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家鄉的風俗作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鄉的風俗作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薦】家鄉的風俗作文

家鄉的風俗作文1

我的家鄉在河北蠡(li)縣,地處華北平原中部。這裏沒有什麼好的景緻,只有挺拔的白楊懷抱着小小的村莊。但是,這裏的地是親的,因為我的童年就是在這裏度過;這裏的人是親的,因為這裏有我的爺爺、奶奶、大叔、大嬸、表哥、表姐們……雖然我的家鄉並不美,但是我愛我的家鄉。

近年來,隨着改革開放,家鄉的人們也富起來了。家家户户有了彩電、冰箱、摩托車,有的還蓋起了二層樓,生活簡直是芝麻花開節節高。 然而,伴隨着這大好形勢,出現了許多讓人驚訝、不解的事。

去年寒假,我們一家回老家過年,剛到家住下,就趕上一位70多歲的老太太病逝了。她的兒女們為她操辦喪事,可真夠忙乎的。出殯那天好不氣派,光送葬隊伍就拉了500多米長。隊伍前面的吹鼓手們,個個搖頭晃腦吹奏着哀樂,“入情入景”,可起勁了!接着是八個壯漢抬着一個刻着花紋的木棺材。棺後面是頭戴白帽、身穿白衣、腰繫麻繩——披麻戴孝的孝子們,他們舉着靈牌。撒着紙錢,還一步三磕頭,那哭聲、哀樂聲、炮聲匯合在一起,幾裏外都聽得到。

着,又一羣人過來,又一件“新鮮”映入眼簾。只見幾個着用彩紙糊起來的“童男童女”、“金山銀山”、“肥豬肥牛肥羊”,還有現代化的“彩電”、“冰箱”。聽媽媽説。這些是供死者在陰間用的,都要在墳頭燒掉。我感到納悶:死人還用得着這個?

送葬的隊伍走過去了。這儀式還沒有完。晚上,又擺了二十桌酒席,請來弔孝的人享用。這樣一連鬧了三天三夜。

那天我問媽媽:“那老人活着的時候怎佯呢?”媽媽告訴我,老人家在世上時可受了許多罪,她辛辛苦苦把兒女養大,她的兒女卻都不孝順她,她一個人獨住一處無人照顧。我聽了更不理解:這麼一次葬禮,少説也得花幾千元.怎麼這麼揮霍?與其這樣,不如在老人生前好好侍候。 更令人不解的是,現在農村紅白喜事家家都這樣辦,有時還互相攀比,看誰家最闊氣。難道大家富了,錢就可以大肆揮霍嗎?

帶着這個疑問,我回到了家。不久就聽説縣裏已成立了“風俗改革委員會”。是啊,家鄉這個風俗是應該改一改了。我多麼望家鄉人民都能夠富裕不忘“勤儉節約”呀!這樣,我將更愛我的家鄉,更愛家鄉的人們。

家鄉的風俗作文2

最近總聽奶奶遺憾地説:“我的老朋友下個禮拜就要過火了,可惜我去不了。”過火?那是什麼?於是,我就帶着問題一臉懵地問奶奶:“啊?他們家以前着過火嗎?”奶奶聽了我這問題,捂着肚子笑起來:“哈哈哈,不懂了吧。不過沒關係,我來給你講講。”

“過火也就是搬家的意思,是我們老家湖南衡陽特殊的一個習俗。搬家那天,要在舊房子裏生一爐子火,然後和其它傢俱一起搬到新家。”

聽奶奶這麼説,我忽然也有點印象了。對了,我們家好像經歷過這個習俗。奶奶點點頭,説是我七歲的時候。哦!我一拍大腿,想起來了。

按老規矩,要先按照黃曆,選一個黃道吉日。爸爸可是好好挑選了一番,俗話説得好“良辰安宅,吉日遷居”。搬家的日子選得好,也就能討個好彩頭。

搬家前一天,我們一家人又把新家打掃了一遍。只有房子乾淨了,才能將東西搬進來,而且必須一塵不染,不能有任何一點污穢。

接着才輪到“過火”這個重量級嘉賓登場。早上5點,公雞剛打鳴,我們就要起牀了。全家人一起在火盆裏燒一團火,火焰不時跳動着,橙色火心藍色的邊。像個精靈,在為我們家的喬遷舞蹈。燒到旺的時候,火星子一個接一個地蹦出來。這個時候,就要把火盆和舊家裏的東西搬到新家了。爸爸端着火盆走在前,我扛着兩根甘蔗跟在後。甘蔗,在我們家鄉寓意着節節高。我們一起坐上搬家車去往新房子那裏。中途火盆裏的火絕不能熄滅,這可是最禁忌的了。爸爸把看火盆的重任交給了我,我第一次幹這樣的事,自然又興奮又緊張。我需要定時往火盆裏添錢紙。煙的味道很嗆,薰得想咳嗽。

車就這麼轟隆轟隆地開了過去。路比較陡,車裏顛簸得厲害。火苗一上一下的,弄得我心神不寧,生怕它滅了。我雙手合十,默默祈禱:拜託拜託,一定要越燒越旺啊!可能真是顯靈了,火勢喜人。一到新家,熱情的新鄰居們已提前作好了準備,迎接你是噼哩啪啦的鞭炮聲,濃烈的煙味還有鄰居們的笑臉。鞭炮放完了,我們把火放入正堂,然後依次對着火恭恭敬敬做幾個揖,這火就算過完了。

最後,我們請親戚朋友還有鄰居們都來吃喬遷宴。搬家的所有流程就熱熱鬧鬧地完成了。

這就是“過火”,一個我們家鄉湖南衡陽獨特的習俗,一道中華民族地方特色文化的美麗風景線。

家鄉的風俗作文3

“搶饅頭”是小時候最期盼的喜事,給我的童年增添了許多色彩

我們這裏的風俗,每當一户人家造好新房,總要選個黃道吉日,大清早扔饅頭來慶祝一番。其實,扔的東西除了饅頭,還有糖果、水果,甚至會有籃球,這有多麼大的吸引力啊!

一日村裏有人開始造房子,我們就不斷打聽他們哪天扔饅頭。房子越造越高,我們期待的心也越來越着急。終於盼到扔饅頭的前一天,我們會再三請求父母一定要早早叫醒我們,並且,相互轉告,千萬不能落下一個人。其實,一整晚我都會興奮得睡不着,無數次地起來打探情況,一聽到鞭炮聲,就一骨碌起來跑出門去。

有一次,天剛矇矇亮,我就心急火燎地趕到那户人家,只見院子裏亮着燈,還空無一人。我暗自慶幸來得早,可以佔據最佳位置,左挑右選,最後站定在院子正中間。這時,小夥伴們也陸續趕來,並且個個都有準備,有的穿着大口袋的衣服,有的端着個大淘籮,有的乾脆在腰間繫上一個小竹兜,準備滿載而歸。

“砰砰砰……”鞭炮聲一陣接一陣,院子裏頓時沸騰起來,“搶饅頭”正式開始了。拖着麻袋的主人們出現在二樓,我們的目光一下子都聚集到他們身上,不斷喊着:“往這裏扔!往這裏扔!”我屏住呼吸,目不轉睛地盯着男主人,他當家做主,肯定扔得最多。只見他從麻袋裏抓出一把,隨手一扔,我趕緊順着饅頭落下的方向迎上去。“哎喲!”我被蜂擁而上的人羣推到在地。“我的饅頭!我的饅頭!”我心急如焚,拼命掙扎爬起來。突然發現,地上的“漏網之魚”還真不少,兩個果凍,一包餅乾、一個饅頭。我一手一把,趕緊放進大口袋。再看看我的那些夥伴:有的端着大淘籮,跟着從天而降的饅頭滿院子跑:有的揮舞雙手,準備一手接住一個;有的一手捂着滿滿的口袋,一手和別人搶奪着。我個兒小,就只把目標鎖定在地上,彎着腰,地毯式地搜索,這裏撿幾顆糖,那裏撿幾包餅,收穫也頗多。

忽然,一個籃球從天而降,隨即又彈開。我驚喜地撲上前去,就在我前胸碰到籃球的一剎那,一雙大手也按在了上面。我下意識地一把抱住球,死死不放,猛一抬頭,那整整比我高兩個頭的大人正瞪着我。我大呼:“你袋子裏的饅頭倒出來了!”他一回神,我一把搶過球,溜人人羣中,繼續加入“戰鬥”。

天色慢慢亮起來了,搶饅頭的人也漸漸散去。我們一邊啃着搶來的饅頭,一邊比着收穫的東西,興高采烈地回家了,心裏又開始盼望着下一次的“激戰”。

家鄉的風俗作文4

我的家鄉在甘肅省金昌市,甘肅很大,歷史中絲綢之路的大段就被包含在狹長的甘肅版圖中。金昌被譽為“祖國的鎳都”,外婆就是當年從上海來到這裏的建設者,讓我很是驕傲。

這裏和上海的距離真的很遠,所以我來這裏的機會一般只能是春節,而正是這個特定時期,讓我見識到了更多的家鄉風俗,舞社火是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個了。

那年大年七年級,一大家子幾輛車,一大早就向着“九棵樹”進發,那是甘蒙交界的地方,屬巴丹吉林沙漠邊緣處。一路上真是奇景無數啊,茫茫戈壁灘上有着比“美國50號”公路更為孤獨的公路,能見到火星一般的地貌,難怪國家在這裏建了火星模擬基地呢。隨着沙丘的出現,隨着跨過一段蜿蜒的高地後,視線一下子被打開了幾十公里的感覺,碧藍的天空下,左側是一望無際的金燦燦的沙漠,前方的天際處是一片白色的鹽湖,大家都不由得歎出聲來“哇,太美了!”坐在旁邊的表妹更是激動地喊着“舞社火、舞社火……”視線收近,果然伴着鑼鼓喧天的聲響路上一隊“花紅柳綠”的社火隊伍正向我們走來。

急忙叫停車子後,我和妹妹瘋了似地跑向了社火那裏,只見一條金龍被舞動得騰雲駕霧一般引領着隊伍,真是佩服這些舞龍的叔叔啊,感覺這龍有着呼風喚雨的威猛。緊隨其後的是一對獅子,撲閃着銅鈴大的眼睛,上躥下跳地追逐着一顆舞動的“珠子”,很是調皮……我大聲喊着問爺爺“爺爺,怎麼會在這裏遇到舞社火呢?”爺爺説:“孩子,正月裏鬧社火是我們這裏的風俗啊!周邊的農户通過舞社火慶賀着節日的快樂、慶賀着一年的收成,祈願着來年的美好!”“原來這樣啊,太棒了!”浩蕩的隊伍裏我看到了好多書裏的人物哦,手持青龍偃月刀的關公,美髯怒目,威風凌凌;仙氣飄飄的嫦娥姐姐;《西遊記》裏去西天取經的師徒四人;會捉鬼的鐘馗;《紅樓夢》裏的寶玉、黛玉……真是應有盡有啊!我對爺爺繼續喊叫“這是祖輩傳承下來的cosplay嗎?哈哈哈……”爺爺笑笑説:“也可以這麼理解啊,只是,舞社火的內涵比你們的扮演要高級的多!”

回來的路上,繼續望着窗外的“星球”美景,回味着絢爛壯觀的場面,家鄉的這個風俗活動真是徹底地印在了腦海裏。想起爺爺的那句話——也許,舞社火的內涵是人們對過去的感恩和對未來的祈願吧!生活不就應該如此嗎?

家鄉的風俗作文5

俗話説:“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國是一個多民族且領土遼闊的國家,這就使得每個民族,每個地區在長期的發展中漸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我的家鄉是文昌。但是即使都在文昌,各個村、鎮的之間的風俗還是稍稍存在一些區別。我要説的便是我所在的村裏的風俗。

送燈

送燈是文昌傳統民俗活動,在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舉行。今年村裏的送燈活動我也參加了,當天的晚上,人們將提前準備好的一盞盞花燈拿了出來,這些花燈分有大花燈和小花燈。這些美輪美奐的花燈的製作可有講究了,尤其是大花燈,它的正面印有“招財進寶”“連生貴子”等象徵吉利的詞或思古幽情的人物景畫,然後燈的周身還會貼上有72個大小紅“喜”字和36個“春”字剪紙。待時辰一到,就由一個“燈頭”領隊,從他家出發,村民們依序排成長隊,大人提大花燈,小朋友提小花燈,敲鑼打鼓,燃放炮竹挨家挨户地沿村遊行。在送燈遊行的過程中,每進入一户人家中還會進行送燈活動最出彩的部分——盅盤舞。盅盤舞的表演者分生、旦、丑三個角色,一般為十歲左右的孩童扮演。他們或手持瓷盤瓷盅相互撞擊或手搖彩扇,在“八音”(由嗩吶、秦琴、吊胡、喉管、竹簫、鼓、鑼、鈸八件樂器演奏而得名)的伴奏下,三人翩翩起舞,同時伴着節奏或唱或念。在送燈隊伍繞過整個村子一週後,他們最終目的地是村子的公廟。來到公廟,人們會先將花燈掛好,然後接着開始輪流到廟內舉行祭祖儀式,最後送燈活動才圓滿結束。

公期

公期”也是海南文昌的另一種非常出名的地方文化習俗。“公期”本意人們是供奉、拜祭的神靈及祖先的生日。文昌多數地方的“公期”大多都集中在了正月,這個時候正是農閒季節,所以“吃公期”也成為一種村裏集體接待親戚好友的活動。

記得往年我們家到了“公期”那天,一家人早早就起來了忙着殺雞擇菜了,待飯菜準備就緒,我們會從中挑出一隻個頭大一些的公雞,和一盤上好的豬肉,一盤醃好的鹹魚以及酒水、茶水擺放到案子上,再由家裏的老人給先祖上香祭拜。所有的儀式弄完,我家的親戚朋友也都陸陸續續地到來了,在請客人就坐完畢後,我們一家人就將早已準備好的飯菜端上來同客人一起享用。主客在席間觥籌交錯、親密交談着一年中各種開心有趣的事情,這無形之中又加深了親戚之間的深情厚誼

這就是我的家鄉的風俗,雖然有自己的獨特之處,但都屬於海南文昌。我深切地希望這些傳承於我們先人的風俗可以一直流傳至未來。

家鄉的風俗作文6

金黃的外皮,包裹着噴香的餡,這就是家鄉的餡餅。一口咬下去,酥脆、鹹香味兒霎時蔓延至我的每一個味蕾,好吃極了。

我的老家在上海南匯,塌餅是家鄉人的必備品,無論男女老少,都愛它。做塌餅的阿婆常常站在店門口,咧着嘴,憨憨地笑着,吆喝着:“塌餅,剛出鍋的塌餅……”下班的年輕人總會停在街頭的塌餅店前,買個塌餅壓餓。但他們往往只買一個,因為一個塌餅就已足夠。老人們也常常會在買來後分一半給老伴吃,另一半則自己慢慢品味,那神情彷彿在享受世間最珍貴的美味。孩子們則是一放學就吵着鬧着要大人給自己買來吃,手捧着一個熱乎乎的塌餅,咬一口,那帶着素菜味兒的清香,便彌散在了孩子的歡笑聲與媽媽慈愛的笑容裏……

我一回到鄉下,便會纏着外婆,讓她親手給我做塌餅吃。每次開始做,她總要先去洗手,再將需要用的工具仔仔細細地清洗乾淨。她從來不會因為任何事而省略每一個細節。至今依然清晰地記得外婆將反覆揉捏成的又光滑又柔軟的麪糰擀成薄薄的麪皮兒,放置在木板中央,然後再利落地將拌好的餡放在上面,用勺子壓實,每一步都是那麼細緻。每每此時,我都歡呼雀躍着圍在灶台前,圍在外婆的身邊,圍在氤氲的蒸氣裏,圍在瀰漫的香味中。至今那垂涎欲滴的感覺仍回味在我的記憶中……

當然,看着外婆嫻熟的動作,我自然也是安靜不下來的。我總是會拽着她的衣角,望着她,央求道:“外婆,外婆,你讓我試試好不好?我保證不搗亂。”外婆對於做塌餅可是分外認真,從不讓他人幫忙,因為不放心——但她仍然會答應我的要求,在一旁慈愛地笑着指導我。

外婆做塌餅的手藝可是一絕,鄉里人都誇讚她做得好吃。每次外婆做塌餅,都會做很多,一部分留給我,還有一部分給鄰里。我總能把塌餅都吃完,從來不會浪費。聽外婆説,小時候每當我哭,外婆便給我塌餅啃,我便不再哭鬧,家裏人都説我是塌餅的忠實粉絲。

當然,我們也經常送給鄰里自家做的美食。可是,我卻從來沒有見過他們道謝,彷彿這是理所當然的。我問外婆為什麼大家如此奇怪,她卻只是一笑,回了句“正常,正常。”細細想來,道理實在很淺顯:這就是家鄉人啊,熱情,爽朗,卻也憨厚,樸實;這種禮尚往來,不是客套,而是一種習慣。

我愛家鄉的塌餅,我愛家鄉的生活,我愛家鄉的風土人情。

家鄉的風俗作文7

“十五的湯圓圓又甜嘿——十五的人兒樂開花喲——十五的獅舞唱又跳嘿——十五的燈會人山海喲——”

傍晚,在大地被照得金光燦爛時,老街上的小店紛紛張燈結綵,緊鑼密鼓地為元宵節的到來作最後的準備,該擺的擺好,該掛的掛好,迎着喧雜聲、歡笑聲,走進老街,撲面而來的是久違的馬橋味道。

你瞧,老街各店鋪內井然有序地掛着盞盞燈籠,形色各異,紙糊的、布藝的、玻璃的,赤紅的、金橙的、墨綠的,兔子燈、荷花燈、宮廷燈,應有盡有;往前走幾步,湯圓店的濃煙便會熱情迎接你,混着湯圓的香甜、店內的喧嚷聲一起飄在街上,升騰上天;一時間,人潮漸漸湧動起來了……

這時,不遠處傳來“嘿—吼—嘿—吼”的歡呼聲,在人羣的掩映下,隱約看見像是一班人馬正在舞獅哩!各種鮮豔的顏色快速交織着,我也看不分明,但它就像一塊磁鐵吸引我過去。走近了,只見圍着欣賞的人羣裏一層外一層,便只能踮起腳、伸長了脖子,抬着頭不斷地張望着,看清了——是家鄉的特色“手獅舞”。

仔細觀察那隊人馬,表演隊員們腳下踩着一致的步伐,兩腿有力地踢抬,身體隨動作前後扭轉,極為輕盈;雙手緊握舞棍,用力甩動着獅身,將獅身上的布墜甩得搖搖作擺,珠寶裝飾物叮咚作響。據我所知,這些獅舞的表演風格可分為文獅、武獅和看獅三種,今天出演的是文獅,這類表演動作緩慢穩健,幅度較小,自然靈活,毛髮顫抖飄拂,活脱的姿態像是在為觀眾祝福、與人們嬉戲。“文獅”頂適合行街表演,而“武獅”就有所不同了,它動作幅度大,速度快,有氣勢,以翻、騰、跌、滾撲動作為主,適宜廣場表演。“看獅”又稱太獅,表演時獅身內燃燭光,夜裏表演時小獅圍着大獅魚貫穿梭,雲飄獅躍,人隨燈轉,遨遊嬉戲。

近處,手獅舞悄無聲息地到了尾聲,卻帶動起了整個老街,整個馬橋的元宵節奏;遠處,各個小鋪都擠滿了人,湯圓店更是排起了一條長龍。猜燈謎、掛燈籠、吃湯圓、看獅舞,説是忙碌,可也不乏內心的喜悦。正是有了這些一代代人傳承下來的風俗文化,才讓人們把節日過得開心、充實,讓節日變得更有意義了。所以,我們現代人更應該接好這個文化傳承的擔子,在保護文化的同時爭取發揚與支持文化的發展,留住傳統文化的美好光景。

“十五的湯圓圓又甜嘿——十五的人兒樂開花喲——十五的獅舞唱又跳嘿——十五的燈會人山海喲——”

元宵夜的燈籠亮起來了,元宵節的氣温升騰起來了,連塵土都是別樣的味道,一切都是家鄉的味道……

家鄉的風俗作文8

正月七年級迎喜神。在我的老家甘肅,七年級迎喜神可是件頭等大事。

老家七年級迎的喜神,據老人們説,是商朝的紂王。生前他雖然昏庸無度,卻最是知道人們想要什麼,在他死後,被姜子牙封為喜神。

七年級一早,天光乍亮我就起了牀,往外一看,天上紛紛揚揚地下着大雪。在等媽媽喊我出去時,我忍不住在屋裏轉來轉去,想象着迎喜神的熱鬧場景。感覺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媽媽才喊我出去。一出門,雪不知何時停了,一片素白遮住了屋頂,掩住了地面。兩盞大紅燈籠掛在門前,下有一副春聯,黑墨紅紙白雪,牆上還掛着幾串辣椒和玉米,相稱出一幅温馨而熱鬧的畫面。正當我在為這幅景象着迷時,一隻穿紅帶紫的驢子闖了進來,卻並不顯突兀。它兩耳邊各扎一朵大紅的布花,襯着繡了金線的綠布葉子。身上還披着一張開着大朵鮮花的毯子。為這幅寧靜的畫面自顧自的添了濃墨重彩而又充滿生機的一筆。

在路上,媽媽解釋説:“迎喜神,就是沾喜氣,期盼當年能夠五穀豐登、人畜興旺,所以,毛驢也要去迎喜神過年啊。”到了迎喜神的地方,人們都端着盤子,由村裏德高望重的老人,從盤子裏拿出貢品,堆三個土堆,代表的是“天”,“地”,“人”。在三個土堆上各插三支香,磕完頭,大家就各自散開了。

村民們雖被寒風吹的臉頰通紅,卻熱鬧非凡:小孩子們奔跑着,追逐着,歡笑着;青年人們聚在一起,神采奕奕;婦女邊跺腳搓手取暖,邊互相談論着今年的收成,街坊鄰里的消息;老人們點上一袋煙,拍拍自家的家畜。有的人還提了鴿籠來溜。

幾個半大的孩子蹲在地上,為首的小心翼翼地伸出一根香,用香上的火點燃鞭炮的引線之後拔腿跑開,又迅速湊在一起,捂着耳朵抱住頭興奮的注視着鞭炮炸開。我在媽媽的慫恿下拿了一串鞭炮。我一邊在心中反覆回想點燃鞭炮的過程,一邊顫顫巍巍地伸出手來點鞭炮,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身後突然傳來了一陣地動山搖的爆炸聲。回頭一看,幾個青年人又伸出手去點一個大炮仗。我急忙蹲了下來,捂着耳朵躍躍欲試地向前看去,又是一陣驚天動地的爆炸聲,幾隻飛禽從樹叢中飛了起來,孩子們拍着手歡呼起來。

看着此情此景,我想,迎喜神,不僅是求個閤家平安,來年風調雨順;也是為了乘此機會,好好的説幾句話吧。迎的,應該是人心的距離吧。

鞭炮又炸了開來,天上下起了雪,化作了幸福融化在鄉親的心中。

家鄉的風俗作文9

春節作為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至今已有數千年曆史。雖然,在這一天中國人都是過年,但因各個地方的習俗不同,這過年的過法也各有不同。

在文昌,年味會早早就瀰漫開來了。每一年的臘月二十四這一天,人們就已經開始家庭大掃除,家裏的男女老少齊動手,把屋子的上上下下全都打掃乾淨,還把各種器具、被褥窗簾都重新清洗一遍。而城裏的街道也早就被喜慶的大紅燈籠和漂亮的霓虹燈點綴得異常温馨。

文昌的家家户户都有在臘月製做年糕的習慣。每每還未到大年,勤勞的文昌人已製作好了糖貢(最重要的年糕),這象徵着美好的日子會年年高的意思。這種可以令人大快朵頤的美食,可是地道的文昌人拜年互贈的佳品。

接着就到了大年三十,這天每户人家會十分忙碌。大家早早地起牀,第一件事就是將柚子、桔子、糖和餅乾用托盤裝好擺上案子,用文昌的老話講這叫“擺年”。之後一家人就又開始殺雞做菜為祭祖和團圓飯做準備。文昌人家的春節肯定是少不了美味的文昌雞,哪怕是平日裏再拮据的人家,在這一天案桌上都會有文昌雞的身影。聰明的文昌人很會物盡其用,他們發現煮文昌雞的雞湯也是有很大作用的,用其煮制的文昌雞飯和製作的醬料食用起來,又是另一番令人讚不絕口的美味。除夕吃完團圓飯後,人們便開始忙活着貼對聯、貼幅字,放一串鞭炮,這個過程謂之“送窮”。而其實前面説到用柚子、桔子“擺年”也是有深刻寓意的,因為海南話中的“柚”和“桔”與“又吉”諧音,表示新年又獲大吉大利。還有文昌人祭祖的時候,在桌上除了陳列文昌雞等食物外,還會擺上三盅茶五盅酒,俗稱“三茶五酒”。這裏面也包含着“三茶”敬“天、地、人”,“五酒”求“福、祿、壽、財、丁”五福之意。

除夕過完後就到了年七年級,在這天早晨,晚輩們須早早起牀洗漱,然後穿上新衣給長輩們拜年,長輩在按序給晚輩發“壓歲錢”,希望子孫們在新的一年裏平平安安。接着,長輩就把事先煮好染紅的雞蛋順着晚輩的頭部向下推滾到腳部,嘴裏還念着“從頭紅到腳”的吉利話,之後晚輩會誠心接過,再把那紅雞蛋“脱殼”吃完。

看了我這介紹,是不是覺得有趣又心動呢?那就等來年春節快來體驗體驗吧,保準你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家鄉的風俗作文10

我的老家在廣東肇慶,那裏的過年是非常隆重和有氣氛的,只是現在不可以放鞭炮了,現在的人也不包角仔和裹蒸粽了,這些東西滿街都有得賣,這個真是完全沒有了過年的氣氛.

首先,快過年了,還離春節一個月呢,家家就開始了辦年貨,全家人都買新衣服,買糖果、桔仔、水仙頭等,還有買好麪粉、花生、綠豆等.最好玩的就是家家都包角仔和包裹蒸粽(這個是肇慶特產),提前預約人手,一般都有十幾個人一起包.就講我吧,一個月都排滿了期,白天和晚上都約好了去哪家哪家包,我也好樂意去,因為有得吃嘛,自己親手包的,做個記號,一會就可以找回自己的作品吃,因為一班人在包,屋主就會一邊在油窩裏炸,哈~~.試食嘛.裹蒸粽就要放在自己用磚頭在路邊搞起一個大灶,用一個或二個大窩或大水缸煮裹蒸粽,要煮12個小時才行,不能斷火,好多人都要守到天亮呢.在以後的日子裏每隔一星期就要回煮一次,不然就會發莓.

街上的行人多起來了,熱鬧起來了,特別是陰曆二、五、八是墟日,那種景象真是讓人開心,街上的彩燈、彩花、燈籠、紅旗全都掛出來,小孩子開始叫爸媽買好鞭炮煙花等着過年,有些小孩子已等不及,晚上出來放鞭炮煙花啦……..

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吃團年飯,吃完飯後就把長鞭炮掛起來,一到零點,家家户户都準時放長鞭炮,代表開始過年,那時候的夜晚真的象打仗一樣,”闢辟啪啪”聲,感覺整個城市都震耳欲聾.過年日子是不準掃地和不準説不吉利的話,大人也不準罵小孩子,這個要到開了年才行,開年每家都不同,日子可以在年八年級、四、六都行.放完長鞭炮家家户户都出去走大運,就是圍着城裏走一圈子,不準走回頭路,呵呵…..那時候的人多得不得了,鞭炮煙花滿街都是,還有一些人就拿鞭炮煙花你扔我,我扔你,全都笑哈哈的,好開心.走完大運就回家或者跟朋友去玩,小孩子更是放鞭炮煙花一直到天亮,大多數人都不會睡覺的.大年七年級早上,家裏就要煮粉絲和湯圓吃,吃完就去街上玩,到公園玩,八年級以後都是到親戚朋友家拜年,小孩子看到大人就要利是,那邊收到利是那邊就跑去買鞭炮煙花玩.

在過年一個月裏,每天都有鞭炮聲,開心的景象到處可見,天天都還在過年一樣,讓我想起都回味無窮,那時的好玩和開心,現在已感受不到了,今年北京已開始限期開放放鞭炮煙花了,不知什麼時候全中國都可以放呢?我想為了挽回往日的中國過年氣氛,可以放鞭炮煙花的日子不長啦

家鄉的風俗作文11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這句話不假,我們家鄉的許多習俗就和別的地方不一樣,現在,我就來介紹家鄉的葬禮吧!

葬禮就是家裏的親人去世了都要做的事,我們家鄉的葬禮是非常複雜的`,不像大城市只要人一去世就送到了火葬場去了。我們這裏有人死了,要先給去世的人穿上壽衣,把遺體放在棺材裏,放在靈堂的中央,前面擺上逝者的畫像,供人們弔唁。家中有老人去世了,遠方的兒女不管遠近,就算在天涯海角,也要在這時候趕回來見親人的最後一面。

親人去世後,家裏就要鑼鼓班子來,鑼鼓敲起來,悲哀的嗩吶吹起來,周圍的鄉親鄰里,遠處的親戚只要得到消息,都會趕來吊念,幫助安排喪事活動。逝者的晚輩都頭戴身披長長的孝布,在棺材前的一個火盆裏跪着燒紙錢,他們心情悲傷哭泣着,叫着那位去世的親人的名字。到了傍晚七點多,鼓鑼聲就不會停了,會一直響到天亮,還有人悲傷地唱着歌謠,這被我們這的人稱為鬧夜,就是有兩個唱夜歌的人,一人提着鑼,一個人挎着鼓,圍着逝者的靈柩慢慢地轉圈,踏着緩慢的節奏,用悲傷的聲調現場自編的夜歌,內容大多是歷史故事,更多述説逝者生前的功德,讓現場的聽眾都心情都很沉痛。深夜一二點時,就會開棺見親人最後一面,這是最悲傷的時候,所有的人都要去逝者告別,有的親人甚至會爬在棺材上大哭,因為這是永別。

到了第二天,我們這裏就會把棺材抬上山入土為安,時間有早有晚,上山和下葬的時間,必須按照道士事先算好的吉時才行,不像縣城天還沒亮就把人送上了山,這應該就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俗”吧!

送葬時,有一列長長的隊伍,前面有親戚晚輩舉着花圈,後面就是抬棺材的和鑼鼓班子。一聲嗩吶打破了寂靜,鑼鼓響起來,震耳的鞭炮聲不絕於耳,後面還有撒紙錢的跟着。棺材抬上了山,那裏有早已挖好的井,在道士的指揮下就把逝者安葬在這裏了。

埋墳的第一天傍晚時,逝者的親人要到墳上去“燒包”,就是拿着一條用稻草編成的一個大辮子一樣的東西,去給亡者燒掉,前三天每天晚燒一個,傳説是為亡者死後怕冷就晚上一晚上燒一個,給亡者作伴,到了第三天就要建墳了,墳建好之後,這喪事才算完畢。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葬禮,你説是不是很有意思?

家鄉的風俗作文12

去年的除夕,是我最難忘的一天。遠在外地、多年未回家的爸爸媽媽回家過年了,我們全家最終團聚了。此時此刻,全家人圍坐在一桌吃着香噴噴的年夜飯。“爸,這幾年,你辛苦了!”我爸爸舉起酒杯對爺爺説:“感激你對孩子們的照應,來,我敬你老一杯。”奶奶一個勁地給我們姐妹倆夾菜,全家人吃呀,喝啊,一個個笑容滿面。我和妹妹更是歡樂無比,因為在農村,我們小孩子平時根本上不了飯桌,今日卻能夠像大人一樣圍着桌吃,盡情品嚐着豐盛的美味菜餚。

吃過飯,大人們收拾飯桌,我們小孩子耍耍鬧鬧,等着爸爸媽媽給那盼望已久的壓歲錢。不一會兒,爸爸媽媽喜氣洋洋地將包好的大紅包交給我和妹妹,妹妹拿着後樂得手舞足蹈。我鄭重地打開一看,裏面有10元錢和一張小小的卡片,卡片上寫着:“祝萱萱新年歡樂,學習提高!”我頓時樂壞了,雖然爸爸媽媽給我的壓歲錢並不多,但卻表示了他們的一番心意,那張小小的卡片,飽含了爸爸媽媽對我的無盡的愛。當時,我激動得差點流出眼淚來。

“噓……啪……”四處響起了煙花聲,我跑出門一看,一朵朵煙花陸續上升,半空中猶如佈滿了五彩的繁星,頓時,整個世界便變得奼紫嫣紅。一束束各色的火花如彗星墜向大地,使黑夜變成了白天。我的爸爸也拿出煙花,只見他點燃煙花上的導火線,一瞬間,只聽見“嗵”的一聲,一束煙花便升上天空。我抬頭仰望,只見空中如彩星閃爍,美麗無比。在此起彼伏的煙花聲中,爺爺奶奶樂呵呵地説:“此刻的時代真美啊!”許久,響聲漸漸消失,整個世界逐漸恢復了寧靜。這時,不知是誰喊了一聲“繼續放煙花呀,別讓除夕夜缺少熱鬧呀!”“嗵……噓……啪……”一聲緊之後一聲又熱鬧起來了。直到半夜,那熱鬧的場面才漸漸消停了,人們慢慢地進入了夢鄉,但還有許多地方洋溢着笑聲。今日,一想起當時那壯觀的情景,我還想停在那一刻,停在那充滿歡樂祥和的世界裏。

這個除夕,是我最難忘的除夕。因為它熱鬧,因為它充滿歡樂,更因為它讓我享受着爸爸媽媽在家時的温暖、幸福。這個除夕,我完全沉浸在爸爸媽媽對我的祝福和關愛中。

家鄉的風俗作文13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我的家鄉是美麗的融城,那兒至今還流傳着許多獨特的元宵習俗。

每到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媽媽總會煮起一鍋湯圓。白白胖胖的小湯圓,懶洋洋地躺在碗裏,撈上一個,放入嘴中,留下的只有滿口香甜。

吃完湯圓,我心心念唸的便是看花燈、猜燈謎了。爸爸帶着我們來到廣場,放眼望去,千姿百態的花燈相互照映。忽然,廣場上的一個巨大的寶葫蘆吸引了我的注意。寶葫蘆花燈由紅黃藍三種顏色組成,旁邊還靠着一個財神爺。“葫蘆”與“福祿”音同,又是富貴的象徵,代表長壽吉祥,還有財神爺相助。人們為了討個好彩頭,紛紛上前與它們合影。

看了花燈,免不了要猜燈謎。我看準一個小燈籠,疾步上前,伸手拿下燈謎,打開紙條,只見上面寫着“狀如蘑菇一珍寶,當年白蛇將它盜,其實是味好藥草,滋補健身價值高(打一植物)”。剛看到謎面,我百思不得其解,始終找不到突破口。就在我幾乎想要放棄的時候,一株植物浮現在我的腦海,“靈芝!”我脱口而出,隨即一蹦三尺高,可不就是靈芝嗎!”狀如出蘑”“白蛇將它盜”,一聯想,不是靈芝還能是什麼!我懊悔自己想得太慢,卻又喜滋滋地拿着謎條去領獎了。

好不容易猜出燈謎,一陣喧鬧聲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抬頭望去,許多人圍在那邊,時不時傳來歡呼聲,排在外圍的人們踮起腳尖,迫切地想看到前面的景象。是什麼這麼引人注目?好奇心驅使着我,想一探究竟。會不會是……想到這,我也顧不得什麼了,抱着獎品就朝人羣跑去。

一陣推擠過後,我憑藉着孩子的優勢擠到了人羣中間,透過大人間的縫隙,我證實了自己的猜想——那就是板凳龍!一條條用一塊塊凳板串連而成的遊動的龍燈,被人們架着,遊走在廣場中間。在人們的演繹之下,板凳龍栩栩如生,它在這一刻彷彿化身為條條真龍,直入人們的心田。伴隨着音樂聲,它時而直入雲霄,時而俯衝直下,時而蜿蜒盤旋......它,板凳龍,在這個元宵佳節,已然成為全場的主角。歡呼聲、驚叫聲、音樂聲,響成一片,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喜悦。

望着天上的明月,意猶未盡的我久久不願離去。滿天星光,滿場燈光,人生何如,總有無盡的美好。

家鄉的風俗作文14

從小我就住在上海,我對在上海過節日非常喜愛,尤其是元宵節,“鬧元宵,煮湯圓,骨肉團聚滿心喜,男女老幼圍桌邊,一家同吃上元丸。”這歌謠,樸實中帶着老百姓深深的情感,而我也特別喜歡這別具特點的家鄉習俗。

聽爸爸講,元宵節的由來和南北朝有關。南朝時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宮中正月十五大張燈火,元宵張燈,漸成風氣,由此逐漸成為元宵節。在上海,元宵節的形式多種多樣,這是一個辭舊迎新,闔家團圓的日子,有吃湯圓,猜燈謎,踩高蹺,鬧花燈的傳統。但我獨愛那一碗湯圓,甜甜的,黏黏的,入口回味無窮,湯圓,團圓,寓意着一家人幸福美滿。

正月十五,大街上的店鋪開的很早,湯圓店的招牌古色古香,和着那飄出來的香甜味道,再加上店家那軟軟的叫賣聲,讓人止不住駐足不前。脾性懶散的,順帶捎回家一些,為這元宵節也增加了些許餐桌上的温暖。有黑芝麻的、有豆沙的、有肉餡兒的,還有酒釀圓子的,一種圓圓的食品妙就妙在只有口齒留香的那一刻,你才知道哪一種味道在裏面。

而我所興奮的是,每次都能與外婆一起親手包湯圓。外婆先用糯米粉和水一和,就成了湯圓的皮,再揉成一塊塊的小球,擀成薄皮,捏成小碗狀,在裏面包上黑芝麻餡兒,豆沙餡兒,接着把口封上,搓成一個小圓球,一個圓溜溜的湯圓就包好了。我們學着外婆包湯圓,看起來容易,包起來可不是那麼簡單。有的搓成一個橢圓形,有的凹凸不平,還有的做到一半,餡兒漏了出來,總是包不好。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湯圓在我們手中成了型,我們可以嚐到自己親手包制的湯圓。

外婆先在鍋中倒入白開水,等水煮開,把我們包好的湯圓放入鍋中。只見那圓滾滾的湯圓在沸水中滾來滾去,就像一個個雪球,真誘人啊!等湯圓煮熟了,外婆用把一個個湯圓舀到我們的碗裏,我聞了聞,有股淡淡的清香。輕輕咬下去,黑芝麻餡兒從湯圓皮中滑到我嘴裏,甜甜膩膩的感覺,讓人覺得元宵節的燈火璀璨中多了幾多温和。

這就是我的家鄉別具風格的節日,那軟軟的湯圓回味悠長,家鄉的風俗多的是人情味,多的是那軟軟的甜香,圓圓的,暖暖的,它像一方的景緻,長久地生長在家鄉的土地上。

家鄉的風俗作文15

我的家鄉在美麗的嘉興西塘,雖然我們現在常駐在上海,也融入了上海的海派文化,但我還是忘不了家鄉的美好,還有家鄉那美味的“八珍糕”。

我依稀記得孩提之時故鄉在我腦海中的畫面:美麗的小鎮,有橋,有河,有香糯的粽子、甜脆的水菱,有鄰家慈祥的奶奶、隔壁調皮的哥哥,但最讓我難忘的卻是外婆做的八珍糕,那是我兒時最愛吃的美食!

我在外婆腿邊踮着腳伸着脖子,望着灶台,只見她把八種藥食兼用的藥材放在石碾裏打磨,那一下下緩慢又有力,漸漸地,藥材磨成了粉。接着外婆又把幾塊冰糖和水一起放進鍋中煮。加水,放糖幾個動作一氣呵成。最後將大米麪、糯米粉放進盆中,加上熱糖水,和成麪糰,靜置二十分鐘後切成糕,就完成了。每當這時,我就會催:“外婆好了沒呀,我餓了。”外婆總是慈愛地説:“急不得啊!等它幹了才能吃。”二十分鐘一到,外婆將麪糰切了幾刀變成糕,我一手抓過一個咬下——好吃!草藥味和冰糖交融在一起,一股中草藥特有的清香沁人心脾,而白糖又甜得恰如其分,讓人意猶未盡,回味無窮。

幾年過去,物是人非,此時的我已是少年了。在去年春節我們回了老家,外婆説:“成成,你過來學學做八珍糕吧!”“我才不要呢!”我頗有些不耐煩。“再不學就沒人會了。”外婆皺了皺眉。我忽然想到了什麼,來到外婆身邊説道:“好,我學!”

説幹就幹。外婆拿出那個表面龜裂了的石碾,把藥材放進去:“來,把這些藥磨成粉吧。”這可不是輕鬆活,很累,但想到吃着自己親手做的八珍糕,我不禁加快了手腳。接着是煮糖水,和麪,靜置,成型,切糕,在外婆手把手的指導下,我也像模像樣地完成了八珍糕的製作。整個過程中,外婆一直都是微笑着看着我的,是不是因為外婆感覺八珍糕的製作後繼有人了?我也忍不住微笑起來。家人們吃着我的八珍糕讚不絕口,而我也深深地體會到了那份濃濃的情感。

這八珍糕不僅是一種極佳的養生補品,據傳説還治好了慈禧老佛爺的病,但這對我來説更是故鄉的味道。雖然現在我離開了家鄉,而家鄉也因為電影“碟中諜”變成了網紅小鎮,失去了往日的安靜和平和,但石碾上的裂紋、八珍糕的美味,無不印刻着時光的年輪,凝聚着傳統的堅守,我們家和家鄉那份淳樸的氣息永遠不會變。

我愛八珍糕,我愛外婆,我愛我那美麗的江南水鄉:西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