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大山的女兒心得體會範文(精選6篇)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電視劇大山的女兒心得體會範文(精選6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電視劇大山的女兒心得體會範文(精選6篇)

電視劇大山的女兒心得體會1

電視劇《大山的女兒》看完了,帶給我的全是感動感動感動。一位不到三十歲的女娃,放棄大城市的高薪工作,毅然回到貧窮落後的大山,真心把村民當作親人,全心全意為民服務奉獻一切。期間竟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怎不叫人動容。這是一個真實的事,事情的屬實性應該和電視上差不多,畢竟是真有好人的,只不過這樣的人太少了。

感動的同時我有更多的是感慨,全國的扶貧工作都像黃文秀那樣真心扶貧,我們還會有貧窮之説嗎?同樣是扶貧,黃文秀所代表的百色地區是那樣一番景象,全國其它地方的扶貧呢?會是一個樣子嗎?應該是有類似的地方,但也是少數,這不全國就出現了一個黃文秀,多數地方的扶貧是不理想的,其它地方我不很清楚,我們這裏的扶貧是令人失望的。

我有印象的扶貧是九十年代中期了,我們這裏的扶貧和她們完全不同,一般是由市縣級各單位派幹部到農村去扶貧。一個鄉鎮由鄉鎮委選出幾個應該是最貧窮的村子,來做為扶貧的目標。事實上選出來的都是鄉鎮上最有名的最富有的,一般是一些大點兒的,不能太偏僻的村子,大概原因是太窮太偏的村子招待都困難,交通也不方便。所謂的扶貧都知道不過是這麼回事,走走形式,象徵一下,又改變不了多少,更談不上扭轉了。去名村大村這叫讓錢花在臉上,寧願錦上添花也別雪中送炭。那時的套路基本一樣,由上面各單位派出一到兩名幹部,進駐一個村子,在該村住在該村吃,一月要住多少天,一年下來多少次都應該有規定。他們在村裏就是吃喝玩耍,毫無事幹,和電視上演的大相徑庭,大概是年代不同。別看他們有時間,又無事可做,可他們生活上還是需要專人照顧。大隊為此專門找一個做飯的,伙食還挺好,平時就是扶貧的和做飯的吃,隔三差五或者有事時,村幹部就一起用餐。一年下來連辦飯的工資加招待費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那時整體都窮啊。關鍵是他們沒有在這裏的必要,還發着工資,浪費人力。一到年底,村裏反而向扶貧幹部送禮。會計保管和辦飯的一塊拿着稱滿村子裏收笨公雞,再弄一些小米花生等土產,至於還送些什麼外人就不清楚了。當然了,人家來扶貧還是對村莊有利,這樣在村子待上幾年,也是有規定的時間,算是扶貧結束。其間扶貧幹部和村幹部一塊商議,給村裏上個什麼事?這才是扶貧的真實作用。一般都是給村裏修一個小橋,或打一眼大口井,或蓋一個學校等等。對村裏的扶貧起作用不大,這是兩千年時的扶貧。

進入二十一世紀了,我們這裏的扶貧還是不斷,也説明了上面的決心。扶貧的模式也先進實用了,不只是單純的給建一個什麼東西了,也逐漸開始給上一個項目了。我瞭解的一個村子,扶貧幹部和村幹部商議着給村裏建高效保温大棚。這就實用多了,確實能為村裏扶貧大有幫助。他們蓋了高效大棚和普通大棚兩種,這個花費巨大,當然了不是所有的扶貧都給與這麼大的幫助,這個責需要看扶貧的`單位,該扶貧的單位是市財政局,可謂是財大氣粗,一般是達不到這種規模。投上巨資,拿出好地,使上功夫可最後的結果同樣是不理想。因為這些大棚不是針對貧困户的,村裏明文規定,誰想種誰承包。村裏的貧困户他能包的起嗎?他們有人力物力和能力玩的轉嗎?最後全部成了村裏的幹部和村裏有能力的人種植了,又是一次錦上添花的行動,其結果可想而知。扶貧需要那麼高端嗎?既然建上了不會再幫貧困户謀資金謀技術?直到圓滿銷售,就像電視上演的那樣幫助,不行嗎?不會嗎?就是管富不管貧。這就是我們的真實扶貧操作。

這裏面還藏着一個大問題,建大棚花費巨大,説它花一百萬也中,説花一百五十萬也中,説花二百萬也行,又很難掌握清楚,這裏面的關鍵問題就不言而喻了。凡是做事出發點就不正確,其結果就一定不會好。甚至這個扶貧案例,在市扶貧大會上受到表揚都不算回事。

這是我們這裏一零年左右的扶貧模式了,至於現在的扶貧應該更先進了,也稱呼第一書記了吧。但是其核心性質不變就很難見效。這也難怪出現不了第二個黃文秀,多數都這麼一個素質,這個扶貧怎能真正做好?好在我們這裏還不是那麼貧困,都能説的過去。但是想想國家為我們付出了那麼大的人力物力,我們下邊的所做所為對的起我們的黨和廣大百姓嗎?

電視劇大山的女兒心得體會2

看完黃文秀同志的先進事蹟,我的眼淚濕了眼眶,作為一名支教結束已經返校的研究生支教團成員,我深知基層工作的不易,她的故事更是基層工作者的一個縮影,我們都應該向文秀同志學習,學習她對黨忠誠、信念堅定,學習她紮根基層、心繫羣眾,學習她胸懷大愛、無私奉獻,學習她立足平凡、追求崇高,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拼搏奮進。文秀走了,千千萬萬個文秀還在,每一個青年學子都要承擔起光榮的歷史使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投入時代的洪流中,將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同頻共振,限度將自己投入到祖國偉大建設當中去。

通過學習“第一書記”黃文秀的事蹟,讓我明白了基層是艱苦的,只有心懷信仰,才能成芳華。努力、陽光、熱情、真誠、有追求,是黃文秀留給所有人的印象,她用赤誠的初心,質樸的奉獻融入貧困羣眾,擔當起脱貧攻堅重任。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該學習“第一書記”黃文秀不畏艱苦,奮勇向前的精神。只有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才能把一脈相承的信仰,奉獻與犧牲的信念,化作迎難而上、登高行遠的力量,鑄成共產黨人無私奉獻、不負人民的魂。

看完黃文秀的視頻,我感慨萬分,她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短暫的一生,為老百姓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踐行了一位共產黨員對黨和人民的莊嚴。鏗鏘誓言猶在耳,壯志未酬淚滿巾。文秀走了,帶着百坭村的扶貧重任和羣眾的脱貧願望、帶着她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羣眾的無限深情,匆匆離去。在她短暫的生命裏,用青春書寫韶華印記,以信仰鋪設腳下芬芳。雖然她走了,但她永遠活在我們的心裏。她用生命照亮的扶貧路,也將激勵着千千萬萬扶貧幹部不懈奮鬥,繼續前行!作為一名中共黨員,黃文秀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學習。在今後的支教之路上我將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為祖國奉獻自我的青春力量。

黃文秀同志勇挑重擔,體現了共產黨員的初心和本色,我們要學習她身上可貴的精神,努力學習、勤於實踐、不懈奮鬥,肩負起新時代賦予的責任和使命,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奉獻中煥發出絢麗的光彩!

電視劇大山的女兒心得體會3

外國語學院劉明晟同學表示,今天學習了黃文秀同志的先進事蹟,讓我極為感動且備受鼓舞。在此向扶貧先鋒致敬,向第一書記致敬。作為一名青年黨員,投身西部熱土,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的地方去,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貢獻一份力量是我的理想和願望。願加入西部計劃,同志願者們攜手共進,以前仆後繼、一往無前的毅力和決心,助力黨和國家打贏脱貧攻堅戰,服務社會,報效祖國,紮根西部,融入基層,深入脱貧攻堅戰主戰場,以為人民謀幸福為己任,初心不改,努力奮鬥,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做好扶貧工作,讓國家放心、人民幸福,是所有西部計劃志願者的追求和目標。我也會在實踐中不斷堅定理想信念,腳踏實地,虛心學習,以飽滿的精神面貌和紮實的工作能力貢獻青春力量。

電視劇大山的女兒心得體會4

學習黃文秀的事蹟後,瞭解到她放棄留在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決定回到革命老區百色,奔赴偏遠的貧困山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將扶貧當作自己”心中的長征“,讓我回憶起去年暑假跟隨資源瓜裏鄉義林村第一書記在鄉間地頭跋涉,克服語言不通的問題和當地羣眾交流,協助降準扶貧工作的生活。對於基層,自己有很深的體會,大學連續三年暑假奔赴龍勝、全州、資源貧困山區參與為期將近一月的扶貧工作,與扶貧工作者戰鬥在第一線。深切感受到扶貧工作任重而道遠,扶貧道路不簡單,基層工作的經歷讓我覺得沒有辜負青春。今年六月,大學四年生活結束後,我將成為一名光榮的西部計劃志願者,踏入支教的崗位,繼續為祖國奉獻青春力量!

看完各家媒體對黃文秀事蹟的報導,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靜。現代社會發展的節奏太快,快到很多人已經忘記了自己的初心,甚至不知初心為何物。可能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在孩提時代,説起自己的人生理想,那一定是要成為偉大的數學家或者科學家,為整個人類的發展做貢獻。而隨著年紀的增長,思維以及認知的具化,理想漸漸成為考一所好大學、找一份好工作、經濟獨立、獨善其身.......所有生活的零碎,都不再能夠拼湊得起最初夢想的藍圖。也許是因為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越來越淺薄,也許是因為認識到了自己的渺小,也許是對於人生的意義、人生的價值的認知超越不了“小我”。而黃文秀的事蹟,正是能夠讓我們在感動、感慨的同時,從這些情感碰撞中再去找到自己的初心,用榜樣的力量盪滌靈魂、砥礪初心、呼喚擔當。

電視劇大山的女兒心得體會5

6月22日上午,百色市殯儀館,黃文秀的骨灰安放在鮮花翠柏叢中,上面覆蓋着鮮紅的中國共產黨黨旗。告別的人羣中,一位瘦弱老人久久地凝望着上方的遺像,老淚縱橫。他是黃文秀的父親黃忠傑。

黃文秀生前最後發的朋友圈中,展示了她買給父親的營養品。身患癌症的父親明白,除了脱貧大事,女兒最惦念的就是他的安康。

經過兩次手術的黃忠傑吞嚥困難,但他説自己一定會堅強:“我現在每天都努力吃東西。雖然很難吃下去,為了讓文秀放心,我也要拼命吞下去……”

父親曾這樣對女兒説,沒有共產黨,我們家不可能脱貧。黃文秀選擇回到家鄉工作,他很欣慰,常常叮囑她認真為黨工作,為羣眾辦事。面對前來慰問的幹部,黃忠傑謝絕了慰問金:“我們不能給黨和國家添麻煩。這些錢,村裏的扶貧用得上。”

父親懂得女兒的孝心,對女兒幫他圓了第一個心願而倍感自豪。老人家多年來都想“看看天安門”,黃文秀大學期間邊讀書邊做兼職,省吃儉用存下路費,把父親接到北京,幫助他實現了這個心願。

然而,黃文秀沒有機會實現父親的另一個心願了,老人家還想去韶山瞻仰偉人故居。姐姐黃愛娟含淚説:“妹妹請你放心,爸爸的心願姐一定替你完成。”

望着手腕上的銀手鐲,黃文秀年過六旬的母親悲痛不已。今年婦女節,黃文秀給媽媽買了這一禮物,手鐲內側刻着4個字“女兒愛你”。

黃文秀的同事、同學、朋友們都知道,這個懂事的姑娘深深地愛着她的父母和親人。但是,作為第一書記,她心裏始終裝着村裏的貧困羣眾,為了羣眾,她常常顧不上親情。

蔣金霖説:“文秀回到家鄉參與扶貧是為了知恩反哺,她懂感恩,她對初心的堅守令人敬佩。”

陳月香和黃文秀同一批到樂業縣的貧困村任第一書記。她們曾經在一起聊駐,共同感受投身脱貧攻堅的艱辛,以及看到羣眾擺脱貧困的喜悦。陳月香回憶説,夜深人靜時,黃文秀會拿起吉他,對着天空的繁星輕聲唱幾句自己喜歡的歌。

“文秀的生命正值芳華卻戛然而止,令人無比傷痛。她堅守初心使命,用生命踐行了一個共產黨員對信仰的無比忠誠,無愧於‘時代楷模’的稱號。”黃文秀的好友、曾經在百色凌雲縣上蒙村擔任過第一書記的路豔説,“她是我們青年的榜樣,將激勵我們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勇於擔當作為。”

“芳華雖短,但燦爛地綻放過,馨香永存!”黃文秀去世後,她的朋友李黎看着文秀的畫作,忍不住淚流滿面。黃文秀留下的兩幅畫,一幅是父親揹着小女兒的素描,畫面温馨動人;另一幅水彩畫上,金黃的向日葵正迎着陽光綻放。

電視劇大山的女兒心得體會6

《大山的女兒》這部片子,“文秀書記”奔走在帶領百坭村脱貧的道路上,所有的關於她的記憶都被喚醒。她初入百坭村不被村民甚至支書認可,我心裏揪成一團;看到她帶領村民們有聲有色地開展脱貧工作,我的心也會感受到喜悦;當看到她在暴雨裏無助地落淚,我的眼淚也不住地流。這樣一位有遠見有擔當的書記走了,給村民們留下的是脱貧致富,是永不返貧,是無盡的思念。我又想起了她曾經講過的,“總有人要回去,我就是那個要回去的人”。

從大山裏走出來,再回到家鄉,需要勇氣、膽識和真本領,她做到了,做到了踐行黨的宗旨——為人民服務。拳拳赤子心,不忘初心建設家鄉,回到百坭貧困村帶動羣眾搞建設,謀發展,經過她的努力當地各項事業都有了起色,尤其是貧困户在她的幫助和帶領下實現了脱貧。僅僅一年時間,黃文秀書記帶領全村通過搬遷脱貧18户56人,教育脱貧28户152人,發展生產(種植杉木、沙糖桔、枇杷)脱貧42户209人,共計88户417人,貧困發生率從她上任時的22。88%降至2。71%。看到百坭村一點一點的改變、一點一點的進步,我深深被文秀書記的真心、誠心、用心、細心對待村民的點點滴滴感動了,她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她在入黨申請書中寫道:“一個人要活得有意義,生存得有價值,就不能光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為社會、為國家、為民族做出貢獻。只有把個人的追求融入到黨的理想之中,理想才會更遠大。”雖然她人不在了,但她為百坭村做的一切,百坭村的人民不會忘記!她的精神將永遠存在,並將繼續發揚下去,千千萬萬共產黨員在踐行着黨的初心和使命,在為了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踔厲奮發,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