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走进生活作文3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走进生活作文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走进生活作文3篇

走进生活作文 篇1

因为阅读,使我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每次得到一本好书,我的心总是砰砰地跳个不停,使我迫不及待地看起来。那一排排铅色的小字,一直吸引着我读下去……阅读的魔力真大。我读着读着,就会情不自禁地随着书本中的故事情节而悲喜交加。《苦儿流浪记》让我一次次泪流满面,《幽默笑话》使我一次次开怀大笑。阅读可以让我们品味人生百态,社会曲折;阅读可以让我们懂得人生真谛,生活启示。阅读把我带进了一个又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也让我了解了中国大地的山河壮美。有时,我梦境中也会出现书中的精彩,虽然并不真实,但很美妙。因为有了阅读,我的生活也不再乏味,阅读给生活增添无限的乐趣。

因为阅读,使我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阅读的感受如此美妙,让人如酔如痴,如歌如狂。阅读让我穿越千年时空,让我和李白一起赏月;让我和恐龙一起玩耍;阅读让我回归大自然的怀抱,陪伴大熊猫吃竹子,和小鸟一起飞翔。啊,阅读是多么美妙!我如饥似渴,我希望自己脑中的每一寸空间,都装满了知识。这就是阅读带给我的充实。

因为阅读,我的生活变得更加快乐。每一天,我都用微笑对待他人。因为我很快乐。是阅读给予我快乐的力量。书是老师,它教我要坚强,不能轻易放弃,它教我要……书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怎能不去珍惜呢?其实,快乐就这么简单。

阅读走进我的生活,阅读改变我的生活,阅读丰富了我的人生。与书为友,我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别人看得更高更远;与书为友,我们将畅游知识的海洋,搏击长空。

走进生活作文 篇2

有时候,读孩子的作文,因 为假、大、空,因为没有儿童的语言,没有生活的味道,没有真 切的感受,包饺子、炒饭、洗衣、骑自 行车、学游泳、钓鱼、第一次煮 面条…… 材料雷同,事例相仿,陈旧的材料,年复一年抄、编、套,学生有 习作的兴趣吗? 捉鸡、捉老鼠、人蚊大战、 用假币、让座……有几件事真 正在孩子身上发生了,对写进习作却没有的“事”,为什么我 们会熟视无睹? “

让每个人都自由表达 !潘新和教授在他的《语文: 表现与存在》一书中提出: “在语文教育中, ‘以人为本’的 ‘本’,就是言语生命。除此之外 没有第二个‘本’。”他认为,言 语生命的属性就是“言语”。简单地说, “言语”是每一个生命 个体的本能。只要是“人”,就需 要交流—— —口头的或书面的。 我的理解是:习作课堂应该顺应儿童的“口头表达”及“生活 表达”的愿望而设计,不要过 多、过早地让条条框框限制了 孩子“说”与“写”的自由。让每一个人能“涂鸦”式地自由表 达,最终达到“人人想表达,人 人可表达,人人能表达”的理想 境界。 问题是,为什么儿童的习作没有自由地表达?眼前的生 活总是难以走进儿童的习作? 孩子的表达总是极具成人的味 道?

新建的商场,广场的雕塑, 影视院的喧闹……没有学生关注;无数次小发明、小制作比 赛, “又见炊烟起”的“六一”儿 童节,没在习作中定格;新课堂,学生自由交流,合作表演,那些细节,那些犹豫,那些惊 喜,学生没有写进习作…… 无数个回眸的眼神,我们 不曾觉察,稍纵即逝的生活就这样静悄悄地在孩子的笔下滑 过,是老师没有引领,还是学生 难以发觉?对生活的熟视无睹, 是孩子的问题,家长的问题,教材的问题,考试的问题,还是语 文教育观念问题?对此,我们无暇 顾及,只想往前走一小步—— — 寻找“生活”走向“习作”的策略,改变可以改变且一定要改 变的现实。 我想成为一名“儿童” 成了一名“儿童”,我就会 用儿童的视觉观察“我”的生活,关注儿童周围的一切。只有 这样,才能用儿童的语言将自 己的真切感受转述出来。 对生活熟视无睹,就找不 到要表达的生活点。下雨了,刮风了,如何让孩子自由地表达? 我一次次观察,又一次次揣摩 开放的命题,于是,有了这样的 表述: 你经历过真正的狂风暴雨,那是暴雨中的车灯闪烁,是 狂风中的树枝摇摆,是车上落 满的残枝败叶,是雨伞吹翻的 无奈瞬间……写出你的亲身经历,写出你的亲眼所见,写出你 的真切感受。这不就是“我”开车遇到大 雨后所看到的真实景象吗?这 不正是孩子眼中的精彩画面吗?这不就是值得记录的大自 然奇观吗?更重要的是,这就是 孩子细心观察的见证,是他们 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的重大 改变呀!我想成为生活细节的发现者 优秀的儿童习作,不仅仅 是材料的新颖,结构的圆润,语 言的巧妙,更重要的是细节的描写。我认为,细节,就是生活 中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是最 能触动人的不经意的动作。儿 童习作教学必须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细节,让那些微不足 道的生活细节成为点燃习作激 情的导火线。

课堂的精彩,就是生活的精彩,就是作文 的精彩,就是细节的精彩。天天 上课,重复的情景,却有不一样 的感受,我们的责任就是让那些稍纵即逝的'课堂镜头在儿童 的笔下定格。学生是孩子,他们可以围绕一个词,一道题,一幅 画,一段音乐,一次表演做文章,他们只需要写出课堂中的 细节,用细节反映自己的发现、 变化、惊喜与快乐。 我要成为儿童习作亮点的 擦拭人 发现儿童习作的亮点,可以让“生活”更好地进入习作。 例如,我们可以从儿童习作中 的真实感受出发,找到他们表 达的意愿,从而淡化立意,淡化 “中心”。让“语言”富有“情味”,让 学生回到真实的生活状态,回 到生活的画面,回到对事物的 真实情感。有了真情实感,习作不一定优秀;没有真情实感,再“优 秀”的习作也是无病呻吟。关于 这一点,潘新和教授的感慨更 深刻: “多少孩子的习作天赋和才情,对写作的热爱和喜好,从 心灵深处流畅出的珍贵的童真 和童趣,就是被哪些不喑习作 教学规律的老师‘负责任’地葬 送了。” 单有生活的材料不一定能 写出好的习作,我们需要关注 儿童表达的语言,去发现习作 的亮点:或是材料选取的角度,或是习作中的细节描写,或是 打动读者的重点描写,或是感 人的生活情节,当然,还有个性 化的语言及变化的篇章结构。很多时候,我们追求习作 的四平八稳,为的是考试得高 分;我们追求习作的“三段式” 结构,却全然不顾表达的内容与情感。殊不知,真实的生活, 鲜活的语言才是习作制胜的法 宝。习作的课堂应 该是“生活交流”(内容)与“书面表达”(形式)的交替运行,是 教师与学生生命共同体的自然 融合。也就是说,没有教师参与 的习作内容交流或没有学生参与的习作形式修改,都谈不上 习作教学效率的提高。 儿童的习作离不开技法的 指导,例如,分段表达,体现思 维的条理;细腻描写,刻画人物的形象;详略得当,凸显习作的 重点……我要强调的是,丢掉了孩子鲜活的世界,习作技巧 的指导就成了架在他们脖子上的枷锁;淡忘了孩子纯真的情 感,同龄人的优秀习作就成了 他们照抄照搬的样本。习作教 学一旦走进了一味模仿和借鉴的胡同,其结果,不仅仅是孩子 不会习作,连教师也缺失了生 活的精彩。

国内外对“生活作文”的研究,主要着眼于生活对习作的 促进作用和搜集生活素材的方法,对如何在课堂上将生活素 材与习作进行有效转换的模式 及详细方法研究还相对偏少。 从生活到写作,是具有普适性的观点,是基本的习作规律,成 人写作如此,高中生写作如此, 国小生习作也如此。不管哪个 阶段的作文教学,一定离不开 “生活”。问题是,这样的观点究 竟如何落实到国小生的每一次 具体的习作过程中,渗透在具 体的习作指导过程中,这是一直困扰国小语文老师的现实问 题。可以说,习作的课堂不缺 “生活”的观点,缺的是“生活” 向“习作”转换的课堂教学模式 或课堂教学策略。习作的课堂,如何从统一、 规范,走向儿童的天性、自由、 差异和生命,有很多策略需要 探索。既要让儿童的“生活”顺利地走进习作,又要让儿童习 作教学不停留在“无序”状态, 我认为,有两点是必须注意的: 第一是鼓励学生大胆写。这样,一批有“言语天才”的学生可以 崭露头角,儿童的灵性、个性、 “野性”得到尊重,保护了孩子 的表达欲,营造了自由表达的氛围;第二是大胆改。儿童生活 习作的修改与评讲要讲究“文 从字顺”,为的是“达意”。一个 很浅显的道理是,不能“达意”,便无法与人有言语的沟通—— — 口头表达如此,书面表达也如 此。没有沟通, “言语天才”的表 达也好,反映“野性”的习作也好,都是自说自话。

走进生活作文 篇3

这天,我从学校回家,突然,一辆车窜了过来,冒出了浓浓的黑烟,熏得我直流眼泪。我想我开始想到史前时代。虽然那时极端落后,但空气新鲜,环境优美,远没有现在这么糟糕。如果我能穿越时空,到侏罗世纪去生活,那将是回味无穷,妙不可言。

现在车辆越来越多,工业污染越来越重,空气质量越来越差。我们的家园正面临着巨大的灾难,如不尽快的加以改善,我们将自食其果,甚至遭受灭顶之灾。

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新闻上说,如果地球上的平均气温上升数摄氏度,那么冰川就会融化,海平面会上升,地球上百分之三十的生物会灭亡。如果继续上升,后果真的会不堪设想。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从保护环境做起。作为我们国小生,首先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生活上不偏食,多吃蔬菜少吃肉,这样可以少排放二氧化碳。节约每一张纸,看到教室里丢弃的小粉笔头,要自觉的捡起来……大人要少开汽车,按时清理后备箱,以减轻车的重量,从而减少汽油的耗费……

为了美好的未来,我立下志愿,长大了要发明太阳能汽车、太阳能取暖炉、可再生性建筑材料,和大家一起营造一个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的美好家园。

正好我们学校在假期布置了一个办手抄报的作业,我就想以走进低碳生活为主题,要发出这样的一个倡议:交换衣服和图书。我们国小生身高长得快,衣服更新的也快,其中不乏新潮的,扔了走进低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