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講座的講稿

親情是在關心愛護理解中建立和維護的,家庭教育貫穿於生活中孩子具有良好的家教是長期努力的成果,父母要了解才能理解要理解才能採用正確態度和有效方法,尤其要注意的是切忌在家不尊重老師這樣絕對不會有好的教育。

家庭教育講座的講稿

  家庭教育講座講稿

教育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知識層面,一個是身心發展層面。0-12歲孩子處於成長中的基礎性階段,對其一生的影響非常大。再好的老師和學校,也不能代替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現在國內有一本暢銷書叫《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想要強調的就是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我感到這個題目對老師的作用有失公允,也許換一個說法更客觀,那就是“好父母就是好老師”。好父母不但關注孩子的健康和智力開發,而且有很強的家庭教育觀念,會將教育貫穿於生活中的細節和機會。

童年只有一次,孩子的成長不等人。父母工作、事業再忙碌,也不能忽略了孩子身心發展中所需要的關注和扶助。親子關係是一條鏈子,需要父母細心維護才能不脫節。

當我們事業和工作繁忙緊張時,容易忽略了孩子,只要孩子身體和功課還可以,在學校沒有出現什麼問題就算了。其實,當父母與孩子的互動減少,親子關係就會出現潛在的問題。親情是在關心、愛護、理解中建立和維護的。孩子每天都在成長,等到父母有空、有閒、有錢再去關注孩子,就已經錯過了他們成長中最需要的時刻。經常聽到過來人父母談對孩子的內疚,當孩子小的時候太忙,對他們關心太少,一轉眼孩子就長大了,有些事情錯過就錯過了,難以彌補。所以我們要提醒自己無論多忙都要留出陪伴孩子的時間,不要忙得鬆開了牽著他們的小手。

家庭教育貫穿於生活中,孩子具有良好的家教是長期努力的成果。培養孩子的情商(EQ)跟開發他們的智力(IQ)同樣重要。父母的言行身教、生活的環境氛圍都將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教育是一件長期性的任務,童年和少年時期,孩子身心尚未定型,是施以教育的關鍵階段。有些父母效法孟母三遷,務求讓孩子進入好學校,體現出重視知識型教育的一片苦心。不過,對於建立家庭教育氛圍卻沒有同樣的重視。孩子的身心發展,為人處事的態度,需要父母更多的關注,因為事實證明,要在社會上成功,EQ往往比IQ更重要。

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會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父母要了解才能理解,要理解才能採用正確態度和有效方法。因此父母也要不斷學習,跟孩子一起成長。

雖然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當孩子的階段,但是不等於每個父母都瞭解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在子女教育中,有時候覺得孩子不聽話、故意作對,用盡辦法、耗盡耐心都無效。如果大人能多瞭解一些孩子的階段性生理和心理特點,就會增加對他們的理解,減少盲目的嘗試和衝突。孩子身上出現的每個難題,都需要父母去學習解決,不但孩子要成長,父母也要成長。

和諧的家庭、愉悅的關係,是給孩子一個快樂童年的重要條件。家裡成人之間對家庭教育的觀點不同,要多溝通,互相尊重,達成共識。家長們要避免在孩子面前談論孩子問題、比較差異,更要切忌在孩子面前激烈爭執和意氣用事。負面言行會給孩子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影響到他們今後的為人處事的態度。

從心理學家的統計和分析可以得知,家庭氣氛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在一個和諧快樂的家庭長大的孩子,以後他們的家庭和諧快樂的機會也比較大。孩子的思維比較單純,大人的激烈爭執和衝突會給他們的心理造成陰影,嚴重的話會直接影響到他們自卑、對人不信任和行為偏差。

父母將孩子視為附屬品,用居高臨下的姿態管教孩子,已不適合強調個性的現代開放社會。無論孩子在什麼年齡段,都是一個獨立個體,要尊重他們的感受和想法,不強加大人意見,建立起一種良性溝通的互動關係。成功的父母要成為孩子的親密朋友和教練,而不是指揮官。

千萬不能用“我生你、養你,就有權管你”這樣的態度對待孩子,這種將孩子視為自己從屬品的觀念,將會以管代教,導致兩代人之間發生很多衝突,影響親子感情。最值得驕傲和令人羨慕的父母是,孩子不但成為社會的優秀人材,而且跟父母之間保有親密感情。

美國和中國文化、傳統不同,在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上也有很大差異。第一代華裔本身是在中國文化和傳統教育中成長,第二代則是在美國文化氛圍中成長,怎樣融合中美的優秀教育傳統方式,怎樣解決觀念之間的矛盾,並沒有統一的標準,每個家庭和父母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去思考。

第一代海外華人家庭,父母跟孩子在中美兩種不同的傳統文化氛圍中成長。幸運的是,得以瞭解、接觸和對比東西方家庭教育觀念、方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是,夫妻之間、上下兩輩之間,難免因為對孩子教育觀念的不同而產生出分歧和爭執。在這種情況下,本著大家都是為孩子好和尊重彼此的態度,互相之間多溝通,找到最適合自己家庭和孩子的做法,分工合作,共同努力達成教育願望。

童年、少年時期的才藝活動,主要是為了促進孩子身心發展,同時讓孩子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的活動,培養起廣泛的興趣。除非孩子在某個方面顯示出天才和特殊興趣,需要著重栽培,否則不應過於側重單科或某項才藝。均衡發展,成為一個比較全面的人比成為尖子更重要。知識面寬廣與基礎紮實,是日後孩子在某個領域求精求深的堅實基座。

如果我們以身心發展為目標去看待孩子參加的各種才藝活動,心態會放鬆很多,不讓趕進度的心情給自己和孩子造成很大壓力。比如孩子學鋼琴,通過手指的運動和反映刺激腦部發育是主要收穫,考到第幾級反而是次要的。

一個人最容易成功並享受快樂的職業、才藝,是跟他的天份與興趣有關,而且天生的成份很大。父母與其將自己的願望加在孩子身上,不如提供更多機會讓孩子接觸不同的活動,從中觀察瞭解自己的孩子在什麼地方有天份和興趣,再來揚長避短地栽培他們。

對孩子成長的期望值,是影響到家長教育心態的`最大因素。真正愛孩子,要以培養健康、快樂、自信的孩子為目標,而不是以出人頭地為目標。孩子在自由玩耍中不僅能享受童真樂趣,也能增進創造性思維和協調性,因此不要將孩子所有的課餘時間都排滿,讓學習壓力擠掉了孩子的童年快樂。

鋼琴家朗朗在自傳中提到父親為了迫使童年的他瘋狂練琴,採用了甚為極端的態度和手段,一度讓這個開朗懂事的孩子產生極端厭惡,甚至想用傷害自己手指的方式去逃避父親的逼迫。朗朗描述的情景讓人極為同情和心疼,可想而知這種心靈的創傷是無法彌補的。雖然朗朗終於出人頭地了,但是更多的孩子並沒能如此幸運,如願以償,或者是達到父母希望看到的目標卻付出了兩代人感情破裂的代價。雖然朗朗成為了著名鋼琴家,可是他的童年記憶卻是充滿痛苦和掙扎,並不快樂。

鼓勵孩子跟自己比,設定自己的進步目標,避免以別的孩子為自己孩子的追趕目標。父母在表揚其他孩子的時候要小心對孩子帶來壓力和自信心的影響。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沒有最好的標準教育方法,只有最合適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亞裔孩子流傳著一些諷刺父母的段子,創造了一個名詞叫“Asian Mom”(東方母親),意思是東方母親都具有一些共性,其中包括聚在一起喜歡比較自己的孩子, 對孩子的成績總是精益求精、對名校看得很重要,等等。我們確實應該反省一下給孩子帶來的心理影響和壓力。

創造力是核心競爭力,有創造力的孩子才能適應時代變幻與環境變遷。要著力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

創造力的培養 C 多看、多聽、多想、多問、多嘗試。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社會培養造就人才。在座有不少企業老闆、公司經理和主管,很多人有過面試新員工和尋找人才的經驗。在我們招聘新員工時,除了看專業技能之外,還會著重看應徵者的綜合素質,比如言行舉止反映出來的教養,自信心和進取心,溝通能力,團隊協作精神,等等。這些也就是我們要讓孩子建立的,為進入社會準備的綜合素質。國內曾一度流行“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說法。可是,現代社會的急劇變遷,全球化競爭的趨勢,科技發展的速度,都讓我們看到了,未來我們的孩子面對的是一個更為多變的大環境。我們做父母的心態要改變,不能寄希望於讓孩子擁有一技之長作為生活保障。要更注意讓孩子擴大知識面,培養創造力,增強溝通力和應變力,這才是孩子未來進入社會的核心競爭力。

最後談談我的新書《我在美國當媽媽》。在新書發表的這個時刻,我要感謝的人很多。首先要感謝的是我先生張海明和我的家人,沒有他們的支援和配合,在孩子教育上將會有更多的酸、苦、辣。這本書裡大部份的照片是張海明拍攝的,我們經常討論孩子教育的問題,形成高度默契,是一曲和諧的二重奏。

還要特別感謝的是《華人》雜誌社長馬平,她開闢的教育專欄“媽媽手記”給我提供了一個與讀者交流和分享的平臺,同時促使我提高了寫作的嚴謹性,因為寫給自己看跟寫給讀者看是不同的標準,要對得起關心和支援我的讀者朋友。

更需要感謝的是眾多朋友和讀者,在工作非常繁忙的時候,曾經想過放下這個每月一篇的擔子,是讀者的熱情反饋和鼓勵,讓我欲罷不能。從原始的動機寫給自己孩子,給他們留下成長足跡,到現在越來越感到有一種社會責任感,希望推動融合中美文化傳統的教育觀念,讓我們中華民族的下一代成長得更出色。這就是我同意在國內出版這本書的動機。

在出版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對發表過的“媽媽手記”做了一次回顧。實際上,我也是跟隨孩子一同成長的,在教育他們的過程中也學到了很多新東西。現在回過頭來看,對過去一些還不清晰的事情和問題現在有了答案,比如我們家弟弟為什麼對漂亮女性特別注意,為什麼不願意吃飯,還有一些兒童心理現象。所以我在新書中做了一些補充和提升。希望這本書對大家有所啟發,也希望更多的爸爸媽媽能及時記錄下孩子成長中的故事和思考,在《華人》的教育專欄園地跟大家分享。

最後祝願大家都能擁有健康、快樂、自信的孩子,父母跟孩子都有快樂人生!

  家庭教育講座講稿

標籤: 雜談

全天下的父母、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類拔萃?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成棟樑?但很多家庭並不真正知道怎樣做才能使孩子成才。有的家庭認為給孩子吃飽穿暖就是盡了家長的責任,教育孩子完全是學校的事情;有的家長奉行“樹大自然直”的信條,對孩子放任自流,不管不問;有的家長則一味要求孩子學習、學習、再學習,自己卻從不看書、讀報等待,這些均是我們現實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希望我們共同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原則和教育方法,走出教育的一些“誤區”,促進孩子有更大的進步。

1、正確理解和履行父母的職責

不少家長認為自己的主要責任就是賺錢養家,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經濟環境。其實,這種觀點是片面的。古語說“養不教,父之過”,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懂得父母對孩子的責任,不僅要把他們撫養好,而且還要教育好。(有“教養”的解釋)在我國的現行的婚姻法中也明文規定“父母對子女的撫養教育的義務”。家庭是人才的搖籃,父母是孩子最早也是任期最長的老師。從“孟母三遷”,“岳母刺字”這些流傳甚廣的故事中,我們都能看到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發展所產生的深刻影響。因此,家長不僅要為孩子提供足夠的生活條件,更為重要的是要重視孩子的優良品德、良好習慣的培養和智力的開發。只有正確理解並認真履行父母的職責,才有可能撫養並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2、加強與學校的密切配合

現在國中的孩子的大部分學習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因此,家長要經常與老師取得聯絡,瞭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同時向老師反映孩子在家裡的重要情況,取得老師對家庭教育的瞭解和支援。只有家庭和學校密切配合,雙管齊下,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尤其要注意的是:切忌在家不尊重老師,這樣絕對不會有好的教育。(舉例)

3、父母要作孩子的好榜樣

父母是子女最早接近之人。不論父母自身是否意識到,你們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因此,父母不僅需要具備科學和家庭教育的知識,還要處處用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為子女樹立榜樣,率先和垂範。如果家長自己整天沉湎於電視節目中,而要使孩子信奉讀書比看電視更重要,更有益處,這實在是難為了自己的孩子。(涉及一下打麻將等)父母在注意言教的同時,還要注意身教,身教和言教並重,才能引導孩子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家長們應明確自己作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1、 家長的榜樣作用。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師,是孩子首先模仿的榜樣。父母的言行、思想觀念和文化素質無時不刻地影響著孩子,可以說從孩子身上,我們總能找到父母的影子。(舉例說髒話)

2、 家長是有目的進行教育的實施者。孩子基本素質的形成和家長的培養、教育分不開。古今中外眾多名人成材的事例無不說明家庭和父母的作用。

3、 家長要為孩子創造一個健康成長和學習知識的良好環境。這裡說的環境包括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能夠滿足孩子生活學習必要的物質條件和適合的場所,可以說是良好的物理環境;由家長高尚的品德、健康的心態和不斷進取的精神所營造的家庭氛圍是良好的心理環境。 學習中不能怕苦,怕累。。。(舉例)

父母應怎樣引導孩子學習。

1、佈置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如果希望孩子喜歡讀書,那麼,家中應該有書、雜誌、報紙。孩子在書香環境中成長,自然

會喜歡接近書,喜歡看書。但是,這個環境還必須是簡化了的,不能太嘈雜或是一下子提供太多的學習刺激,以免孩子無法專心地學習,避免孩子注意力的過度分散。

2、 用正面的語言和親自示範的方式來教導他。

如果您希望孩子學習一種好的行為,那麼您最好使用正面的語言,明確地告訴他所要做的行為,例如告訴他“我們應該做”,而不只是批評他、責備他做得不對。然後再親自示範正確的動作來教導他。如果孩子說會,那麼就讓他做給你看,再指導他正確的方式。

3、不要打擾他的專心。

孩子專心在做某一件事時,不要去打擾他。第一件事還沒完成之前,不要叫他做第二件,也不要讓他做太多或做一些超乎他能力的事,否則,孩子在匆忙、心急的情況下,很容易就會養成放棄的習慣,怎會有始有終呢?

4、孩子一起遊戲。

從遊戲中可以訓練他的一些基本能力。有時也可以將複雜的學習活動分成幾個簡單的步驟,引導孩子一步一步去完成。

5、 多鼓勵孩子。

只要孩子有好的行為,有一丁點的進步,哪怕他的表現和進步還不如我們的理想,我們也要鼓勵、讚賞他,使他保有學習的原動力。 (舉例學習成績的問題)

加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

現在很多家長有這樣的感覺:孩子上中學後,似乎不像以前那麼聽話了,甚至還和父母頂嘴;有什麼事情也不愛和父母商量。家長們覺得越來越難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兩代人之間有了一層隔閡。其實,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正常的心理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逐漸有了成人感,自尊心和自主性大大增強;討厭父母喋喋不休的說教,不願父母干涉他們的行為;內心的祕密往往不肯告訴家長等等。要想獲得兩代人之間自然、親密的關係,就需採取適當方式加以溝通。下面一些建議,可供家長們參考。

1、必須在時間上有所投資

家長們常常認為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好好賺錢養家。其實對孩子來說,最需要的是父母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一個可以讓孩子傾吐心事的朋友。要達到這種地步,非得平日有足夠的時間溝通不可。建議大家平時多和孩子在一起聊天、看電視、散步、遊玩等。在這種輕鬆的氣氛中,談話才能漸入佳境,至於平時連回家吃飯都“沒有時間”的家長,就不要太期望孩子會與你暢所欲言了。美國前總統布什夫人在美國一所著名女子私立學校的一次畢業典禮上曾深情地說:“年輕的女士們,有一天當你們到了我這樣年紀的時候(布什夫人當時已70歲)你們回顧你們一生,決不會因為曾經錯過一次賺錢的機會、一筆生意的交易而感到後悔,你們卻會因為沒有好好花時間和你們的孩子、和他們的丈夫、和你們所心愛的人建立美好的關係而感到後悔不已。”布什夫人的肺腑之言,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迪。

2、跟孩子溝通必須講究語言藝術

溝通的意義絕不是“我有話要說”,更不是“大人說,小孩子聽”。如果是這樣的話,孩子當然不喜歡和你在一起。因此,父母與孩子談心,若要取得好的效果,既要注意談話主題,也要考究語言方式。比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是大人教育小人的“古訓”,而“多讀書才能實現你自己的理想”更符合當今兒童的語言特點,可能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

3、話多不靈

孩子在學校聽到的幾乎全是教師滔滔不絕的教誨,一堂課接一堂課,天天如此。回到家裡,要是父母還是喋喋不休地教導,孩子當然會反感、會頂牛。因此,建議父母的話要簡練,準確,能帶些風趣幽默更好。有些話可以只說一半,結論讓孩子自己想出來。要是家長的話太多、太碎,孩子把耳朵堵住,那麼,家長的話就成了沒人收聽的廣播電臺。

4、多鼓勵、少批評

這個社會因為人多,競爭也厲害,家長對子女的期待也高。這樣,家長與子女的對話就難免批評多於鼓勵,強調孩子的不良習慣並與別的孩子相比,與自己的過去相比等待。其實這一比毫無積極意義,相反只有使孩子喪失處信,產生自卑和自棄感。倒是鼓勵的話能讓孩子有自我肯定感,激勵上進心。

5、家長需多瞭解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

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會遇到各式各樣的難題,因此,建議家長要讀一點有關教育孩子書刊,瞭解一些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以利於為兩代人之間的溝通提供科學性的指導,減少教育的盲目性。

天下沒有不愛自己子女的父母,但是愛要適時、適量。“權威”只能使孩子造成被動的學習行為,而非內心自動自發的自願行為。研究證明,父母對孩子的關懷,有利於孩子的學習動機、態度的形成。真正的愛的教育,是關愛而不是放任自流,它能使兒童有良好的學習行為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