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鳳凰考察報告

民居考察報告 關於建築與環境的幾點所見、所聞所得 姓名:何肖雪 班級:2017級環境設計2班 學號:101250329

湖南鳳凰考察報告

鳳凰古城

美麗悠久的鳳凰古城坐落於今湖南省鳳凰縣東南部,先秦時代,鳳凰屬楚國疆域,所以鳳凰仍然遺留了大量的儲巫遺風。正因如此在古城中的建築也透露着楚文化的浪漫情懷。

鳳凰古城一股接為中軸,鏈接無數小巷,溝通全城。古街是一條縱向隨勢成線、橫向交錯鋪砌的青石板路,自古以來便是熱鬧的集市,如今更加生機勃勃。鳳凰古城的標誌性建築之一虹橋,原名卧虹橋,歷史悠久。鳳凰古城北門城樓本名“碧輝門”,採用紅砂條石築起,既有軍事防禦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是古城一道堅固的屏障。鳳凰古城兩邊建築飛檐斗拱,店鋪中陳設這琳琅滿目的工藝品,濃濃的古意古韻,透出古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藴。

鳳凰古城分為新舊兩個城區,老城依山傍水,清淺的沱江穿越而過,紅色的砂巖砌成的城牆佇立在岸邊,南華山趁着古老的城樓,城樓還是清朝年間的,鏽跡斑斑的鐵門,還看得出當年威武的模樣。北城門下寬寬的河面上橫着一條窄窄的木橋,以石為墩,兩人面對面都要側身而過,這裏曾是當年出城的唯一通道。 苗族吊腳樓

苗族的吊腳樓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兩層或三層。最上層最矮,只放糧食不住人。樓下堆放雜物或作牲口圈。兩層者則不蓋頂層。一般以竹編糊泥做牆,以草蓋頂。

苗族大多居住在高寒區,山高坡陡,平整開挖地基及不容易,加上天氣陰雨多變,潮濕多霧,磚屋底層地氣很重,不易起居。因而,苗族歷來依山抱水,構築一種通風性能好的乾爽的木樓,叫“吊腳樓”。吊腳樓是苗族傳統的建築,是中國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築形式,樓上住人,樓下架空,被現代建築學家認為是最佳的生態建築形式。吊腳樓是苗鄉的建築一絕,他依山傍水,鱗次櫛比,層疊而上。 吊腳樓的形成有歷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據建築學家説,苗族吊腳樓是幹闌式建築在山地條件下富有特色的創造,屬於歇山式穿鬥挑梁木架幹闌式樓房。從歷史來看,苗族的建築文化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肇始於環太湖地區的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團,他們參與了環太湖地區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創造。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發現正式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幹欄式建築

這些充滿了苗族藝術意象的吊腳木樓,給苗族人民艱辛的生活提供了永恆的生命激情。

觀城中建築,長長的木柱要麼斜插入水中,要麼託於石樁之上。木柱之上是清一色的木構建築。

湘西吊腳樓建築形式活潑,可臨水,也可依山傍谷,或就建在田壩邊。稍稍開鑿修砌,選上好木料支撐起一座座或者一排排的吊樓來,旁邊飾以幾層茂林修竹,省時又省工,温馨而有畫境。這種樓飛檐翹角,三面環廊,吊着幾根八菱形、四方形刻有繡球或金瓜的懸柱,壁板漆的光亮光亮的,並嵌有花窗,通風向陽。花窗也往往用意極深,鏤有“雙鳳朝陽”、“喜鵲戀梅”等圖案,古樸而秀雅。吊腳樓的妙處,一是防潮避濕,通風乾爽;二是節約土地,造價較廉;三是依山傍水或靠着田壩而建的吊腳樓,懸柱之前往往留有一定的空地,可餵養家畜,古老的黑瓦木結構吊腳樓,堂屋很敞亮,玩暖而親切。

吊腳樓建築是鳳凰古城的建築代表。鳳凰城內吊腳樓羣集中在回籠閣一帶,沿城帶狀展開。沱江回籠閣吊腳樓羣坐落在鳳凰古城東南的回籠閣,前臨古官道,後懸於沱江之上,是鳳凰古城具有濃郁苗族建築特色的古建築羣之一,小巧玲瓏,古色古香,飛檐翹角,描龍畫鳳。該吊腳樓屬清朝和和民-國初期的建築,如今還居住者十幾户人家。代表性的民居是黃永玉先生的別墅——奪翠樓。

連接城鎮的古橋鳳凰風雨橋被稱為“虹橋”。始建於明洪武初年,康熙九年有當年的木板橋修建為石拱橋,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曆史。全

橋長50米,寬8.8米,橋高11米,兩台兩墩,共三孔,共三層,一層為五米寬人行道和店面,二層為旅遊觀光品茶的地方,三層採光。風雨橋的形式,在少數民族地區十分常見,比如侗族的風雨橋,也是分為多層,檐角高高翹起,包含十分濃重的浪漫主義色彩

建築結構

吊腳樓建築主體採用穿鬥木構結構解構:

當地穿鬥結構的特點是:抗風性能好,所有木料皆取自當地,材料易得。直徑較小。不多用樑,而用柱來承託椽,柱較密,成排架,構架的穩定全有賴於柱間穿過的枋木。

風格鮮明地吊腳樓建築營造了一個懷舊的氛圍,人們在其間遊走,一邊用充分的時間幻想着過去的種種,一邊體味古鎮的商業氛圍。在鳳凰我看到了許多商業街道,他們貫穿了古鎮的新老城區,可以説是商業無處不在。沱江河上的遊船,沿城牆腳下的小攤,街道兩旁琳琅滿目的飾品商鋪和喧鬧的酒吧數不勝數……

《湖南鳳凰考察報告》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