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家庭教育的經典格言集錦及摘要

篇一:蘇霍姆林斯基關於家庭教育的名言

關於家庭教育的經典格言集錦及摘要

1、教育的效果取決於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麼學校的教學和教育過程就會向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

2、家長學校的任務是不斷的提高父母們的教育修養水平。

3、我們認為極其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使“設計人”的工作不僅成為教師的事業,也要成為家長的事業。

4、家長們應該認識到:兒子或女兒首先是向他們學習的,包括學習好的品質和壞的品質。

5、如果兒童只顧享受別人創造的福利,那麼他長大了就會蠻橫地對待別人——首先是對待自己,而他自己也會淪落為不幸的人。

6、我們力求讓兒童從小就量力而行地為家庭的年長的成員創造物質的和精神的福利,並且在這種創造中找到快樂

7、在家長學校的各組裏,我們都要專門講到學校和家庭在教育影響上保持一致的問題。這種教育影響的方向就是培養關心人、體貼人、待人誠懇、對一切有生命的東西抱善良的態度這些品質。如果兒童不在家庭裏從事實際活動來加深和發展這些道德品質,我們學校是很難取得什麼顯著效果的。

8、沒有書籍、沒有一些藏書的家庭,往好處説,不能對學校教育有任何幫助,而往壞處説,這樣的家庭環境會使兒童變得頭腦遲鈍,會限制兒童的智力發展,而學校不得不花費巨大的努力去補償家庭智力興趣的這種缺陷。

9、凡是道德修養好的、有自覺精神的勞動者,都是在對書籍抱着深刻尊重態度的家庭里長大的。

10、我們建議家長們,對於孩子們提出的跟他們對家庭收入和社會生產的勞動貢獻“不相稱的”要求加以限制。如果兒童單純消費,如果他的一切要求都與勞動無關地得到滿足,那麼他就會逐漸地變成好吃懶做的人。我們指出,由於家長不懂教育和教育無力,造成這種後果是必然的現象,並且進一步使家長們認識到:他們的子女的命運就掌握在他們手中。

《蘇霍姆林斯基論家庭教育》(摘要)

對兒童和青少年施加教育影響的有六個方面:一是家庭(首先是母親);二是教師;三是集體;四是自我教育;五是書籍;六是社會環境。

家庭教育是教育學的第一篇章,而在家庭中,母親是最細緻的、最有才幹的雕塑家。母親對兒童的訓練是任何東西都代替不了的。任何幼兒園,哪怕是最理想的幼兒園,都不能取代母親的訓練,或者彌補母親和父親在精神生活最敏感的領域即個性培養方面,由於疏忽給孩子造成的缺陷。

首先是對孩子進行情感教育。要使孩子感到是生活在人們當中,善於剋制自己的慾望和考慮他人的利益。要使孩子憐憫、愛護、保護、關心某人某事,使他為某事焦慮,為某人悲傷。只有這樣,才能為孩子以後接受學校教育打好情感基礎。如果在家裏不打好這個基礎,只是在上學以後才由教師去從頭培養情感,孩子就不可能用心靈去認識世界和聽取教師的話。對於教師的話,他只瞭解其邏輯意義,而情感上、心靈上的潛台詞,他是不會明白的。 母親不要溺愛孩子,要使孩子去親自開啟快樂和幸福的源泉。如果孩子只享受父母為他創造的幸福,如果這是他快樂的唯一源泉,那他就會變成無情義的人。應當讓他也為父母和家庭創造快樂和幸福??。

母親要教孩子關心周圍人的疾苦,特別要尊敬老人。尊敬老人是尊敬人的最明顯的表現。對老人不尊重,甚至冷漠無情,是對社會的一種激烈的“報復行為”。要讓孩子為老人做些好事,關懷和同情老人。只有這樣,他才會成為對周圍的人富有同情心的人。

母親要教孩子關心社會公益勞動,對他進行勞動教育。兒童從會用手拿湯勺並把它送到嘴裏的時候起,就應從事勞動,這是民間教育傳統的結晶。不要怕這樣做是過早地迫使兒童勞動。如果怕這個,説:“哎呀,太早了!”你有朝一日會懊惱地確信:已經太晚了!只有嚐到過勞動快樂的兒童,才能用温暖和良言來教育,才能避免用叫喊和處罰來教育。

母親要關心孩子的精神生活,培養孩子熱愛文化、科學和書籍。家庭的精神文化氣氛,對兒童的'教育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孩子的智力取決於父母的智力興趣,取決於書籍在家庭中佔什麼地位,家庭要有自己的藏書。孩子一上學,就要給他留出書架。要培養他熱愛書,尊重文化珍寶。在孩子上學前,要培養他對語言的運用和領會能力。學齡前的教育,能為以後的智力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母親對孩子的要求要跟父親對他的要求保持一致。只要孩子感到母親和父親對“可以”、“不可以”、“應當”、“不應當”等概念有不同的看法,那麼最合理的事情在他看來也是暴力、強制,是對他的自由、慾望的踐踏,這就會養成任性、蠻不講理的惡習。 母親(包括父親)不可對兒童採用體罰教育。??體罰不僅是對人的肉體的暴行,而且是對人的精神的摧殘。皮帶不僅會使脊背失去知覺,而且會使心靈和情感麻木不仁,這樣的孩子到了學校裏會對好言好語也置若罔聞。有的孩子由於遭到毒打而冷酷無情,捱打的人,自己也想打人,童年就打人的人,成年以後就想殺人——犯罪,殺人、殘暴的根子產生於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