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英語教學中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英語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要具有一定的英語聽、説、讀、寫能力,且重要的是要親自實踐。在英語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體,學生應是教學活動的中心,並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學看成“教師灌、學生裝”的過程,把學生看成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對象。教師、教材、教學手段都應為學生的“學”服務。教師只能是學生學習英語的引導者或促進者,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因此,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並確立自身的主體作用意識已成為教師的一項重要課題。

應英語教學中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一、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

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促進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創立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

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需要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環境,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有助於溝通理解,只有在民主平等的環境下,學生的主體意識才能表現出來。教師要視學生為與自己平等的社會成員,尊重他們,愛護他們,關心他們,與他們實現情感的和諧統一,使課堂成為一個和諧的教育場,使他們的主體意識得到增強,學習的潛力得到發揮,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二)以人為本,分層教學

每個學生都有其“獨一無二”的個性,由於各自的智力、知識水平和認知方式的差異,其英語學習情況必然也千差萬別。因此,為了使英語教學適應於學生的不同情況,能夠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教師必須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學生不同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和性格特點,實行分層教學,給每一個學生必要的自主表現和發展的空間、時間,促使有差異的學生的普遍發展。

(三)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

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由表現是對教學活動的主體參與,沒有自由的學生,在教學中就談不上主體參與。在課堂上,教師就要突出精講巧練,不搞“滿堂灌”,從課堂的主角位置退下來,把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教師要儘可能地把教學內容活化為生活,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鍛鍊聽、説、讀、寫能力與發展智力的場所。

(四)教給學生學習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知識具有雙重屬性,它既是知識本身,又是訓練思維的材料。教師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掌握方法,探索規律,學習和掌握簡捷的思維方式和科學的學習策略。學生也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地體現自己的主體地位,從而自覺主動和科學學習。

二、學生要充分發揮主體作用

由於教學是一個相互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承擔者,是保障其主體地位的決定者。為了能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把自己置於主體地位,我們應努力讓學生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善於自我激勵學習動機

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對學習興趣的形成起着積極的促進作用,它是促進學生學習興趣形成的基本條件。一個有強烈學習動機的人,才可以有強大的學習動力,也才能主動地投入到英語學習中去。

(二)善於自我調動學習的主動性

學生要自覺地確立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總結學習方法,建立認知結構。從學習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某種滿足感,並以興奮活躍的思維狀態去面對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在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訓練的同時,使基礎知識轉移為語言技能,並發展成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三)明確英語學習的目的

當今時代是信息時代,而英語就堪稱為時代信息的首要載體。學生只有把英語學習的目的與自己全部生活的目標聯繫起來,才能把英語學習真正作為自己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才能真正增強自己的主體意識。

(四)培養自我創新能力

自我創新能力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能力。特別是對我們中國的學生學習英語來説,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不斷地去總結,才能不斷地創造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這對於學習英語來説將事半功倍。

人具有主體性和主體間性,而這的統一是人的本質屬性之一。其中,主體性是對應個人主體的本質屬性,主體間性是對應類主體的本質屬性。人的主體性表現為自覺性,獨立性和能動性三個方面。

對學生來説,其自覺性不僅體現在對社會的適應性上,同時也體現在對學習的選擇性上。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並不是隨便把什麼東西都作為學習的客體來對待,學生的選擇性特質要求教育活動應滿足以下兩個條件:一是要適應學生的認知和實踐能力,二是要滿足學生個人的主體需要。

其自決性突出的表現為獨立性。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獨立性,表現在他具有獨立的主體意識,能夠把自己看做教育對象,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制,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主動的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積極向教師請教,要求答疑,相互研討,以達到自己所預期的學習目標。

首先,其能動性主要表現在他能夠根據社會的要求積極參與教育活動,並以此作為自己今後學習的努力方向(既目的性);其次,表現在他能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認知結構和情意結構去主動的同化外界的影響,對它們進行吸收、改造,或加以排斥,使新舊知識進行新的組合,從而實現主體結構的建構與建造(及主動性)。

三、主體性教育的目的

主體性教育的目的包括近期目的和最高目的。近期目的在教育過程中,通過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和發展學生的主體能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個體主體性);最高目的則是通過弘揚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作用,把學生培養成為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類主體),造就具有類主體性的社會成員。

四、主體性教育的過程

主體性教學的過程就是通過師生互動培養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發展學生的主體性的過程。

(一)主體性教育是構建和塑造學習主體的過程

對於學生而言,教育過程主要是一種探究過程,學生是作為一個探究主體而存在的;對教師而言,教育過程是一種引導,啟發,服務過程,教師是作為服務者存在的。通過探究活動,學生由無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由無能到能,由不會學習到會學習,學習能力不斷增強。

(二)教育是理性教育和非理性教育的統一的過程

教育下的學生自主活動,是以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為主的探索活動,教師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一是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組織;二是鼓勵引導學生大膽設想,大膽分析驗證,力求與眾不同,不怕錯誤,不怕失敗;三是學生活動時,教師根據需要從旁加以啟發。

(三)主體性教育是教與學,學與學之間“對話和交往”的互動過程

主體教育主要不是知識授受活動,而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過程,通過理解和“對話”獲得人生體驗和生活智慧的過程。教師只有在課堂上和學生真正進行了思想和情感交流,才能給予學生廣博的文化侵染,才能使教學切入學生的經驗系統,使課堂生活成為師生共存的生活。

總之,英語課程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學生參與程度如何,對提高教學質量是至關重要的。教師不僅要採取各種靈活有效的方式來突出與強化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英語學習的主體意識,而且要使自己的教真正服務於學生的學。

參考文獻:

[1]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2]李麗生。英語新課程改革理論與實踐[M].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