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需要的精神

中國企業需要一種什麼樣的企業精神?本文將與大家探討這一問題。

中國企業需要的精神

泱泱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世界矚目。未來,中華文化將在很大程度上引領世界文化,作為中國企業精神,筆者認為,也應該以中華文化的精粹——儒家文化為基礎,來構建自己的企業核心精神。

儒家文化強調: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這不僅是個人為人處世修養的標杆,也應該成為企業內在精神的一部分:

仁、義:仁愛、道義。筆者認為,企業要有一顆仁愛悲憫的道義之心,而不是一味地功利主義,單純為了賺錢。一個一心鑽在錢眼裏,為了錢而瘋狂地將仁愛與道義拋棄的企業,一定會嚐到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苦果。讓整個乳品行業蒙羞的三聚氰胺事件,已經表明了這一點。全球醫療領域的領先者,總部在美國的默沙東公司核心價值觀是“改善人類生活質量,高標準的道德和誠信”,“應當永遠銘記,藥物是為人類而生產,不是為追求利潤而製造的。只要堅守這一信念,利潤必將隨之而來。”這些企業自上而下遵守的核心價值觀,成就了這家百年企業。

禮:禮儀、禮節。與日本企業打過交道的朋友,應該對日本人的彬彬有禮印象深刻,這種禮儀是發自內心的,是始終如一的,你由此也能悟出日本為何有那麼多受人尊重的500強企業。中國是禮儀之邦,可我們的很多企業卻往往顯得“無禮”。筆者在全國各地授課,有時一家企業連續好多期課程,但在接待上,卻有些虎頭蛇尾。第一次從機場接到酒店,老總親自出馬,房間已經開好,放的有水果,還有接下來幾天的天氣預報,但第二次之後,這些都沒有了,筆者並不是在乎這些招待細節,只是認為這家企業先前有作秀的嫌疑,説明禮節並沒有成為這家企業的“內涵”精神,沒有深入到每一個人。一個“無禮”的企業,會成為一家優秀企業嗎?

智:智慧。海爾張瑞敏説:“如果是中國製造,就一定會被打敗,如果是中國創造,就一定不會被打敗”。企業創新從何而來,與企業、員工羣體智慧有關係。而智慧是需要學習的,需要企業打造學習型組織,重視員工教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海爾為什麼優秀,因為它重視教育,它有海爾大學,這保證了企業的發展後勁與創新源泉。筆者曾多次培訓上海恆源祥集團,這家企業有自己的管理學院,並由資深員工主持,對員工、合作伙伴進行系統培訓,讓學習意識深入每個人的內心。

信:誠信,信譽。中國的封建專制與商業文明的斷層,導致的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商業信譽缺乏規範性與懲戒性。很多企業把“誠信”掛在嘴邊,但落實到行動上,卻成了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當然,也有企業做得好的,比如,金六福酒業,當年吳向東曾承諾給客户,如果出現串貨、倒貨,願意賠付對方200萬,後來出現竄貨,吳向東果真賠付了對方,這就是其對下游客户的誠信,也許正是這種誠信,成就了今天的華澤集團。河南許昌有一個胖東來超市,顧客寧願冒着酷暑、嚴寒,也願意到它那裏去購物,為何?就是這家超市一直堅持“不滿意就退貨”,並且説到做到。

忠:企業應該忠於民族,忠於國家,這應該是企業精神的“內核”。但我們遺憾地看到,很多企業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企業做大,或正輝煌之時,或賣給外企,或被外資收購,以前我們能耳熟能詳的很多品牌:活力28,中華牙膏、小護士、大寶、絲寶......不勝枚舉,它們要麼沒落,要麼早已易主,這不僅是企業的損失,也是國家的損失,更是民族的損失,當然,有的也許是為了擺脱包袱,但更多的,筆者認為是一種短視。因此,作為企業決策者,尤其是企業老闆,不能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置國家、民族利益而不顧。

孝:很多世界500強公司,在招錄員工時,都把員工是否孝道,作為是否聘用的前提標準,這些企業的邏輯是,一個不懂得孝道的員工,不會更好地服務他們的企業以及客户,企業應該把孝,作為企業精神的核心內容,在提倡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同時,將服務企業、服務客户,作為員工必備職業素養。

悌:原意為敬愛哥哥,引申為順從長輩與上級。一個企業有沒有凝聚力,要看這家企業員工、上下級之間,是否懂得尊重。企業是一個小社會,一個沒有上下、長幼倫理之分的企業,應該是一個沒有秩序的企業,也必將是一個不穩定的企業,因此,企業應該互相尊重,互相愛護,如此,才能“上下同欲者勝”。

節:節操,氣節。我們的很多企業,是缺乏氣節的,在“洋鬼子”、“假洋鬼子”們的威逼利誘下,不是堅持“操守”,為國家,為民族利益而戰,卻是“卑躬屈膝”,甘願退出或者“投降”,這不僅是企業的損失,也是行業的損失,君不見,多少優秀品牌淪陷後,在外企的猛烈攻擊下,導致整個行業的坍塌、潰敗,這種現象,我們應該反思了。

恕:這是中國古代的倫理道德觀念。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強加給別人。這就是孔子説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的企業,總是喜歡“窩裏鬥”,自己不好過,也讓別人不好過,詆譭、誹謗、打價格戰,置對方於死地,不僅在國內低劣競爭,跑到國外,依然如此。最近看到一則報道:在越南,我們的摩托車企業大打價格戰,但價格戰只能犧牲企業利益與產品質量,最終被日本高質高價的品牌產品漁利。筆者一直倡導同行良性競爭,既有競爭,又有合作,這就是競合。企業精神不是一種損人利己精神,而是一種擔當、共贏精神。

勇:《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我們的企業家要想真正地打造百年企業,就必須牢記這三句話,不僅要做智者、仁者,更有做勇者。最好的'防禦是進攻,我們的企業不僅國企、大企業要主動走出去,而且,中小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也要在適合的時候走出去,一方面錘鍊自己,同時,又能夠與外企切磋,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經營管理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不斷開疆拓土,提升自己的市場份額。因此,我們的企業,應該具有挑戰精神,狹路相逢勇者勝,只有勇者,才能生存的更好,也只有勇者,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讓:禮讓、謙讓。《孟子.公孫丑上》:“無辭讓之心,非人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

而再想一想,我們的一些企業、企業家,一旦做強、做大,或掙到了錢,便揮霍浪費,或霸氣十足,這些都是不成熟的表現。企業精神不應該是一種土豪精神,而應是一種內斂精神。高調做事,低調做人,不僅是做人的原則,也應該是做企業的原則,懂得禮讓,謙讓,會給企業帶來更多、更好的機遇。李嘉誠旗下一家公司準備出售給外企,簽好協議後,旗下這家公司股票大漲,公司員工建議重新議價,李嘉誠説,就按當初談定的價格執行。蒙牛創始人牛根生也有一個51%定律,即把51%的好處給對方,而自己只拿49%,老子説:無私為大私,這些禮讓,不僅能贏得對方的尊重,而且還會換來對方的真心與合作,從而能夠更好地達成共贏局面。

其實,我們的企業,應該成為一匹“披着羊皮的狼”,外在儒家文化修飾,內在狼性精神十足,既有羊的温和,又有狼的勇猛。我們的企業,應該具有鷹一樣的力量,勇敢蜕變,獲得重生,同時,又要具有螞蟻一樣“啃骨頭”的堅韌精神,又要有大雁的協作精神,最後還要有狗的忠誠:不要急功近利,願做民族和國家的“看門狗”,忠誠、踏實,守護着祖國的經濟大門。

除了儒家文化精神之外,我們的企業,還應該具有法家的“法治精神”,道家“道法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精神,三者鼎立,構築企業精神“鐵三角”。

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是行而不遠的,一個沒有精神的企業,也是難以長久的。我們的企業,只有有了堅實的企業精神,才能讓我們企業文化更加的豐滿與充實,才能支撐我們的企業步子邁的更矯健,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