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病危害識別的原理及原則

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分類,通常可按其來源劃分,也可參照國家衞生計生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安全監管總局、全國總工會頒佈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來劃分。職業病危害因素的識別,需要藉助專業知識,在職業衞生理論指導下,對照相關法律、法規、標準等,採用科學專業合適的方法來識別、分析、預測建設項目與工作場所中職業病危害因素存在的位置、形式、產生的途徑、變化的規律、對人體健康的危害。職業病危害因素的識別要求全面識別、主次分明、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職業病危害識別的原理及原則,一起來看看吧。

職業病危害識別的原理及原則

職業病危害識別的原理及原則

一、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原理

儘管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在職業衞生領域中的應用廣泛,方法與手段眾多,識別對象千變萬化,且往往不同屬性的識別對象要用不同的識別方法,但究其識別的思維方式和理論基礎而言仍是基本一致的。在實際工作中,將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的思維方式與依據的理論統稱為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原理。常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原理有從因到果原理、類推原理和從量變到質變原理等。

1、從因到果原理

萬事萬物有因才有果,這是事物發展變化的自然規律。生產工藝過程中物質的物理化學變化、能量的轉換以及物料的泄漏等是職業病危害因素產生的直接原因;工作場所異常氣象條件、通風不良、勞動組織與管理失誤等則是職業病危害因素濃度或強度增高的間接原因。職業病危害因素產生並達到致病的濃度(或強度)往往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多個因素耦合在一起導致的。當缺少其中的必要因素時,職業病危害因素致病作用就會很大程度減弱或者消失。這就是因果關係的識別。

在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過程中,借鑑科技文獻、相同項目數據、典型事故案例等資料,找出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產生來源及其因果關係,即可科學地推斷、識別職業病危害因素對勞動者的影響,實現從定性識別到定量識別的轉化。

2、類推原理

類推也稱類比,是人們經常應用的一種邏輯思維方法。它是根據兩個或兩個以上對象之間存在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屬性,從一個已知對象具有某類屬性來推出另一個對象具有同類屬性的推理過程。類推方法可分為定量類推和定性類推兩大類。常用的類推方法有代替推算法、因素推算法、平衡推算法、抽樣推算法、比例推算法和概率推算法等。在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工作中,最常用到的是以同類或類似裝置的職業衞生檢測數據進行項目類比評價的方法。也就是典型的代替推算法。類比推理的結論是或然性的,在應用時要注意判斷結論的可靠性,其方法有:

① 要儘量多地列舉兩個或兩類對象所共有或共缺的屬性;

② 兩個類比對象共有或共缺的屬性愈本質,則推出的結論愈可靠;

③ 兩個類比對象共有或共缺的事項與類推的屬性之間具有本質和必然的聯繫,則推出的結論可靠性較高。

3、從量變到質變原理

許多事物在發展變化過程中都存在從量變到質變的規律。職業病危害因素對人體的危害作用同樣存在着典型的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如氨氣對人體的毒性作用隨濃度增高逐漸增大:

① 當氨氣濃度在98mg/m3以下時,對人體無刺激作用;

② 當氨氣濃度在140mg/m3時,人體感覺眼和呼吸道刺激反應;

③ 當氨氣濃度在7000mg/m3以上時,人體吸入可立即致死。在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定量識別時,要有從量變到質變的思維方式。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有害物存在與否並不十分重要,關鍵是存在的量。因此在評價工作中,人們常常更多地關注工作場所有害物濃度(強度)是否超標以及超標倍數等。

二、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原則

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是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工作的基礎。在工作中應遵循全面識別、主次分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

1、全面識別原則

一般來講,某種工作場所所包含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是比較單純的。而對於一個建設項目,特別是工藝複雜的建設項目,其整個生產過程中所包含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是錯綜複雜的。為避免受工作人員知識結構缺陷,或工作疏忽導致項目的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不全,甚至發生重大的遺漏,在進行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時,要求工作人員既要有嫻熟的專業基礎知識,包括職業衞生、衞生工程、衞生檢驗等,同時還要有豐富的現場工作經驗和工業技術常識。在識別過程中,首先應遵守全面識別的原則,從建設項目工程內容、工藝流程、流料流程、維修檢修等多方面入手,逐一識別,分類列出,然後對因素的危害程度作出進一步的識別。不僅要識別正常生產、操作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還應分析開車、停車、檢修及事故等情況下可能產生的偶發性職業病危害因素。

2、主次分明原則

全面識別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目的是為了避免遺漏。而篩選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則是為了去粗取精,抓住重點。在工作中,對建設項目可能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種類、危害程度以及可能產生的後果等進行綜合分析,也是為了篩選重點,抓住起主導作用的危害因素。此外,每一種危害因素因其自身的理化特性、毒性、生產環境中存在的濃度(強度)及接觸機會等的不同,對作業人員的危害程度相差甚遠。因此,在識別過程中應做到主次分明,避免面面俱到,分散精力。

3、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

在對職業病危害因素全面定性識別後,通常還需對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定量識別。通過現場採樣分析,進一步判斷其是否超過國家職業衞生標準規定的職業接觸限值,以此作為評價工作場所或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的客觀指標。

職業病危害識別原理及原則

1.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的原則

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是職業病危害控制的重要前提。對職業病危害的控制管理一般遵循首先識別工作場所存在的職業病危害,根據危害產生的部位、環節採取危害控制措施,並對危害控制措施的效果進行評估和維持,同時對變化情況進行管理。衞生行政部門對用人單位的監督檢查,也應遵守相關程序,即首先對用人單位存在的危害因素進行識別,然後才能根據職業病危害控制的基本原理,有的放矢地指導用人單位做好日常職業病防治工作管理。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時應全面關注存在或產生於生產工藝過程以及勞動過程和生產環境中的各種危害因素,遵循以下三項原則:

1.1全面識別原則

從建設項目工程內容、工藝流程、物料流程、設備配置等工程分析入手全面分析,識別正常生產操作過程中和特殊生產狀況下如檢維修、有限空間作業及事故等情況下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全面識別原輔材料雜質、中間品、廢棄品中的有害因素,不遺漏公輔設施、外包作業的職業病危害因素。

1.2重點分析、主次分明原則

在全面識別的基礎上,確定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重點分析及監督。

1.3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

應通過檢測評價等方法識別出用量大、揮發性高、毒性高、危害性大、出現機率多、濃度或強度高、接觸人員多、機會多的職業病危害因素。

2.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的方法

生產過程中所包含的職業性有害因素繁多而龐雜,只有廣泛查閲、檢索有關的資料和信息後進行綜合分析,才能科學、準確、全面地識別篩選各種職業性有害因素。常用的定性方法有工程分析法、檢查表法、經驗法;定量方法有類比法、檢驗檢測法等。在實際檢測評價工作中,通常應重點收集以下資料進行綜合分析。

(1)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報告、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評價報告。

(2)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材料。

(3)現場能夠客觀呈現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或者自認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

(4)主要產品的名稱和產量、主要原輔料及中間品的名稱和消耗量(產量)的有關憑證。

(5)化學品安全中文説明書、標籤、標識及產品檢驗報告等。

3.重點職業性有害因素的識別

職業環境中可能存在和產生的職業性有害因素主要來源於生產工藝過程、勞動過程和生產環境,最主要的是生產工藝過程中所產生的,識別和篩選職業性有害因素的關鍵在於對原輔材料、產品副產品和中間產品、生產工藝、生產設備、勞動方式等可能存在和產生職業性有害因素的各個環節進行綜合分析。

3.1毒物和粉塵的識別

毒物和粉塵是作業環境中最主要的職業性有害因素,分佈行業廣泛。

3.1.1毒物的識別

生產性毒物主要來源於生產過程中所涉及的各種原料、輔助原料、中間產品(中間體)、成品、副產品、夾雜物或廢棄物。因而,毒物的識別關鍵環節在於生產物料的確認掌握和生產工藝過程的調查分析。

3.1.2粉塵的識別

生產性粉塵是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因而,粉塵的識別關鍵環節是通過了解基本生產過程,分析存在或產生粉塵的主要環節。由於粉塵不同其理化特性不同,對人體的危害性質和程度也不同,因此還需通過檢測作業環境空氣中粉塵濃度、分散度及二氧化硅含量等,準確地識別生產性粉塵。

3.2物理性有害因素的識別

作業場所中的物理性有害因素一般有明確的來源,通常與生產設備、輔助裝置、公用設施的運行有關,且危害程度取決於每一種物理因素所具有的特定物理參數,其中主要是物理因素的強度,物理因素的強度多以發生源中心向四周播散,隨距離的增加呈指數關係衰減。因而,物理性有害因素的識別關鍵環節是物理因素髮生源的識別以及物理參數的分析。

3.2.1噪聲和振動的識別

噪聲的識別主要包括對聲源、噪聲強度、噪聲頻率分佈、噪聲暴露時間特性等的識別。識別噪聲特性的方法,主要依賴於對噪聲的檢測以及對現場其他所有信息的綜合分析。

振動的識別主要是識別生產過程中接觸振動的作業和振動源。接觸局部振動常見的作業是使用風動工具鉚接和鑽孔、清砂、鍛壓、鑿巖、割鋸、搗固以及表面加工研磨、拋光等作業;常見的全身振動作業是用汽車、火車、輪船、摩托車等運輸工具從事交通運輸工作。

3.2.2高温作業的識別

高温作業的識別的關鍵在對生產性熱源以及作業場所微小氣候辨識和檢測。根據作業場所的氣象條件特點,一般高温作業分為三種類型:

①高温強輻射作業,常發生在冶金工業的煉焦、鍊鐵、鍊鋼、軋鋼等車間;機械製造工業的鑄造、鍛造、熱處理等車間;建築材料行業的陶瓷、玻璃、搪瓷、磚瓦等使用工業爐窯的車間和作業場所;火力發電廠和輪船上的鍋爐間等場所。

②高温高濕作業,常發生在印染、繅絲、造紙等工業中對液體加熱或蒸煮時。潮濕的深礦井內氣温可達30℃以上,相對濕度也可達到95%以上,如通風不良就形成高温、高濕和低氣流的不良氣象條件,即濕熱環境。

③夏季露天作業,也是一類常見高温作業,如農業、建築、搬運等露天勞動的高温和熱輻射主要來源是太陽輻射及地表被加熱後形成的二次熱輻射源。

3.2.3非電離輻射與電離輻射的識別

非電離輻射中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射頻輻射、激光都屬於電磁輻射譜中的特定波段。紫外線波長在100-400nm範圍,温度達1200℃以上的物體都有紫外輻射;紅外線波長範圍是760nm-1mm,凡是温度在-273℃以上的物體,都有紅外線輻射;射頻輻射是電磁輻射譜中量子能量最小、波長最長的頻段,波長範圍是1mm-3km,因而,非電離輻射的識別關鍵環節在於詳細瞭解生產設備運行時的電磁輻射狀況,充分考慮作業工人的接觸情況,通過對不同頻率、不同波長電磁輻射的輻射強度測定進一步識別非電離輻射。

電離輻射的識別除了明確放射源以外,應進行個人暴露劑量測定、環境電離輻射檢測、放射性核素的分析測量等。

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分類與識別

一、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分類

1.按照職業病危害因素的來源劃分

1.1生產工藝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學因素、物理因素及生物因素。

1.1.1化學因素:主要有生產性毒物(如金屬與類金屬、刺激性氣體、窒息性氣體等)、生產性粉塵(如矽塵、煤塵、石棉塵)等。

1.1.2物理因素:主要有異常氣象條件(如高温、高濕、低温、高低氣壓等)、噪聲與振動、電離輻射(如X射線、γ射線等)、非電離輻射(如可見光、紫外線、紅外線、射頻輻射、激光等)。

1.1.3生物因素:主要有炭疽桿菌、布氏桿菌、森林腦炎病毒、真菌、寄生蟲等。

1.2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主要有勞動組織和制度不合理;勞動作息制度不合理(勞動時間過長、工作休息制度不合理);勞動強度過大或生產定額不當;精神(心理)性職業緊張;個別器官或系統過度緊張(視力緊張、發音器官緊張、長時間處於不良體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造成如下背痛、頸肩腕損傷、下肢靜脈曲張等。

1.3生產環境中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環境中的因素,如夏季的太陽輻射、冬季的寒冷、高山高原環境等(如在炎熱季節受到長時間的太陽輻射導致中暑等);以及廠房建築或工作場所設計佈局不合理,如廠房低矮、狹窄、佈局不合理、採光照明不足,通風及換氣不良;防塵、防毒、防噪、防振設備設施缺乏;有毒與無毒、高毒與低毒作業安排在同一車間內等;還有作業環境空氣受到污染等。

2.按照國家衞生計生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安全監管總局、全國總工會頒佈的國衞疾控發〔2015〕92號關於印發《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的通知,附件:《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進行劃分,可分為以下6大類:

2.1粉塵類(52種):包括矽塵、煤塵、石棉塵、滑石塵、水泥塵、鋁塵、電焊煙塵、鑄造粉塵和其他粉塵等。

2.2化學物質類(375種):包括鉛、汞、錳、鎘、釩、磷、砷、砷化氫、氯氣、二氧化硫、光氣、氨、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硫化碳、硫化氫、苯、二氯乙烷、硝基苯、丙烯酰胺等。

2.3物理因素(15種):包括噪聲、高温、低氣壓、高氣壓、高原低氧、振動、激光、低温、微波、紫外線、紅外線、工頻電磁場、高頻電磁場、超高頻電磁場、以上未提及的可導致職業病的其他物理因素。

2.4放射性物質(8種):包括可能導致職業病的各種放射性物質與其他放射性損傷等。

2.5生物因素(6種):包括艾滋病、伯氏疏螺旋體、炭疽芽孢桿菌、森林腦炎病毒、布氏桿菌、以上未提及的可導致職業病的其他生物因素等。

2.6其他因素(3種):包括金屬煙、井下不良作業條件、刮研作業。

二、職業病危害因素的識別

職業病危害因素定性或定量識別常用方法包括:類比法、資料複用法、經驗法、檢查表法、工程分析法、實測法、理論推算法。

1.類比法

類比法是利用與擬建項目類型相同的現有項目的職業病危害因素資料進行類推的識別方法。採用此法時,應重點關注識別對象與類比對象之間的相似性,如:

1.1工程一般特徵的相似性,包括工藝路線、生產方法、原輔材料、產品結構等;

1.2職業衞生防護設施的相似性,包括有害因素產生途徑、濃度(強度)與防護措施等;

1.3環境特徵的相似性,主要包括氣象條件、地理條件等。

類比法是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工作中最常用的識別方法。優點是通過對類比企業進行現場調查和實際檢測後,可對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直觀定性和定量描述。缺點是識別對象與類比對象之間因可能存在的生產規模、工藝路線、生產設備等差別,導致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種類和危害程度存在差異。

此外在實際工作中,完全相同的類比對象是十分難找的。因此在進行類比定量識別時,應根據生產規模等工程與衞生防護特徵、生產管理以及其他因素等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修正。

2.資料複用法

資料複用法是利用已完成的同類建設項目或從文獻中檢索到的同類建設項目的職業病危害資料進行類比分析、定量和定性識別的方法。該法屬於文獻資料類比的範疇,具有簡便易行等優點,但可靠性和準確性難以控制。

3.工程分析法

工程分析法是對識別對象的生產工藝流程、生產設備佈局、化學反應原理、所選原輔材料及其所含有毒雜質的名稱、含量等進行分析,推測可能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在應用新技術、新工藝的建設項目,找不到類比對象與類比資料時,利用工程分析法來識別職業病危害因素最有説服力。

4.經驗法

經驗法是依據其掌握的相關專業知識和實際工作經驗,藉助自身經驗和判斷能力對工作場所可能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識別的方法。該方法主要適用於一些傳統行業中採用傳統工藝的工作場所的識別。優點是簡便易行。缺點是識別準確性受評價人員知識面、經驗和資料的限制,易出現遺漏和偏差。為彌補上述不足,可採用召開專家座談會的方式交流意見、集思廣益,使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結果更加全面、可靠。

5.檢查表法

為了系統地識別工廠、車間、工段或裝置、設備以及生產環境和勞動過程中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事先將要檢查的內容以提問方式編製成表,以便進行系統檢查的方法叫檢查表法。它的應用可克服其他方法不繫統、不全面、重點不突出等缺點作為一種定性識別的方法有着廣泛的用途。缺點是檢查表的通用性差,對於不同行業、不同工藝的項目需要編制不同內容的檢查表,且編制一張完整有效的檢查表技術難度較大。該法適用於對傳統行業傳統工藝項目的識別,並應結合經驗法一同使用。

6.實測法

實測法是採用儀器對工作場所可能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現場採樣分析的方法。可用於對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定量識別;也可用於對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定性識別;可用於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和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定期監測與評價;同樣也可用於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在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定期監測與評價以及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預評價類比調查等工作中,通常對已知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採樣測定,屬定量識別範疇。而用先進儀器設備對工作場所可能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定性分析,則屬於定性識別範疇。如用氣相色譜-質譜分析儀對工作場所空氣中有害物質進行定性與定量分析,可以識別出來一些工程分析法、經驗法等難以發現的有害因素。

實測法對生產或使用含有多種不明組分的混合有機溶劑的塗料、膠黏劑等工作場所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的識別十分有效。實測法所得結果客觀真實,往往是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結論和衞生監督結論的重要依據。缺點是投入的人力、物力大,時間長,測定項目不全或檢測結果出現偏差時易導致識別結論的錯誤或遺漏。

7.理論推算法

理論推算法是一種職業病危害因素定量識別的方法。利用有害物擴散的物理化學原理或噪聲、電磁場等物理因素傳播與疊加原理定量推算有害物存在的濃度(強度)。如利用毒物擴散數學模型可預測與毒物散發源一定距離的某工作地點的毒物濃度,可利用噪聲疊加原理預測工房內增加噪聲源後噪聲強度的變化。

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預評價、控制效果評價、定期評價都要藉助專業知識、工作經驗和判斷能力,最好結合生產工藝過程進行工程分析,對照職業衞生有關法律、法規、標準等,來選擇合適的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方法。對建設項目中存在或可能產生的危害因素進行全面有效識別的同時,考慮工作場所的密閉空間、設備運行異常與維修、項目建設期間等工作環境,考慮化學危害因素的致癌性、致敏性、胎兒毒性、生育毒性、經皮吸收的特性、急性毒性與高風險性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