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北京市義務教育入學政策及解讀

義務的含義包括父母與家庭有使學齡兒童就學的義務,國家有設校興學以使國民享受教育的義務,以及全社會有排除阻礙學齡兒童身心健全發展的種種不良影響的義務。yjbys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北京市義務教育入學政策及解讀,歡迎大家參考!

2017北京市義務教育入學政策及解讀

北京優質教育資源三年內再擴大新建10所優質校“升級”25所普通校幫扶15所郊區校

“兩三年內城六區新增一批優質學校;支持城六區幫助遠郊區一批學校提升辦學水平;在城近郊區、重點項目和人才引進密集地區新建一批優質學校”,在《北京市教委關於2017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工作的意見》(簡稱“2017年義務教育入學意見”)中,新增了加大市級統籌力度的內容表述,和往年相比,這是2017年本市義務教育階段入學政策中的一大顯著變化,這將意味着本市將在以往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佈局的基礎上,進一步從市級層面加大統籌力度,促進區域間和區域內資源佈局均衡。

盤活存量,擴大增量,事實上,近三年來,北京市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立足於“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以百姓的“實際獲得感”為檢驗標準,緊緊圍繞推進公平和提升質量這條主線,打出了系列促進基礎教育公平、優質、均衡發展的組合拳,由此形成了促進義務教育高位、優質、均衡發展的“北京路徑”和具有鮮明首都特色的教育綜合改革“北京理念”,北京基礎教育已然呈現出良性、健康的新生態。

市教委負責人表示,2017年本市將繼續加大市級統籌力度,重點在城近郊區、重點項目和人才引進密集地區佈局,力爭兩三年內,在郊區新建10所優質國小或九年一貫制學校。

“2017年,6個城區將啟動加大對一般學校的精準扶持,每個城區至少選3所普通校和優質學校合併或集團化辦學;兩三年內,在城區新增25所優質國小或九年一貫制學校,把轄區內最薄弱的學校併入優質教育集團或與優質校深度聯盟。”市教委負責人介紹,2017年,城6區還將啟動支持近郊、遠郊區辦學,幫扶15所薄弱校。

對於廣大學生家長來説,這就意味着在東城、西城、海淀等基礎教育傳統高地之外,朝陽、豐台、通州、大興、昌平等區域也將在較短時間內形成一個個基礎教育高地。未來,在本市基礎教育版圖上,一個個優質教育高地將相繼隆起。家門口都有好學校,家長還用費盡心機託關係去擇校嗎?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這是本市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的價值導向和目標,也正在成為本市教育發展的新常態。

市教委負責人介紹,今後義務教育入學將更多的以學區、集團為單元,改變以一所學校為單元的單點模式,在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中進一步推進學區化、集團辦學和九年一貫、對口直升等資源管理和入學方式改革,推進首都基礎教育實現全面優質均衡。

【回放】

新建九年一貫制學校、教育集團化、深度聯盟、名校辦分校、城鄉一體化學校、學區制、一校多址、教育集羣……近三年來,北京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堅持以人民為導向,立足於打造全面、優質、均衡的基礎教育新地圖,通過系列組合拳不僅有效盤活了存量,而且快速提升了增量,擴大了區域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面。

  橫向聯手發展優質資源大幅增加

在北京市級統籌推動下,各區立足本區域功能定位,因地制宜,以擴大和重組優質教育資源為突破,推出了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教育新地圖”。

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的東城、西城,在教育優質資源供給的方式上,兩區主要選擇了內部盤活優化結構,擴大優質資源覆蓋,破解擇校難題。

東城區在原有八大學區基礎上,實施六大路徑融通“學有優教”,包括深度聯盟制、建立九年一貫制學校、構建優質教育資源帶、託管制、小班教育、教育信息化等,跨學校、通學段,推進全面優質品牌化。

東城區在深度聯盟校中,創造性地運用“大校年級組制”:將一所優質校與一所薄弱校聯盟結對,實現軟硬件優質資源“大通道”;同時力推“國中雙優建設工程”,即:優質國中(示範高中的國中部)擴大招生比例,帶動輻射周邊普通國中校,通過實施深度聯盟一體化管理提升普通國中校辦學品質;優先發展國中(“老二類”國中)實施精品特色戰略,通過控制辦學規模、實施小班化教育,優質高中指標到校等措施,快速實現全面優質品牌化。

西城區推出了以街道行政區劃為基礎的11個學區,有序擴大教育集團規模。通過新增和調整,使教育集團總數達到17個。將長安國小、天寧寺國小等19所普通國小,併入實驗二小、北京國小等11所名校,通過集團化辦學的輻射效應,大幅提升優質學位供給,贏得了學生及家長的認可。

作為城市功能拓展區的朝陽、海淀、豐台、石景山,擔負着拓展外向經濟服務、大力發展高端產業的區域功能,對優質教育佈局的需求迫切。

朝陽區根據10大功能區定位優質教育分佈,其中CBD功能區所佈設的優質校達近40所。豐台、石景山與西城、海淀相鄰,着力在結合帶上布點留生源,把好學校辦到學生家門口。

海淀區提出,中部、南部地區是優質學位增量供給的重點。車道溝國小併入北京理工大附中建一所新的'九年一貫制學校;206中學和羣英國小合併為九年一貫制學校由十一學校承辦,更名為十一學校一分校;人大附中和十一學校與中部、南部部分學校建立深度聯盟。僅中部和南部地區就增加7000餘個優質學位。

  縱向貫通學段九年一貫漸成趨勢

各區域在縱向上打通學段,將優質教育資源連貫佈局,包括建設一體化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和推進九年一貫對口直升改革。

國小畢業後直升本校國中,不僅省去了家長們“小升中”選校派位的麻煩,而且由於學校在管理上、文化上的一脈相承,有利於學生很快適應國中生活。

專家分析説,學校接手國小後,能較好地依託中學原有優質資源,發揮示範帶動作用,開展國小部教師的教科研培訓,推進中小銜接的改革。這一改革普遍受到家長們的關注,有不少家長把孩子轉回片區入學,併入優質中學的國小也成為入學階段學生及家長們的選擇之一。

截至2016年底,東城區新建了33對深度聯盟學校、10所九年一貫制學校、4條教育優質資源帶、4個教育集團,42所首都高校對口支援區內具有體美特色和英語外教的學校。

西城區推出多所優質國中,對口10多所普通國小。從2015年起,有30%畢業生直升對應國中,以後逐年遞增10%,直到2020年。一些學校由於過去片內生源招不夠,大部分學生流向周邊學校,生源不穩定;經過學區劃片調整後,出現了學生“迴流”現象,京籍生源數量迅速上升。西城區劃定學區、擴大組建教育集團的方式受到家長們的認可。

地處海淀的十一學校一分校,超九成國小畢業生直升本校中學部。學校在師資、課程建設上與十一學校實現全面對接,對家長們形成了強大的吸引力,一年級片內學生全部迴流,深受學生和家長歡迎的是獨特的“全科教育”課程體系,滿足了學生髮展的多樣化需求。

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解釋説,九年一貫對口直升的新模式,從近期看,是為家長提供了中小銜接的“快車道”,豐富了入學選擇,引導學生在家門口“上好學”;從長期看,將會發揮優質學校文化引領作用,激活普通國中辦學的內在活力,提速普通校成長為新優質校的進程,最終受益的是越來越多的學生。

  優質高中校額到校家長提前吃上“定心丸”

2014年以來,北京在深入推進基礎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中,堅持從供給端發力,以招生入學方式改革為槓桿,撬動義務教育學生減負,推動基礎教育均衡由機會公平向實際獲得的均衡轉變。

在具體操作中,重點是規範義務教育入學和統籌優質高中資源。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義務教育入學始終堅持免試就近原則,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滿足百姓在家門口上好學的願望。但由於歷史原因,校際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

為了推動基礎教育均衡由機會公平向實際獲得均衡轉變,北京市教委從2016年起特別加大了優質高中的統籌力度,除了擴大優質高中的招生規模,還不斷加大名額分配比例,並將招生名額精準投向一般國中校,提前讓學生及家長知曉2019年優質高中校額到校招生計劃,讓每一名就近入學的孩子都能平等享受優質高中教育的機會。

據多次建模測算,以2016年七年級入學新生數據為基數,精準安排2019年每所一般公辦國中校額到校計劃,預計到2019年,全市91所優質高中將安排18325個招生計劃用於校額到校工作。屆時,全市411所一般公辦國中的3萬餘名學生(佔具有升學資格學生50%以上)將通過校內選拔方式享受校額到校政策。

為了兑現三年後的承諾,讓學生及家長提前吃上“定心丸”,從2016年起,北京市將優質高中校額到校招生計劃打印在一般公辦國中的新生入學通知書上。

多部門支持中國小建設普通校快速躋身優質校

北京市通過高校支持中國小建設、教科研部門支持中國小發展、民辦教育機構參與中國小學科教學改革、外籍教師參與中國小英語教學改革等舉措,把更多優質教育資源引入普通中國小。通過擴優槓桿撬動優質教育流動,使優質教育既有實質性增量,也有流動性均衡。

截至目前,已有26所在京高校與海淀、朝陽、豐台、昌平、石景山、通州、房山、順義8個區教委簽署合作協議,對口支持56所中國小建設,已經有8萬名中國小生和6000餘名教師在項目中受益。高校的支持主要體現在豐富課程、培訓教師和開放大學校園上。例如,北京化工大學在化大附中先後開設了健美操、街舞、圍等各具特色、多樣化的課程和活動,北京外國語大學教師與新建的附中、附小英語教師共同開發了“斑斕閲讀”“多語體驗坊”和“有氧英語坊”三個模塊的英語校本教材等。

“教科研部門支持中國小發展”也是北京市“擴優項目”之一。內容主要包括教科研人員在中國小兼課、做示範課和研究課、組織教師培訓、加強骨幹培養、健全研修制度、開展教育改革實驗等。三年來,項目單位從第一批城六區9個教科研機構拓展到覆蓋全市各區的21個教科研部門、41所學校。目前,市級教科研部門派出優秀教師122名,完成專題培訓和學科課程共計2000多課時,區級教科研部門派出238名優秀教研員,完成學科課時15000多節。

從2014年起,北京市教委通過購買服務、公開招標的方式,引進新東方、好未來、學大等13家民辦教育機構參與到東城、西城、朝陽、海淀、豐台、石景山、通州、昌平、大興、平谷10個區的101所中國小的學科教學改革中。機構共派出教師600餘人進入學校,產生約18萬課時,覆蓋學生約4萬人。受益與此,家長不用額外“投資”,孩子就能享受到校內和校外的“交叉”教學。

在外籍教師參與中國小英語教學項目中,整合了北京交通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首都師範大學等10所在京高校和北京教育學院、北京國際教育交流中心等市教委直屬單位,以及學而思等民辦教育機構,協助東城、通州等9個區的150餘所普通中國小聘請英語外教。使外教不再是過去名校獨有的“奢侈品”。除了常規口語課之外,外教還積極參與了校本課程開發、英語社團、戲劇,甚至籃球、藝術等多方面活動,全面參與到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中。

如果把優質教育資源相對集中的地區比作“峯”,教育資源相對薄弱的地區比作“谷”,那麼從最近兩年觀察北京市的教育資源分佈,就會發現,“峯”繼續增高、“谷”加速抬升,二者“高差”不斷縮小,一個個教育“高原”正在形成,漸成連片之勢。兜“底線”、補“短板”、填“窪地”的方式,正在讓每一個學生平等地享有接受優質教育資源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