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俗為題目的作文

鄉俗為題目的作文

大埕的九月九,村鎮裏的人家,一早就準備了一兩隻雞,再放入當歸什麼的,文火燉着。村頭村尾,高高的'紅陶爐子,炭火正旺。反蓋在黑生鐵鼎上的大鐵盆子正起着增壓的作用,在木蓋子下突突地響。冒出的白白的蒸氣瀰漫在石階木門前,香氣繞着巷道拐過幾道彎,在村外的柵門口都能聞到。

到了晚上,家裏人圍坐在八仙桌前,依次地分給長輩、兒子媳婦和孩子們。長輩的人説,媳婦兒辛苦了,正該補一補。兒、媳説,父母老了,秋天裏正該食補。當然,幾塊燉得綿軟的雞肉最終還是小孩子們吃得最多。當爺爺奶奶的一邊含着和着藥香的肉,一邊忙不迭地勸兒媳們不要再往碗里加東西了,一邊不斷地將肉往孫子孫女碗裏夾去,一邊提醒着孫子們“別急,別噎着!”,臉色笑得比晚霞還紅。

風起了,秋天才告開始。人心裏卻暖暖的。因為,一家人都吃過補了,秋冬就好過了。

八七年,我考上了廣州的一所學校,鄉親們就跟我送來了麪條、雞蛋。整整一個暑假,都像過節一樣。父母親很開心,忙留人吃飯。但有些鄰居送了東西,站着説一會話就走,飯都沒吃,邊走還邊説吉利的話。

等我要去坐車離開大埕的時候,奶奶和父母專門到老宅子的水井邊取了一小塊土,用紅紙包着,叮囑我到了學校就放在水龍頭邊,説是鄉俗,可以防止新到一地的水土不服。

鄰居的老人講,誰誰去當兵,帶井土去了就服了水土。還有人講,某某伯的仔,出遠門了,不服水土,用一塊井土煮水喝了,才習慣了地氣。

我老老實實地做了,沒有水土不服。卻老在夜裏想家,偷偷地哭。寒假裏回到家,鄰居的阿福母見到我就説:“孩子啊,你媽天天想你。一邊喂着豬,不説話就流眼淚。”

那一年,我十五歲,我媽才三十幾歲,沒有我現在大。我從來沒有離開過家鄉,媽媽也沒有離開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