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年味作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家鄉的年味作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鄉的年味作文

  家鄉的年味作文1

我始終覺得城裏不算過年,只有老家才是過年呢!每年,我就盼着寒假快點來到,最盼望的是父母放假前把我託人快遞迴老家的那幾天。那爽,只有和我一樣嘗過的小夥伴才可意會。

臘月二十八要打年糕了,爸爸還沒趕回家。爺爺、叔叔等男丁就要去村裏打年糕,我作為小男丁自然也是不能缺的一員。媽媽只能帶着妹妹一個勁地叮囑我,叮囑啥?早被打年糕的興奮代替了。

打年糕嘍。首先是摻米,所謂摻米就是把糯米和晚米按相應比例摻在一起。再是蒸米,用三個大灶,分別架上相應的三個木蒸桶,等到米的顏色變暗了,就在裏面放紅糖。等紅糖融進了米中,就向旁邊的人喊一聲:“鏟糕板”。最關鍵的一步就是打糕了。剛做好的糯米放進打糕槽裏,一個人用打糕杵用力打年糕,這時旁邊要有一個人配合着翻年糕。打一下,翻一下,就像鬧鐘裏的齒輪一樣有規律。

制糕了,該我們這些愣小子上手了。把打好的年糕放在一張長長的案板上,由兩個制糕的叔叔搓成長條,我們負責在漂亮的模具上抹油,抹完油的模具,用力按入年糕,做成花式年糕。我們起先還老實地按,後來十八般武藝全上了,捶,拍,打……不少半成品的年糕悄無聲息落入我們的肚子裏。制糕的叔叔總搖着頭,笑眯眯地來一句:“你們這羣小饞貓!”“吃飽了才有力氣抹油嘛!”不知哪個壞小子居然來了這麼個理由。逗得所有的叔叔伯伯一起哈哈大笑,我們更加是藉機再往嘴裏塞一口。

對於一個“標準吃貨”來説,吃分歲酒可真算是讓我大飽口福了。所謂“分歲酒”則是温州人對年夜飯的叫法。外婆家住在山上,坐落在青山的懷抱中。土雞、土鴨,土灶台,連燒火的燃料都是枯樹枝、落葉。原始的美味,讓人饞涎欲滴;龍蝦、螃蟹、蛤蜊、海帶炸蝦……温州海鮮,讓你舌頭都鮮沒了;炒麪、炒年糕、玉米餅,讓你吃到喉嚨口都不膩……家家桌上有魚或者芋,“年年有餘”的好兆頭,大概到處都一樣。

各位小夥伴,老家温州是可以放鞭炮的。這個一定讓你們無比羨慕。大年七年級早上要放“開門炮”。先放“百子炮”。再放三聲大炮,大炮要朝天放,保證聲聲放響,除舊迎新,蒸蒸日上。

趕上了好時代,鄉村年味年年新,微信紅包,鮮花迎春……老年味更濃,新年味更多。我愛你,鄉村的年。

  家鄉的年味作文2

春節期間,人們一般要走親戚,回老家,於是,我就跟爸爸老媽回了老家河南,先去爸爸老家三王莊,再去老媽老家洛陽。23號我們和其他幾個人加行李,滿滿當當地駕車去了。

經過一整天的顛簸,來到了河南新鄉三王莊。到家時已是深夜9點多了,一進卧室就看見了我的奶奶——我爸爸的老媽。她穿着棉襖,正在暖爐旁暖手,一見我來了就很激動地笑了笑,操着滿是河南味的方言示意我也暖暖手,一路上天很冷,我就坐下來了,她便問我長問我短,我都一一回答了,有些聽不懂的我便找馳哥幫忙。晚上,昌昌來了,他比我大一點,一見我便熱情地帶我出去放炮,老家的炮不想城裏的那樣好,小店的炮很單一,大一點的店也沒有什麼好看的花炮,都是響炮,可我玩的津津有味,因為這裏的人十分好客,雖然生活節奏慢,但卻很令很多人羨慕。第二天,我上午十一點起牀去走親戚,大半的人我那時是沒有什麼印象了,但每到一家都是笑臉,很温暖。有一次竟被強迫吃了兩次晚飯,使我一連一整天吃不下東西。26號還是27號,我去了洛陽。

到了洛陽,我見了姥姥——我老媽的老媽。她很慈祥,一見我們先是抱了抱弟弟小雨,可小雨竟然不認得了昔日如此關愛她的姥姥,好在我們的到來令姥姥很高興,晚上,二姨回來了,包括她的未婚夫,一家人其樂融融。第二天,我去了寶寶家,寶寶是我的表弟,我們小時候很喜歡在一起玩,他們家很招待我,我很感謝。除夕,我又回到了姥姥家,晚上看春節聯歡晚會、放炮,年都是這樣過的。第二天走親戚,雖沒有三王莊一樣裏的那麼近,可一天下來也忙得夠嗆,一堆作業都沒有做。倒是燴菜挺好吃的,那是由一些各種不同的菜和肉還有粉絲拌在一起煮,一做出來十里飄香,還有餃子,可讓我好好品嚐了一頓。

一回家,我就瘋了似的趕沒做完的作業。唉,春節就這麼過了。

  家鄉的年味作文3

現在的年,已經沒有當年的濃郁的味兒。

“從今天起,我國正式進入春運高峯,今年乘客數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3%……”廣播裏、電視上,都在傳播這樣的消息。年味開始醖釀起來。

會有親朋好友來我家拜年,熱鬧增添一點兒“年味”,但奇怪的是,來的人不少,送的禮不少,待的時間很短,説的話很少,好像禮到任務就完成,給人的感覺就像還個禮走個過場罷。

我們也會去親朋好友家串門,好多次我們剛坐下甚至還沒坐下,主人像是有很多事情要辦一樣的,我們茶杯還沒捧上就離去。

劉少棠在《本命年的回想》中寫過年的情景是人們從臘八開始就醖釀年味,炒瓜子磕花生串門聊天,熱鬧得不亦樂乎,儘管當時人們的物質生活還很貧乏。而現在,送禮幾乎成串門的唯一目的。

唯一比過去更有“年味”的就是大量購置年貨。人們刷着貴賓卡、會員卡,把一推車一推車的年貨搬回家。超市裏的人們洋溢着物質滿足後的笑容,卻因失去精神的依傍而顯得僵硬沒有感染力。

大年夜一直到年初五,酒店的座位早就被定完,大家去飯店吃所謂的年夜飯,看似“年味”很濃,但在情感還沒來得及充分溝通就該散,各回各家,依然冷冷清清,第二天又得跑幾家親戚,送禮呢。

“年味”發展至此基本算是到高潮,但它像一隻未熟透的蘋果,吃起來酸澀澀的。

還是以前小時候的過年過癮呢。雖沒有那麼多好吃的零食也沒有飯店裏的美味佳餚,但兄弟姐妹們一塊兒放兩元錢一包的小煙花能玩得痛痛快快,拿上個小電筒就可以去幽暗處探險,一副殘缺的撲克牌可以打到凌晨,一瓶可樂就讓我們心滿意足,一個小紅包就讓我們對新的一年憧憬無限……大人們圍坐在一起,像有講不完的話……那種心心相通毫無防備其樂融融的氛圍裏才有真正的“年味”。

現如今,很多過年時的儀式都開始簡化甚至省去,貼春聯、迎灶神、祭祖宗、喝臘八粥的習俗都少見,人們認為這些太形式化,那麼請問,實實在在的東西究竟在哪裏呢?

當外國為中國春運規模之大而感慨,連紐約帝國大廈都為中國年而亮起喜慶的紅燈時,他們是否知道,中國年的“年味“已經一年不如一年呢?

  家鄉的年味作文4

快過年了,姥爺、姥姥一直盼望着我們回老家過年。我打小在那裏度過無數個熱鬧傳統的春節,喜歡一大家子放煙花鞭炮,所以每逢春節都有好幾堆不同種類的炮竹等着我們回家。

今年天格外冷我縮在空調房裏怕出來。一直到大年三十前兩天,才被姥爺打來的電話風塵僕僕地催回老家。這兒幾條街的小孩兒全是我兒時的摯友,老老小小都認得。看見我們拉着一車子年貨禮品回來,眼裏都閃着羨慕的光直説姥爺、姥姥有福氣。我聽着有些愧疚。

台姥姥知道我們到了早已召集了全家準備好了春節的各項安排,成堆的炮竹也已堆在了大院子裏。我看到兩位老人臉上紅潤的光。晚上內屋、堂屋裏坐了兩大桌六婆婆仍不停在廚房裏忙着,姥爺、姥姥被兒女子孫位坐在中間,不説話也不動筷子只是用目光深情地在每一張宸熟稚嫩的臉上撫摸,傻傻地笑。吃晚飯,放鞭炮了,我怕外面風大,執意要在屋裏看,也只是呆呆的看着,老人眼中有些黯淡。晚上,我們被安排到條件最好的一間房裏,我嘴裏直喊冷。姥姥説:“有熱水袋還冷?”我隨口回了句:“哪有空調暖和?還沒電熱毯。”第二天,吃着姥爺買來的全家鄉最好的包子,姥爺勉強問:“你們要不明天回家?別凍着了。”説罷,轉身進了裏屋。我的心也被抽了一下。

晚上,我執意要到外面把剩下的幾堆炮竹放完。姥爺、姥姥先是一愣,繼而眼裏灑滿亮光,忙乎乎地一一打電話叫了幾家子一起來。煙花在低空中絢爛,鞭炮聲在耳旁畔迴盪,我在院中手舞足蹈,人人臉上洋溢着幸福的味道。姥姥又説:“放炮竹可以驅散晦氣,嚇跑邪鬼。”這話雖是往年姥姥同樣的叮囑,卻寄託了姥姥對子孫後代年年的囑託,並祝福和希望老人仍開心地説着,嘮嘮叨叨。依稀地,一個小女孩兒正摟着老人的脖頸,是兒時的光啊,那老人懷念的舊時光。老人沉醉在那時光裏。忽而,姥姥喃喃道:“前些年我害了大病差點就看不到你們了。”我驚愕在那裏,家鄉里沒有人告訴過我。“人啊!”老人又沉沉哀歎。我的心像被煙花末燙了一下。

兒時,與姥爺、姥姥在炮竹煙花中相守的時光,一生中能有多少啊?我決計要在家鄉多留幾天,好好把握在家鄉的時光,好好欣賞家鄉的.炮竹,好好珍惜來自家鄉的愛。

  家鄉的年味作文5

華燈初上,燈火通明。早春的花街上,人頭湧動。叫賣聲,砍價聲,歡笑聲在明朗的夜晚交織成了一部和諧的交響曲。大街上,麥田邊,華麗絢爛的煙火帶着人們美好的祝願飛上天空,在空中盡顯它那美麗的舞姿。今晚,人們將徹夜不眠,迎接那新年的第一聲鐘響。

家鄉的年味,永遠是最濃的;家鄉的年味,永遠是最親的;家鄉的年味,永遠是最讓人難用忘懷的。

踏上歸途

記得那是一個寒冷的早晨。天還未亮,我和父母就踏上了歸家的旅程。從東莞到我的老家大概有七百多公里的距離吧,我們大概需要十幾個小時才能到達。

經過了漫長的車程,我們終於在次日的14點到達了李家村。一回到村子,爺爺奶奶便開始忙活了起來:老家的氣温只有幾度,而我們只穿了幾件單薄的襯衫。於是奶奶便去拿衣服和暖爐給我們。爺爺拿出了一大卷火紅的爆竹,走到了門口。在噼裏啪啦的爆竹聲中,我們回到了老家。

去訪祖堂

第二天一早,爸爸便早早地叫醒了我,説是家中的男性都要去祖堂給老祖宗上柱香。我還從未去過祖堂呢,於是便興致勃勃地與爸爸去了。

走在村中那條唯一的水泥路上,我聽見前方的鞭炮聲接連不斷。走到祖堂,便發現這兒煙霧繚繞,地面上鋪滿了鞭炮碎屑。祖堂內,有許多村民絡繹不絕地去祭拜祖宗。要想讓祖宗保佑你一生平安,就得先磕三個頭,上三炷香,再磕三個頭。這是我們老家的傳統習俗。祖堂的裏牆上掛着一張捐款明細表。上面寫着全村村民捐款修祖堂的金額。我看到爸爸捐的款是全村最多的。爸爸看到我在看那張表,對我説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人不能忘本。”

吃年夜飯

每一家過年年夜飯總是一年之中最豐盛的,我的老家也不例外。但我的爸爸講究健康,所用今年的年夜飯不免多了幾盤綠色食品。在我的家鄉,豬腳和豬蹄膀是絕對必不可少的東西。餐桌上,眾人舉杯共慶新年,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平常文縐縐的人到了餐桌上自然也免不了幾分豪爽之情。

終要離別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我們終於要離開家鄉,回到東莞了。這次家鄉之旅雖然只有短短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但卻給了我許多深深的回憶。

我帶着這份回憶,開始了新一年的學習……

  家鄉的年味作文6

春節期間,人們一般要走親戚,回老家,於是,我就跟爸爸媽媽回了老家河南,先去爸爸老家三王莊,再去媽媽老家洛陽。23號我們和其他幾個人加行李,滿滿當當地駕車去了。

經過一整天的顛簸,來到了河南新鄉三王莊。到家時已是深夜9點多了,一進卧室就看見了我的奶奶——我爸爸的媽媽。她穿着棉襖,正在暖爐旁暖手,一見我來了就非常激動地笑了笑,操着滿是河南味的方言示意我也暖暖手,一路上天非常冷,我就坐下來了,她便問我長問我短,我都一一回答了,有些聽不懂的我便找馳哥幫忙。晚上,昌昌來了,他比我大一點,一見我便熱情地帶我出去放炮,老家的炮不想城裏的那樣好,小店的炮非常單一,大一點的店也沒有什麼好看的花炮,都是響炮,可我玩的津津有味,因為這裏的人十分好客,雖然生活節奏慢,但卻非常令非常多人羨慕。第二天,我上午十一點起牀去走親戚,大半的人我那時是沒有什麼印象了,但每到一家都是笑臉,非常温暖。有一次竟被強迫吃了兩次晚飯,使我一連一整天吃不下東西。26號還是27號,我去了洛陽。

到了洛陽,我見了婆婆——我媽媽的媽媽。她非常慈祥,一見我們先是抱了抱弟弟小雨,可小雨竟然不認得了昔日如此關愛她的婆婆,好在我們的到來令婆婆非常高興,晚上,二姨回來了,包括她的未婚夫,一家人其樂融融。第二天,我去了寶寶家,寶寶是我的表弟,我們小時候非常喜歡在一起玩,他們家非常招待我,我非常感謝。除夕,我又回到了婆婆家,晚上看春節聯歡晚會、放炮,年都是這樣過的。第二天走親戚,雖沒有三王莊一樣裏的那麼近,可一天下來也忙得夠嗆,一堆作業都沒有做。倒是燴菜挺好吃的,那是由一些各種不同的菜和肉還有粉絲拌在一起煮,一做出來十里飄香,還有餃子,可讓我好好品嚐了一頓。

一回家,我就瘋了似的趕沒做完的作業。唉,春節就這麼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