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接中路由器配置IP參數問題

IP技術的簡單、開放和容易擴展的特性,使它在互聯網和寬帶網建設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這又相應地促進了IP技術的發展。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先在Cisco 2610路由器上配置IP遇到困難後,採用透明橋接方式解決問題的實例。

橋接中路由器配置IP參數問題

  直接配置IP失敗

筆者所在的電力調度部門依靠能量管理系統EMS控制電網的運行,在發生事故的情況下,需要給調度員在遠方提供一個備用的 EMS工作站,防止因火災等意外事件導致調度癱瘓、電網解列的嚴重後果,保證電網的安全、經濟、優質運行。遠程備用工作站位於中心調度三公里之外,距離較長。方案決定兩端用Cisco2610路由器連接,中間採用2M帶寬的線路。

路由器的計劃配置為:型號選擇Cisco 2610;一個10M以太網模塊NM-1E;一個支持2M帶寬的廣域網模塊WIC-1T。出於一般的習慣,路由的協議採用IP,不料這卻使我們走了一段彎路。

我們配置的路由器A的局域網IP地址與內部C類網絡地址一致:,Mask ,連接到調度自動化EMS主系統的Cisco 5500交換機上;廣域網接口模塊的IP網絡地址為A類子網地址:,Mask 。同樣,路由器B的局域網IP地址為,Mask ,直接連接自動化工作站;廣域網接口模塊的IP網絡地址為,Mask 。配置之後,在路由器上使用Show ip route命令,可以察看路由表,使用Ping命令均可Ping通路由器間的各個端口。

此時我們以為大功告成了,在服務器和遠程工作站上添加了相應的靜態路由,但在遠程工作站上啟動系統時卻出了問題。程序不停提示網絡連接錯誤,不能從服務器上下載數據表到本地的共享內存,系統啟動失敗。

  透明橋接實現廣播

難道程序不支持TCP/IP協議麼?我們感到疑惑不解。在詳細地查找了系統的技術資料和向廠家技術諮詢後,才知道程序雖然支持TCP/IP協議,但還有些內部進程是通過廣播來傳送數據包的,不能被路由。怎樣通過路由器傳送廣播數據包呢?透明橋接此時就派上了用場。

“橋接”,是指依據OSI網絡模型的鏈路層的地址,對網絡數據包進行轉發的過程。當路由器配置了橋接選項後,會處理所有接口上的所有的數據幀,並實時調查每個主機的位置。若在某個接口上收入一個幀,就會在一個橋接內置入一個條目,列出發送數據的主機和接收到數據幀的接口MAC地址,這樣路由表就被不斷地在通信中完善起來。透明橋接使路由器對主機來講是透明的`,其作用就相當於一個局域網交換機。若是同一個LAN內的兩個主機通信,數據幀就不會被髮送到其它的接口,因為在橋接表裏,數據幀都來自相同的接口;若是收到一個幀,而其中的MAC地址不在自己的橋接表裏,就會將這個幀擴散到所有的接口,橋接還會擴散所有的廣播包,佔用網絡的有效帶寬,造成網絡的堵塞。我們知道,Cisco IOS支持多種類型的橋接,比如:透明橋接、封裝橋接、源路由橋接、源路由透明橋接、源路由轉換橋接。

而運行透明橋接的 Cisco路由器,使用“生成樹協議”(Spanning Tree Protocol)可以很好地避免橋接引起的廣播風暴。生成樹協議通過“橋接協議數據單元”(Bridge Protocol Data Units)定義了網絡上各個橋接的通信形式,其邏輯結構就像一棵樹,每個橋接就是這棵樹的一個分支,擁有自己的路徑值、Bridge Id和優先級。優先級最低的橋接作為根,如果優先級相同,則選擇橋接ID最低的那個橋接。數據包就通過根橋接與其他橋接形成的路徑進行傳送,最高層的橋接就將封鎖接口,只接收BPDU數據包,這樣就有效地解決了廣播擴散的問題。明白了生成樹的道理,我們就可以有的放矢,重新配置路由器的命令如下:

DispatchA#config terminal!選擇IEEE STP生成樹協議。DispatchA(config)#bridge 1 protocol ieee!選擇主調度端的路由器作為根橋接。DispatchA(config)#bridge 1 priority 0DispatchA(config)#interface ethernet0/0DispatchA(config-if)#bridge-group 1DispatchA(config-if)#interface serial0/0DispatchA(config-if)#bridge-group 1DispatchA(config-if)#

在備用調度端的路由器,除了不設置優先級,其餘配置同上。

經過上述的工作後,遠程工作站和本地網絡上的主機可以毫無障礙地連接,路由器的配置也相對簡化。再把服務器端的數據庫接口程序發佈延時適當加長,現在遠程工作站上的程序啟動一切正常,實時信息的刷新雖然相對較慢,但是仍能滿足應用的要求。以上的實例説明橋接技術雖然有它的侷限性,但它仍然是解決一些具體的實際問題的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網絡技術雖然在不斷地發展,在我們追蹤新技術的同時,不要忽視了老技術仍然會在某些地方會給我們喜出望外的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