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傳說因它而起

背景

古老傳說因它而起

2012年12月5日,由宜興市廣播電視臺和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主辦,宜興市廣播電視臺紫砂頻道承辦的“紫砂壺十大經典器型評選活動”在江蘇省宜興市紫砂工藝廠啟動。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汪寅仙、鮑志強、顧紹培,曹亞麟,毛國強,季益順及其紫砂行業領導、專家及媒體代表等出席活動。活動現場,大家又對歷史上的50件名家經典壺型進行了投票,最終根據票數產生了20件候選器型。

這20件候選器型,雖然不足以囊括宜興紫砂的傳統風貌,但是每一件作品都是一個時代紫砂藝術的縮影,代表了紫砂藝術發展的一個高度。

截止2013年2月底,發出投票頁3萬張,收到網路、報紙,電話等投票76520份,最終產生了“紫砂十大經典器型”。

每一款紫砂壺都帶著悠遠樸實滿身溫潤款款而來。聚籠了氤氳繚繞的茶香,博大精深的文化,氣韻靈動的技藝,堪與金玉媲美,為一代代雅人趣士所追逐,供春、時大彬、邵大亨……這些紫砂史上的座座豐碑,他們在不同的歲月裡讓紫砂工藝達到極致。

從今天開始,紫砂之家每週三都會為您揭開“紫砂十大經典器型”其中一款的前世今生故事,一起傳承文化,再續經典。

【候選理由】

供春壺以外形似銀杏樹癭狀而得名,壺身作扁球形,泥質成素色。為了切合主題造型,後世多用段泥製作,段泥燒製成熟後呈米黃色,這與乾枯褶皺的樹癭頗為相似,加上壺身凸凹不平,紋理繚繞,寓象物於未識之中,大有返璞歸真的意境。

明代正德年間,宜興讀書人吳頤山在金沙寺複習迎考,他隨身帶了一名書童叫供春。當時金沙寺內的僧人用紫砂泥製作燒水的茶壺,供春閒暇之餘覺得這樣的手藝很好玩,就乘僧人不注意時偷偷地學了起來。他用老和尚洗手沉澱在缸底的陶泥,仿照金沙寺旁大銀杏樹的.樹癭做了一把壺,並刻上樹癭上的花紋,這件仿照自然形態的樹癭壺一下子出了名。後人為了紀念它的創作者,也將其稱為供春壺。

1928年的一天,宜興名士儲南強在蘇州的地攤上購得了一把紫砂壺。其樣如樹癭,周身紋飾錯雜,把下刻“供春”兩字。儲南強幾經周折終於找到了茶壺原來的主人,原來,這把茶壺出自蘇州吳大澂家。

據傳吳大澂收藏此壺時無蓋,便請當時在家中制壺的黃玉麟為其配了一個瓜蒂形的壺蓋。在吳大澂之前,這把茶壺是由當時另外一位收藏家沈均和收藏,而沈之前從何而來便不得而知了。

在之後的歲月裡,儲公邀請多位名家上門鑑賞,並寫了幾萬字的考證論文。一次,杭州的名畫家黃賓虹到他府上做客,見這把樹癭壺後覺得黃玉麟所配的瓜蒂形蓋式不妥。幾番推敲後儲公認為有理,由“切玉聖手”潘稚亮推薦,請當時的制壺名工裴石民重新為這把茶壺配了個靈芝樹癭蓋。為了紀念這件作品,在蓋內又請當時的金石書畫家潘稚亮銘文。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儲南強將自己的收藏全部獻給了國家,而這把集多位名家之創作,窮儲公一生之探索的供春樹癭壺也在其中。這件珍貴的文物記載了一段傳奇的歷史,現存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黃玉麟《供春》

供春壺的經典,由它的古老傳說而起,又因它的動人故事而盛,歷史上效仿臨摹它的名家可謂不少,清末的黃玉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黃玉麟是吳大澂的門客,在吳門制壺的經歷讓他能近距離地觀察吳大澂所藏的供春壺,所以,黃玉麟所制供春壺造型相當精緻。

就目前現世的傳器而言,黃玉麟之前供春的實體造型幾乎無跡可尋,在清末黃玉麟之後,模仿和製作供春壺的人也有不少。裴石民為吳大澂配蓋之後一直對供春壺念念不忘,最後索性自己製作了一把,這件靈芝蓋供春現藏於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內。裴石民的作品相較玉麟供春更加秀氣端正,他將壺身肌理褶皺處理得更加精細,配上靈芝蓋,得體大方,古樸中透露著一股新生。

隨著時代的發展,藝人們也紛紛將自己的理念,加入了供春壺的創作之中,供春壺走到今天,造型也愈發豐富多彩。當代製作供春壺以汪寅仙、陳國良、呂堯臣為代表,他們的供春壺作品做出了別樣的味道。

汪寅仙《供春套壺》

在花貨製作中,“黃玉麟式”供春壺是考試的傳統科目,汪寅仙的製作總能得到老師傅們的讚揚。

這一套茶具製作的關鍵是供春壺的身筒和杯子的身筒,因為供春壺壺身是“樹癭”,也就是大樹虯枝上的樹瘤,有凹有凸。樹癭紋路要亂而不散,整體效果又要求骨肉勻和、精神飽滿,藝術風格和諧統一。

汪寅仙選用段泥中的珍品,光澤度好。托盤略淡,突出主體。九件茶具,風格一致,營造了一種祥和樸實的藝術氛圍。亦為組合茶具中的稀世珍品。

呂堯臣《供春套壺》

呂堯臣大師此套《供春》為一壺二杯,均以紫砂塑型,樣式風格統一,和諧美觀。

此壺形仿供春壺式,瓜蒂鈕小蓋,短流,圓圈柄,以似樹皮乾裂的褶皺斑紋為裝飾,雖未以銀杏樹癭為形,不及供春壺之造型奇趣怪異,但仍不失靈動古樸之感。

其壺身通體為自然紋飾,造型渾圓敦厚,古樸雅拙,精巧中透出自然之氣,為壺中難得精品。所配二杯形制相同,呈缽形,斂口,圓鼓腹,杯麵亦以樹皮褶皺為紋,質樸大方,與紫砂壺相互呼應,頗為巧妙。周澍《臺陽百詠》贊雲:“最重供春小壺,一具用數十年,則值金一笏”。

此作品造型古樸,圓潤別緻,精巧而不失古意,靈妙天然,韻味十足。供春壺溫雅天然,質純薄堅實,負有盛名。供春之壺,勝於金玉,傳世者極少,故十分珍貴。

當年綠蔓知何處,亂分春色到人家。

壺形取樹癭狀,通體自然古樸,深得野逸之趣,溫潤天成。此壺瑩潔圓潤,精巧而不失古意,靈妙天然。

作品功力深厚,點畫之間極盡精微又渾然天成,壺體表面斑駁的細節及柔和起伏,到處流露出作者追摩自然的情愫,文人情懷躍然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