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學結

初夏的五月,天空是淡藍色的,温和的陽光灑在身上,暖在心裏,我懷着無比的激動與憧憬,走進了北大校園,參加我局組織的第四期北京大學公共管理高級研修班的學習。能成為北大燕園研修班的一名學員,我深感榮幸。通過短短一週的學習,收穫頗豐,受益匪淺。

公共管理學結

收穫一: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思想和精神得到了昇華。

跨進北大的校門,耳濡目染了未名湖畔濃厚的學習氛圍和學術氛圍。這裏有百年的思想文化積澱,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精神,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追求真理、追求卓越、培養人才、造福社會的治學思想。名校大師們的言傳身教,博雅塔下一流的專家學者,為我開啟了一道感悟之門。課堂上教授們淵博的學識,旁徵博引的教學方法,幽默風趣的精彩講解,教學內容的豐富多彩,簡直就是一盤享用不盡的文化大餐,使我在理念上完成了一次洗禮,在知識上得到了一次強勁的“充電”。 他們廣博的知識、活躍的思維、獨到的見解,使我逐漸構築起了一個新的知識框架,特別是對當前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形勢的分析、中國社會問題的解析、社會管理與體制創新、管理心理學以及對自我的正確認知等理論知識的學習,使自己茅塞頓開,對以前一知半解的東西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問題找到了答案,使自身的思想和精神得到進一步昇華。

收穫二:看到了差距,找到了不足,增強了不斷學習的自覺性

通過這次培訓學習,面前猶如打開了一扇窗子。透過這扇窗子,確實有天地遼闊、耳目一新的感覺。體會到社會發展的日新月異和人類思想的進步,認識到知識的更新對一個人的發展是多麼的重要。形勢逼人,不進則退,覺得自己肚子裏的墨水確實太少了,或者説掌握的知識不夠全面深入。比如:清華大學李虹教授在講解“管理心理學”課程的提問:“你知道的你所知道的佔的百分比,你知道的你所不知道的佔的百分比,你不知道的所不知道的佔的百分比各是多少”。我心裏當時在想我知道的我所知道的應該佔10%左右,其實不然,浩瀚的宇宙之大,你知道的你所知道的實在是太少。具2011年三位物理學家對天體的研究得出的結論,宇宙當中有兩種物質,明物質(眼睛所能看見的或發光的)佔4%,暗物質(眼睛所看不見的)佔23%,暗能量(不知道所不知道的)佔73%。可見一個普通人知道自己所知道的東西實在是太少太少,能在1%左右就不錯了。在以往的工作中,自己總以為只要積累一定的實踐經驗,就可以應付日常工作,往往忽略了知識的更新,尤其是理論知識的更新。多數是需要什麼才學什麼,而且有時藉口工作忙而把書本拋在腦後,並沒有養成自覺讀書的習慣。通過這次學習,使我深深體會到,以前知識的匱乏和膚淺。因此,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時間是靠擠出來的,只要合理安排好工作,每天抽出一定時間系統地看點書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若平時不注意知識的積累,就會“書到用時方恨少”。 由此,使自己再一次領悟到“活到老,學到老”的深刻內涵。認識到只有堅持不懈地學習來彌補自身的不足,在學習當中不斷積累新知識,更新優化知識結構,掌握並運用科學的方法,正確地分析解決問題,以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創造性,不斷提高工作效率,高質量的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收穫三:掌握方法,學以致用,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週的學習,我們學到的與其説是豐富的知識和開闊的視野,不如説是一些先進的理念或是思考問題的方法。老師為我們打開的是一扇知識和思考的大門,而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掌握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要學以致用,融會貫通,勤于思考,善於思考,把所學到的知識真正應用於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自己作為一名鄉鎮財政管理工作者,面對的是基層和普通老百姓,在平時的工作中,要將服務融入到社會管理層次,做好政策、服務的傳遞,好事要做好,時時處處站在羣眾的角度去考慮和看待問題,要想方設法替百姓排憂解難,為構建和諧社會、和諧涪陵儘自己微薄之力。

公共管理學結 [篇2]

因近年來公共危機事件增多,所以在選擇自學課程時選學了《公共危機管理》,以補自己在此方面知識的不足。抓時間學了一些,確實是本好書,也引發了自己的一些感想,或許偏頗,但不吐不快。書內將危機分為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突發公共衞生事件、突發社會安全事件、經濟危機五大類。我看,不夠全面。信仰的缺失是不是種危機?信仰危機又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災難?現在我們要怎麼做?知道自己的水平有限,以下算是拋磚引玉吧。

一、正視我們的信仰

毫無疑問,我們黨從來沒有放鬆過,對我們黨的隊伍,對我們的人民進行的信仰教育,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是黨內歷次政治學習的基礎內容,是我們黨對羣眾的宣傳基調和導向。但努力,在市場經濟利益多元化的衝擊下,在花花綠綠不斷翻新、膨大物慾的侵蝕下,效果一再打着折扣。革命時期,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是信仰的力量。現在呢?個人認為有必要深入的調查一下,真正的,而不是形式。2015年6月11日,俄羅斯執政黨“統一俄羅斯”黨宣佈了“清黨”計劃,在進行完審查工作後,將有約3萬人被開除出黨。我們是否也會有這樣的危機呢?不敢想。《江海學刊》陳晏清、荊學民發表的《中國社會信仰的危機與重建》中提到“在市場經濟確立之後,有可能出現和已經出現的問題,是信仰的經濟化。信仰的經濟化也就是信仰的功利化。信仰失去了它對社會發展和人生導向的神聖性。信仰消失在功名利祿之中,功名利祿成為人們行為中唯一的本能的信仰”,發人深省,應該讀讀。

二、信仰危機帶來的災難

或許,您不認可我的判斷。康柏榕在天涯社區發表的『股市論談』中國的信仰危機,我不敢全然苟同,但有的地方,也有幾分警示的道理。即是一家之言,就姑且不作評論,摘一兩句,大家看看吧。“中國目前最大的危機不是經濟危機,而是信仰危機。經濟危機常常是由信仰危機伴隨而來。”“于右任先生寫過一篇《亡國三惡因》,其中道:‘民窮財盡,社會破產,國家破產。國有金,吝不與人,為他人藏。此其一。善不能舉,惡不能退,利不能興,害不能除。化善而作貪,使學而為盜。此其二。宮中、府中、夢中,此哭中、彼笑中,外人窺伺中、霄小撥弄中,國際偵探金錢運動中,一舉一動,一黜一陟,墮其術中。此其三。’這篇文章發表後不到一年,貌似強大無比,繁榮昌盛的滿清就轟然倒台了。”

三、我們該做些什麼

陳晏清、荊學民發表的《中國社會信仰的危機與重建》一文中,對重建信仰做了詳盡的論述。但多為理論上的,結合自己,個人認為,就信仰問題,在黨內有三件事必須要辦。一是開展一次摸底,掌握真實情況,但決心要大於形式;二是組織一次大學習、大討論,堅定共產主義信仰,在教師和教材的選擇上要下功夫,講的課讓人信服;三是把信仰審核作為一項制度,貫穿於用人、幹事中,形成明確的導向。羣眾的信仰,一靠黨員表率,二靠宣傳。

以上是自己學習《公共危機管理》的幾點感想,既不靠題,也不成熟,不全面,歡迎大家指正。

公共管理學結 [篇3]

通過參加公共管理培訓,使我對公共事務管理的內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能動集中培訓和自學,我主要有以下心得體會

公共管理學,是運用管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多學科理論與方法專門研究公共組織,尤其是政府組織的管理活動及其規律的學科羣體系。在西方,它源於20世紀初形成的傳統公共行政學和60-70年代流行的新公共行政學,後於70年代末期開始因受到公共政策和工商管理兩個科學實驗科取向的強烈影響而逐漸發展起來。如今它已經成為融合了公共政策、公共事務管理等多個學科方向的大學科門類。

一、什麼是公共管理學

公共管理學,簡單地説,就是研究公共部門管理過程及其規律的科學,主要是研究公共部門如何高效率地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科學。既然公共部門既包括作為“純粹的”公共部門的政府組織,又包括作為“準”公共部門的第三部門,因此,公共管理學不僅僅要研究政府組織的管理部門,而且也要研究作為第三部門的公益企業和事業組織、非政府公共機構的管理問題。政府組織的管理問題與第三部門的管理問題共同構成公共管理學的研究範圍。

從上述關於公共管理學的研究範圍的觀點看,公共管理學與目前我國學界所公認的行政管理學至少在研究範圍上存在着明顯的區別。早在20世紀30年代,英語中的pubijc administration一詞就被譯為“公共行政”,至80年代這一學科在我國恢復時,“公共行政”一詞廣泛地被“行政管理”所代替。在政府和學界的共同推動下,行政管理學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科被很快地發展起來。從那個時候起,我國的行政管理學就被定義為研究政府組織及其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規律的科學,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也就是説,從目前我國的實際狀況看,行政管理學的研究範圍僅僅是政府組織自身的管理以及政府組織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至於第三部門的管理問題,即公益企業與事業組織的管理問題、非政府公共機構的管理問題,則在行政管理學的視野之外。

二、公共事務的管理

公共管理學所關注的是公共部門如何高效率地利用現有公共資源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它在研究“純粹的”公共部門即政府組織時,也是把政府組織當成一個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機構的,研究的重點是如何把政府機構自身管理好,以便更有效地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在公共管理學看來,包括政府組織在內的所有公共部門都是管理的客體,至於政府機構作為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主體地位,公共管理學則關心不多,而這一點正是行政管理學所十分強調的。行政管理學把政府機構既看成是管理的客體,又看成是管理的主體。當它把政府機構看成是管理的客體時,它所強調的是要把政府機構自身管理好;當它把政府機構看成是管理的主體時,它所強調的是要求政府把社會公共事務管理好。而在公共管理學的視野裏,政府組織與工商企業一樣,只是性質以及方式不同罷了。因此,公共管理學更強調公共部門自身的管理,而行政管理學則更強調公共部門(“純粹的”公共部門)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這也是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的區別。

三、公共管理的主體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在公共管理模式轉變的背景下也生成了新的合法性依據。她在調整自己管理方式和領導途徑的要求下,在黨政分開、憲政法制的規範下,以公共管理主體的身份,以更加有效、更加合乎規範的姿態參與到國家公共事務]政府公共事務和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當中。中國共產黨的重新定位,增強了其以往歷史必然性合法存在的説服力,也在實際上擴充着民主的內涵,維護着民主的精神,提升了民主的品質。這也正是中國共產黨新的合法性依據生成的內在力量。

公共管理的規範性價值體系追求的是公共利益。在維護這一利益的前提下,參與公共管理的各部分主體必然承擔起相應的管理責任。學者denhart也提出,面對全球化融合的潮流,在公私界限越來越模糊的情況下,更應思考責任的重要性,應從對政府職責的討論轉向對公共責任的關注。公共管理主體多元化必然帶來公共事務的責任分擔。政府在轉移公共管理職能的同時,將一部分管理責任也轉移給各類民間組織,試圖通過它們提供的更有效、更經濟、質量更高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來更好地力行部分公共責任。政府從具體的公共事務中解脱出來,就能夠以監察者和指導者身份審視公共管理質量和效益,促進公眾公益和福利的擴大,從宏觀上完善自己承擔的管理公共事務的政治責任和經濟責任。責任分擔的機制不僅僅擴大了社會責任的覆蓋面,實質上是開發利用了高品質的社會資源,大大增加了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量,緩解了傳統的公共行政中政府獨攬獨包而造成的不經濟、不效率的現象,並在新的社會效率、效能生成的基礎上增加人民對公共利益實現的滿意程度,給飛速發展變化的社會添加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從而維護了社會有序運行最基本的穩定內核。

其次是關於政治團體的問題。西方國家的工會組織、婦女組織等社會團體,基本上是互益性質的,主要是為某一特定的人羣服務,代表和維護這個人羣的利益。在這一既定目標的基礎上,或在追求這一目標的過程中,這些社團承擔。參與和影響着公共事務的管理。而我國的政治團體,也稱人民團體,是一種有中國特色的、特殊的社會團體,特指參加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八大羣眾團體。它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社會團體,中國共產黨十五大報告指出,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羣眾團體,要在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中發揮民主參與和民主監督的作用,成為黨聯繫廣大人民羣眾的橋樑和紐帶。人民團體在公共事務的管理活動中,既體現黨的政治性的要求,又要獲得廣大人民羣眾的認可與支持,從而發揮組織、參政、監督和教育等功能。因而,人民團體在公共管理中承擔着特殊的功能,即尋找黨和政府需求與其所代表的羣眾需求的結合點,這與西方國家社團只謀求其內部成員的整體利益有着嚴格區別。

最後,自治組織也是公共管理的主體之一,在公共事務管理中發揮着特定的功能。但在西方,自治組織一般在法律框架內實行自主管理和活動。在我國,基層羣眾自治組織主要包括城市社區居民委員會。農村村民委員會和企業單位中的職代會,這些自治組織在政府指導。支持和幫助下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在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擴大羣眾政治參與等方面發揮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時也承擔着一定範圍內的公共事務管理任務,都取決於能否接受黨的正確領導和政府指導。尤其是目前基層自治組織尚處於發展的初步階段,還需要大力培育。健全和發展,只有其自身力量得到充分提高,其在公共事務管理中的作用才能真正顯現出來,才能協助、補充和延伸黨與政府對公共事務的管理。

四、建構有我國特色的公共管理學體系

公共管理學以公共管理活動為基本對象,主要研究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部門管理什麼以及如何進行管理。從這個角度看,公共管理學不是對公共行政學的簡單否定,而是對公共行政學的積極發展。我們主張積極借鑑經濟學。管理學乃至社會學等多學科的先進成果,但中國公共管理學的發展,決不能脱離政治學和行政學這個學科基礎。由於目前對公共管理的研究是在一個較短的時期裏開展起來的,缺乏必要的基礎理論積累,所以極容易出現純技術化的“管理主義”傾向,即僅僅把公共管理看作是管理學,而切斷它與政治學和行政學的內在聯繫。這種傾向是十分有害的。公共管理學應該是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統一體,不僅要解決“如何做”的問題,也要解決“為誰做”的問題;不僅要回答在實踐中出現的各種公共事務和社會問題如何解決的“管理”問題,同時更要回答“為何做”和“為誰做”的“公共”問題。

我們相信,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公共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一定會為公共管理學在中國的發展注入持久的活力;而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管理學的成熟與發展,也必然會為我國的公共管理事業和現代化建設提供相應的理論支持與指導。

在學習了《公共管理學》後,我更深刻的意識到了一個國家、一個企業或是團隊的成功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綜合素質。由此可以看出管理學這門學科的重要性。

公共管理學結 [篇4]

公共管理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活動,它是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部門運用管理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系統科學等多學科理論與方法對國家和公共事務進行有效治理的管理活動;它是一門經過科際整合而形成的交叉性學科,是以解決社會公共問題為宗旨的應用性學科。管理是人類各種活動中最普通和最重要的一種活動。近百年來,人們把研究管理活動規律所形成的管理基本理論與方法,統稱為管理學。自從人們開始組成羣體來實現個人無法完成的目標以來,管理工作就成為協調個體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由於人類社會越來越依賴集體的努力以及越來越多的、有組織的羣體規模的擴大,管理人員的任務也就愈發重要了。因此,管理者必須具有敬業精神和服務意識,還要有解決突發性事件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靠得住,會辦事,能共事,不出事等各方面的素質。通過這半年來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談一下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是學到了前沿的管理學知識和理論,提高了對公共管理的認識水平。管理學潛藏於人類生活的各個角落,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或聽到“計劃”這個詞。大到美國政府的火星探測計劃,小到我們身邊的一次週末旅遊計劃。由此可見,計劃幾乎無處不在。首先就一個學生而言,

他在學習中為了提高學習成績,必須通過制定一份計劃(或長期或短期)。然後通過這份計劃控制自己,並且有效的分配自己的時間,還要有效的選擇合適的信息,從而達到自己的計劃目標,取得成功。又或者一個人的一生必須經過自己的規劃、組織;要不然這一輩子將碌碌無為。計劃是任何一個組織成功的核心,它存在於組織各個層次的管理活動中。一個組織適應未來技術或競爭方面變化能力的大小與它的計劃息息相關。

在為羣體中一起工作的人們設計環境,使每個人有效地完成任務時,管理人員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努力使每個人理解羣體的使命和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方法。如果要使羣體的努力有成效,其成員一定要明白期望他們完成的是什麼,這就是計劃工作的職能,而這項職能在所有管理職能中是最基本的。然而許多管理者總是強調日常的經營活動而忽略做計劃,這是造成他們日後到處“救火”的主要原因。現在有很多人認為“計劃趕不上變化”,做了計劃也只是在做無用工而已,所以他們都不願意做計劃。其實不然,我認為計劃是為了有備無患。做了總比沒做好。計劃包括確定使命和目標以及完成使命和目標的行動;這需要指定決策,即從各種可供選擇的方案中確定行動步驟。作為計劃的一種——戰略則是意指確定企業的使命和企業的長期基本目標,並制定行動方案,配置相應的資源以實現這些目標。在這裏需要説明的

是我們所制定的目標應有其明確的衡量標準,不能含糊不清。

二是增強了對具體事物的分析和把握能力。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意思是:事物的這一面也就是事物的那一面,事物的那一面也就是事物的這一面。通過對國學知識、人治與法治等知識的學習,聆聽了大師們的教誨。特別是有的倡導道家,認為道家思想是當代領導必修之學問,有的又否定它,而獨尊儒學。在儒家與道家、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人治與法治上,如何理解它們之間的聯繫和關係?是唯一的選擇和唯一正確的嗎?如何把握一個事物好的方面和不利的影響,從而做出最佳選擇。通過學習,我更加深入地理解到事物的兩個方面是相互並存和相互依賴的關係,認識到在一些問題是和非的判斷上並不一定有明確的標準,為自己全面的理解公共政策,正確把握問題實質,更好的做好工作,穩妥處理各種問題提供了借鑑。

三是增強了對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理解。老師講到:中國農業為了應對加入wto的挑戰,大規模調整種植結構,從而造成了糧食種植面積的萎縮,為了糧食安全,又再一次調整了種植結構。她説:“調整種植結構有助於農業應對wto挑戰,但關鍵要把握好一個度。”度的解釋就是合適、適度。在發展中,如何理解適度?在學習了《當前世界經濟形勢與科技革命》、《中國宏觀經濟走勢分析》和《管理

經濟學》等課程後,認識到科學的發展必須是和諧和可持續的發展,在發展過程中要尊重客觀規律,避免急功近利。

四是對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問題有了冷靜的認識。在學習中,通過專家、學者對國情的分析和我國當前面臨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社會結構層面面臨的問題與矛盾、機遇與挑戰有了較為清醒的認識。

五是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境界。通過學習使自己認識到,中國作為一個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政府管理領域有着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對世界很多國家產生過重要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説,中國是公共管理理論與實踐的發源地之

一。現代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的研究和教育始於19世紀的西方國家,迄今為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着中國經濟和社會改革的不斷深化,社會公共事業的內容迅速增加,“公共”領域不斷擴展,舊有的行政管理模式越來越難以適應新形勢對公共管理的要求。特別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需要從更多方面融入全世界的政治、文化、社會和軍事關係中,這對中國政府及其他公共組織的公共管理活動提出許多未曾遇到的重大複雜的問題和挑戰。未來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現代化建設、和諧社會的構建能否順利健康向前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政府及其他公共組織公共管理能力。因此,研究和學習公共管理學對於認識和提高我國的公共管理水平和增強體制競爭

力有着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通過學習使自己還認識到:要想做好事,先要做好人。一個人的思想境界,是做好工作的基礎。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深刻理解了加強個人修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論語》講:仁、義、禮、智、信,給我們講出了做人的標準。但有時為什麼在特定的條件下,會出現錯誤和不應有的失誤,通過對國學等知識的學習,找到了答案。歸根結底,就是缺乏境界和定力。《道德經》講:致虛極,守靜督。就是説達到無限的境界,要切實保守定力。要作到有定力,就要樹立良好的心態,抵住誘-惑,經受考驗,寵辱不驚。有了定力,才會有境界和智慧,做事情,幹工作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正確的做事和做正確的事,才能不偏不倚,符合中庸之道。如果把定和境界看作是內在的,那麼智慧就是外在的表現,同為一體,互相依存,如同心口,內外一致。這也是加強個人修養的根本。

六是掌握了有效處理問題的工作方法。通過學習,掌握了諸多處理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技巧。特別是對危機管理的學習,對自己分管的宣傳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幫助。基層宣傳工作中,最難處理的就是負面新聞造成的影響。它影響面大,破壞力強,持續時間長,往往一篇負面新聞造成的影響會超過所有的正面報道,一旦影響形成,各種媒體會潮水般跟進,直到象最牛釘子户一樣演變成一場公共危機。

公共管理學結 [篇5]

按照組織安排,我參加了這次“xx市xx區、xx區領導幹部公共管理高級研修班”,來到了心目中的最高學府—清華大學學習,體驗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校訓,接受了名校百年厚重文化的精神洗禮。雖然只有短短十天的學習時間,但通過聆聽老師們的生動授課,使我受益匪淺,在思維理念上得到了昇華,知識領域上得到了拓寬,能力境界上得到了提升

一、思維理念得到了啟發

大學畢業後,很少再走入校園,這次能以學生的身份再次回到校園開始學習生活,我被清華大學濃濃的學習氛圍深深感染,個性鮮明,獨樹一幟的清華大學校訓更是讓我感悟了做人的真諦。尤其是這次培訓的授課老師,都是來自各大名校的資深教授和各個領域的權威專家,個個學識淵博、道行精深,對自己從事的研究有着獨到的見解和精闢的分析。在聽他們講解時,我的思維理念不斷受到衝擊,讓我時時有茅塞頓開的感覺。

二、知識領域得到了拓寬

一直以來,自己學習內容大多隻是在文件、報刊中掌握點滴的概念,尤其對市場經濟理論知識多停留在一知半解層面。通過這次培訓,使我有機會接觸到公共管理、國學,領導學等最新的研究成果。特別是老師們更具前沿的思考和不同角度的見解,向我們打開另一扇窗,讓我們思考多了個維度,對今後回到工作的崗位如何看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供了很好的指導。

三、能力境界得到了提升

這次培訓時間安排緊湊,內容都是知識精要,可以説是啟迪和導引,使我對如何提升自身工作能力有了全新的認識和理解。我真切感到,要想學有所獲,必須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和接受能力,只有自己具備了一定基本素質,才能夠儘快消化和理解培訓內容,提高學習成效。這將促使我更加註意學習和鍛鍊,提高基本素質,適應我區加快發展的需要。

這次到清華學習,感觸很多,收穫很大。我將把這次學習當做人生新的起點,把“行成於思、行勝於言”的清華精神帶到今後的工作中,求真崇實,開拓創新,為實現“五新雨花”戰略目標,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