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關羽用的什麼武器

歷史上關羽用的什麼武器關羽的武器是什麼得到的

歷史上關羽用的什麼武器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關雲長的青龍偃月刀。關羽伏此刀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威震華夏,名噪一時。然而,歷史上的關羽沒有過青龍偃月刀。但在陳壽的《三國志·關羽傳》中通篇沒有一個刀字,其中提到關羽殺顏良更是用了一個刺字,結合當時的歷史,很多人得出了關羽實際上用的是矛或槊一類的兵器。

但是最近看到南樑(此時南北朝,距離關羽時代300年)陶弘景《古今刀劍錄》記載:“關羽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採武都山鐵為二刀,銘曰在萬人。及羽敗,惜刀,投於水。”這是比較可信的。因為這時以短刀作兵器已非常普遍,併成為軍中主要武器,三國均大量鑄造,從西周的青銅環柄大刀到漢代的鐵製環首刀,刀已經取代劍成為了戰爭主流短兵器,而在先秦劍橫行時,也曾出現將短劍形青銅部件裝在長木上的武器,長約2米8,成為秦帝國的主要裝備之一。那這裡的關羽採武都山做的兩刀,都是短刀嗎?會不會有可能出現將短刀裝置於長柄上的?南北朝時就曾出現過左手拿大刀右手拿蛇矛的猛將,《晉書·劉曜載記》:“ 安 左手奮七尺大刀,右手執丈八蛇矛。”這個時間距離關羽不過100多年。

青龍偃月刀是偃月刀的其中一種。根據文獻記載及出土文物中,偃月刀在宋朝開始出現,因重量關係,主要用於練習臂力,非戰爭中的武器。在中國小說《三國演義》中,青龍偃月刀為關羽所使用的兵器,書中描述青龍偃月刀重八十二斤(約相等於現代的49.2公斤),又名冷豔鋸。關羽用其斬殺了不少武將,所以後世也稱青龍偃月刀為關刀。在關羽被殺後,青龍偃月刀被東吳將領潘璋奪走,後來,關羽的兒子關興殺潘璋為父報仇,奪回青龍偃月刀。因此,關羽和青龍偃月刀被互相視為象徵。

在傳說中,天下第一鐵匠只選月圓之夜打造青龍偃月刀。快完工時,驟然之間風起雲湧,從空中滴下1780滴鮮血。當地術士分析,那是青龍的血。所以,有了“青龍偃月刀”之名,青龍偃月刀要殺1780人之說。

在小說中,對青龍偃月刀的描繪更是登峰造極。譬如《三國演義》的第一回,說到劉關張得到鑌鐵一千斤,關羽打造青龍偃月刀,青龍偃月刀又有一奇名“冷豔鋸”。《三國演義》中對於青龍偃月刀的打造過程和刀的樣式,僅一筆帶過:“雲長造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豔鋸’,重八十二斤。”虎牢關三戰呂布有詩說道:“酣戰未能分勝敗,陣前惱起關雲長;青龍寶刀燦霜雪,鸚鵡戰袍飛蛺蝶。”青龍偃月刀與赤兔馬一起成為關羽的辨識標記。在乘雪破羌兵時,還安排了一段“只見雲霧之中,隱隱有一大將,面如重棗,眉若臥蠶,綠袍金鎧,提青龍刀,騎赤兔馬,手綽美髯”,情節是多麼的顯聖,讓關羽的威武形象漸漸地深入人心。

不僅僅如此,《三國演義》圍繞青龍偃月刀還另設計了很多精彩的情節,例如:刀挑錦袍、單刀赴會、失刀奪刀等等,青龍偃月刀在小說中出現的時間似乎比關羽還要長。

關羽用其斬殺了不少武將,所以後世也叫青龍偃月刀為關刀。在關羽被殺後,青龍偃月刀被東吳將領潘璋奪走,後來,關羽的兒子關興為父報仇,殺掉了潘璋,奪回青龍偃月刀。因此,關羽和青龍偃月刀被互相視為象徵。

關羽簡介

中文名:關羽

別名:雲長,長生

出生地:河東郡解良縣(今山西運城)

性別:男

民族:漢

去世年月:公元220年

職業:將領

形象特徵

關羽有美鬚髯,萬人之敵、忠義雙全、智勇兼具、勇猛善戰;好讀《左氏春秋》,能誦讀如流。投降曹營時,雖受盡禮遇,但仍心向劉備。為人和藹,善待士卒。更曾刮骨療毒,《三國演義》記此事發生於襄樊之戰時,並由華陀操刀;但《三國志》並未有相關的時間記錄,而按華陀的生平,亦不可能為由華陀刮骨。

另一方面,關羽也非常驕矜,而且不甘屈居人下。當時孫權欲為自己的兒子迎娶關羽的`女兒,關羽不但不贊成,還辱罵孫權的使者。他與同僚關係也不是太好。如馬超歸附時,關羽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的才能可與什麼人相比?”諸葛亮回信說:“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張飛〉並驅爭先,猶未及髯〈關羽〉之絕倫逸群。”及黃忠官拜後將軍,關羽憤怒地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幸得諸葛亮和費詩解說,關羽才接受。麋芳、士仁和潘濬亦與關羽不和,其中麋芳、士仁都怨恨關羽輕視自己。當關羽出征樊城,麋芳駐守的南郡城失火,燒燬了很多武器、軍品,關羽責備了他。後來關羽又命令麋芳、士仁準備軍糧,二人“不悉相救”,關羽就說待回軍時便處罰他們,二人不安,而在後來呂蒙來襲時投降東吳。不過關羽並不是和所有同僚的關係都差,諸葛亮、張飛、廖化和趙累等人都與他交好,又比如費詩的開解他也能聽得進。

歷史評價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曰:“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溫恢:“關羽驍銳。”

呂蒙:“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陵人。”、“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

諸葛亮書與關羽:“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

郭嘉、程昱稱關羽、張飛:“萬人敵”

劉曄稱關羽、張飛:“勇冠三軍”

周瑜稱關羽、張飛:“熊虎之將”

傅幹稱關羽、張飛:“勇而有義,皆萬人之敵,而為之將。”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關雲長、張益德:“關、張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攜上,雄壯虎烈。藩屏左右,翻飛電發,濟於艱難,贊主洪業,侔跡韓、耿,齊聲雙德。交待無禮,並致奸慝,悼惟輕慮,隕身匡國。 ”

關羽和張飛在當時在後世都成為勇猛善戰的代名詞:

晉書劉遐傳:“晉劉遐每擊賊,陷堅摧鋒,冀方比之關羽、張飛。”

魏書崔延伯傳:“崔公,古之關張也。”

可參考趙翼著《廿二史札記》卷七關張之勇的部份,詳細整理了古人以關羽、或關張用作皆為勇將代名詞的資料。

《柏楊版資治通鑑》中,作者柏楊曾評論關羽:

不僅中華人崇拜關羽,就是在朝鮮半島,也遍地都是關羽廟,受到萬家香火。跨國英雄,關羽先生是第一人。然而拋開三國演義這本影響力最大的小說,僅就史書上提供的資料,關羽實在沒有資格在歷史上佔據一席之地。他雖然英勇,但事實上不過一個莽漢,既缺謀略,又缺修養,而且心胸狹窄,不識大體。……關羽先生從沒有指揮過大兵團作戰,突然發動滅國性的攻擊,乘人不備,創造了震撼全國的奇蹟,但徐晃先生不過二流角色,都無法抵擋,不得不解除樊城之圍。呂蒙背後還沒有下手,關羽已經在疆場上戰敗。……關羽最大的錯誤是他破壞了諸葛亮先生十二年前的隆中對策,如果像隆中對策設計的,跟孫權保持和睦,漢中方面同時出軍,局勢當可改觀。由於關羽一人的衝動,遂使全盤戰略,成為虛話。

前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會長朱大渭:

“關羽並非只有一般名將英勇戰鬥的作風,以及武藝超群的素質,而且具有指揮大型戰役的能力……荊州的失守,主要責任不在關羽,而是蜀國戰略方針失誤造成的。關羽雖有一定責任,但其忠於職守,以身殉職,應無所非議。”“關羽從小受儒家思想薰陶,因而在處身立事道德規範上,同劉備、諸葛亮可算同道中人。劉備甚有知人之明,他之所以特別看重關羽,深知其德才兼備,後來將留守荊州以及北伐的重任交給他,其原因也在於此。”

知名史家黃仁宇:

關羽剛傲而缺乏處事的謹慎周詳,他不顧利害讓自己兩面受敵,弄到戰敗授首,比曹操早死一個月。可是千百年之後關公仍被中國人奉為戰神,民間崇拜的不是他的指揮若定,而是他的道德力量。關羽‘義重如山’,至今祕密結社的團體仍有些奉之為師祖。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易中天:

關羽確實有令人崇敬之處,那就是特重情義。……民間崇拜關羽雖然有道理,但有些信仰和習俗也很奇怪。比方說剃頭匠奉關羽為祖師爺,就匪夷所思。關羽並沒有當過剃頭匠呀!再說東漢時也不剃頭。想來想去,也就是他們手上都有一把刀。不過關老爺手上的刀是殺頭的,不是剃頭的。清代有一剃頭鋪門前掛一對聯雲:‘問天下頭顱幾許,看老夫手段如何’,倒很像關羽的口氣。……還把關羽奉為財神,什麼民營企業啊,個體戶啊,供個關羽當財神,難道他們的錢是靠打架搶來的嗎?你說關羽一個武將封個戰神不就行了嗎?怎麼還當起財神了呢?依我看啊,關羽,遲早要被民間推崇為愛神。因為他對愛情的追求是很執著的。據《三國志·關羽傳》裴松之注引《蜀記》和《華陽國志》,關羽曾經愛上了一個女人,一再向曹操表示要娶其為妻。這話說多了以後,曹操便‘疑其有異色,先遣迎看。’一看,果然國色天香,結果‘因自留之’,害得關羽很是鬱悶(羽心不自安)。此事如果屬實,曹操就太不厚道了。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尹韻公:

關羽是一個心機較深、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左右逢源的人,無論在敵友哪一方皆可受到厚待,可能這是他在黑白兩道都吃香的緣故了。……正史中的關羽並非如人們所崇拜的那個關公高大完美。乃是隨著歷史的發展,根據心理和社會需要不斷改造而成的一個來自於現實而又大大超現實的一個偶像。

禚夢庵《三國人物論集》:

建安二十四年十月,曹操與孫權都已親自出馬……為了戰一關羽,魏吳兩國幾乎動員了傾國人馬,上下費盡心機,則關羽之勇猛善戰可知了。這次戰役,關羽雖敗猶榮,但蜀漢克復中原的希望,也隨關羽俱逝了。……本來萬人之敵的猛將,很少不剛而自矜的,只要用之得當,剛猛正是優點。這種剛烈人物,古今中外,代不乏人。即以吾國而論,如楚之項王,漢之關羽,宋之岳飛,近人吳子玉,都是這一型別。這類人物,也同高人義士一樣,為歷史增加不少光彩。但他們成功最快,失敗也最速,只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供人憑弔而已。

子孫後裔

子女

關平 關羽之子,跟隨關羽征戰,與關羽一同被斬於臨沮。《三國演義》寫作義子。

關興關羽之子,少已有名聲,深得諸葛亮器重,弱冠後擔任侍中、中監軍,數年後死去。

關氏 關羽之女,名字沒有記載,民間稱為關鳳,孫權曾為子求婚,遭關羽所拒,並辱罵來使。

關索據傳是關羽之子,但是正史並無記載。其佚聞據說出於南中(今雲南)一帶傳說。

關樾關平之子,關羽、關平於麥城兵敗被殺,關平之妻趙氏攜八歲的兒子關樾,在安鄉民家避難,改姓為門。直到西晉滅吳後趙氏才帶兒子出來回覆關姓。

關統關興長子,妻為公主,官至虎賁中郎將,卒,無子。

關彝關興次子,關統死後承襲其位。

後裔

據裴松之引《蜀記》注《三國志·關羽傳》,蜀漢滅亡後,龐德之子,龐會盡殺關氏為父報仇,關羽一脈已斷。但這段記載的可信度有爭議。後世解州、當陽、洛陽等地關姓氏族,常自稱為關羽後裔,然多無可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