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1

課程標準針對“內容要求”提出“學業要求”、“教學提示”,細化了評價與考試命題建議,注重實現“教一學一評”一致性,增加了教學、評價案例,不僅明確了“為什麼教”、“教什麼”、“教到什麼程度”,而且強化了“怎麼教”的具體指導,做到好用、管用。五是加強了學段銜接。注重幼小銜接,基於對學生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領域發展水平的評估,合理設計國小一至二年級課程,注重活動化、遊戲化、生活化的學習設計。依據學生從國小到國中在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合理安排不同學段內容,體現學習目標的連續性和進階性。

例如內容要求,以數與運算第三學段(5-6年級)為例:

(1)知道2,3,5的倍數的`特徵,瞭解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瞭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瞭解奇數、偶數、質數(或素數)和合數。

(2)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並理解小數和分數的意義,感悟計數單位,會進行小數、分數的轉化,進一步發展數感和符號意識。

(3)結合具體情境理解整數除法與分數的關係。

(4)能進行簡單的小數、分數四則運算和混合運算,感悟運算的一致性,發展運算能力和推理意識。

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2

近期,通過在線學習,聆聽了義教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組組長史寧中教授題為《義務教育數學新課標修訂總體情況介紹》的線上培訓講座。史教授從課標修訂背景與要點、核心素養的理解與表達、內容變化與教學建議三個方面做了詳細而深刻的解讀。通過學習,讓我對新課標有了全新的認識,感悟頗多。

一、理解數學核心素養

本次學習,清晰的感受到課程標準在修訂方面不論是學段的變化、體例變化、還是表述形式,都在進一步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史教授從“雙基”到“四基”,再講到核心素養,強調過程,學生親身經歷,獲得經驗。核心素養是在學生本人蔘與數學活動中逐步形成發展的。這對我們日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學生的學習經歷從“學會”到“會學”的過程。

核心素養的基本的內涵也可表述為“三會”,即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認識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數學的眼光體現了數學的一般性,數學的思維體現了數學的嚴謹性,數學的語言體現了應用的廣泛性。因此,新課標給我們的學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僅是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將能力轉化為一種自身的潛意識,讓學生把數學真正活學活用。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努力引導學生把生活與數學緊密聯繫,在生活中發現數學,體會數學,應用數學。

二、實現學科融合的教育要求。

本次課標修訂的兩大要點:

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實現學科融合的教育要求。提倡把跨學科內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融入數學課程。數學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是學習其他理化課程的`工具,所以新版《課標》注重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繫,通過多學科的橫向聯合,增強學習的探究性、開放性和綜合性。跨學科的教學,提升了對一線教師的教學能力的要求,這也將是我們一線教師今後致力研究的大方向。只有自己勇於“跨界”學習,才能踐行學科融合的教育要求,才能更全面的培養學生。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通過本次學習,讓我對新課標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雙減”背景下新課程標準的頒佈,讓我們課程改革的內容、形式、方法等向着縱深延伸。作為一線教師,更應該加強學習,進一步研究新課標的變化,緊跟課標步伐,提高自我修養,改變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

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3

20xx年x月x日,教育部頒佈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新課標對以後的數學教學有着非常強的指導作用。為了更好地理解新課標,在工作室主持人喬利榮的帶領下,我們認真聆聽了東北師範大學史寧中教授關於《數學課程標準修訂與核心素養》的報告,受益匪淺,現分享我的幾點感受:

一、感悟計數單位的意義,瞭解運算的一致性。

以往教學整數、分數、小數的運算教學時,常常都是通過現實意義説明各個運算的道理,缺乏一致性,讓學生認為它們的運算不同,反而容易擾亂學生的思維。因此,20xx年的新課標將重點體現數的認識和運算的一致性。其實也是對我們這些數學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該為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和理解數學知識與方法,形成數感、符號意識、運算能力、推理意識等核心素養提供基礎。

二、跨學科教學的挑戰

新課標中提倡把跨學科的內容融於教學之中。通過多學科的橫向聯合,增強學習的探究性、開放性和綜合性。比如:近幾年常常出現的數學閲讀理解題,在要求學生基礎紮實的前提下,還要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辨能力。

面對這樣的改變,雖然讓我覺得有些迷茫,但更多的是興奮和期待。跨學科的教學提升了對一線教師的教學能力的要求。我們不僅需要鑽研數學學科的知識,也同時需要去了解其他學科的內容(尤其是語文、科學、歷史等等),多聽聽其他學科老師的課堂。只有自己勇於“跨界”學習,才能踐行“學科融合”的教育要求,才能更全面的培養學生。

在綜合與實踐方面也同時增加了跨學科的內容。把原來數與代數領域中常見的量這部分內容以“主題活動”(國小)的形式在綜合與實踐中進行呈現,這也是學習方式的一大重點改變。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能靈活的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基於學生的基礎和前概念,引導學生們在活動中討論、質疑、交流,最後實現問題解決,有助於促進學生整體發展。

三、傳統文化要有數學

傳統文化要有數學。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要踐行在數學學科中,所以數學課程內容將增加了很多傳統文化內容的介紹,比如:“曹衝稱象”、“度量衡的故事”、“圓周率的故事”等等。同時,史寧中教授也提醒數學老師們:要注意數學學科講傳統文化要與其他學科的不同,要教會孩子們用數學的思維去思考傳統文化的知識。例如:曹衝稱象的故事中,除了介紹重量單位之外,老師們還要講解“等量的等量相等”、“總量等於分量和”的道理。這些都值得我們這些數學老師去探討,在未來的教學中認真的思考。

20xx年新課標中還有很多需要我不斷認真研讀的內容,如:方程移到國中、百分數移入“統計與概率”、強調代數推理和幾何直觀等等。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新的理念總是需要富有膽識、敢於創新的人來實踐它。新課標的學習不僅讓我明確了教學方向,也激勵着我們與時俱進,不斷學習,研究和成長。

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4

作為教育教學的風向標,“雙減”背景下《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公佈,意義重大而深遠。如何深入領會課標精神並不折不扣地落實到教育教學實踐中去,是每位教師必須思考並踐行的課題。

01/在素養落實中發揮育人功能

課程教材要發揮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作用,在“上好學”的教育需求上,明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和2011年版的課標相比,新課標強化了課程育人目標,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強調學生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的獲得與發展,注重學生數學知識與方法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運用,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數學課程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主要表現在引導學生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在學中思,在思中行。只有充分研讀理解並運用到教學實踐中,與具體的教學內容相融合,新課標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學段現已由三個學段更新細分為四個學段,從教以來,我始終耕耘於第四學段,數學源於生活、源於對現實世界的抽象,如在講授《菱形的`性質與判定》時,注重運用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元素,可通過出示學校電動閘門、教師辦公室菱形地板、年畫福字等圖片,引導學生在温故(八年級所學的“平行四邊形”)中探索新知,進而掌握菱形的定義,探索其性質定理,讓抽象的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綻放無限魅力。

02/在技術融合中形象教學內容

數學是研究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維、科學精神和促進個人智力發展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無止境,二十一世紀是信息化時代,且疫情反覆讓防控形勢嚴峻複雜,生命價值高於一切,這都給教育教學的縱深發展帶來巨大挑戰。

新課標強調要促進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融合,在實際問題解決中,創設合理的信息化學習環境,提升學生的探究熱情,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信息技術將具體、形象、直觀、聲畫並茂的視聽材料融合後能發生形、聲、色、動、靜等綜合變化,讓枯燥而又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具體、趣味橫生,增強教學內容的生活化、真實感和表現力。這就要求每位教師將信息技術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來,利用信息技術對文本、圖像、聲音、動畫進行多方綜合處理,豐富教學場景,引導學生在靈活高效、便捷有趣的教學情境下,愉悦並主動地獲取知識,潛移默化地理解和掌握、運用相關知識,從而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增強課程適宜性,體現課程時代性。

華羅庚曾經説過:“數缺形時少直觀,形缺數時難入微。”傳統幾何教學是三角板+圓規+黑板+粉筆,受現實條件限制,常存在知識講解不透、學生理解不清的問題。幾何畫板的應用架起了教學與信息技術完美融合的橋樑,它不僅作圖精準規範,功能多樣,而且實現了數與形的有效結合,使用起來直觀、動態、形象,可操作性強。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可借幾何畫板精心設計、有效實施。如在“二次函數y=ax2+bx+c的圖像”一節中,如何向學生説明y=ax2、y=ax2+k、y=a(x-h)2、y=a(x-h)2+k等函數圖像的相互關係一直是傳統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學生難以理解,教師也難以用文字語言説明。通過幾何畫板只需用鼠標上下移動點a、h、k,y=ax2、y=ax2+k、y=a(x-h)2、y=a(x-h)2+k等函數圖像便可一目瞭然,難題也就迎刃而解,學生也在a、h、k的變化過程中加深對二次函數的理解。

03/在自我學習中聚焦全面發展

教育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數學教學,是師生之間互動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新課標指出:“制訂指向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要整體把握教學內容,選擇能引發學生思考的教學方式,進一步加強綜合與實踐,發揮評價的育人導向作用,堅持以評促學、以評促教。”

有人説,一個教師,不在於他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書。用心教、創新教和重複教的效果有天淵之別。新課標是一線教師的指揮棒,需要細細揣摩、用心感悟、反覆實踐。知識在於積累,多學習才能多進步。教師要明確自身組織者、參與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承認學生在知識與技能、志趣與基礎方面存在客觀差異,兼顧學習有困難和學有餘力的學生,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堅持個別輔導與分層設計作業,豐富評價方式,實現評價維度多元化,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促進學生素養生成,實現全面發展。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新課程標準為我們數學人指明瞭新的方向,作為初登講台不久的一線教師,我將繼續深入學習,躬耕於三尺講台,以新課標為導向,堅守育人初心,緊跟時代步伐,不斷使自己的數學教學更加具有温度和深度。

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5

20xx年新課標提出:數學課程目標的確定,立足於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集中體現數學課程育人價值。數學課程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三會”、“四基”和“四能”,表現為:抽象能力、運算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推理能力、數據觀念、應用意識、創新意識。它們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交融,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同時,增加了以下內容:

(1)理解負數的意義。

(2)知道實數山有理數和無理數組成。

(3)能用數軸_上的點表示實數,能比較實數的大小。

(4)能借助數軸理解相反數和絕對值的意義

(5)能利用乘法公式進行簡單的推理。

(6)瞭解代數推埋。

(7)理解函數值的意義。

(8)知道二次函數係數與圖象形狀和對稱軸的關係。

(9)會求二次函數的最大值或最小倩,並能確定相應白變量的值,能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

(10)知道二次函數和一-元二次方程之間的關係。

(11)能用尺規作圖:過百線外一點作這條百線的平行線。

(12)理解角平分線的慨念。

(13)能用尺規作圖:過圓外一點作圓的切線。

(14)知道同弧(或等弧)所對的圓周角相等。

(15)理解中位數、眾數的意義

(16)會計算組數據的離差平方和。

(17)經歷數據分類的活動,知道按照組內離差平方和最小的原則對數據進行分類的方法。

(18)會計算四分位數,瞭解四分位數與箱線圖的關係,感悟白分位數的意義。

根據新課標總目標和實施教學建議,我們應該在今後的教學改革中做到以下幾點:

一、堅持素養導向,圍繞“為什麼教”和“為誰教”,準確把握課堂,立足於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明確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素養要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培養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二、設定教學目標,改革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實到具體教育教學活動中。注重學生“在做中學習”,引導學生參與學科探究活動,經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建構知識、運用知識的過程,體會學科思想方法。

三、注重課堂真實情境的創設,增強學生認識真實世界、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

四、推進數學綜合學習。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對知識的舉一反三、一題多解和多題一解、融會貫通的能力,加強知識間的內在關聯,促進知識結構化。

五、落實因材施教。創設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環境,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開展個體化差異教學,加強學生個別化指導,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引導學生明確每節課、每個單元的學習目標,進行自主規劃和自我監控,提高他們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

六、更新教育評價觀念,改進評價方式。全面落實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要求,改進只看結果的評價,強化學習過程評價,健全綜合評價,着力推進評價觀念、方式方法改革,提升考試評價的質量。不斷強化素養導向,開展綜合素質評價。倡導評價促進學習的理念,注重提高學生自我評價、自我反思的能力,引導學生合理運用評價結果改進學習。完善創新評價方式方法,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觀察、記錄與分析,關注學生真實發生的進步,倡導針對學生的真實的評價。加強師生對話交流,增強評價雙方自我總結、反思、改進的意識和能力,倡導協商式評價。注重動手操作、作品展示、口頭報告、典型行為表現等多種方式表現性評價。推動考試評價,提升考試評價質量,強化考試評價與課程標準教學的一致性,促進“教學評”有機銜接。

七、結合“雙減”政策,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實行大單元作業設計,增強針對性,豐富類型,合理安排難度,有效減輕學生過重學業負擔。

作為一名新課改的實施者,我們應積極投身於新課改的發展之中,成為新課標實施的引領者,與全體教師共同致力於新課標的研究與探索中,共同尋求適應現代教學改革的心路,切實以新觀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學,適應現代教學改革需要,切實發揮新課標在新時期教學改革中的科學性、引領性,使學生在新課改中獲得能力的提高。

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6

我工作以來一直在農村學校,學生的學習現狀我比較瞭解,對自己的教師角色也深有體會。課改都提了多少年了,農村國小那種以教師為中心,重課堂輕課外,重課本輕實踐,重結果輕過程的現狀依然嚴重存在。結果是我們教的辛苦學生學得累,想要有所改觀也非一朝一夕的事。我們一直在摸索、追尋,追求學生自主學習的高境界,讓學生願學、樂學、會學。

一、培養興趣,使學生願學。

如果學生對我們的數學課堂及所要學的知識感興趣了,他們便有了學習的熱情,積極參與,我們當老師的還愁他學不會嗎?當然,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因素很多,如一個精彩的導入、巧妙地設疑、合理的.情景設置、有趣的習題等等,這都需要我們教師的精心準備。我在這兒要説的是新型的師生關係。我們要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願學。我們不再是過去那個高高在上的老師,怎們説學生就怎樣聽,他們變成了“應聲蟲”,現在的學生接受的新事物太多,想法新奇,要允許他們有不同的聲音,我們做他們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情趣融洽,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鼓勵和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探究知識,使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二、有所改變,使學生樂學。

1、師生角色改變

新課標在基本理念中提到: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由此可見,這對我們教師的職能和作用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我們需要站在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我們要更多地去做學生的參謀,給他們激勵和幫助,並以情感交流為紐帶,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

2、學習方式改變

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受這句話的啟發,我有以下幾點認識:

(1)關於動手實踐,我們要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多動手操作,手腦並用,培養技能、技巧,發揮學生的創造性。通過摸一摸、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做一做等活動,使學生在感性的基礎上自主獲得數學知識,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進行發現和創造。如教學各種圖形的面積,可以讓學生剪一剪,拼一拼,通過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來計算;

(2)關於自主探索,通過有效的措施,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提供學生質疑的空間,提出一個有效的問題遠比解決一個更有意義;

(3)關於合作交流,這正是我們現在常用的小組合作學習,這需要教師在小組搭配上下功夫,組內異質,組間同質,還要注重收放合理,否則片面追求表面的熱鬧,收效甚微。小組成員只有各自分工又通力合作,才能獲取新知,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從教師角色及學習方式的改變,促使學生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變得樂學。

三、注重評價,使學生會學。

我在這説的評價包括教師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教師的評價要做到及時準確有針對性,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元的評價體系。既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他們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在課堂上,學生暢談自己的想法。通過互相反饋和評價,學生學會了評價別人,也學會了評價自己。因為,學生在評價別人時,首先要注意傾聽,再通過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斷,別人説的哪裏不合理,哪裏有錯,在一次次的評價中學生有學會變成了會學。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在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上下過功夫,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在“做中學”數學,體會數學的魅力所在,享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7

教育部近期正式發佈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xx年版),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深入研讀數學課程標準刻不容緩,筆者在工作室的帶領下開始了系統的研讀。筆者就近期研讀的新課標中關於課程性質、課程理念和課程目標的內容,談談自己的感悟。

數學是研究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學教育承載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施素質教育的功能。義務教育數學課程具有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的特點。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更新結合了社會各方面的發展現狀,聚焦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引導學生明確人生髮展方向,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課程標準以學生髮展為本,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實現“三會”的總目標,培養“四基”和發展“四能”。數學課程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一、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

結合數的產生和數學史的內容,我們會發現數學是我們認識和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

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

一堂好課的呈現離不開學生數學思維的呈現,學生數學思維上的.發展也對應着學生個人的發展,這是學生理解與解釋現實世界的重要方式。數學思維主要表現為:運算能力、推理意識或推理能力。學生可以通過數學思維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建立數學對象之間、數學與現實世界之間的邏輯聯繫;能夠根據已知事實或原理,合乎邏輯地推出結論,構建數學的邏輯體系。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時可以轉化為已知的長方形面積,結合已有經驗去認識和掌握新的知識;在學習國小加減法時類比整數加減法,結合已經掌握的算法類比推測未知的計算方法,通過猜想、操作與驗證得出結論。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學生可以運用符號運算、形式推理等數學方式,分析並解決數學問題和實際問題,形成重論據、有條理、合乎邏輯的思維品質,培養科學態度與理性精神。

三、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數學有別於其他學科,數學的語言具有簡潔、精準的特點,是人們描述與交流現實世界的重要表達方式。數學語言主要表現為:數據意識或數據觀念、模型意識或模型觀念、應用意識。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學生要能有意識的運用數學語言表達現實生活與其他學科中實物的性質、關係和規律,並能解釋表達的合理性;能夠感悟數據的意義與價值,有意識地使用真實數據表達、解釋與分析現實世界中的不確定現象。在國小階段的統計與概率內容教學時,學生需要對研究的內容進行調查、收集數據、分析數據,在足夠的數據中探索發現規律,能對現狀作出描述,對未來情況作出預估。

核心素養具有整體性、一致性和階段性,國小階段側重於對經驗的感悟,國中階段側重對概念的理解,對比國小階段和國中階段核心素養的主要表現,國小階段更側重於感悟與感知,具備一些意識,而國中階段更側重於形成觀念和培養能力。對比20xx年版新課標和20xx年版舊課標,核心素養的主要表現也發生了變化,以前我們常説十大核心素養,在新課標中有了11個主要表現,增加了一個“量感”,“推理能力”更改為“推理意識”,“數據分析觀念”更改為“數據意識”,“模型思想”更改為“模型意識”,從這些變化中,我們能看出新課標更側重國小階段對於對邏輯推理過程及其意義的初步感悟、對數據的意義和隨機性的感悟、對數學模型普適性的初步感悟。

新課標的總目標是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逐步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學生能獲得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繫,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新課標為我們指明瞭今後數學教學的方向,培育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鬥!

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8

聽了史寧中教授對新課標的解讀,我對新課標的要求又有了新的認識和體會,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理解新課程的教育理念的改變,從“以知識為本”到“以人為本”。

學科核心素養變成談論的重點。通俗的講,就是通過數學學科教育,我們最終要培養一個什麼樣的人?數學核心素養是具有數學基本特徵的關鍵能力、思維品質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在低年級學段數學核心素養表現的更加具體,更側重意識;到了高年級學段,則傾向於一般,更側重能力。

二、理解數學課程的變化趨勢。

數學都包括四個領域,即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在數與代數中,強調整體性和一致性,將負數、方程、反比例移到國中教學中。在圖形與幾何中,強調幾何直觀,增加尺規作圖的內容。就是增加動手操作環節,增強對數學的感覺。

首先史寧中教授從新課程標準的“課程標準修訂背景與要點”“核心素養理解與表達”“內容變化與教學建議”三大版塊出發,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老師們做了細緻而有深度的解讀。在這次學習中對史寧中教授解讀數學核心素養部分感受最為深刻,把數學核心素養定義為是具有數學基本特徵的.關鍵能力,思維品格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現在我們逐漸的把數學核心素養集中到“三會”上面,就是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通過此次學習我不僅瞭解了課程標準修改的內容,修改的教學要求等,還明確了修改的目的與意圖,更感受到了新課程標準給我們帶來的便捷性與指導性,為今後的教學指明瞭方向。

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9

今天繼續學習20xx年新《課程方案》前言部分——主要變化——關於課程標準的第三點。

三是研製了學業質量標準。各課程標準根據核心素養髮展水平,結合課程內容,整體刻畫不同學段學生學業成就的具體表現特徵,形成學業質量標準,引導和幫助教師把握教學深度與廣度,為教材編寫、教學實施和考試評價等提供依據。

學業質量標準也是這一次課程標準變化的一個亮點。這個亮點就是在畫一條線將我們的學業質量進行均衡發展。我們的均衡發展不只是硬件上的,也有軟件上的,還有學業質量標準。所以均衡發展不是幾個多媒體、陶瓷、毛筆能夠涵蓋的,而實實在在的。這也是我們社會主義教育的一大特點。我們的教育就像我們的經濟一樣,准許優先發展,准許一部分人先富裕,那麼也就准許一部分地區的教育走在前面,也准許一部分人在教育上獲得紅利;但是我們還有共同富裕,還有小康社會,所以我們的教育就要有均衡發展。那麼怎樣均衡起來呢,除了硬件之外,我們還有軟件,我們還要在學業發展上制定標準線。

學業質量標準是什麼呢?20xx年,教育部頒發《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研究制定學生髮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標準都是對學生所要達到的能力和品格的要求。核心素養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體現,反映教育目標,用以指導課程和教學改革。學業質量標準是核心素養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後製定的,可以直接指導教師課堂教學和教育評價。它是促進核心素養進入學科和課程標準、用以指導教育評價的橋樑。學業質量是學生在完成課程階段性學習後的學業成就表現,反映核心素養要求。所以我們可以簡單的或者盲目的理解,學業質量標準就是我們的考試範圍和命題導向。

而在現實教學中有很多老師將課本拋棄了,完全在研究題,變成了“研題高手”,卻不知道,我們的“母題”就在課本內,我們的答案就在課本內,我們學生髮展的核心素養就在課本內。課本是我們教學的根,沒有根的教學都是歧途。我在一次教師交流中和老師們探討語文,我做了一個比喻:語文課本是一個點,教師是點射出的一道線,我們的教學就是要給學生畫出一個面,而點與面之間的線就是老師,或者就是教師的思維。我的這個比喻並不是引導教師捨棄課本,而是引導教師用我們形成的這個面去關照我們的課本,因為我們的課本是微言大義,是“春秋筆法”。我們的解釋有時候很蒼白。所以怎樣還原文本,怎樣認識文本之內沒有字的載體卻有意義的外延,是需要我們用一個大的面觀照文本得到的。

什麼是研製呢?這個詞語需要我們理解一下。因為研製不是隨意的,也不是憑藉經驗,也不是一刀切,而是需要我們認認真真的思考,認認真真的觀察時間後得到的。研製的含義有兩種:一是中藥研磨製成,二是通過一系列有計劃,有目的地探索,試驗,論證,製作,測試工作,得到具有某種功能要求的產品或某些產品的組合系統。我們都知道中藥的使用需要一位醫生仔細揣摩患者的整個身體環境,在搭配中君臣佐使相互配合。所以中藥的使用是具有一定“神祕性”的,這種神祕性就是研製。另一種是通過一系列的有目的有計劃地實踐活動,才得到的一些真知識和真理念。並且我們也可以發現,“研製”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一羣人相互協作得到的。

所以我想説的是通過研製而得到的學業質量標準在目前看是正確的。

為什麼説它目前是正確的。因為真理不是靜態的,社會發展是動態的,所以我們的'社會意識必須與時俱進。我們前面的所實施的三維目標在當時也是正確的,可是現在看來卻是有一些過時,這是環境的變化。那麼我們在秋季實行的課程標準也是在現行情況下最合適,隨着時間的推行也將會出現越來越多的“縫隙”。這是必然。那我我們究竟應該怎樣制定學業質量標呢?

各課程標準根據核心素養髮展水平,結合課程內容,整體刻畫不同學段學生學業成就的具體表現特徵,形成學業質量標準。這就是答案。我們這樣製作的根本原因是培養學生,讓學生能夠終身發展,成為我們國家的有用之才,所以才會根據核心素養的實際發展水平,結合我們的課程內容,以及孩子們的具體表現去制定。

為什麼有課程內容呢?因為各學科的課程內容是不同的,所以因為學科內容的不同導致了我們的學科素養也不同。所有的學科素養是學生核心素養的內涵。我們必須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將學科素養也納入到其中才可以做好這樣的大事。

我們可以舉個例子進行説明。

歷史的課程內容: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為指導,按照歷史時序,展示中外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根據通史敍事的結構和7-9年級的學段要求,歷史課程內容包括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以及跨學科主題學習,共七個板塊。那麼歷史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這些學科素養其他學科也可以培養,但是卻沒有歷史學科那麼明顯。所以學科內容一定是學科核心素養的載體,而學科核心素養的集合會形成學生的核心素養。

還有語文學科在國中階段,會將“結合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等學科學習,或者自己參與的科技活動,學習撰寫並分享觀察、實驗研究報告”,點作為跨學科內容,但是實驗研究報告更多的是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等學科學習中形成的。語文學科應該關注到,但是卻不能完全代替其它學科。

那為什麼還要將“不同學段學生學業成就的具體表現特徵”,這一點作為考量呢?因為不同學段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的標準也是不同的。

以語文學科為例。

第一學段(1~2年級)中的[梳理與探究]的第一點是觀察字形,體會漢字部件之間的關係。梳理學過的字,感知漢字與生活的聯繫;而第二學段(3~4年級)中的[梳理與探究]的第一點是嘗試分類整理學過的字詞。嘗試發現所學漢字形、音、義和書寫的特點,幫助自己識字、寫字;第三學段(56年級)中的[梳理與探究]的第一點是分類整理學過的字詞,發現所學漢字形、音、義和書寫的特點,發展獨立識字能力和寫字能力;第四學段(79年級)中的[梳理與探究]的第一點是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類整理學過的字詞句篇等語言材料,梳理、反思自己語文學習的經驗,努力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增強表達效果。每一個學段的每一個標準都是不同的,這些不同是根據孩子們的生理、心理特點制定的,而不是隨意制定的。這些不同也反映了孩子們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研製學業質量標準呢?

答案是引導和幫助教師把握教學深度與廣度,為教材編寫、教學實施和考試評價等提供依據。

是的,這就是最正確的答案,而且長時間之內不會有太多變化,或者只是會增加一些內容。

研製學業質量標,會幫助教師把握教學的深度與廣度。我們的教學到底應該講多少,怎麼講呢?我們發現義教階段的詩詞解釋在一定程度上很膚淺,為什麼呢?感覺膚淺的是我們,因我們有一定的文化素養。那一次再講《明月幾時有》的時候,講着講着就將課本放到了一遍,我就把我對蘇軾的瞭解和這首詞的背景完全放入課程之內,便將“明月”的含義解釋為“英明聖主”,但是在最後的時候我仍然將我們傳統對這首詞的解釋傳遞給孩子們。為什麼呢?第一他們的這個年齡認識這麼多有意義,但是這種意義沒有多少實用性,並且孩子們的價值觀還未完全形成,有可能影響孩子們的認知。第二孩子們對“明月”的理解能力需要大量的詩詞作為積澱,沒有積累,在好看的樓房也沒有地基,空中樓閣是華而不實的。所以一些作家的小故事可以在義教階段作為故事講出來,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幫助孩子們學習,但是到了高中階段,這些小故事就是我們思考問題的“藥引子”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幫助我們瞭解作者和知識。

我們的學業質量標準還會為我們的教材編寫、教學實施和考試評價等提供依據。

我上國小時,我的老師教給我試卷上寫得是區域單位不同,那麼這張試卷的難度就不同,到現在為止,我們發現一些市區和一些縣區的試卷分數和開始範圍,以及命題的難度是不相同的。這樣的現象不能説好,也不能説壞。因為他們有他們的小環境。但是我們還應該有一個標準,一個衡量的線。讓我們的教學有一個基本值。不足者繼續努力,超越者引以為戒。這也是前面強調的教育的均衡。

我們的教材也是需要的。人教版和部編版、冀教版、蘇教版是明顯不同的。我們都知道蘇教版會更難一點。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金色的魚鈎》在人教版是六年級下冊語文的學習內容,但是在部編版卻是六年級上的學習內容。這個差別小。《濟南的冬天》在冀教版是國小六年級,在人教版卻是七年級,這個差別就大了。還有《魚我所欲也》在部編版是九年級下冊,在人教版卻是高中的課文,這個差別也很大。那麼對於這樣的不同,學業質量標準是充當了標杆的作用,我們的同一篇文章應該在什麼時候出現,如果出現在不同階段,我們的側重點應該怎麼設置等等。學業質量標準會給出答案。

以《魚我所欲也》為例,它在高中是以議論文的形式出現的,而在九年級是以古文的形式出現的,而且出現在“選擇與堅守”的主題單元。所以我們在講解這一篇課文的時候,還當做議論文去講,那就有一點不合適了。

還有一篇課文是八年級的《富貴不能淫》在講授中也應該注意到這一點,不能在沒有議論文知識積累的時間用以論文的方式去講解。所以我們對於那些有過變化的課文一定要注意,最基本的價值觀和單元主題要合適。

考試到底好不好,在一定程度上是好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好的。好的是幫助教師和家長了解孩子們的學習情況。但是對於學生而言弊大於利。

我們應該在我們的考試中對學生進行評價,這種評價不能只是分數,因為這樣的評價會讓前面的學生高興,後面的學生則是不高興的。

你考了90分,家長會問誰考了一百分。只有當你徹徹底底變成後進生的時候,你的父母才會用分數的變化鼓勵你。所以分數對大多數學生而言是有弊端的。我們就應該利用考試評價的多樣化和鼓勵性去啟發學生認真學習。

考試評價的多樣化,會給孩子們一種新的認識,讓孩子們對自己有新的瞭解,這就是評價。評價是翅膀,一定會給予孩子更多的成長。

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10

20xx年新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新的課程標準的電子版已經完全印發,到現在,我一直在想義務教育課程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又是什麼?

新的課程方案已經給出答案。

新的課程方案已經給出了答案:堅持全面發展,育人為本;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聚焦核心素養,面向未來;加強課程綜合,注重關聯;變革育人方式,突出實踐。

在這裏我們應該注意以下順序,這裏的第一個是全面發展,育人為本;第二個是全體學生,因材施教;第三個是核心素養,面向未來;第四個是綜合關聯;第五個是育人方式,突出實踐。

這裏雖然順序的不同,但是它們都關注到了一點,那就是“人”。第一點裏面直接表達出了育人為本;在第二點裏面則是全體學生,因材施教,這也是對人的關注;第三點則是核心素養,核心素養就是給予學生終身發展的一種能力;第四點是綜合性和關聯性就是多個角度關注人的發展;第五點則是育人方式的改革,要更加註重實踐。這裏面就體現出了我們這一次改革對人的關注。

什麼叫“堅持全面發展,育人為本”?新的課程方案是這樣解釋的。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課程體系。貫徹新時代黨對教育的新要求,堅持德育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強體育美育,落實勞動教育。九年一貫設置課程,完善課程類別與結構,優化科目的課時比例,確保“五育”並舉,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

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課程體系,脱胎於我們的教育方針,教育方針在最後是這樣規定的,“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方針既然這麼規定了,我們的課程方案,以及我們的課程設計,還有教學標準就應該這樣執行。而且“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已經成為現階段和以後長達數年的人才培養的標準。

貫徹新時代黨對教育的新要求,堅持德育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強體育美育,落實勞動教育。新時代黨對教育的新要求是什麼?

“十九大”黨對教育的新要求是:認清現階段教育的歷史定位,明確教育根本任務,理解教育本質要求,突出教育中國特色,推動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狠抓學習、融會貫通、實踐轉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所以我們的我們應該注意我們的時代要求,是時代給予我們的,而不是我們我們自己想象出來的,我們應該在時代的要求下開展我們的工作。

“堅持德育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強體育美育,落實勞動教育”,這一句話是相當重要的。裏面有順序,這個順序就是我們實施教育的'環節。在我們的課堂上,我們的第一位應該是什麼?德育。

德育是什麼呢?我想德育是我們學校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並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

所以德育是有目的的。

我們的現階段的德育就是在黨對教育的新要求,這個要求可以簡單地説——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這是我們教育者必須要明確的。如果我們不知道那麼我們的教育教學就會出現很多問題,這些問題一定是最根本的。比方説我們一些地方出現的事情,應該就是教育陣地的失守。

國家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孩子們,社會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孩子們,民族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孩子們,我們的黨如果想要保持青春活力也應該有孩子們,我們的每一個家庭的未來也完全需要孩子們。孩子們未來能否成才需要將個人的夢想與國家的夢想相統一,才可以讓自己的夢想大放光彩。我們只有將孩子們的教育方向和國家的發展方向相統一,才可以培養出更多的適合國家需求,能夠在未來成為中流砥柱的人才。我想這就是德育的價值。德育就是讓你看似被束縛,其實是獲得更多的自由和前途,這句話很露骨,但是一個實事。

另外我們還應該注意到“提升智育水平,加強體育美育,落實勞動教育”。我們必須清楚,智育絕對不止是考高分,考高分只是智育的一個表現方面。

我們以前在教育上的最大失誤就是把教育當作了分數,把智育完全等同於分數。這導致我們在一段時間內將我們的教學方向淡化,我們培養出的眾多人才悄悄流逝。

現在體育美育已經被很多學校和家長認識到了。體育美育的重要性更在細節當中將孩子們打造得更加精緻和擁有未來屬性。

未來的發展需要身體好,我們的教育就是在追求美,所以我們的教育應該在這一方面應該更加用思維下功夫。只有功夫到了,我們的教育才會更加美麗。

當然我們不能將美育等同於美術。美育是一個非常大的教育體系,而絕對不能等同於學科。美育需要更多的學科一起共建。美術又是美育的大學科。所以我們應該在我們的教學中,更加提倡我們的美術教學,在我們的課後服務中將美育的課程或者是課程內容設計得當。

現階段自閉症或者是心理問題,又或者是對遊戲和手機上癮的問題越來越趨向於年齡較小的孩子們。我想根治這些問題的方法應該是美育,只有美育得當,孩子們的價值觀才會更加正確,言行才會更加有禮,思維才會更加有理。

下一學期就要開設勞動教育了。什麼是勞動教育呢?

我想這裏的勞動絕對不只是開設一片菜園,讓孩子們種菜,學校使用。勞動教育應該是一種價值觀念指導下的具體勞動。勞動的內容十分的廣,勞動的內涵十分的大。我們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閉門造車”。我們要做的就是將勞動教育實實在在地開設好。

我想不論是體育,還是美育,或者是勞動教育,都是在為孩子們的發展提供機會,也是為孩子們的發展創造價值。在“分數大於天”,錯誤思想的影響下,孩子們的壓力會更加的大;在“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錯誤思想的影響下,家長們也是奮力拼搏,這就導致孩子們很快地就內捲了。

孩子們內卷是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民族、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悲哀。我們要做的就是減少內卷。而體育和美育以及勞動教育的出現無疑會幫助學生減少內卷。

九年一貫設置課程,完善課程類別與結構,優化科目的課時比例,確保“五育”並舉,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

到現在我們有很多學校是九年一貫制學校,但是這只是體制上的,並非內涵和發展上的。我們發現有很多學校變成了集團,這是一種發展方式,更好的發展方式我認為是聯合驅動。

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11

4月21日,教育部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語文等16門學科的課程標準。當天就算沒有成為熱搜第一,也刷爆了朋友圈,新修訂的數學義務課程標準讓我們感受到與20xx、20xx版明顯不同,聆聽xx教授解讀,引發對後續教師如何在教學實踐中有效落實修訂後課標精神諸多思考。其中xx教授提到了教學不僅要有結果性目標,還要關注過程性目標,需要學生參與其中。對此非常認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活生生的人,面對每一個學生,教師需要思考教學實施中每個環節學習目標是什麼,讓學生經歷怎樣的學習活動,如何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給予學生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累數學的活動經驗,因為有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可以更利於學生直覺的培養,學好數學。

在講座中,我們還需要關注xx教授提出的新的話題或者説是之前被我們忽略的數學思想,如代數推理、抽象結構、加法模型、尺規作圖、數的表達、幾何直觀等。講座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這些核心概念、核心詞xx教授也只是概要性的描述和解讀,課標修訂再具化、專家講解再細緻,能否真正落地實現,還在於每一位一線教師的理解與認同,平日常態教學開展。所以,今天的講座為一線教師進一步闡釋了課標修訂的意義與價值,課標的變化之處和教學建議,明確指出教師教學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加強一體化設置,促進學段銜接,提升課程科學性和系統性。課標的學習為教師今後教學指明方向,但因為修訂後的課標有較大的變化和要求,對教師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也絕非一、兩次講座就能實現教學的改變。修訂後的課標必然會帶來新一輪課堂教學改革,身為教師,不可能置之度外,而是需要順勢而為,積極投入其中,有所為。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必須與時俱進,我們,師者,更需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助力。

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12

近期我們科組組織學習了《義務教育國小數學新程標準》,學習體會如下:

教師要走進新課程,實現新程目標其自身必須有先進的,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育理念。為達成這一目標,教師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學習者”。教師要在掌握紮實的專業知識基礎上,學習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識,還要學習與提高對人的認識,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識。讓學生喜歡數學要做到:

一、在教學情境中體驗數學的趣味

興趣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如運用做遊戲、講故事、直觀演示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學習數學知識。一個好的教學情境可以溝通教師與學生的心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之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使學生把學習作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一種渴望,積極參與數學活動。

二、在生活實踐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在數學教學中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到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數學源於生活。因此我教學時注意緊密聯繫實際,從學生實際生活經驗入手。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周圍事物,用數學的概念與語言去反映和描述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

三、在自主合作中體驗數學的探索。

實踐證明,小組合作互動學習更是一種有效的學習形式,通過合作學習不僅可以學到課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參與意識,使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的方法,進而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充分體驗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學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還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滿足了他們的成功欲,從而讓學生享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會更深入細緻的學習和理解。實施國小數學的教育教學,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努力挖掘教學內容中可能藴含的教育價值。通過長期的教學過程,逐漸實現課程的整體目標。因此,無論是設計、實施課堂教學方案,還是組織各類教學活動,不僅要重視學生獲得知識技能,而且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獨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感悟數學的基本思想,引導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積累基本經驗,幫助學生形成認真勤奮、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質疑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13

學習了《國小數學新課程標》,使我對新課標的要求有了新的認識,讓我體會到了數學的生命過程。通過對新課程標準的學習,本人有以下的認識:

一、注重學習、轉變觀念。

教師要轉變觀念,把學生的發展放在第一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但是,我們的教師卻很少顧及學生的感受,教育的功能似乎已經完全被異化,許多學生往往被教師牽着鼻子走,完全沒有了自我,再也無暇顧及自己的感受,更不能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內省和反思。教師轉變觀念就是要減少教育的功利目的`,不要把學生看成是教師自己顯示教育業績的工具,不要把學生變成接受知識的容器,學生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教育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和諧、持續地發展,教師要重視研究學生學習的需求,讓學生把學習變成自己的內在需要。

二、在生活實踐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在數學教學中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到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數學課程標準解讀》還指出:“提倡讓學生在做中學”。因此在的教學中,我們要領悟教材的編寫意圖,把握教材的知識要求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多動手操作,手腦並用,培養技能、技巧和創新能力。數學源於生活。因此教學時必須緊密聯繫實際,注重對數學事實的體驗,讓學生在生活中,實踐中學習數學,從而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三、着眼學生的終身發展,訓練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讓學生通過數學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數學教育的又一重要功能,數學學科有其自身特有的特點,這些特點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重要載體。我們要培養學生靜靜地思考,靜靜地閲讀的良好習慣,在數學課堂上來不得半點的浮躁之氣,要做到全神貫注,聚精會神,專心致志,在數學閲讀過程中要專注,只有做到這樣才能學好數學。我們還要讓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發言,贊同時要點頭示意,有不同意見要等別人説完再發表自己的意見,要學會評點別人發言內容中的優缺點。我們要通過讓學生完成數學作業這一過程,培養學生的責任心,不要把完成作業當作一種任務,要讓學生做作業前先準備好要用的物品,認真做好每一題後要再仔細檢查和驗算,要讓自己會做的題都做對,如果遇到不會做的題要通過看書和向別人請教想辦法克服困難做出來,完成作業後要及時整理和收拾好學習用品,做到有始有終。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複雜的過程,我們要堅持不懈地去培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不能急功近利,時緊時鬆,不要因為要教學質量而對學生的壞習慣遷就,其實如果課堂教學秩序混亂,課堂如同一盤散沙,教師難以調控教學局面,教學面向全體就得不到真正落實,要提高教學質量也是一句空話。因此,對學生的壞習慣決不能因為課改的理念而一味地遷就,還是要嚴格要求學生,一切按規矩、制度辦事。好習慣會伴隨一個人的一生,好習慣也一定能提高數學學習成績,培養學生的好習慣也是提高教學質量重要途徑。

面對新課程改革,我們必須多加快學習的步伐,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用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14

趁着假期,靜下心來研讀了4月22日發佈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使我對新課標的要求有了新的認識、體會和收穫。

《20xx版義務教學數學課程標準》是在20xx版課程標準和20xx版課程標準的基礎上進行修訂和完善的,新課標的修訂原則:堅持目標導向,堅持問題導向,堅持育人導向。最終是要引導學生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對比前兩個版本的課標:

一、關於變化:

不僅明確了“為什麼教”、“教什麼”“教到什麼程度”、而且強化了“怎麼做”的具體指導。

二、界定了數學核心素養的內涵:

指向了三個維度: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表述為“三會”: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描述現實世界。新課標還提出了評價建議:發揮評價的育人導向作用,評價方式要豐富、維度多元、主體多樣。並強調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要着重應用。

通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新課程標準的目標,從知識、能力到核心素養,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將核心素養的培養貫穿於整個課程實施過程中,核心素養目標的“三維敍寫”——通過……理解……形成……,為更好落實核心素養目標提供指導。具體表現在:

一、新課標將核心素養深化入學科的.育人目標。

數學學科的“三會”核心素養——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將11個國小階段和國中階段的9個關鍵詞貫穿於課標中的字裏行間,形成清晰、有序、可評的課程目標。

二、新課標以核心養為導向深化了結構化教學內容。

數學課程的四個領域有了部分內容的調整和整合,教學內容更注意結構化,尤其是在“綜合與實踐”領域。更加關注知識轉化為素養的教學內容的選擇。在“綜合與實踐”部分新課標最後還提供了對應學段可參考的一些綜合實踐活動,更具有指導性。

三、新課標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深化了學習方式的變革。

20xx版新課標的教學內容説明這一部分中,除了有“內容要求”説明以外,還出現了“學業要求”的説明,並且對於學習內容的評價,直接給出了教學評價建議和學業考試水平建議。特別是學業考試水平建議直接指出,要遵循課標要求,嚴格以標命題,規範命題管理,加強質量監測,明確考試不能超過課標這個綱,這一改編明確的提出了核心素養的教學一定是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新課標要求學什麼你就考什麼,大家有了方向,有了目標,依據新課標循序漸進就好。

新課標,新理念,為我們教師提供了更為寬廣的舞台,也對我們每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思自己平日的教學活動,確實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學習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在接下來的時間我要繼續加強新課程標準的學習,聯繫教學實際積極思考,沿着新課標指明的方向和路徑前行,將數學學科獨特的育人價值落地於學科實踐中,還原數學本色,讓課堂教學更加充滿活力!

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15

在日新月異不斷迭代發展的今天,教育的改革依舊一浪隨着一浪,唯有不折騰、不跟風,始終堅持兒童立場,守正持初心,方能在改革的浪潮下,輕拂“迷人眼”的“亂花”,實實在在做些研究,一點點的推進教學,以“小小”的事業,點燃星星之火。

一、大觀念還需小道理

曹培英先生在講座“國小數學教學改進研究”中指出:近年來以“大”的名詞層出不窮。有“大概念”、“大觀念”、“大情境”等一系列“大”文章,但“大道理”並不能幫助教師改進日常教學,沒有改進的抓手,空有了“大理論”,不免有博人眼球之嫌。

為此曹培英先生舉了這樣一個案例,目前對於“加減乘除”,大家公認其實質應歸結為計數單位的計算,但被忽略的是,其還可轉為整數的基本口算,如360x7,其具體豎式算法為36x7=252,360x7=2520,看做36個十乘7.事實上,其本質算法應為運用了2次一位數乘7,然後相加,再進一步思考,其實質算法為360x7=36x10x7=36x7x10,即實質是基本運算律。“大概念”下的四則運算,唯有着眼於具體課例,對具體問題進行突破,將“大”歸結於數學“四基”去探究,求實求真去思考,方能真正實效的去改進。

正如曹先生所言:光有“大觀念”,不夠,還需要有小道理。

二、大改革還需兩“吃透”

任何一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其對教育的熱忱研究都不乏擁有以下兩個特質:吃透教材、吃透學生。通俗易懂的兩個“吃透”,在60年代就已被提出和廣泛認可。曹培英先生也用案例做了具體闡述。

如何讓學生理解“線無粗細”呢?

數學教材中有這樣一個探究問題:過兩點能畫幾條直線?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得學生對“兩點確定一條直線”並不陌生,但也有學生會提出質疑,如果點畫的大些,連接2個點的直線就可以畫很多條。因此問題發生了轉化,即點是否擁有大小,若點沒有大小,那麼連接兩點的'直線也一定只有一條,且“線無粗細”。那麼如何讓學生感知並體會點無大小呢?

在後續學習小數時,可以設計以下的教學要求:找出直線上表示3.4、3.5的點。然後教師進行追問:3.4和3.5之間有多少個小數?(無數個),怎麼畫的下呢?師生感悟並小結:因為點沒有大小,因此一定是存在的。通過數形結合,學生在抽象的思維中便感悟到了“點無大小”的合理性。

三、大改進還需好策略

守正持初心,是堅持兒童立場下的改革創新,下面借用曹培英先生提出的其中三條改進策略進行教學改進的闡述。

1、立足兒童,彰顯數學

“平均數”一課是歷年來廣大名師一直研究的課例,其教學情境從原來的“拍皮球”引入到如今的“測驗平均分”引入,案例甚多。但運用“拍皮球”引入平均數公平的同時,執教者沒有考慮的是,使比賽公平的不是“平均數”,而是規則,兒童學習時雖有感覺,但確實偏頗了常識。而由“測驗平均分”引入,雖然從統計意義入手,但是學生更是看不見,也摸不着,感悟移多補少更是困難。

對於兒童而言,“拍皮球”、“平均分”固然是新的情境,但教材中的案例也是新的情境,我們應當走出為“新”而“新”的誤區,利用要教材,活用、用好,也能“完美”進行教學。

2、基於單元,着眼整體

近幾年,教育行業倡導“大單元”,其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倡導大觀念、大項目、大任務與大問題的設計。

例如對於學習“體積”一課,我們可以有兩個方向的課時整合。其一為“體積—容積”,求體積,量外面,求容積,量裏面。其二為“體積—體積單位”,長度單位用1釐米表示,面積單位用1平方釐米表示,體積單位則用1立方厘米表示。

3、轉變形態,提升效能

一直以來,我們的日常教學依然停留在“重視對話,聽説為主”的層面,即使在各個層級的公開課中也免不了如此,如在某省份第xx屆教學課堂評比中,約有65%的時間教師在説,30%左右的時間學生在説,只有不到6%的時間學生獨立思考。這不得不使我們深思,我們的數學課顯然悄悄的進行了變臉,成為了一場“話劇演出”。

當課堂不再是思維的的殿堂,學生缺失的不僅僅是探索的時間,更是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因而在無數改革浪潮聲下,我們應當迴歸教育本色,課堂的主陣地應當是孩子,且只能是孩子,課堂的時間應當是孩子們在思考,而教師的職能也僅僅是“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