從這節課開始慢慢補上?

第三,對於習慣於算術思維的學生,太喜歡寫175—21=X這樣的方程了,究其原因,是受了算術思維的干擾,不能將一個抽象的、假設的、虛構出來的、用字母表示放進運算過程中,把一個未知的當成已知的,來建立相等關係,來進行推理,求出假設的未知數。這樣的方程如何進行引導?這是我難以把握的。

國小五年級數學下冊評課稿:認識方程 篇5

《認識方程 》 是北師大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方程》的第三課時。 這一內容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方程, 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 因為方程 的意義是一節數學概念課,概念教學是一種理論教學往往會顯得枯燥無味,但是方程與 學生的生活又有密切的聯繫,因此在本課教學中始終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讓學生感受方程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從課前談話開始,我利用兩三分鐘與班上學生聊上幾句,輕鬆導入課題,消除彼此之間的緊張心情。在探究方程概念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學課本,以天平圖,月餅圖、 水壺圖整節課的主線, 讓學生觀察情境圖, 讓學生從這些具體的情境中獲取信息, 去尋找隱含的相等關係 並用自己的語言加以表述,然後嘗試用含有字母的等式——方程表示各個相等關係。 讓學生親身體驗方程產生的需求,方程在運用中的優越性併成功建立數學模型, 最後總結出方程的意義。

得出概念 後,進入練一練環節,我 設計了兩個練習:一是判斷是不是方程的練習,通過學生自己合理判斷認識到方程的兩個特徵缺一不可,弄清等式與方程的區別與聯繫,加深學生對方程外部特徵的印象, 進一步體會方程 的`意義,加深了對方程 概 唸的理解:二是設計了根據情境圖寫出相應的方程 , 藉助媒體呈現一些線段圖,組織學生根據這些圖中的等量關係列出方程。這些題可以培養學生在現實情境裏尋找等量關係的能力, 也為以後運用方程 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查一查的練習是是從人類最普遍的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這四大方面入手,把課本後的練習題套上適當的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得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最後拓展題,讓學生根據所給信息提出問題,列出方程,在較複雜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生體會算術方法解決起來比較複雜的問題,可以比較容易地通過方程表示其中的數量關係,體會方程思想的魅力。經歷方程建模的全過程,真正讓學生理解方程的含義,體驗方程思想,引領學生走進方程世界。

不足之處,還是有點緊張,比如學生把等式説成等號老師沒有及時糾正,但是學生心理明白的,只是表達時的口誤。

總之,整堂課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參與度很強,大部分同學都能理解方程的意義, 能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係。

國小五年級數學下冊評課稿:認識方程 篇6

數學是創造思維的體操,數學學習是國小生增長創造力的廣闊天地。從嘗試中起步,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養成探索習慣,增強探索能力,從而發展學生的創造力,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有效途徑。

一、創設情境,激發嘗試探索的慾望。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師在課堂中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而學生始終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教師的教要為學生的學服務。教學的藝術,就在於教師對學生的激勵和喚醒。而恰當的教學情境就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使他們保持持久的學習熱情,從而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要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可以通過遊戲﹑競賽﹑圖片﹑幻燈﹑多媒體課件等手段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動口﹑動手﹑動腦,誘發他們主動探索知識的熱情和興趣,形成強大的自主探索動力。

例如:在學生用具展銷、籃球比賽、天平稱量月餅、熱水壺倒水這些生活情景環節,讓學生嘗試用數學式子來表述一些生活問題,從而分別得到了如下算式:30+x=50 10+y<50 30+10+5×2=50 26<33 26+x<33 x="">33 26+x=33 4x=400 2x+200=2000……然後很自然地進入了式子歸類環節的探索。

二、提供創新的支持氛圍,給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

皮亞傑認為,兒童認識的形成發展是建構的結果。兒童只有自己發展、具體地參與各種實際活動,大膽地提出自己的假設,並努力去證實,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才能發展創新思維。課前我讓學生自己先自學課本。但是看書不是要求學生單純地看書本,弄懂怎樣做就可以了,而是讓學生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大膽地提出來,通過看書,把未知的提出來,讓學生運用已知的去解決未知的。學生基本明白怎樣做,但對方程的意義仍存在一些疑惑。

如:(1)方程與等式的關係?

(2)是不是用X表示未知數的等式才稱為方程?

(3)未知數在等式右邊的是不是未知數。

對於上述的問題,我是通過逐步引導,讓學生對導入環節發現的式子按照式子的連接符號進行分類,發現有這樣幾種式子:(1)等於、(2)大於、(3)小於。進而針對一直學習的等號連接的式子進行分類:(1)含有未知數的、(2)不含有未知數的。其中(2)類等式已經掌握了,於是,老師揭示(1)類等式稱為方程,接着再組織學生進行方程意義的歸納,教師適時幫助整理。

在方程意義的正確理解基礎上,通過由易到難、分層遞進的能否用方程表示、方程的判斷、方程的生活應用等練習,有效地幫助學生對這種理解進行了鞏固、深化。為下階段的解簡易方程做好了理論鋪墊

現代教學不再是教師單純地教學知識。而應是老師教給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和主動進取的意識。在教學中應處處以學生為本,處處為學生着想,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自己動手、動腦、動口,學習知識、鞏固知識、拓展知識,才能營造出開放的、適合主體發展需要的教學氛圍,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真正實施好主體性教學。才能真正發展學生的創造力。

國小五年級數學下冊評課稿:認識方程 篇7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是方程”,這句話中包括兩個條件,一個是”含有求知數”一個是“等式”。因此,“含有未知數”與“等式”是方程意義的兩個重要的內涵。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就要圍繞着這兩處條件,設計教學。

一、創設情境,在實際天平的操作中等到等式,並在實際操作中得到方程。

為了加深學生對等式的理解和掌握,採用教科書的設計意圖和設計,用天平的平衡找到兩邊物體質量相等,從而得到等式。為了讓我們的設計更貼近我們的生活,直接用我們的粉筆列道具,來稱粉筆的重量的過程中得到不等式和等式,含有求知數的等式(方程)。一步一步,讓學生從淺到深,一點一點掌握知識,得到要掌握的知識點。從而學會判斷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二、通過比較和斷定,從而加深對方程的理解。

斷定一個式子是不是方程,要從兩個條件入手,一是“含有求知數”二是“等式”,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從而學生互相問,這個為什麼不是,哪個為什麼不是。含有求知數:5Y不是方程,因為不是等式。5+8=13不是方程,因為沒有求知數。所以方程既要是等式又要含有求知數。

X+Y=Z也是方程,因為含有求知數,並且是等式。Y=5也是方程,因為含有求知數,並且是等式。

三、在觀察天平平衡列式過程中建立方程的概念,不僅要了解方程的外在特點,更要理解方程的意義。

從判斷等式方程到藉助現實的相等情境寫出方程,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學生在把實際問題的等量關係用符號化抽象成方程時,不僅感受了方程與日常生活的聯繫,也體會了方程的本質特徵,從而鞏固了方程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