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演變公開課教案

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媒介,它必然會對政治、經濟和社會、科技乃至文化本身產生影響。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言的演變公開課教案,希望大家喜歡!

語言的演變公開課教案

  【教學目的】

1、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理解課文——古今漢語在語音、語彙、語法方面的差異。

2、理論聯繫實踐,積極運用本文所學知識解釋相關的語言現象,促進文言文的學習。

3、瞭解祖國的語言文字,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正確規範地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

  【教學重難點】

1、理清全文的論證思路。

2、古今漢語在語彙方面的變化。

3、古今漢語在語音方面的變化。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問答法、討論法、閲讀法等。

媒體設計

教師可將語言演變各種具體情況的實例、素材提前準備在powerpoint幻燈片中,以便學生參與討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步驟】方案一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學文言文時經常會遇到哪些困難?特殊讀音多,一詞多義、古今異義情況複雜,句子成分的排列順序與現代漢語不同等等。這是為什麼呢?語言從古至今經歷了哪些變化呢?我們來聽聽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是如何破解這些問題的。

(解説:從學生的親身體會入手,更容易使學生關注這些問題。再者,呂叔湘先生的這篇文章也是用學生學過的課文《鄒忌諷齊王納諫》開篇的。)

二、解題

呂叔湘,1904年生,江蘇丹陽人,中國當代著名語言學家。主要著作有《中國文法要略》《文言虛字》《漢語語法論文集》等。

本文選自《語文常談》,原題為《古今言殊》。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查閲工具書,消除閲讀障礙,熟讀課文。

(2)整體把握課文的內容與形式。

(解説:這一步驟主要由學生自主完成,鑑於課文是一篇學術論文,且篇幅較長,學習時,學生在頭腦中先搭一個架子,是很有必要的,架子搭好了才能往裏面填充具體的東西。)

2、具體研習。

(1)全文由三部分組成,能不能給每部分加個小標題?(學生回答,師生討論,共同確認。)

明確:

①語言是變化的。

②語彙的變化。

③語音、語法的變化。

(2)本文是一篇語言學論文,依然是議論文的範疇,對議論文而言,論證思路是很重要的。請大家結合課文題目、三個小標題和具體內容,分析這篇課文的'論證思路。(學生思考作答,師生探討,得出結論。)

明確:本文題目是《語言的演變》,作者先用一個大家很熟悉也相對淺顯的素材證實了語言和世界上萬事萬物一樣,是不斷變化的。這是一個前提,即我們先得確定“語言是演變的”,然後才能在這個基礎上繼續探討“語言是如何演變的”,作者正是依照這個思路來謀篇佈局的。

(解説:理清思路是當務之急,況且這篇課文的思路是很規範、很符合人們思維習慣的。老師要引導得法並適量給予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經過以上這兩問兩答,思路問題即可迎刃而解。)

3、着重研習課文第二部分。

(1)列出結構提綱。

①默讀課文,找出每一段承載作者觀點的語句。

(解説:第二部分的寫作思路基本上是先指出語言變化的情況,然後列舉大量的實例。因此,找出承載作者觀點的語句,對於列出第二部分的結構提綱是很有幫助的。)

②依據這些承載作者觀點的語句,相互討論,完善課後練習第二題的答案。

(解説:這一課時並沒有直接告知課後練習答案,有三個原因:一是借這個機會讓學生再次熟悉課文,二是養成學生嚴謹的作風,不斷完善思維,三是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

③學生髮表意見。

④教師歸納總結並板書。

(2)質疑答疑。

呂叔湘先生對語言演變的每一種情況都列舉了大量實例,學生對不理解的例子提出質疑,可以由已理解的學生解答,也可以由教師解答。

(解説:呂叔湘先生舉了很多例子,其含義學生未必都能準確理解。這個例子為什麼能驗證這種語言演變,有的學生會想不通,師生在課堂上相互探討,是必要的,是一種互動,也是一種民主。)

四、課堂小結

學生合上課本,教師結合板書中第二部分的結構提綱,讓學生開動腦筋、積極回憶、大膽發言,逐個為語言演變的每一種情況舉出實例。

(解説:學習一篇學術論文只搭架子、列提綱是不夠的,特別是這篇學術論文對中學生的學習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因此對作為例子的語言現象也要予以一定的關注。)

第二課時

一、導語設計

近年來,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了很多詞語,有的是與新事物相伴而生,如“隨身聽”;有的是從國外引進的,如“作秀”,想必同學們都有體會。可是,語音的變化好像很難察覺,語音到底有沒有變化呢?

二、研習課文

1、閲讀課文第三部分。

2、師生問答,共同探討,解決問題。

(1)語音的變化似乎是不易察覺的,但呂叔湘先生提示我們,在三種情況下可以發現語音的變化,是哪三種情況?

明確:

①古詩不押韻了。

②古詩“平仄不調”。

③形聲字的讀音跟它的聲旁並不相同。

(解説:結合這個問題,教師可以把押韻、平仄、形聲字的有關知識複習一下,以便下面的內容順利進行。)

(2)語音是由哪三個部分組成的?

明確:聲母、韻母、聲調。

(3)呂叔湘先生提示我們的三種情況,分別體現了語音哪一部分的變化?

明確:用普通話讀古詩,有些已經不押韻了,説明從古至今韻母有了變化;有些“平仄不調”説明從古至今聲調有了變化;有些形聲字的讀音和聲旁不相同説明從古至今聲母有了變化。

(解説:為了把問題説得更清楚,教師在和同學們一起歸納時,可以結合具體例子講解。)

三、課堂小結

通過以上學習,大家可以發現,呂叔湘先生提示我們的三種情況,不是沒有目的的。語音是由聲母、韻母、聲調三部分組成的,只要證明這三部分都是變化的,也就證明了語音是變化的。而呂叔湘先生提示我們的三種情況恰好證明了聲母、韻母、聲調的變化,有的放矢,在看似不經意間説明了問題。

四、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第三題。

方案二(適用於基礎較好的學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同“方案一”)

二、解題(同“方案一”)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同“方案一”)

2、具體研習。(同“方案一”)

3、課堂訓練。

選擇一段淺易文言文,讓學生嘗試使用呂叔湘先生在第一部分中的三種分類方法,親自分析、體會語言的演變。

(解説:這一練習的難度稍大,耗時也會較多,教師也要作細緻、認真的準備工作,以免歸類有誤。)

4、着重研習課文第二部分。(同“方案一”)

四、課堂小結(同“方案一”)

五、佈置作業

這些年,社會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我們的語言中又出現了哪些新詞語,可以嘗試寫一篇小論文。

第二課時

(同“方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