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觀後感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領悟呢?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那要怎麼寫好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掬水月在手》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掬水月在手》觀後感

《掬水月在手》觀後感1

初見電影標題《掬手月在手》的時候給人的一種感覺就是一種非常的富有一種富有詩意且有古典文采的標題。電影的海報就是與於良史的《春山夜月》中的“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相互照應,紀錄片的海報上不就上豔紅的花爭相開放着的嗎?紀錄片開始,一段段遺址的片段,從起初的看不懂,到恍然大悟,都是一個非常頭疼的過程。首先的開頭,壁畫和此起彼伏的音樂聲,看似不融洽,實則感受深刻。古老的壁畫在帶上日本音樂家那獨特的音樂見解所創造出來的曲子,輕快而不失優雅,深刻而不失個性。這一段開頭的片段,不就是為了後面的主人公—葉嘉瑩先生所量身定製的嗎?曲中的調子,好似年代久遠,又好似現代活躍,整首曲子好似就是在描寫葉嘉瑩先生的一生,從封建社會到現代社會的一個質的飛躍。

一曲末了,葉嘉瑩先生出現在大熒幕上。熒幕上的老先生,九十四歲的高齡卻在朗讀詩詞之時,依舊鏗鏘有力,帶着上個世紀的獨特韻味和讀法,隨這歲月的更替,卻依舊是優雅而不失風度。帶着她獨特的音腔,讀出了上個世紀的悲涼和心酸,讀出了來自上個世紀的人的心聲和想法。老先生的文學韻育和文學素養是不可忽略的一點,當然,老先生的文采也是獨特的,唯一的。作為一個經歷過戰亂的時代,經歷過改朝換代的時代,老先生的文筆,是細膩的,是柔和的',是包攬全部痛楚和心酸換來的的平靜看透世界,是經歷過不斷的親人分別骨肉分離的血和淚換來的苦楚和平身盡氣。

當葉嘉瑩先生出場時,歲月生日讓她老太盡顯,但是眼睛裏那顆明亮的星星,一直沒有落下來過。從她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了一個飽含歲月折磨的女孩,不斷嘗試去嘗試新的事物的女教師,是有時不開心也會撒嬌生氣的女生。歲月雖把她的身體折磨,但是,永遠不變的是老先生的心態和和不變的信念。

全片以葉嘉瑩先生在北京的四合院老宅為“結構”,由“家”而“國”,用如詩如歌的影像將葉嘉瑩的個人生命歷程與唐詩宋詞的“詩史”融為一片月色溶溶的精神河流。古往今來、悲歡離合,成就了唐詩宋詞不朽的美。而葉先生對於中國古典詩詞的堅守和傳承令人動容。紀錄片一一邊是《秋興八首》的配樂傳遞出的肅殺氛圍‘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另一邊是葉嘉瑩以相當淡然的態度,訴説她人生中所遭遇的種種磨難‘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這一對比,凸顯出的是葉嘉瑩的“弱德之美”。

觀影結束後,對於葉嘉瑩先生的一生的描述,對於她本人來説,看似輕描淡寫,但是實則都是對於當年老先生的一個不可否認的一直銘記於心。觀影結束了,但是關於老先生的故事還沒有結束,關於傳統文化的傳承不會再我們這一批這裏消失。這部紀錄片是講述的是老先生,但是更多的是關於文化傳承的問題,傳至已久的百年文化應該繼續傳承,不負老一輩的厚忘。

《掬水月在手》觀後感2

首先説,我對葉先生只是略知一二,而且僅限吟誦和點滴的詩詞評析,而且,我對葉先生的吟誦,總感覺含糊不清,但是對葉先生分析詩詞,我很喜歡讀。

也因為此,潛意識裏總想有機會多瞭解她。當看到《掬水月在手》全球公映時,我決定不再等待,我要看這部紀錄片。

可是,遲遲不見邢台排片。

10月21日下午,耐不住等待一週的迫切,終還是給邢台各個影院打電話,為什麼沒有《掬水月在手》的排片?

結果説,因為不是商演,太小眾了,根本沒打算安排。不過,金逸影城給了我希望,説,包場可以,他們有片子。好吧,包場看,雖然孩子們估計看不懂這麼慢節奏的紀錄片,但或許成績好的或者家長會有所收穫。

於是23日上午,得以近距離接觸葉先生。

我想,如果自己不是組織人,需要照看紀律和孩子們的安全,我很可能沉浸在影片中無法自拔。即便如此,淚水還是一次次打濕了我的口罩。

因為看得斷斷續續,我只能片面記錄一下自己的隻言片語。

影片採用一線串珠法,以葉先生生活為主線,串起了她生命中的磨難和閃光時刻。可以説苦味生活千磨難,天以百兇成就之。

葉先生大半輩子的生活是“不容易”的。

少逢戰亂,婚姻不幸,中年喪女……直到大陸文革結束,大學聯考恢復,她毅然決然決定回國定居。

這是我第一次稍微瞭解了葉先生的生平。如果説對個人命運有什麼大的感概,或許談不上。畢竟知天命之年,多多少少有一些好的不好的閲歷,對於生離死別、懷空念遠都已經見慣不驚了。但是對生命的細節不可能沒觸動啊,那是個體生命的昇華。作為一名老師,一路詩人講下來,每個詩人人都有各自的不幸,葉先生的苦難同樣也是個人的苦難。能讓人觸動的,是他們的苦難都共同地用詩詞表達了出來,超越了自己,成了全人類的情感共鳴。

所以,影片中説:“是詩詞拯救了她。”

是,詩詞拯救了她,她也把自己一生奉獻給了詩詞。她在詩詞裏找到了自己的生命依賴,她決定,後半生的使命就是傳承吟誦,用她的話説:“遺音滄海如能會,便是千秋共此時。”她要將古詩詞吟誦傳下去,“即使現在不被接受也沒關係。就像遠古神話中可以遠隔重洋通話的藍鯨,這點海上的遺音,也許將來會被人們聽到並感動。”

這是這部影片我最看重的地方,繼往聖之絕學的使命感,讓葉老師渾身散發着温和的光芒。

不是所有人能聽葉先生吟哦詩詞的,比如我。這次觀影,是我第一次靜心近距離聽她的聲音。原來對她聲音的一閃而過變成了沉浸其中,我小聲隨着她誦着,感受着,其美難言。或許,因為我的笨拙,一時還沒學會她的吟誦調,但迦陵神韻,藍鯨遺音定會生生不息,傳承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