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教學工作總結匯總10篇

總結在一個時期、一個年度、一個階段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發揚成績,不如靜下心來好好寫寫總結吧。但是總結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閲讀教學工作總結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閲讀教學工作總結匯總10篇

閲讀教學工作總結 篇1

自我校開展“閲讀夢飛翔”活動以來,閲讀課已成為我校的教學常規,進入課表,進行常規教學。因為學生的“閲讀夢飛翔”活動,能有效的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閲讀分析能力、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文明禮貌等。所以,我們持之以恆的開展下來,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為此,我對本人的閲讀教學工作做一個簡單的總結:

一、創設生動的情境,激發興趣:

導語是上好每節課的前提,如果導語設計地好,能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贏得“開門紅”,為下面的教學打好基礎。我每節課先課件出示本節課的閲讀內容,然後用課件展示學生閲讀方面的成果。最後,讓主持人上台主持,學生自己做主來分享自己的圖書。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在一看二聽的刺激下很快被故事所吸引,進入情景。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讀,學生讀來有情有趣。

二、教給國小生閲讀方法

古今中外,許多專家學者以自己卓有成效的事實,證明了他們所採取的閲讀方法是切實可行的;許多教育家也以自己成功的教學經驗,證明了他們所傳授、推行的閲讀方法的正確。教師有必要從中擷取一些簡便易行、成效顯著的閲讀方法向國小生推薦,使國小生的閲讀活動有方法可依憑,能增進他們取得良好閲讀效果的信心。

我在教學過程中,一般向國小生傳授以下一些閲讀方法:

1.目標閲讀法。

要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與讀物的實際情況來選定閲讀目的。大到思想內容、寫作特點,小到段落層次、遣詞造句,制定明確的目標。在閲讀時要直接捕捉與目標有關的材料,通過各種途徑達成目標,要避開與目標無關的內容,避免繞圈子。然後,在此基礎上,及時進行篩選,找到真正切中目標的實際內容。

2.快速閲讀法。

要求學生從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有用信息,讓學生懂得,這是一種在注意力高度集中下的積極的、創造性的理解過程。閲讀時不出聲,使理解材料的思維過程簡化,以加快閲讀速度。同時閲讀時盡力推廣視讀廣度,以句、段文字為一個閲讀單位,做到一目十行。閲讀時注意力高度集中,半途中不回視、不重讀。另外,還可靈活運用多種篩選信息的方法,只選取主要信息,儘量排除次要的與無關的信息。閲讀結束後,要求學生複述大意、濃縮要點,編寫提綱,及時反饋,檢查有效閲讀的效果。

三、樹立自學的信心

要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想方設法讓學生擺脱“你講我聽”的思想束縛,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我要求學生查字典,解決字、詞、句、篇的一些問題,讓他們自己去自已去分析課文,理解課文,提出問題,再從反覆的讀書中回答自己提出問題,讓學生主動地、自覺地看書,積極動腦思考,在課堂上,對可講可不講而學生通過自學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要適當加以引導,扶一扶,讓其通過討論和交流來解決。要讓每個學生都有均等的學習機會,人人動手、動口、動目、動腦。要創造條件,讓不同程度學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對在學習上取得成功的學生,及時加以肯定、表揚,讓他們把成功的喜悦變成自學的動力,牢固地確立起自學的信心。

四、培養給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每時每刻,與每一位老師共同合作,給學生講良好的習慣給我們帶來的好處,不好的習慣給我們帶來的好處;老師以身作則,做好課前的準備和課後的收拾,做好課桌的整理,要求課桌內的物品擺放有序、整齊。能有序的收發書本和作業。時時把文明禮儀融入課堂教育,掛在嘴邊,付之行動。讓學生能不自覺的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五、及時做好總結與評價

每月要求學生至少書寫一遍閲讀報告,並及時批改,給與指正,主要用激勵式為主。對做得好的同學,適時給予表揚與鼓勵;對做的不足的同學,及時給予指正和修改,爭取下次進步!

總之,經過這一年的閲讀教學,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成績。學生在各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做到課前準備和課後收拾,有序的收發書本和作業。但是,也有個別學生不能很好的完成,行為習慣還是比較差,有待以後繼續加強指導!

閲讀教學工作總結 篇2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培養學生對課外閲讀的濃厚興趣,學生才會以積極主動的心態,投入到課外閲讀中去。開闊視野,提高寫作能力。

(一)激發讀書興趣

興趣是需求的內驅力,只有培養學生對課外閲讀的濃厚興趣,學生才會以積極主動的心態,投入到課外閲讀中去。但我們的學生缺乏閲讀的興趣和習慣,他們學習以外的時間或者看電視,或者玩電腦遊戲,或者在野外玩耍,卻不願意每天看看有益的課外書,而要改變這一現象,需要我們教師去點燃學生對課外閲讀的渴望,變“要我讀”為“我要讀”。課外閲讀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中進行的,所以,更需要家長的密切協助。每天學生讀得什麼書,讀了多長時間,由家長簽字。(規定每天必讀半小時)

(二)教會學生讀書方法

課內外結合,教會讀書方法。教師要以課內帶課外,用課堂上學到的讀書方法指導學生課外閲讀,用課外閲讀獲得的知識和能力促進課上的學習,以指導學生課外閲讀:

(1)讀。讀內容,知其概要。

(2)查。碰到不懂的字詞查字典,結合上下文理解它的意思。

(3)劃。給優美的、含義深刻的句子加點劃線。

(4)摘。摘抄好詞佳句。

(5)想。讀後思考所得所感。

(6)記。背誦精彩片斷、優美範文。

同時又歸納了以下幾種主要的課外閲讀方法:

(1)精讀法。在一段時間內,選擇幾篇從思想內容到藝術表現都比較完美的作品,運用課堂上學到的讀書方法,把它們讀熟讀透。從字詞句、篇章結構、思想內容、表現手法,到讀音、標點符號,都要弄懂弄通弄透。精讀,重在質量,汲取知識的精髓。

(2)瀏覽法。我們需要讀的書很多,可是時間和精力又很有限,為了儘可能地擴大知識面,廣開眼界,必須採取走馬觀花的瀏覽方法。有的文章,是屬資料性的,只翻一翻,知道大概內容就行;有的文章,雖然重要,但目前對於自己還不急需,或者是力所不能及的,也只看一看,記下一個綱目和出處即可。瀏覽,重在廣博,拓寬知識面。

(3)跳讀法。讀一篇文章(或一本書)時,有選擇地讀,與自己需要有關的重點讀,無關的則跳過去不讀。跳讀,重在“為我所用”,又保證讀的數量。此外,還有快速讀法、做卡片讀法等。課外閲讀,做到精讀和博覽相結合,學生就會獲得廣博的知識和技能,為寫作奠定紮實的基礎。

讀寫結合,提高讀書效益。寫讀書筆記具有明顯的積累功能和表達功能,是提高課外閲讀質量的有效措施,為此,要培養國小生尤其是中高年級學生隨讀隨記、“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促進學生讀書效果的提高。

(三)為讀書創條件

課外閲讀是語文實踐活動的重要形式,學校和家庭,積極創設條件讓學生廣泛地“讀”,大量地“讀”,經常性地“讀”。

1、確保有書可讀。

“巧婦難做無米之炊。”要想提高學生的閲讀水平,首先要供給學生讀物。作為家長,要定期為學生購買一些有益的課外讀物,每學期應把圖書館內的圖書輪流借到班級,讓自班級的學生將自己的圖書捐出來設置班級圖書角,同時可以各班級之間調換借閲,這樣就使圖書角靈活增容,有源源活水。另外還由班長到學校圖書室借書,統一借閲、統一歸還。

2、保證了學生的讀書時間。

“君子不可一日無書。”固定課外閲讀的時間,是保證課外閲讀質量的一個重要條件。為此,我採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我把課外閲讀納入教學計劃,每週安排一節課(週四下午最後一節),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課外閲讀指導。平時,讓學生每天帶一本課外書進校門,利用早晨、中午自主閲讀,同學間互換圖書。還特別規定:凡是課堂作業做好了,允許學生取出自己喜愛的圖書閲讀;每天放學讓學生帶一本課外書出校門,佈置30分鐘至2小時閲讀等作業。學生有了充足的讀書時間,才能提高讀書效果。

3、推薦閲讀書目。

書籍浩如煙海,如果不加選擇去讀,效果一定不理想。由於國小生年齡小,閲歷淺,自制能力和免疫能力都差,而農村學生家長教育觀念淡薄,知識面狹窄,往往對課外讀物的選擇無所適從,僅僅依靠自己的讀書興趣是遠遠不夠的。作為教師,有必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做好讀物的推薦工作。

(1)、平時多推薦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書籍,作為語文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另外,國小課本中選入的名家名作多是節選,所以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去閲讀作品的全部,甚至增讀該作家的同風格的其它文章。

(2)、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關於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的建議》和《關於課外讀物的建議》,推薦優秀古詩文和名家名著。

(3)、在語文課上,不時向學生推薦一些班級圖書角里的好書。鼓勵學生多讀名著,增加自己的閲讀量,與書交朋友。

(4)、每逢假期,介紹一些好的書刊雜誌,指導家長和學生自願選訂、購買。如果條件允許,家長最好和孩子一起讀書,共同成長。

(四)檢查讀書效果

為了瞭解學生的閲讀情況,總結閲讀收穫,促進學生認真二自覺的進行課外閲讀,必須重視閲讀效果的檢查,如:檢查學習筆記,舉辦讀書展覽,讀書心得交流,課外閲讀知識競賽等活動。促使課外閲讀的有效進行。

閲讀教學工作總結 篇3

我校開展“國小語文高效閲讀教學法”活動以來,自我感覺有一定收穫,現把自己的記錄與心得寫出,與各位同仁共勉,不足之處,請各位批評指正。

一、快速高效閲讀法的主要觀點

快速高效的語文閲讀教學,是信息時代的產物,是閲讀領域的革命。它是以現代閲讀學、心理學、腦科學、語言學等科學理論為研究基礎,以開發人的左右腦智力為核心,以全面發掘和調動人的身心資源為主體,積極而富有創造性地快速吸收和處理有用信息的閲讀方法。快速高效的閲讀教學所產生的“效率意識”,對學生的終身學習有着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二、快速高效閲讀法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閲讀教學是一門特殊的藝術。快速高效閲讀法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快速高效閲讀訓練,提高學生的閲讀速度與效率,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和積極性。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開拓型、創造型人才,提高學生的整體文化素質。

長期以來,學生們用傳統方式讀書,水平停留在五十年代前的水平上,所以傳統的閲讀將面臨三個挑戰。一是無限的書籍對有限的人生時間的挑戰;二是呈幾何級數膨脹的信息對人們接受能力的挑戰;三是大量新知識對人們理解能力的挑戰。因此,在信息時代,面對劇增的知識、信息,如果不能高速度、高效率地讀書、學習,不用説建設四化,就連生存也難以保障。將來不管傳遞信息手段多麼先進,閲讀始終是獲取知識的主渠道。我們如果仍因循守舊,不思變革,就難以跟上形勢發展,所以説,快速高效閲讀教學的出現,順時代,適人心。

三、快速高效閲讀教學法的研究對象與方法

快速高效閲讀法是綜合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語言學、思維學等有關原理,借鑑國內傳統的優秀讀書法和國外盛行的快速閲讀法,並結合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實際設計而成的,是以激發學生閲讀積極性、提高閲讀速度與理解水平從而最終達到提高閲讀效率為目的的一套閲讀訓練方法。

1、充分利用學生競爭心理,用計時閲讀訓練激發學生的緊迫感和效率感。

學生閲讀速度慢,不一定都是由於記憶能力低造成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缺乏緊迫感,時間觀念不強。因此,充分利用學生積極向上的競爭心理,用計時訓練法,增強他們的緊迫感,是提高閲讀效率的有效手段。在快速高效閲讀過程中,由於有老師為訓練準確計時,然後按統一答案和評分標準給每個人判分,這樣就可根據閲讀的量(字數或段落)計算出閲讀速度、理解率與效率這三個數據。根據這三個數據,把閲讀訓練搞成競賽形式,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生閲讀的積極性。

由於這種訓練時間是以分秒計算的,一開始,學生的心情就是興奮的,思維是高度集中的,不容許有拖拉疲沓現象,這樣久而久之,就會養成緊張作風。同時,由於在閲讀中要加強記憶,思維活動空前活躍,思維能力也就得到了加強。

2、探索閲讀規律,實現閲讀訓練規律化。

要達到快速高效閲讀的目的,必須把握閲讀的規律。只有有了規律,再加以系統訓練或強化訓練,使學生形成技巧,才可以在精讀理解中既快又準。有了規律,根據教育學上的定勢原理,讓學生把這些規律在腦海裏強化記憶,形成固定的閲讀程序,就會使閲讀速度、閲讀效率加快。根據定勢理論,快速高效閲讀法把閲讀過程基本固定為七項內容:(1)標題;(2)作者;(3)出處;(4)基本內容;(5)文中涉及的重要事實;(6)文中特點及有爭議之處;(7)文中的新觀點、新思想及讀後啟示。每次閲讀時,都循着這七項內容去讀,久而久之,這七項內容在腦子裏就形成了“定勢”。只要閲讀,就會自然地、習慣地循着這七項內容去讀。這七項內容中,不但有一般記憶,還有思考、理解,所以在閲讀速度提高的同時,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也相應得到了提高。

3、個別突破,整體推進。

實踐證明,諸如閲讀訓練、快速歸納段意訓練、快速提煉中心思想訓練、快速辨析結構與思路訓練、快速鑑賞藝術特色等能力訓練,都是可以實現量化的。借鑑相關學科原理,克服影響速度與效率的弊病。

關於朗讀與默讀。人們閲讀過程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朗讀,即看到文字,讀出聲音,再由聲音在大腦中轉換成意思,達到理解;另一種是默讀,就是看到文字直接在大腦轉換成意思,直接由文字來認識意義,所以,默讀速度要比朗讀速度快得多。

閲讀時,不要用手指指着讀,用手指着一字字讀,眼睛停頓時間長,且每次停頓時,讀的材料少,因此,閲讀量就少,影響閲讀速度。所以,要儘量爭取每次眼停時的識字量。

閲讀時不要擺頭,有的人由於情緒緊張或習慣使然,或苦思不得其解時,往往出現不自覺的頭部擺動現象,這種多餘的動作只會影響閲讀速度。

快速高效閲讀教學法一直是在中學研究進行的,在國小階段實行,他們還只是一個嘗試,但是,通過他們的應用課型觀摩,讓我們感受到在國小階段實行快速高效閲讀教學法,雖然有一定難度,但也是可行的。在怎樣提高學生的閲讀速度方面,快速高效教學法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

我想快速高效閲讀教學法是有藝術性的,其探索是無止境的。只有精心鑽研,大膽嘗試,掌握規律,循序漸進,才能確保其順利實施,並最終取得成功。

閲讀教學工作總結 篇4

現在的孩子是幸福的,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各種呵護,想看動畫片有電視,想玩遊戲有電腦,玩起來比誰都厲害。可一到學習上,各種犯難、不會,簡直是要了他們的命了,更別説寫作之類的,説不上三句完整的話,沒有一個優美的詞彙等等。自古以來就有婦儒皆知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而如今,許多大作家一談起之所以“成名立家”,無不同聲答道,那是得益於孩提時期多看了幾本書。曾經有人向魯迅先生請教過寫作經驗,他也這樣説,哪有什麼經驗,無非是多看了幾本書罷了。可見,多讀書能提高語文能力是古往今來人們的不謀而合。然而名人名家樸素而富有哲理的話,也給了我一個啟示:僅靠課本上數量有限的幾篇文章,怎能滿足好奇心和求知慾高漲的孩子們?豈能培養出視野開闊、知識豐富、富有想象力、創造力的跨世紀人才?藉助本學期的家長會,我向家長提出在家中為孩子創設家庭讀書氛圍,身教勝於言傳的方法。每週帶孩子去書店,每月買一本好看的小書給孩子。其次家長要督促孩子進行讀書,時間長了,孩子也就習慣成自然。同時我也充分利用圖書角,它是一個有效閲讀的'做法。“書非借不能讀也”,很多家長反應,給孩子買了許多書,可他就是不愛看。而一旦讓每個孩子從家中帶來一兩本課外書成立一個“角”後,情況就迥然不同了。不同風格、種類的書籍不僅開闊了孩子的眼界,豐富了孩子的閲讀範圍,那種看別人的書的愉悦感更促使孩子不斷地去閲讀、閲讀、再閲讀。我也把我認為適合孩子們閲讀的幾本小書放了上去,孩子們看得更起勁了,爭先恐後的去看。如此一來,有利也有弊,孩子們是喜歡看書了,但是有時候都不分場合不分時間的在看,為此,我跟孩子們約定好,中午吃過飯後完成作業,剩下的時間就是你自己的了。有了這個約定後,孩子們不但作業做得快了,剩下的時間也能有效地充分地閲讀了。雖説閲讀是件好事,可是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説不宜長時間閲讀,一般時間在二十分鐘左右。值日班長在這段時間負責檢查督促,在班上維持良好的安靜的讀書環境。古語有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對國小低年級孩子的課外閲讀進行有效指導,幫助孩子掌握閲讀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年級的孩子識字量少,在選擇讀物時以圖為主,也就是我們所説的繪本,孩子從圖中就能領會文中所表達的意思,如《猜猜我有多愛你》《城裏最漂亮的巨人》《彩色的烏鴉》《不一樣的卡梅拉》《吹小號的天鵝》《神奇校車》《莎娜的紅毛衣》等,這些書印刷美觀漂亮、內容豐富有趣、情節發展符合兒童想象和思維特點。其做法是先讓學生各自介紹自己的讀書方法。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概括出閲讀課外讀物的一般方法:

一、看封面,書名,作者、出版單位,從中瞭解書裏講哪方面的內容。

二、讀文字看圖畫,圖畫能幫助理解文字的意思,使文字敍述更加形象具體;文字能敍述圖畫無法表達的內容,因此兩者都要看。

三、看完後,講講故事內容。最後讓同學們根據這種方法讀自己喜歡的書,邊讀邊指導,全班學生都能掌握科學的讀書方法。其次孩子在閲讀的時候,要儘量引導其養成邊讀邊想的好習慣。文章主要講了什麼呀?什麼地方懂了什麼地方沒明白呀?什麼地方有趣為什麼好看啊?不一定要有答案,但各種各樣的問題都要嘗試去思考,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提高理解能力,增強語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對課外閲讀最簡明的肯定。只要我們能激發這一階段孩子的課外閲讀興趣,改善學生課外閲讀環境,教給孩子課外閲讀的方法,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課外閲讀習慣,就能使孩子在課外閲讀活動中體會到讀書的樂趣,使讀書成為孩子的一種自覺需要,在樂中讀,在讀中樂,打下終身學習的良好基礎。

閲讀教學工作總結 篇5

一、學生獲得主動發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瞭解學生髮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這將“發展性”定為本次課程改革中學生評價的基調同時,也為發展性學生評價提供了指導思想。重視和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這是新課改的核心理念之一。語文課堂教學也不例外,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理應成為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顯然,語文課堂教學評價要從關注“教師”轉向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發展狀況。語文課堂教學有效評價要注意關注學生的發展,突出評價的激勵與調控的功能,激發學生內在的發展動力,促進學生不斷進步,實現自身的價值。

學生的發展是一個過程,促進學生的發展同樣也要經歷一個過程。行為表現是一個人的素質和潛能的外顯。通過對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行為表現的觀察能正確地判斷學生的語文素質和發展狀況。因此,在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成效的評價中,不僅要關注其掌握語文知識與技能的狀況,還要關注其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一堂好語文課,學生當是熱情地參與,積極地融入與教師、文本等構成的交流平台,獲得主動的生成與發展;而不是被迫消極地接受。我們認為:隨着學生主體觀的重新確立,看一堂好語文課首先要看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新課程強調學習方式的變革,而現代學習方式的首要特徵便是主動性。一個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思考探究,積極與人合作,樂於參與討論交流,對照“立足過程”的評價觀,即使他未能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其學習過程也是值得肯定的。因為這一過程本身就是精彩的,收穫也是豐富的。在這一過程中,他起碼具有良好的學習態度,培養鍛鍊了學習能力,獲得了學習體驗,掌握了學習方法,他的素養得到了主動的發展。

當然,學生是發展的主體,也是評價的主體。貫徹主體性原則,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評價,以評促學,讓學生主動發展。

二、語文特色得以呈現

新課程倡導學科間的綜合化,但每門學科都有自身的特色,正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因此,語文課就應該有語文課的味道,語文課不是各學科的“大雜燴”。

新課標明確指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創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著名特級教師餘映潮認為:一堂好的語文課得有“三味”——語文味、人情味、書卷味。其中最根本的是語文味。餘老師説過,語文課最大的悲哀是語文本體的淡化和失落,不少語文課總是喜歡“紅杏出牆”“為人作嫁”。什麼是語文味?就是守住語文本體的一畝三分地。的確,我們不難發現,語文課堂教學越來越“花哨”,不少已然喪失了語文味。即便這些花枝招展的課堂為學生所喜歡,但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卻無多大益處。語文教學需要拓寬渠道,鼓勵綜合化,但萬不可本末倒置,成了披着“羊”皮的“狼”。守住了語文學科本身的一畝三分地,上出語文味——“語文”就是“語文”,上出特色——這就是“語文”,我們才能説這是一堂語文課,這是一堂精彩的語文課。

三、生活實踐得以迴歸

生活即是教育,課程源於生活。這裏提出的生活實踐的迴歸,是從語文課程資源的角度而言:合理開發和利用生活資源,超越狹隘的教育內容,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語文教學過程,讓語文課堂教學活起來。語文知識的理解掌握離不開生活,語文能力的培養運用離不開語文實踐,語文課堂教學必然要拓寬視野,將思維的觸角延展到生活,把語文訓練的雙手延伸到課外。

筆者認為讓語文課堂教學回歸生活實踐,運用得好,學生確實能“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成為知識的共同構建者”。因此,語文課堂教學回歸生活實踐,在語文課堂教學評價中理應成為重要的一環。

四、教師風采得以展現

新課程理念下,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學生的身上,但也絕不能忽視教師的存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評價也應關注教師的行為,關注教師如何促進學生學習,引導學生健康發展。我們聽特級教師的課,師生互動極其融洽,甚至感覺學生一直在圍着老師轉,但總是那麼和諧。老師沒有專權獨斷,學生都得到了主動發展,教師的風采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表現出極大的魅力。也許正是這種魅力吸引着學生,讓學生不由自主地投入。

教師的風采是多方面的。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想主要表現為教師教學組織的靈活、教學情境創設的匠心獨運、教學意外的靈活處理、教學語言的幽默機智、個人特長的有效利用等等。

五、多元因素得以整合

衡量一堂語文課優劣的標準是什麼,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闡述;不同的個體,會有不同的觀點。從評價內容的角度來説,筆者以為一堂語文課應是這樣的: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語文素養得到主動的發展;體現出語文學科的原味,上出語文學科的特色;語文課堂與生活實踐有效地結合,語文課堂教學資源得以拓展;語文教師風采得以展現,出色地預設和處理課堂教學……如果這些都能在一堂語文課中得到完美整合,無疑這是一堂精彩的好語文課。這也是我們所追求的,但是也無需苛求面面俱到。各種因素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本來就有緊密的聯繫,它們的整合當然也不能是簡單的拼湊。正如五官俱全的人不一定好看,還得看五官之間的完美組合。筆者以為,只要能立足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這個中心,多元因素有機整合,就可以説這堂語文課是成功的。

語文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建立和實施,可以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促進教師儘快轉變教育思想,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發揮教師的教育創新意識,達到改進課堂教學的目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標準是觀念形態的東西,具有相對的主觀性、模糊性、動態性和伸縮性,決定了我們不能絕對化、靜態化地看待標準。語文教師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施者,也是重要的語文課堂教學評價者,只要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多思考、多交流,以辨證的眼光探討、完善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標準,一定能促進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動態發展,多元整合,有效地通過語文課堂教學評價引導語文課堂教學朝良性發展。

閲讀教學工作總結 篇6

  一、問題的提出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閲讀教學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這是因為閲讀的過程是知識吸收和積累的過程,在大量的閲讀過程中,同學的語文知識會不時豐富,文學修養的訓練與提高更是得力於大量的課外閲讀,作文水平的提高也與大量的閲讀密切相關。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新課程規範》中明確規定:“應逐步培養同學探究性閲讀和發明性閲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閲讀。”使同學“能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閲讀範圍,拓展自身的視野。” 要做到這一點語文教師必需通過適當的教學戰略,拓展語文學習和運用的空間。“拓展性閲讀教學”正好為同學構築了這樣一個開放而活躍的語文學習的平台。其目的在於讓同學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同學對所學文章內容的內涵和外延有更深刻的理解,並結合自身的學習興趣、學習實踐和對未知領域的設想,構建一個更為廣闊的知識網絡,積極開創知識的新內涵,從而增強創新意識。從信息論角度看,閲讀的過程是信息的輸入(吸收)過程。從這方面講,“拓展性閲讀教學”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把同學獲取信息的觸角向外延伸,讓同學“多讀”、“博讀”,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向外延伸。

“拓展性閲讀教學”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思維和形式也將是多元化的。它不但能開拓同學的視野,活躍同學的思維,激發其潛在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也能為同學的終身學習和適應學習型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積極開展拓展性閲讀是有其一定的實際意義的。

  二、實驗措施

大體有這樣幾個內容是我們語文課堂經常進行拓展的:一是向文本拓展:二是向生活拓展;三是向學科拓展。

1、向文本拓展

關於文本拓展,又可以分為互文對照、課外閲讀指導、填補課本空白三個方面。

1)互文拓展

任何文本都是一種互文,任何一個單獨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意義是在與其他文本交互參照,交互指涉的過程中發生的。互文拓展,和我們以前進行研討過的主題教學相似。比方在《盤古開天地》一課中,教師就將各民族的創世神話推薦給同學,雖然沒有在課堂上進行互文對照學習,但是也是同學學習這個神話的一個互文參照。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對比閲讀。

如在教學老舍的《母雞》一課時,我就和課本里的《貓》,還有課外的一些寫動物的文章進行對比閲讀。同是寫動物,手法不一,表達的中心思想也不一樣,但是也有相同的地方。同學在這樣的歸類閲讀裏,一下子理解和懂得了許多,估計以後要寫一篇關於動物的作文,應該可以胸有成竹了。

學習一篇課文,從而瞭解許多篇同一內容或形式的優秀文本,猶如在一面鏡子面前立起另一面鏡子,出現的便是一條風光旖旎的鏡子長廊!

2)課外閲讀指導

閲讀是人們獲取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手段,一個人的思想生長史,就是他的閲讀史。文本拓展一個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課外的閲讀指導。它的方式有很多種。

將作者的生平、作品的寫作背景和作者其他作品整合起來,實現師生和文本、作者三者的立體對話。在閲讀教學中,對話追求的應該是教師、同學、文本、作者之間的靈魂的相遇,精神的交流。我們促使同學與作者進行深入的對話,能協助同學正確掌握文本的思想內涵,能激起同學對文本的嚮往。和在武漢的聽課中,有好幾堂課都有這種方式的拓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教師介紹寫作背景,還有作者當時創作這篇文章的激動心情,對同學懷着激動的心情感情朗讀文本,有很大的啟發和情境創設作用。

要對同學進行課外讀物的推薦和介紹。我在教學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一課後,推薦同學去閲讀他的《我與地壇》還有他的《務虛筆記》,同學很感興趣。有的同學把史鐵生所有的作品都找來讀了遍,寫了篇長長的讀書筆記,感觸極深。如這樣優秀的作家,這樣優秀的作品,還有許多。我憑藉自身豐富的課外閲讀積累,向同學推薦介紹古今中外的許多名篇,帶領同學在人類思想精華的海洋裏漫遊。事實證明,積極的閲讀課外健康讀物的同學,往往文化修養較為深厚,生活視野開闊,個性心理健全。這就是浸染書香的益處。

3)填補文本空白

對文本的拓展還有一個內容就是填補文本空白,引導同學想象,藉以對同學進行語文基本功的訓練。在《搭石》一課中,讓同學想象還有其他人來走搭石,會是怎樣的情景;在《坐井觀天》一課中,老師讓同學想象青蛙跳出井後,會看到什麼,聽到什麼,説些什麼。這樣的文本拓展,是為了空虛課文內容,也是為了同學更好的理解課文中心思想,更是對同學進行想象、創新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一種訓練。

2、向生活拓展

向生活拓展,就是讓語文迴歸生活,讓語文教學走向社會生活,讓生活走進語文課堂,使教學成為生活的論述,閲讀成為生活的體驗。比方説讓同學寫觀察日記、開展實踐活動、進行社會調查、寫信、遊記等。重視應用文的寫作,讓作文學以致用。這就是將語文知識向語文能力轉化,將語文課堂和生活融合起來。我們學習語文的目的就是讓同學能掌握好祖國的語言文字,藉以語言文字進行順利的交際,獲取廣博的知識,獲得幸福的生活能力。

3、向學科拓展

向學科拓展就是將音樂、繪畫引進課堂,讓語文和數學、社會、自然等學科融合起來。語文原本就是一門工具學科,它和其他學科的整合,對於國小來説,可以更好的激發同學對學習的興趣,對知識的渴求。在武漢的很多課堂裏,就有這種學科之間的拓展,運用得恰如其分。讓同學在語文課堂上看到更加廣闊的學科的知識的魅力,更增添語文學科的美。

  三、實驗效果

“營造書香班級,讓好書陪伴同學,讓經典滋潤同學童年。”拓展閲讀活動做到全員參與,師生個個看書、做筆記、寫讀後感,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了活動中,班級裏已經形成了“人人愛讀書、人人讀好書”的氛圍。

1、拓展閲讀活動激發了同學的語文學習興趣

據同學問卷調查得知,有20%的同學特別喜歡學習語文,50%的同學喜歡學習語文,只有10%的同學不太喜歡學習語文,這已形成可喜的局面

2、拓展閲讀活動陶冶了同學的道德情操?

無數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其中藴含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潛移默化地薰陶了同學,影響着同學的言行,陶冶了同學的情操,&ld

quo;勤奮好學”已在全校形成了濃濃的氛圍

3、培養了同學的語文能力?

我們出了一張閲讀測試卷,實驗同學的成果明顯高於同齡同學,充沛體現了同學的理解能力和發明能力。

4、提高了同學的讀寫水平?

我開展課外閲讀時充沛調動了同學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堅持多讀多背,提高了同學的讀寫能力和水平。同學在多讀多背中積累了大量的佳句、名篇,慢慢領略到寫作方法,從讀中學會寫。有十幾名同學在閲讀和作文中獲獎。

5、拓寬了知識面,開闊了同學的視野

局部同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對中外名著也略知一二,全面提高了同學的綜合素質,為今後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問題與反思

幾年來的實踐,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值得我們考慮。

1.拓展,必需建立在尊重文本所表達的思想內涵上,不能偏頗或者曲解,也不可面面俱到,拓展的內容也要符合同學的實際。

2.局部同學缺乏興趣,閲讀量不夠。方法不當,造成高耗低效。良好的閲讀習慣仍未養成。仍然語感不強,語言不豐富,同學的閲讀、作文能力較低。這些同學的提高急需解決。

閲讀教學工作總結 篇7

我的學生在經歷了“悟、賞、品、悦”的過程之後,能對語言文字內容進行把握,能對語言文字表現形式進行賞析,能對文章內容和形式的和諧統一進行品評,能以愉悦、飽滿的情緒開始語文學習,並在學習過程中發展、昇華情感,從而創造性地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從而能夠得到自主發展:即建立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

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閲讀。

1、寫出跟讀書有關的名言、詩句、諺語等。

2、説説你讀過哪些課外書。你對哪本書的印象最深,為什麼。

四、關注學生個體上的差異,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間。學完本課後,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是學生會解答的,也可能是學生自己解決不了的。)

等學生的問題彙總到一起之後,大家再在一起交流,探討,解決。

每次學習新課文的時候,我都會讓學生提前預習。這種預習完全是開放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自身的素質,把自己認為重點的,自己能夠學會的內容或者自己的疑問記錄下來。

語文課上,我會先給學生一段時間讓學生讀書。然後對照閲讀捲來獨立學習課文,並把自己的想法用比較簡單的方式記錄下來。這樣做,能夠讓每一個孩子都主動對問題進行思考,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大腦,培養他們思維的活躍性。

接下來,讓學生們在小組內,在全班進行交流。在交流中,獲取別人的感悟,別人的體會,並不斷地豐富自己的感受,提升自己的認識。這種發散的思維讓同學之間的理解和感悟得到了互補,情感會因此而得到昇華。長此以往,學生的表達能力將會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得到提高,邏輯思維能力也會不斷髮展,他們對問題的思索會越來越有個性,慢慢形成自己的獨特的理解。因為經過長時間的訓練之後,學生們已經能夠獨立地來針對一篇文章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來。他們通過跟小組的同學及全班同學你問我答,共同交流的方式輕輕鬆鬆地解決彼此的問題。當然,對一些文章的知識點,教師還是需要把關,要努力讓學生“一課一得”。

這樣,我非常成功地完成了從“扶”到“放”的過程,讓學生的閲讀能力也從教師領着“悟賞品悦”到能夠自主發展,從而達到了一個較高的境界。

閲讀教學工作總結 篇8

本學期,我把閲讀課和寫作課結合在一起,因為我覺得閲讀和寫作時分不開的,接下來我把這學期的工作做以下介紹:

一、教給學生相關的閲讀方法,讓閲讀與寫作聯繫起來。

讀課文題目,瞭解作者命題方法。

讀文章開頭,思考作者以什麼開頭。

讀文章結尾看,想想結尾起什麼作用。

讀文章中間部分,看看作者如何把內容寫具體。

5、積累好詞語好句子,想想可以運用於什麼作文中。

二、要注意培養學生各種廣泛閲讀的愛好與興趣,也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要提高閲讀能力,光靠課堂教學幾十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通過閲讀教學,激發學生在課外主動找讀物看的興趣。在教學中,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也一時難於解答。可是,發動學生又把疑難解決了。有位教師教了《蜘蛛的網》後,有個學生提出問題:“蜘蛛的網能粘住小飛蟲,甲蟲等等,它自己卻不會粘住,是什麼原因?”教師想不到學生會提出這個問題。教師隨機應變,發動學生,説:“你們想想吧!看誰能想出來?”有個學生回答説:“因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師接着問:“你是怎麼知道的呢?”學生答:“我在《動腦筋爺爺》那本書上看到的。”由於學生多看課外書,既提高了閲讀能力又增加了科學知識。在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有的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能恰當地用上許多是在教材沒學過的詞語,可見,學生是在課外閲讀獲得的知識。因此,激勵學生廣泛閲讀是提高閲讀能力的途徑。平時,教師要注意適當地介紹符合學生接受水平的讀物讓他們閲讀。教師還要啟發學生運用教學中學到的閲讀方法進行閲讀。學生廣泛閲讀,必能豐富知識,開拓思路,同時也積累了作者的寫作方法和素材,為自己作文打好基礎

總之,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方法、循序漸進的訓練,去培養和發展,國小生的閲讀和寫作能力會得到逐步提高。

閲讀教學工作總結 篇9

隨着暑假的臨近,我們經典閲讀第二期的教學工作,也圓滿地完成了任務,經典閲讀第二期教學工作總結。回顧一學期來的教學工作,我們經典閲讀主要完成了以下教學任務。

一、認真備好每週要上的閲讀教材。

閲讀經典,是我們經典閲讀課的教學指導思想。因此,在開學之初,我就精心到書店為學生們挑選了《閲讀王》,裏面的教材都是專家們精挑細選的,非常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並且教材的難易也相當適中,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們也呈現出樂學的狀態,這讓整個閲讀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為了上好課,我在每次課前總是認真備課,期望課堂的預設和生成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二、踏踏實實,讓每堂閲讀課出彩。

每篇教材,我們都能認真對待,特別是對優美句段的欣賞和感悟,學生們做得很好,能在老師的指導下,悉心地體會和感悟,很多關鍵的段落,我還會要求他們進行仿寫,這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是非常有幫助的。特別是書中一篇關於描寫春天的美景的文章,給學生很大的寫作衝動,我緊緊地抓住學生想寫作的契機,利用課堂最後的20分鐘,帶學生到校園裏去尋找春天,感受春天,通過近距離的觀察,把真正的校園春色描摹在眼中,牢記在心中,這樣學生對春天實物的描寫就能做到言之有物,生動準確,真實可信。

閲讀經典,並不是單純的要求學生在讀後完成課文後面的練習,而是在經典的藍本下,讓學生能學有所得。很多感悟性的文章,我總是自己給學生設計題目,讓他們在閲讀的過程中昇華文章的情感,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在讀的過程中思,在思的過程中得,在得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工作總結《經典閲讀第二期教學工作總結》。

在已經上完的38篇教材中,《告訴媽媽,我愛她》一文,留給我深刻的印象。因為課前的預設,我問學生:"同學們,今天上課之前,老師想問問你們,如果你的媽媽很嘮叨,請你舉起手,並説説為什麼事情嘮叨。"

問題剛問完,結果40名同學當中,有超過半數的同學舉起了手--這是讓我始料未及的!我要他們講述媽媽嘮叨的原因,一位男同學居然説,他媽媽每天逼他吃很多飯,還不准他上網玩遊戲,每天出門的時候,都要重複一句話,放學後早點回來…聽了幾個同學的發言後,我鄭重其事地對他們説:"你們之所以這麼煩自己的媽媽,是因為你們還小,等到將來你們長大了,離開了父母,你們才能體會到母親的嘮叨是多麼珍貴的人間至真至純的愛,因為她是你的親人,因為你是媽媽身上掉下來的肉,她才會那麼在乎你,捧在手裏拍摔了,含在口裏怕化了。老師非常理解你們厭煩母親嘮叨,因為我小時候,也和你們是一樣的,我甚至還因為母親打過我,躲在門角落裏罵過自己的母親。你們看到過汶川地震嗎,多少孩子從此再也沒有母親了,再也沒有那個知冷知熱的關懷,甚至滿腹的嘮叨了。如果可以,我想汶川的孩子們、玉樹的孩子們,他們寧可老天還回他們的媽媽,哪怕天天嘮叨貫耳…"

在接下來的《告訴媽媽,我愛她》一文中,同學們都入情入理地走進了文本,有的同學甚至眼眶裏閃着淚花。我想這篇課文過後,他們一定會從另外一個視角去重新審視自己的媽媽,去回報更多"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真正內涵。很欣慰,我認為語文教學,特別是閲讀教學,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塑造人的靈魂,淨化同學們的心靈世界。考試只是檢測學習的一種手段,在美文中進行人文教育,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才是經典閲讀教學最具魅力的所在。因此,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們的經典閲讀教學是成功的。

三、開心遊戲,樂中學,學中樂。

因為課堂連堂的原因,他們幾乎無法做到在90分鐘裏精心學習。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為了緩解他們長時間思考和學習的疲勞,我在每堂課後,都留了15-20分鐘的智力遊戲環節。這雖然是遊戲環節,可是在這個環節中,很多學生對遊戲的擔心甚至超過了閲讀教學。我們的遊戲採用"擊鼓傳花"的形式,花傳到哪位同學,他(她)就得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題目考全班同學,這個時候,他(她)儼然就成了一個小老師,因為全班同學都在聆聽他(她)的出題,並進行思考。他們的題目也五花八門,層出不窮,有腦筋急轉彎,猜謎語,對對聯,講故事等。説實話,做腦筋急轉彎的題目,我不如同學們。如果他們沒有事先準備題目,也有"懲罰"他們的辦法--那就唱支歌或者朗誦一首古詩。因為每次上課都有遊戲環節,所以很多同學課後就會積極尋找智力題目,他們很想考倒老師和同學。這樣一來,又促進了同學的課外閲讀,取得了異曲同工的效果。

通過這個趣味盎然的教學環節,讓同學們獲得很多鍛鍊的機會,起初很多同學羞怯怯的,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後,很多同學都能落落大方地配合課堂,展示自己,提升能力。

緊張而愉悦的90分鐘,我們通常就是這樣完成的。寫文於此,是為總結。

閲讀教學工作總結 篇10

圖畫書以其圖文並重,相輔共存的故事架構方式,非常符合學前兒童閲讀。圖畫書有很美好的能夠講故事的畫,有很感人和很有趣味的故事,這樣的書讓孩子覺得不排斥,不陌生,沒距離;這樣的書很容易吸引孩子的眼球,撩動孩子的心靈,昇華孩子的情感;這樣的書最讓孩子感到親切,他們會讀,愛讀,能讀懂它,能把內容吃到肚子裏去。其次,兒童處於形象思維階段,是圖形認知的敏感期。孩子在腦子裏積累的圖像資料越豐富,他的想象也就越豐富,他的邏輯思維發展也就越健康。圖畫書以畫為主,字少而畫面豐富,以畫傳達故事情節,很符合低年級兒童早期閲讀的特點和習慣。圖畫書閲讀已被一些教育人士稱為“無壓力閲讀”,學生不再被拷問,不再被要求寫心得、寫佳句。一直喜歡這種提法,就是“無壓力閲讀”,一改語文教學的口味,那麼對於有圖畫的圖畫書閲讀來説,應該就是無壓力的、快樂的。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圖畫書的閲讀才會是分享的、體驗的。因此個人認為圖畫書閲讀教學的課堂上多一點分享,少一點要求,多一點欣賞,少一點問題,多一點樂趣,少一點枯燥,多一點體驗,少一點傳授。這種獨特的表達系統使得圖畫書成為學生人生中的第一本書。它滿足了學生好奇的天性,為學生打開了通往世界的大門。要讓學生在閲讀中獲得美感和幸福感,以適宜的圖畫書為載體,教師的研究性閲讀是關鍵,家長啟發式閲讀是不可或缺的有力支持,學生通過融入式閲讀圖畫書,獲得在“悦讀”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教學內容

本學期,我們圖畫書閲讀組的成員是中年級吳豔、趙紅珍,高年級的楊薇、陳姿四位老師。

本學期接觸了眾多充滿哲理與詩意的經典圖畫書,如:《放屁》、《勇氣》、《躲貓貓大王》、《蛤蟆爺爺的祕訣》、《我的爸爸叫焦尼》、《月亮的味道》、《想吃蘋果的鼠小弟》、《逃家小兔》、《有個性的羊》、《安的種子》、《克麗桑絲美美菊花》等等。

二、實驗心得

1、教師的變化

雖然我們研究教學圖畫書也有很長一段時間了,但大家總感覺自己的理論知識還很缺乏,所以,開學初就和課題組的老師們一起繼續學習了《由圖畫書愛上閲讀》、《圖畫書閲讀與經典》和《圖畫書賞析與創意教學》幾本專業讀本,並在在網上尋找圖畫書相關的理論知識,瞭解圖畫書閲讀的指導方式。在組內教學研討中,大家都得到了學習與提高,為開展圖畫書教學提供了基礎。

除此之外,在暑假我組的楊薇、趙紅珍老師參加親近母語研究院舉辦的為期3天的第八期兒童種子教師研習營,參加了由知名兒童閲讀推廣人南京市芳草園國小教師劉穎主持的圖畫書通識講座。還參加了十一月舉辦的為期5天的xxxx年母語教育論壇。本屆論壇以“體制內外、課堂內外的語文對話”為主題,全面探討兒童母語教育的理論探索和課程實踐,探求真正適合兒童的母語課程構建和課堂教學。論壇活動邀請體制內名校——清華附小、越讀館和華德福等獨立教育機構;邀請竇桂梅、郭初陽、朱愛朝現場演繹如何使用教材,實現課堂內外的完美鏈接;邀請教育部基礎課程教材發展中心和語文課程論的專家闡述母語教育改革的走向和路徑,深入展開語文對話,通過學習我們收穫滿滿。回來後我們在組內進行了交流反饋,大家相互交換了自己的心得體會,達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十二月我們組的成員們積極承擔了親近母語研究院推出的點燈人大學全國“圖畫書講述”專題工作坊走進文惠國小活動,此次為全國有志於圖畫書閲讀推廣的一線語文教師開展系統化圖畫書講述培訓。活動的開始我們組的陳姿組長就帶代表圖畫書閲讀組進行了我校圖畫書閲讀教學的總結,並提出了我校進行圖畫書閲讀研究已近五年,探索出圖畫書導讀“六字法”的創新教學模式:“察—猜—讀—復—填—創”。在圖畫書彙報結束,我們組的趙紅珍老師動情的給大家示範講述了圖畫書《獾的故事》,在當天下午楊薇老師給大家上了一節有趣的圖畫書寫作課《搖搖晃晃的橋》這些展示無疑都想大家呈現了我們圖畫書閲讀組這5年來的研究成果,通過交流與學習我們組內的成員們都得到了快速的成長和提高。

2、學生的變化

學生讀圖畫書多了以後,自然就有了自己創作圖畫書的願望。於是,我們以不增加學生負擔,不犧牲兒童的興趣為前提,仍然以兒童為本位,以興趣為先導,鼓勵學生在有興趣的情況下創作,但決不作統一要求。其實,孩子們圖畫書讀多了,無論是語言的積累還是畫面的積累,都厚實了;無論是思想還是情感,都活躍而豐富了。創作圖畫書對孩子們來説並不是刻意追求之舉,當閲讀成為需要並養成習慣的時候,表達便水到渠成了。從圖畫書的內容來説,可以從對所閲讀圖畫書的續寫、仿寫到自創;從圖畫書的篇幅來看,可以從單頁的到幾頁的;從設計者的組合來看,可以採用夥伴合作、孩子與父母合作的方式既降低了難度,又培養了合作意識。雖然他們的圖畫書有時是那麼的幼稚,但卻是他們思想的體現,是想象和欣賞力的體現,也是動手實踐能力的體現,那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