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伴我成長作文

我對戲曲的認知源於樂器和公園廣場。進入幼兒園之前,我居住的社區沒有活動場地,無論冬夏,每天吃過早飯,媽媽和阿姨就只能帶我到市內各個公園廣場活動。那時,這些公共場所裏每一個區域都被各種拉琴演唱佔據,通常,我們還沒進公園門裏,耳朵已經裝滿此起彼伏的聲樂器樂演唱演奏聲。媽媽説,我那時候對唱腔沒感覺,每天忙着去趕場看戲主要是好奇樂隊的各種樂器,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梆子”和鼓,演出空隙,有樂隊能允許我撫摸敲打一會兒樂器,那可真是那一上午或下午最大的快樂。回到家,擀麪杖就是我的梆子,每天敲不停,後來乾脆和爸爸一起到樂器店買了真正的梆子走到哪敲到哪,大大小小的.各種鼓也買了好多個。敲打熟練了,又開始痴迷各種胡琴,二胡,京胡,板胡,高胡。。。,胡琴樂器別人不輕易讓小孩子碰觸,爸爸媽媽就從各種玩具胡琴買到樂器胡琴,把我們知道的所有的胡琴全買了個遍,我看完戲回到家的主要任務變成了亂拉各種的胡琴,製造躁音。胡琴拉過癮了,我也進幼兒園了,在家的時間,我開始瘋狂觀看各種胡琴演奏視頻,著名二胡演奏家宋飛所有的演出、教學視頻全部看了無數遍,之後是板胡演奏,從板胡又看到京胡,姜克美、李祖銘、燕守京、王彩雲等演奏的京劇曲牌《夜深沉》看了又看,爸爸媽媽看我喜歡,又介紹我看京劇片斷,不同版本的《女起解》、《貴妃醉酒》等一看再看,一邊看戲,我和爸爸媽媽一邊學習瞭解京劇的基礎知識,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發、步,四大行當生、旦、淨、醜等。

戲曲伴我成長作文

上學之後,響應學校普及戲曲知識特別是地方戲教育的要求,我和媽媽認真地閲讀了《中國古代戲曲藝術》、《最經典的中國戲曲國粹》、《門外談戲》等書籍,對戲曲的知識有了比較完整地瞭解,戲曲是“以歌舞演故事”的藝術,起源於原始舞蹈,是先民對神表達敬意,對勞動和生活的模仿。

河南的地方戲新中國成立後被定名為豫劇,是全國最大的地方劇種。以商丘為中心的唱法稱,以洛陽為中心的唱法稱豫西調,兩個調系的唱腔發生和語調各不相同。豫東調系多用於表達喜劇氛圍,豫西調更多適用於悲劇戲。豫劇代表性的傳統劇目有《對花槍》、《紅娘》、《花木蘭》、《朝陽溝》、《小二黑結婚》、《李雙雙》等。

我現在有關戲曲的知識還非常有限,對多數劇目的理解也很初淺,我和媽媽約定,今後,我們努力做到多聽戲、多看戲、多學戲,同時加強戲曲理論知識的積累,通過戲曲活動豐富我們的業餘生活,豐富我們的歷史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戲曲藝術素養,讓欣賞戲劇成為我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