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風俗習慣作文彙總8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風俗習慣作文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實用的風俗習慣作文彙總8篇

風俗習慣作文 篇1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飾差異大,服飾區別近百種,琳琅滿目,各具特色。婦女一般上身穿鑲邊或繡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頭、耳環,領口別有銀排花。除小涼山的彝族穿裙子外,雲南其他地區的彝婦女都穿長褲,許多支系的女子長褲腳上還繡有精緻的花邊,已婚婦女的衣襟袖口、領口也都繡有精美多彩的花邊,尤其是圍腰上的刺繡更是光彩奪目。

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鮮豔的綴有紅纓和珠料的雞冠帽,雞冠帽常用布殼剪成雞冠形狀,又以大小數十、數百乃至上千顆銀泡鑲繡而成。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對彝族青年,女的長得像妮尾綠(一種美麗的山花)一樣美麗。男的長得像金竹一樣標緻。他們在一個月夜。()來到森林中約會,被森林中的魔王發現了,小夥子被殺死,姑娘不願遭受魔王的****而逃走。當姑娘跑到一個山寨時,寨中突然雄雞高叫,魔王聽到雞的叫聲,才停止追趕,美麗的姑娘才倖免落入魔掌。後來,姑娘知道魔王怕雄雞,就抱著一隻雄雞來到他們約會的地方。這時,雄雞高叫,她的情人立即甦醒復活。他們結為夫妻,過著美滿幸福的生活。

居住在山區的彝族,過去無論男女,都喜歡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氈。它形似斗篷,用羊毛織成,長至膝蓋之下,下端綴有毛穗子,一般為深黑色。彝族少女15歲前,穿的是紅白兩色童裙,梳的是獨辮,滿15歲,有的地方就要舉行一種叫沙拉洛的儀式,意即換裙子、梳雙辮、扯耳線,標誌著該少女已經長大****,15歲以後,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長裙,單辮梳成雙辮,戴上繡滿彩花的頭帕,把童年時穿耳的舊線扯下換上銀光閃閃的耳墜。

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鑲有花邊的右開襟上衣,下著多褶寬腳長褲。頭頂留有約三寸長的頭髮一綹,漢語稱為天菩薩,彝語稱為子爾。這是彝族男子顯示神靈的方式,千萬不能觸控。外面裹以長達丈餘的青或藍、黑色包頭,右前方紮成拇指粗的長錐形的子爾漢語稱英雄髻。男子以無須為美,利用閒暇把鬍鬚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綴紅絲線串起的黃或紅色耳珠,珠下綴有紅色絲線。

風俗習慣作文 篇2

談起春節,我也想起了打鞭炮,我又聯想起它的由來﹑特點﹑你們想不想聽呀!就讓我來為你們介紹介紹吧!

先說說它的由來吧!從前,有一個怪獸,它住在河裡,每年都會上來吃人。有一年,人們在逃跑之中遇到一個老神仙,他看到人們慌亂的逃跑,就找了一位人問,他疑惑不解的問:“你們為什麼要逃跑啊?”

那位人說:“這位老年人啊!您可是萬萬不知道啊!我們村子裡有一個怪獸,它可是每年都會吃很多人呢!您老人家還不逃啊!”老神仙聽了聽,說道:“那你們為什麼不用放火柴的方法把它趕走呢?”

那位人想了想,笑著說道:“謝謝您老人家,我們當時咋沒有想到呢!”那位老神仙笑了笑,說道:“不用謝!”慢慢地人們用火柴趕走了怪獸,隨著科技的發達,人們採用了打鞭炮的方法又一次成功的趕走了怪獸。這就是打鞭炮的由來。

再說說它的特點吧!那一次晚上,我們全家人一起坐在長沙發上看春節聯歡晚會,看著看著,我們便睡著了,差不多到了12點鐘左右的時候,我被噼裡啪啦的聲音給吵醒了,到了外面,好像我的鼓膜都快被震破了。

現在的鞭炮叫做“關門炮”,早上起來打鞭炮的時候叫做“開門炮”。那鞭炮有些是綠色的;有些是紅色的;有些是黃色的,真是五彩繽紛啊!

小朋友,你們覺得很新奇吧?

風俗習慣作文 篇3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們中國有56個民族,是個“大家庭”。

對於蒙古族,大家肯定不陌生吧!那麼,對於蒙古族的禮節,大家又瞭解多少呢?

當你來到蒙古的大草原時,你會不由得陶醉在其中,有種愜意的感覺。不久後,你就會看見路邊出現一位蒙古族人,你不用奇怪,這是蒙古族主人來迎接你們來啦!接著會不斷有蒙古族主人來迎接,他們會在你車子的前後左右圍成一個圈給你們帶路。

當你來到蒙古包時,你肯定會由衷地讚歎起來:“這裡真是一塊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你要是用臨時學的蒙古語“賽怒!賽怒!”來讚歎的話,蒙古族人會更加高興的。

接著,主人會給你倒上自己釀製而成的香甜的奶酒,醇香的奶酒會使你更加喜歡這個民族,甚至會深深愛上這個民族。這也是對主人的尊重和親密。

品嚐完了香甜的奶酒,主人會帶你到美麗無邊的大草原上游覽一番,觀賞那美麗的風景。既然,生活在大草原上,馬是必不可少的。蒙古族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馬。主人會給你挑上一批上等的好馬。有主人帶路,先熟悉一下蒙古的地理。接下來,主人會目視你在綠色的海洋裡自由馳騁。

蒙古族,是不是很特別呢,有這麼多的特色。五十六個民族,有著如此多不同的風俗,真是令人讚歎不已啊!

風俗習慣作文 篇4

在潮汕地區,端午節的習俗有很多,它既有趣又有不同的寓意。接下來就讓我來介紹一下吧:

首先在端午節,我們必須要吃粽子,為什麼我們要吃粽子呢?這是因為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在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還有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

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並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的端午節食品。 潮汕的端午還有一種吃的習俗,那就是吃梔粽,梔粽的主要原料有梔子、浦姜、糯米漿(粿漿)等等。因為梔粽的原料是糯米,所以成品後非常黏,一般刀具切下去會粘著,反而不方便切割食用。所以聰明的人想到執紗線,牽拉切粿,成為一小片,粘著盛於瓷盤上的白砂糖。

吃完粽子,接下來就是賽龍舟了。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但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潮汕的端午節習俗還有很多……大家感興趣就在以後的生活中慢慢的瞭解和發掘。

風俗習慣作文 篇5

每一個家鄉都有自己的特色風俗,而我們家鄉特別看重的是清明節,每當清明節來臨之時,大家都會買祭品,祭奠逝去的親人、朋友。我們家鄉的人都非常的尊重這個習俗。

這一天,一大早上,大家都忙的不可開交。家裡人,外出買祭品。我看向門前,到處是一些花,香,還有酒。這時姥姥說:“快,大家抓緊時間,我們馬上要上山了,”話一說完,我看向門口。記得詩人杜牧在《清明》中寫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此情此景可真謂是一模一樣啊,下著的大雨一直沒停,大家也都魂不守舍的。

而且我們家鄉還有一個特點,每到清明節之時大家都要穿上素衣,身上不能戴很隆重的首飾,而且未滿18歲的孩子頭上都要插上菊花或康乃馨。因為這兩種花的香味比較素雅,而且他們具有好的寓意,同樣這也是對逝去的親人朋友的懷念與尊重。

山路十分陡峭但又不能開車,為了顯示出對故人的尊重。我們都是採用步行,走了好一會兒。終於到達目的地,大家拿著花走到墓碑旁,一個接著一個的磕頭,上香。最後小孩子們要把頭上的花瓣撒在上面,再磕三下頭,才算是禮成。

我們家鄉的風俗最大的特點就是展示了對故人的尊重。

風俗習慣作文 篇6

飲茶:酒和茶是漢族主要的兩大飲料。中國是茶葉的故鄉,中國也是世界上發明釀造技術最早的國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數千年來,構成漢族飲食習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發生了廣泛影響。

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薰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臺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漢族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以各種動物食品、蔬菜作為副食的基本飲食結構。這與西方諸民族和中國藏、蒙等民族的飲食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差別。此外,在長期的民族發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飲食慣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餚、飲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氣候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生產生活條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體特點。

中國是茶的故鄉,製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名品薈萃,主要品種有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黃茶。中國茶藝在世界享有盛譽,在唐代就傳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漢族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爭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新增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漢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又如在漢朝 ,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朝,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 無”,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等等。

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薰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臺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漢族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以各種動物食品、蔬菜作為副食的基本飲食結構。這與西方諸民族和中國藏、蒙等民族的.飲食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差別。此外,在長期的民族發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飲食慣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餚、飲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氣候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生產生活條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體特點。

風俗習慣作文 篇7

從我能記事起,我就記得每年除夕都要守歲。大概是在立春前後公曆二月份。

關於除夕有一個風俗就是守歲。這其中還有一個故事呢。很久以前有一頭怪獸。頭長觸角,尖牙利齒,目露凶光,凶猛異常。“年”常身居於海底,每到除夕便爬上岸來,吞食家畜殘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人們就會攜老幼潛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有一年村裡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幫助了村東頭老婆婆一家驅趕了年獸。人們逃命回來,發現了驅趕年獸的方法,於是從每年的除夕開始,家家戶戶都會貼上紅對聯,燃放爆竹,燈火通明。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除夕清早,陽光如同頑皮的小手肆意在我臉上游走,睜開眼,向街上望去,熱鬧非凡。我趕快洗漱完畢。還沒等吃上早飯就慌忙擠入龐大的人潮之中。這人山人海,一眼望不到頭。場面無比壯觀,時光飛速流逝,眨眼間便到了日暮時分。人已少了許多,天邊漸白了,橙色的晚霞,街道逐漸人煙稀少,我也趕緊回到家中,爸媽早已開啟電視,準備了一桌熱騰騰的團年飯。觀看今年春節聯歡晩會“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新年到!三百多個日日夜夜不動聲與我們擦肩而過,新春開啟了新的希望。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風俗,是那樣的熱鬧喜慶和隆重。

風俗習慣作文 篇8

在我的家鄉,端午節最興的就是自己包的裹蒸粽了。

一個清晨,霧還未消散,眼前的一切都是朦朧的。而符裡的人們已經開始忙活了,每一戶人家都抬出一個差不多一個大人身高的大鐵鍋,而我們這些小孩子,望著這麼個大鐵鍋,都張大著嘴,發出“哇”的一聲,而過了幾年這樣的端午節,我們也就不驚奇了。

大人們在屋裡忙裡忙外的,廚房的灶放著幾個大圓盆,裡面都是一些紅豆和糯米之類的。開始包裹蒸粽了,大人們把些冬也先洗得乾乾淨淨,然後把紅豆、糯米等放在底下,中間再放一塊甘香可口的豬肉,表面再鋪多一層糯米就已經完成了一半,而最後呢,也是最關鍵的一步,那就是包紮這些可愛的金字塔壯的裹蒸粽了,如果扎得不好,那麼在煮的時候,裹蒸粽就會散掉,走失了裡面的精華,那就不好吃了,大人們拿出一條草繩,緊緊地捆綁著裹蒸粽,在最後,也要再緊緊地打上一個死結。

一切準備工作都做好了,接下來就是煮裹蒸粽了,大家都提著一桶桶的水,往剛剛的大鐵鍋倒,而我們這些小孩,也都來幫忙,提著小一點的桶,很快,大鐵鍋就已經裝了一半水了,開始往裡面剛裹蒸粽,每個人都從屋裡拿出一張小木凳,在大鐵鍋面前,這一刻,是最為溫馨的,這一蒸,即使十多小時,而且不時要往鍋裡倒水,以免幹水,大家在鐵鍋前有說有笑的,火光中滿是大家歡樂的笑聲,等待著這些裹蒸粽的我們,或許享受的即使這一刻,這一個過程,而不時成果。

裹蒸粽蒸好了,一拉開大鐵鍋的蓋,那種香味真是無法言語,從村頭飄到村尾,整條村都充滿了裹蒸淙的香味,大家迫不急地吃著自己的勞動成果,這種美味是外面買來的裹蒸粽吃不到的。

已經好幾年沒回家過端午節了,真懷念啊!真想再過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