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讀後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勸學》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勸學》讀後感
《勸學》讀後感1

孫權是三國時期東吳的君王。赤壁之戰後,因為大家都把周瑜和諸葛亮相提並論,周瑜於是留下一句“既生瑜何生亮”就與世長辭了。孫權手下武將就只剩下了呂蒙。可是呂蒙乃一介武夫,有勇而無謀。作為一個君王,當然希望手下部將能有勇有謀。可眼睜睜地看着失去了一員大將,眼下又只有一位有勇無謀的呂蒙,自然着急。但他並沒有將呂蒙撤職,而是悉心地勸他要多讀些書。

且不説這個故事的史學價值,就在文學上來説,其價值也是不可估量的。它突出了我國古文的特色。只有短短100來字,卻清晰具體地記述了一件事,而且中間跨越的時間非常之久。

讀完這文章,給我最大的啟發那就是書的價值。作為一個君王,每天有忙不完的國家大事,況且那是三國時期,各個國家的局勢都還不太穩定,隨時可能發生戰爭。可是孫權卻常常讀書,還勸自己的屬下要多讀書。由此可見,書的價值的確很大。也許,“書中自有黃金,書中自有顏如玉”就是這個道理。其實,凡是讀過書的人,都應該會有一種感覺。書可以滿足一個人的精神需要。您是否孤獨過,喪失信心過,彷徨過。那麼書也不失為你開的一劑良藥呀!當你在百忙之中抽出空來看看書時,那時你就會領略到書的真正含義。不知是誰説過這樣一段話:“你們看到自己的不足,可那不是鏡子的錯呀!”其實每一本書都是一面鏡子,照亮了你的不足,因而反射出智慧的光芒。“開卷有益”,你讀萬卷書,那麼萬卷書便會教您領略人生的真諦。

高爾基曾説過:“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也變得越加幸福和有意義。”的確,一人讀的書越多,就越能明白事理,也就更能讀懂人生,更加珍惜人生。我們説人生是一條路,而這條路確實有無數本書鋪成的呀!如果沒有了書,那麼它就失去了本身的意義,就會永遠只是一條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路,甚至會變成一條被人們遺忘了的路,一條被人們丟棄了的路。培根的一段話尤為精彩:“讀書使人明智,讀書使人聰慧,數學使人思維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學使人善變……無非就是讓我們博覽羣書。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相信我們的生活就一定會充實幸福。

至於我自己,平常也酷愛讀書。但不像一些文人,捧着書就不肯放手了。我從不刻意的花幾個小時來看書,除非那時比較清閒。我喜歡擠小時間,因為我覺得那樣利用會比較節省時間。這樣,一天算下來,我最起碼可以有兩個小時看書。但是我知道,在文學方面,我還要更將努力,所以,我會讀更多的書。

最後以高爾基的一句話來結束這篇文章吧: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勸學》讀後感2

福澤諭吉是日本明治維新時期重要的啟蒙思想家,萬元日幣上的人物像就是他。與中國清朝的洋務運動人物張之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不同,福澤諭吉對西方文明的學習,對中國儒家傳統思想的批判要比中國的維新人物要深刻的多。魂,道,法,術,器,如果説中國的洋務運動體現在引進洋槍洋炮-器的層面,那麼福澤諭吉的《勸學篇》已進入了道的門檻

“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勸學篇》開篇就提出人生而平等,沒有貴賤之分的觀點。這種平等不僅限於個人,也適用於國家。福澤諭吉指出,假如一國的自由遭到妨礙,就是與全世界為敵不足懼;假如個人的自由遭到侵犯,與政府官吏據理抗爭也不足懼。這種扞衞人生自由平等的勇氣在今天看來也是值得我們學習與敬仰的。

接着,福澤諭吉提出“人人獨立,國家才能獨立”的觀點。勸學的目的`就是要人人具有獨立的精神,不畏聖人言,不依附於他人。對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論調進行了批判。因為沒有獨立精神的人,就不會深切的關懷國事,把自己當作政府官吏的附庸。沒有獨立精神的人,一定依賴於別人;依賴別人的人,一定怕人;怕人的人,一定諂媚人。對外也是卑躬屈膝,毫無氣節和廉恥。在閉關鎖國的時代,人民沒有獨立氣節不僅不妨礙政事,還易於統治。但是一旦國門開放,就禍國殃民了。不僅如此,沒有獨立精神的人,還會仗勢作壞事。福澤諭吉的分析真是入木三分,歷史已經證明了他的洞見。

在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上,福澤諭吉倡導懷疑和批判的精神,不畏聖人言。對孔孟的腐朽陋習進行了批駁。如《二十四孝》裏講:夏天兒子光着身子塗上美酒,以飽蚊蚋,免得蚊子再去叮父母,以盡孝心。福澤諭吉説,將沽酒的代價來備置蚊帳,豈不更明智?福澤諭吉指出,西方文明的發展是以懷疑的精神為基礎的,從地心説到日心説,從猿到人的進化,無不體現懷疑精神的價值。懷疑的背後就是廢除一家之言,百家爭鳴。

《勸學篇》的目的是希望日本人民認清世界歷史和文明發展的潮流和趨勢,學習西洋文明,摒棄陳舊的文明陋習,以平等,獨立,法治,懷疑的精神,通過發展和革新教育,科技,文明來振興國家。《勸學篇》所包含的哲學思想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差異,甲午戰爭已經作了見證。今天,《勸學篇》的思想仍然值得我們用心學習和實踐!

《勸學》讀後感3

讀了孫權勸呂蒙讀書,我想到了開卷有益,只要讀書就會有所收益。

魯迅曾經説過:”我自讀書以來,就相信開卷有益這句實在話,因為不論什麼書,都有他的道理,有他的事實,看書總能增廣些知識。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也開卷讀書,增長了不少的知識,最終與謀士魯肅結為朋友。無需爭辯,這就是 ” 開卷 “ 的功勞。

開卷到底有沒有益, 不只從呂蒙這一個例子總結出來。 我想讓事實説話。古今中外,哪一個卓有成效的人不曾千萬次開卷?正是因為開卷讀書,他們成名成家,成就非凡。

孔子讀書破萬卷,還留下了”韋編三絕“的故事,令後人稱讚, 編寫修訂了《詩》與《書》;

司馬遷 出身書香門第,父親是史官,他自然飽讀詩書, 寫成了《史記》,彪炳千秋;

曹操行軍打仗途中手不忍釋卷;

李白讀書破萬卷,斗酒詩百篇,篇篇是佳作 ;

朱元璋出身赤貧,從軍後,一面學打仗一面勤讀書;

乾隆皇帝 處理國政之餘,日日讀書不輟 ,寫下了幾千首的佳句名篇;

魯迅、郭沫若讀書破萬卷,成為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巨匠;

毛主席一輩子喜愛讀書 ,寫下了一首首蕩氣迴腸的詩詞,成為了一代偉人, 甚至在生命最後幾日,自己無法讀書的時候仍要別人讀書給他聽…

這就是偉人和常人的差距了,偉人都明白自己缺少什麼要幹什麼,認為自己只有多讀書才能充實和提高自己;常人卻是渾渾噩噩,得過且過,缺少目標和訴求也就失去了讀書的動力。

毛主席之所以能站得高看得遠能成為一位思想家,革命家,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有淵博的知識和高深的學問,而毛主席之所以有淵博的知識,是與他畢生孜孜不倦的博覽羣書分不開的,毛主席從幼年起,就勤奮好學,酷愛讀書,而且隨着年齡的增長,讀書的慾望越來越強烈,他與書籍真是形影不離,毛主席的牀有一半是用來睡覺的,一半用來放書。他一天竟能讀上幾個小時的書,讀書成了他最大的樂趣,成了他的嗜好。

在崢嶸歲月裏,毛主席能一次又一次果斷的下達正確的命令,領導人民走向勝利,為什麼?因為他博覽羣書 , 才會運籌帷幄,用兵如神!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凡是愛讀書的人,都有這種感覺,書可以滿足一個人的精神需要,當你孤獨的時候,當你喪失信心的時候,彷徨的時候,書不僅是一個信息的來源,還是一個你最知心的朋友喲,開卷有益,拿起書來吧!

《勸學》讀後感4

《勸學篇》體現了當時作為一個統治階層對於國家走向的看法,其中的內容和看法,在現在看來很多地方也與當今的“中國特色社會”相吻合。《同心篇》裏面提到,保國、保教、保種,與今天黨的領導,堅持統一戰線何其的相似。”

何謂“勸學”?勸,勉勵的意思,就是要勉勵人們學習,不斷進步,去適應變化的世界。古代荀子所做勸學,第一句就提到“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説明學無止境,一旦學習停止,就會逡巡不前。就個人來説不學會變得目光短淺,不能適應社會的變化;就國家來説,一個國家如果不學就會變得腐朽僵化,乃至於有亡國的危險。所以説“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哲人告訴我們要通過“學”來不斷更新自己,古語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要人們不斷地學習,鋭意進取,永不停息。易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説明我國的文化是很重視這一點的。

張公《勸學篇》,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主張堅持傳統的綱常禮制,主旨為了“務本正人心”,“保國、保教、保種”。其實張公這麼説,是可以理解的。首先,張之洞所在的時局不同於古代的任何局面,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明的衝突和交流。以往的衝突僅僅限於軍事上,一些基本的行為方式不會改變。以往改朝換代,統治方式還是一個樣,大家還是那個種族。然而這次來自西方的衝擊,軍事上的衝擊比較小,經濟和文化上就是巨大的。堅船利炮之後,則是全新的文化,全新的經濟形勢。一個人在遭受到重大的時候也會懷疑自己。所以以前盲目自大的中國人,似乎找不到北了。寫此書的前一段時間,老佛爺慈禧太后,打壓維新派,善於揣測聖意的張公就拋出了中體西用的《勸學篇》,不僅是給老佛爺打了一針強心劑,也是給當時所有鬱悶失望的中國人打了一針強心劑。當時一些維新派可能會攻擊,當時很多無助的中國人應該抓到了救命稻草。

與福澤比起來,張之洞真的是一個官,好官壞官不説,很多是官員才説的話。第二篇,《教忠》,列舉,清王朝15項仁政,告訴大家,我大清國是大大地好,你們,老老實實地,不要犯上作亂。第三篇《明綱》繼續強調三綱五常,不知道,張公是否想到,這些東西,已經嚴重禁錮國家的活力,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新的行為規範,一個能讓,整個國家充滿活力的行為體系。

《勸學》讀後感5

《勸學》是戰國時期傑出的思想家,荀況的上乘之作。顧名思義,勸學,即勸勉、鼓勵學習。這篇寫於兩千多年前的佳作,至今讀起來仍令人回味無窮,給人以啟迪。

一提到“學”這個字,就不禁令人想起“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無止境”、“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些激人奮進的千古名句,以及“鑿壁偷光”、“畫灰練字”、“頭懸樑,錐刺股”的動人場面。古之聖人尚且如此,何況今之眾人乎?

學習,最重要的是端正學習態度。正如荀子如言:“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學習的確需要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可並不是所有的學子都意識到這一點,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然落到實處,有的人淺嘗輒止,遠未領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惜哉!有的人一曝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結果光陰搭上去,知識未獲得,豈不冤哉!也有的人虎頭蛇尾,過分沉湎於“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視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頭來種的是西瓜,得的是芝麻,豈不悲哉!“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要想達到勝利的彼岸,貴在持之以恆。對待學習,一知半解就自以為是,稍遇挫折就頹唐不振,持這種態度的人是無法成大器的。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時未能鑽研到底,結果與新元素失之交臂;已年過半百的談遷在27年心血一夜間化為烏有後,並沒有一蹶不振,反而以超人的毅力重振旗鼓,歷經艱辛11載,完成了鉅著《國榷》。粗的鐵棒能磨成纖小的繡花針,靠的是一股堅韌不拔的氣概;涓涓細流能穿透剛硬的石塊,憑的是一種百折不撓的精神。

倘若你有了這堅持不懈的毅力,再用以專一的態度,就如虎添翼了。“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你若今天立志做畫家,明天發憤當詩人,後天又刻苦練鋼琴,鴻鵠之志倒是有了,但這朝三暮四,不專心致志的態度,到頭來怕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當然,“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專一”並不值得肯定。當今社會,一日千里,瞬息萬變,不僅要求人們精通數理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對於時事動態,乃至琴書畫,足球、電腦也不可忽視,這就需要我們在一技之長的基礎上,全方位地學習,全方位地獲取能量。

人的一生是在不斷學習和積累中度過的。同樣是忙碌的一世,結果有的人收穫甚微,一事無成;而有的人卻碩果累累,功成名就。這些都和學習態度密不可分。前者或如不能一躍十步的騏驥,或如六跪二螯的螃蟹;後者則似十駕的駑馬,似一心一意的蚯蚓。究其原因,如是而已。

《勸學》讀後感6

《勸學》中有言,“古語云: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騎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意思是説:行程千里,都是從一步一步開始;無邊江河,都是一個個小溪小河匯聚而成;引申意思是如果做事不從一點一滴中做起,那就不可能有所成就。

古人尚且懂得這一道理,並把它用於日常工作與生活中。那麼對於新時代的我們也應該要懂得凡事也應該從點點滴滴做起,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逐步積累,以達到量變引起質變的效果。我們都知道每個人都有着自己人生的夢想和目標,那麼要怎麼讓自己的夢想成真、而不是空想呢?過去的一切都不説了,從明確了自己的人生目標之時開始,不管你是誰?你想想,是不是該向着自己的目標一步步前進了呢?我個人認為自己以前就是一個不學無術,一天貪玩好耍的人,但我想不管過去如何,那畢竟都已經過去,我們的目標是什麼?不就是為了將來嗎?既然過去已成事實,再也無法改變了,那麼從現在做起,我想只要自己一步一步,踏踏實實的向着自己的目標前進,做好這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我相信即使不一定能完全實現自己的目標,結果應該還是不會讓我太失望哦。

這就猶如中學化學在元素週期表中,隨着核電荷數的增加,原子半徑依次減少,金屬性遞減,非金屬性遞增。當外層電子數增加到8個電子時,原子半徑出現突變,隨後又呈現出金屬性和非金屬性遞變規律。雖然最終得到的不一定非要一定是金屬或者非金屬,但是性能上確實是發生了質的飛躍。當然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類似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就像恩格斯説過的:“化學可以説是研究物體由於量的成分的變化而發生質變的科學。”

儘管我以前很懶,也很墮落,而且我也只是偶爾為自己的這些行為懊惱一下,但我不後悔過去的種種行為,不論對與錯。因為我知道自己的將來是需要現在好好的去創造的,我也不期待有什麼奇蹟會發生,只希望自己的人生好好的走下去。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為山九仞;豈一日之功。我相信在接下來的日子的,只要自己努力向着自己的目標前進,一天一小步,十天一大步,就這樣一步步走下去,鍥而不捨,可能近期不會有太大的飛躍,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有所成就的,當然這種成就不一定非要是物質上的。

《勸學》讀後感7

當下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快發”時代,雖物質富裕,精神空虛、匱乏,面對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知識更新節奏加快,本領恐慌處處顯現,這是大多數人需要警醒的。

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我們每個人從孃胎裏呱呱落地,來到這個自己新的世界,就開始學習看、聽、説等等需要“自燃”的學習,為什麼我們隨着年齡的不斷增長,卻反而喪失了這份能力?學而-知過、習而—改過,聚其意深也。於《勸學》中領悟有三:

一、自省

一日當三省吾身,自省後學習提升改進非常重要。有一種叫蒙鳩的鳥築巢一樣,它用毛髮把窩編織起來,把窩系在嫩蘆葦的花穗上,風一吹葦穗折斷,鳥窩隨即墜落,鳥蛋全部摔爛。這個故事告誡我們:為了更加高效、安全,每天檢查反省自己,當我們面對生命中發生的問題時,首先要自觀,擁有自我覺察和反省的能力。因為我們每個人時刻都在通過時間和思想加工着我們將成為更好的自己;形成生命中處理事務的有力軟件,久而久之就會變得聰明機智,既可以避免過錯,又可以降低因過錯導致的損傷。學習自省能力,提升自我心智。

二、選擇

生活中我們分分秒秒都在做選擇,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裏,我們必須懂得分辨選擇的能力。例如:工作時間與內容通過合理有效的安排,分類為輕重緩急,在有限的時間裏使時間價值更高。另外:日常的碎片時間的科學運用,當坐在上班的交通工具上很多人無所事事,那麼我們是否可以選擇看書或聽聽講座呢?!

選擇始於敬天愛人,止於痴迷和執着。所謂善心真切,一行可當;不成堯舜,終因抉擇。選擇好的環境,獲得健康成長;選擇和有道德的人為伍,成為其人。選擇陽光,()生命中就一定沒有黑暗!擁有“選擇”即可緊抓機遇之舵,又具高速躍進之翼。

三、積累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學習是人生的使命。當學習成為一種特定的習慣時,你就已經走在成功的寬闊大道上了。所以成功在於不停地走,如果沒有刻苦鑽研心志,就不會有積累的顯著效果,如果沒有埋頭苦幹的實踐,事業上就不會有巨大的成就。在積累的過程中磨礪心志,助己成長;有一位修建寺廟的木匠師傅,他花了一生的心血,在一個領域內從事一項職業,踏實工作,精益求精,持之以恆。他努力不休,不畏艱辛,潛心鑽研,堅韌不拔,讓我深刻感受到積累就在每天每日辛勤的勞作之中。

知易行難,無師之過;知難行易,貴在依止。讓我們共同用心學習,入乎耳,着平心,行乎動靜。常常自省,明智選擇,日積月累,堅持不懈!追求“今天”更好的自己,創造人生更好的未來!(經營部:李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