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集合15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集合15篇)

《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1

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方程的意義,能正確地判斷一個式子是否是方程。我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尋找新舊知識點銜接點。決定打破教材的教學程式。分以下四個層次展示探究過程:

(一)我先出示一架天平,讓學生觀察,天平處於平衡狀態,然後,在天平的左邊加兩個砝碼(例:10克、20克),右邊加一個30克的砝碼,讓學生再次觀察天平仍然處於平衡狀態。讓學生初步感知天平左邊的質量10+20是30(克),和天平右邊的30克是相等的。然後在平衡的天平左邊仍然放兩個砝碼(例:20克、?克),右邊放一個砝碼(60克),這時天平仍然處於平衡狀態,學生再次感知天平左右兩邊所放砝碼的質量是相等的。不同的是,由具體的數量過渡到了未知數量的參與,這在孩子認知思維上又加深了一步。

(二)著重啟發學生根據資訊表達題目中數量間的相等關係,為正確列出方程打下堅實的基礎。逐個出示課本資訊窗的主題圖,首先讓學生仔細閱讀資訊,引導學生用文字表述題目中的相等關係,再鼓勵學生任意用一個未知數表示題中的問題,並列出含有未知數的式子。在這個環節,速度一定放慢,鼓勵每個學生都要參與。

(三)師點撥,像這樣左右兩邊表示的意義一樣,我們可以用等號連線,像這樣的式子,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等式,而後讓學生舉出幾個等式的例子。(注意:學生舉例時,要鼓勵學生呈現不同的形式。純數字的等式和含有字母的等式)引導讓學生對以上等式進行分類,學生很容易把等式分成了兩類,一類是純數字的等式,另一類是含有字母的等式。通過讀課本學生明白了:含有字母的等式就叫方程,為了加深學生對方程的理解,讓每人舉出3個方程,同桌判斷對否。這樣由直觀到抽象,做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學得輕鬆,積極性很高、效果也很理想。

特別是在探討“等式”和“方程”的區別與聯絡時,學生的思維被啟用,課堂活動的氣氛達到了高潮。那就是學生舉得例子很形象,恰如其分,超出了我的意料。他們把“等式”比做一個雞蛋(蛋清和蛋黃),“方程”就是雞蛋中的蛋黃。他們解釋說:“蛋黃一定是雞蛋,也就是方程一定是等式,雞蛋不全是蛋黃也就是說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孩子們的潛力真是不可低估、他們語出驚人,令我震驚,我及時就給他們高度的評價,孩子們創新之花是多麼的美麗、燦爛。我要儲存這火花的餘溫,讓它再次綻放在我的課堂上。

《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2

《方程的意義》是一節數學概念課,概念教學是一種理論教學,理論性、學術性較強,往往會顯得枯燥無味,但同時它又是一種基礎教學,是以後學習更深一層知識,解決更多實際問題的知識支撐,因此我們應該重視概念教學的開放性,自主性與概念形成的自然性。而且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方程的意義》這節課與學生的生活有密切聯絡,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總結概括出數學概念的過程。讓學生初步瞭解方程的意義,理解方程的概念,感受方程思想。使學生經歷從生活情境到方程概念的建立過程,培養學生觀察、猜想、驗證、分類、抽象、概括、應用等能力。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數學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所以我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十分重視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用直觀手法向抽象過渡,用遞進形式層層推進,讓學生經歷一個知識形成的過程,並儘可能讓他們用語言表達描述出自己對學習過程中的理解,最後形成新的知識脈絡。下面就結合這節課,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做法和看法。

一、複習匯入,激趣揭題

該環節主要複習與新知識有間接聯絡的舊知識,為學習新知識鋪墊搭橋,以舊引新,方程是表達實際問題數量關係的一種數學模型,是在學生熟悉了常見的數量關係,能夠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教學的,因此開課伊始我結合與學生有關的一些生活現象出示了一組題,要求學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來。這些題的出現即能讓學生複習鞏固以前所學的知識也能讓學生體會到我們生活中有很多現象都能用式子表示出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這節課的學習內容,這樣的開課很實際,很乾脆,也很有用。

二、實踐操作,建立方程模型

本節課的探究交流主要體現在“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稱為方程”的這一概念獲取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我首先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天平“平衡現象→不平衡到平衡→不確定現象”三個直觀活動,抽象出相關的數學式子,再通過觀察這些數學式子的特徵,抽象出方程的概念,即由“式子→等式→方程”的抽象過程,然後通過必要的練習鞏固加深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和應用。通過這一系列的觀察、思考、分類、歸納突破本課的重難點。在這幾個環節中有這樣幾個特點:

1、用天平創設情境直觀形象,有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個數學概念。如果離開現實背景出現都是已知陣列成的等式,雖然可以通過計算體會相等,但枯躁乏味,學生不會感興趣。如果離開現實情境出現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學生很難體會等式的具體含義。天平是計量物體質量的工具,但它也可以通過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斷出兩個物體的質量是否相等,天平圖創設情境,利用鮮明的直觀形象寫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題圖。

2、自主操作,提高能力,激發興趣

在探究方程的意義時我特意給學生提供操作天平平衡的不同材料,讓學生分組實踐,通過操作、觀察天平的狀態得到許多不同的式子,由於材料不同,每個組所得的式子也不同,有的全是已知數的式子,有的是含有未知數的式子,多種多樣的式子激起學生的探究慾望激發學生觀察興趣。

3、對方程的認識從表面趨向本質

(1)在分類比較中認識方程的主要特徵。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然後讓學生把寫出的式子進行分類。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在組內交流,討論思考發現式子的不同,分類概括。有人可能先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兩類,再把等式分成不含未知數和含有未知數兩種情況;有人可能先分成不含未知數和含有未知數兩類,再把含有未知數的式子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兩種情況。儘管分的過程不完全一致,但最後都分出了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經過探索和交流,認識方程的特徵,歸納出方程的意義。

(2)要體會方程是一種數學模型。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描述了方程的外部特徵,並不是本質特徵。方程用等式表示數量關係,它由已知數和未知數共同組成,表達的相等關係是現象、事件中最主要的數量關係。要讓學生體會方程的本質特徵。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觀察天平的相等關係(如左盤中是100克的杯子和x克水右盤中是250克砝碼,天平平衡,解釋方程的具體含義),感受方程與日常生活的聯絡,體會方程用數學符號抽象地表達了等量關係,對方程的認識從表面趨向本質。

4、在“看”“說”和“寫”中體會式子

當方程的意義建立後,我讓學生觀察一組式子判斷它們是不是方程,通過判斷說明這些式子為什麼是“方程”,為什麼“不是方程”,體會方程與等式的關係,加深對方程意義的理解。再讓學生自己寫出一些方程。

三、實際運用,昇華提高

在練習設計中由易到難,由淺入深,使學生的思維不斷髮展,使學生對於方程意義的理解更為深刻,特別使讓學生自由創作方程這一練習題,既讓學生應用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本課時教學設計,改變了傳統學習方式,利用課本的靜態資源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把數學情景動態化,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讓學生獨立思考,不斷歸納,把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為自己探究,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間。在學習中體會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情感態度,能力等方面都得到發展。當然這節課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對等式與方程的關係突出得不夠,讀學生“說”的訓練不夠,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表述的機會。

《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3

《方程的意義》這一課的教學。難點是區分“等式”和“方程”,建立方程的數模模型在腦中。

事先我曾經試教用天平來為學生建立等式模型,效果比較好,後進生也能理解方程的意義,但是會出現使用方程的過程中,經常會產生誤差,學生就經常誤解方程是不相等的。

為了解決這一誤解我就嘗試著用蹺蹺板做遊戲來讓他們感受同等的等量關係,用文字來陳述第三種情境,讓他們感受到大於、小於、等於關係。學生的興趣此時如我所料確實比較高,可是我忽視了後進生,用這三種情境太過於抽象,讓基礎薄弱的學生不一定能立馬反應過來。經過萬主任的點撥,我好好的思考後我覺得應該給他們把天平和蹺蹺板同時呈現,用形象的圖片呈現三種情境,他們的數模才會更容易建立。

第二環節的鞏固新知識時候,我讓學生小組討論被墨汁擋住的式子是否是方程時候,我回頭想想我有點操之過急,我應該讓他們先從基礎的辨析後再來做這題,然後滲透集合思想讓他們區分方程,這樣這題的回答可能會更加的出彩。

第三個知識深入時候,看圖列式我也應該更加明確告知學生式子的要求。也就是因為前面的起點太高,所以一些後進生把題意理解錯誤,使答題不夠準確。

總之,本節課從學生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讓他們通過有目的的交流、討論,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加深對方程意義的認識,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應該注意後進生,儘量多多從基礎出發,注意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模型,更要把數學思想時刻灌輸的課堂中。

《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4

《方程的意義》這一課的教學。難點是區分“等式”和“方程”,為突破這一難點我這樣設計了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新課前進行三分鐘口算。上課開始進行簡單的小遊戲:把粗細均勻的直尺橫放在手指上,使直尺平衡。通過這一簡單的小遊戲使學生明白什麼是平衡和不平衡,以此使學生能明白在方程意義教學過程中什麼是相等關係,天平中的平衡的情況是當左右兩邊的重量相等時(食指位天直尺中央),緊接著引入了天平的演示,在天平的左右兩邊分邊放置20+30的兩隻正方體、50的砝碼,並根據平衡關係列出了一個等式,20+30=50;接著把其中一個30只轉換了一個方向,但是30的標記是一個“?”天平仍是平衡狀態。得出另一個等式20+?=50,標有?的再轉換一個方向後上面標的是x,天平仍保持平衡狀態,由此又可以寫出一個等式20+x=50。整個過程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演示、觀察、思考、比較、概括等一系列活動,由淺入深,分層推進,逐步得出“等式”——“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方程”。雖然整個教學任務是完成了。但從學生的練習中我們發現還有一部分學生對“等式”和“方程”的關係還是沒有真正弄清。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設計充分關注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操作、實驗、分析、比較,歸納出了方程的意義。教學中教師沒有將等式、方程的概念強加給學生,而是充分尊重學生原有知識水平,結合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再用含有未知數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關係,並用天平平衡原理來解釋各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使學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義,尊重了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

教學中為學生創設了多次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研究。如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數量關係式,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數量變化情況等。

總之,本節課從學生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讓他們通過有目的的交流、討論,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使學生藉助集體思維,加深對方程意義的認識,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還要注意將“等式”和“方程”進行直接對比。以使學生理解和區分“等式”和“方程”。口算題引入鋪墊後,要再回過頭來充分利用。在講完“等式”和“方程”後再回到口算題上,將口算題通過變化由等式到既是等式又是方程,這樣進行對比使學生弄明白“等式”和“方程”的關係。

《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5

這一次學校開展了開課活動,在活動中我備課選定了《方程的意義》一課作為研討課。這課的難點是區分“等式”和“方程”,為能突破這一難點我設計了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本節課教學《方程的意義》,為準備這節課,我研讀了這節課的內容,並與舊教材的進行了對比,思考著新教材為什麼這樣設計?

舊教材先利用天平認識等式,然後認識方程。而新教材通過情境,先讓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之間的關係,在此基礎上,利用天平理解等式的意義,最後揭示方程的意義。

在設計這節課時,我把方程的意義作為教學重點,不僅讓學生了解方程的概念,還要會判斷哪些是方程。更多思考的是學生對方程的後繼學習與思考,注重知識的滲透。如後面學習的等式的性質、用方程解應用題等等。

課堂上我讓學生根據創設的情境,提出數學問題,學生幾乎提不出表示兩者之間關係的問題,都是些求未知數的問題。這時教師就直接出示要求的問題,然後讓學生先找等量關係式,我發現只有極少數孩子能找到等量關係。由於找等量關係式教材中第一次出現,學生不知道從哪入手。學生思考討論了一段時間,我發現也沒有結果,我就引導著學生進行分析資訊,找到了等量關係。找到了等量關係式,再列含有字母的式子就簡單多了。課下我分析,主要是我在備課時,高估了學生,如何引導還需要多研究。這也是我下一步訓練的重點。

為了讓學生弄清楚方程與等式的關係,我通過天平的演示,讓學生理解等式的意義,學生很容易根據天平列出算式。然後教師指出,我們剛才列出的這些式子都叫等式,在這些等式中,你們又發現了什麼?學生很容易得出兩種等式:一是不含未知數的等式,一種是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比較得出方程的概念,然後通過練習判斷哪是方程,那些不是方程?最後,讓學生用畫圖的形式表示出等式與方程的關係,教材中沒有出現這個內容,但我補充進去了,我覺得這樣有助於學生加深對方程意義的理解。本節課從課堂整體來看,大部分學生思維比較清晰,會表述,但也有部分學生表述不清,發言不夠積極。看來,課堂教學還要啟用學生的思維,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作為教師,還要多想些辦法。

“自主合作探究”一直是我們所倡導的學習方式,但如何有效地實施?我認為,“自主學習”必須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創造性的學習,才能實現自主發展。“合作探究”必須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否則,學生則沒有自己的主見,交流則會流於形式,沒有深度。有了學生的獨立思考,當學生展示交流時,不同的思路與方法就會發生碰撞,教師要尊重學生探求的結果,引導學生對自己的結果與方法進行反思與改進,促使全體參與,加生對知識形成過程的理解,培養梳理概括知識的的能力。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主導者,要啟發誘導學生髮現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逐步的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向縱深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和合作。先引入了天平的演示,然後在天平的左右兩邊分邊放置20g和30g的兩隻正方體、50g的砝碼,並根據平衡關係列出了一個等式,20 +30=50;接著把其中一個30g只轉換了一個方向,但是30g的標記是一個“?”天平仍是平衡狀態。得出另一個等式20 +?=50,標有?的再轉換一個方向後上面標的是x,天平仍保持平衡狀態,由此又可以寫出一個等式20 +x=50。整個過程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演示、觀察、思考、比較、概括等一系列活動,由淺入深,分層推進,逐步得出“等式”――“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方程”。

本節課的設計充分關注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操作、實驗、分析、比較,歸納出了方程的意義。教學中我沒有將等式、方程的概念強加給學生,而是充分尊重學生原有知識水平,結合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再用含有未知數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關係,並用天平平衡原理來解釋各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使學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義,尊重了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

教學中為學生創設了多次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研究。

雖然整個教學任務好象是完成了。但從學生的練習中我們發現還有一部分學生對“等式”和“方程”的關係還是沒有真正弄清,例好在練習題中有一道討論題:“方程都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這句話對嗎?(答案是對的)但是通過同桌小組同學的合作學習和爭論,答案不一。雖然做錯的同學最後被做對的同學說服了,但這也說明了“等式”和“方程”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問題。學生對其還存在模糊概念。進一步研究。

建立形象、生動、與生活密切聯絡的數學情境,使學生經歷“數學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這一學習過程,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自主經歷知識的來龍去脈,努力的過程比成功的結論對學生的發展更有意義。學生最開心的,應該是自己經過探索後的發現。整個教學過程,是一個讓學生獲得豐富情感體驗的過程,是一個學生樂學、好學、積極進行情感體驗的過程。

《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6

《方程的意義》這是一塊嶄新的知識點,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也有一定的難度。這是一節數學概念課,概念教學是一種理論教學,理論性、學術性較強,往往會顯得枯燥無味,但同時它又是一種基礎教學,是以後學習更深一層知識,解決更多實際問題的知識支撐。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他們願學、樂學,為以後進一步學習方程打下基礎。

在教學設計時,我把“方程的意義”作為教學的重點,方程意義的教學目標定位是,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方程的概念,能指出哪些是方程;更多思考的是學生對方程後繼的學習和發展,注重知識的滲透.課堂上讓學生藉助於天平平衡與不平衡的現象列出表示等與不等關係的式子,為進一步認識等式、不等式提供了觀察的感性材料,然後引導學生對式子分類,建立等式概念,並舉出新的生活例項進行強化.最後引導學生分析、判斷,明確方程與等式的聯絡與區別,深化方程的概念.

本節課從課堂整體來看還可以,有大部分學生的思維還較清晰、會說;可還有部分學生不敢說,或者是不知如何表述,或者是表述的不準確,我想問題的關鍵是學生的課堂思維過程的訓練有待加強,數學課堂也應該重視學生“說”的訓練,在說的過程中啟用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新課程的指引下學會自主探索,學得主動,學得投入。

《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7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這一理念眾人皆知,但是要真正把這一理念落實到每一節數學課上,還需要一定的毅力和恆心。

今天的數學課,是第一單元“方程”的複習課。

知識點不多,如果由我帶領學生回顧知識,構建網路,在此基礎上再逐題完成練習,肯定能非常順利地完成,但是這樣就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也不能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了。

為了培養他們自我梳理知識,建構知識的能力,我採用了小組合作,輪流講解的方法,把課堂真正地還給他們,讓他們充分地展示自己。

首先,出示了課本上的三道討論題,小組討論。接著確定每道題由哪個小組彙報,需要板書的可以先在黑板上寫好,再確定一個人主講,其餘的人可以補充。

第一題,由張子豪一組回答。他們在黑板上畫了方程和等式關係的集合圖,寫了兩句話: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是方程,等式是不含有未知數的式子。

不等他們講完,浩馬上站起來發問:X+y=200是方程嗎?

超:等式中也有含未知數的呀?比如X+4=20裡含有未知數,也是等式呀!

第二題,由陳璐一組彙報的。他們一組講的非常得詳細,下面的孩子們不知道從哪裡開始補充了?

這時,我就作了一個示範:剛才陳璐給我們講了等式的兩條性質,非常詳細,但是我可以把這兩個性質合併為一段話,等式的兩邊可以同時加、減、乘或除以同一個數,除數不能為0,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

我們在補充別人的發言時,還可以再一次地強調一些關鍵點,如解方程時要先寫一個解字,等號要上下對齊,解完方程後一定要檢驗等等。

第三題,由王悅辰一組彙報。這一組能夠把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步驟詳細地說清楚。

最後,我做了一個簡單的小結。在這一單元裡,我們認識了等式,認識了方程,知道了這兩者之間的聯絡和區別,也學會了用等式的性質去解方程,用列方程的方法去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下面我們就用掌握的這些知識去完成一些練習。

接著,學生獨立完成課本上的練習1-4題,做完之後,小組合作交流批改,並選一道題彙報。在彙報第3題看圖列方程並解答時,學生能先分析數量關係再列方程,解方程,就連最後的檢驗也說的非常清楚,絲毫不要我做一點補充。

一節課下來,該做的練習做完了,也不需要留到課後去完成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鍛鍊了;而我,也比較輕鬆,可以把更多的精力關注到上課易走神的那些孩子了。

看來,真的要相信孩子,不是他們做不好,而是我們老師沒有給他們機會,讓他們鍛鍊!

《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8

師出示天平,左盤放一茶壺,右盤放兩茶杯,天平保持平衡。問:這說明什麼?如果設一把茶壺重a克,1個茶杯重b克,則可以用一個等式來表示:即a=2b(板)。

師:想一想,怎樣變換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待學生思考片刻,進而問:往兩邊各放一個茶杯,天平會發生什麼變化?

教師演示加以驗證,在已平衡的天平兩邊同時增加一個相同的杯子,天平保持平衡。這個過程可以表示為a+b=2b+b 。

師:如果兩邊各放上2個茶杯,天平還保持平衡?兩邊各放上同樣的一個茶壺呢?

學生回答後,老師一一演示驗證。

師:想一想,怎樣變換能使天平保持平衡?天平兩邊增加同樣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如果天平兩邊減少同樣的物品,天平會保持平衡嗎?

生:平衡

在第三步的基礎上同時減少一個茶壺,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a-a=2b+a-a 。因此天平保持平衡的規律概括起來可以怎麼說?天平兩邊增加或減少同樣的物品,天平會保持平衡。(課件)

應用,進一步驗證。展示數學書p55頁第2幅圖的場景,1個花盆和幾個花瓶同樣重呢?該怎麼辦?兩邊同時減少一個花瓶,天平保持平衡。

師: 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發現了什麼,誰來總結一下

生:(1)天平兩邊同時增加或減少同樣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

(2)天平兩邊的質量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天平保持平衡。

師: 我們可以發現,天平保持平衡時可以用一個等式來表示,當天平兩邊發生變化時,等式的兩邊也在發生變化,天平保持平衡,等式也保持不變。從天平保持平衡的規律,我們可以發現等式保持不變的規律嗎?想一想,四人小組討論。

生: (1)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相同的數,等式保持不變;

(2)等式兩邊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等式不變。

反思:本節課從看得見、摸得著的天平到抽象的方程,是學生認識上的一大飛越,要讓學生達到由具體到抽象的真正理解,就要在教學過程中把傳授知識變為滲透思想,教給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本節課巧妙地把天平與方程中“相等”聯絡起來,讓學生在不斷調整天平平衡的過程中,對方程的意義有了較好的理解。數學學習需要學生有一個主動探索的心態,有一個敢幹質疑的精神。在本環節中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幫助解決的和諧的課堂學習環境,同時又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中深化了新知,在交流中提高了準確表達能力,這樣不僅使課堂有了活氣,學生放得開,學得活,而且從思想上給了學生一個思維的臺階,使得教學難點得以分解.

《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9

作為開學第一課,課本就將方程這樣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凸顯出來,可見方程的地位之大,的確,方程對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數學素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方程是一種特殊的等式,而等式的原型便是天平,可惜沒找到實物,但不妨礙學生通過已有經驗來自我構建。

首先出示5個式子,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標準分成兩類:等式與不等式,用“=”連線的便是等式,用其他如“﹥﹤≠≈”等不等號連線的式子是不等式。然後指出不等式需要到國中學習,今天我們研究等式。觀察這幾個等式,可以分為幾類?指出,已經知道的數叫已知數,不知道的叫未知數,等式裡有未知數,便是方程,方程包括在等式裡,是一種特殊的.等式。這樣,算是新課內容結束了。接著根據關係式列方程。

從認知規律來看,本節課的設計完全符合標準,正本反饋,還是有些問題的。

一、學生生活經驗不足,導致找不準數量關係。

媽媽買一臺電話機,單價116元,付出x元,找回84元。學生的答案讓你意象不到,什麼形式都有,他們會將這三個數通過一定的符號隨意地組合起來,讓我哭笑不得。在此之前有一個文具盒與筆記本共20元的問題,還引導學生編成了應用題加以理解,不想還是有問題。所以學校應該斥資建立一個超市,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找到發展的可能,有些數學問題真的只是生活,根本就不是數學。

二、加強備課力度,任何小的問題都不能存在。

還是上面一道題,根據以往列算式的經驗,很多學生列成116+84=x,這是可以理解的,正因為我只是在課堂上強調:根據經驗,未知數不單獨放一邊,這樣跟算式的區別不大,但效果不很好。我想,將三種式子都板書出來,116+84=x,x-116=84,x-84=116,然後指出我們列方程習慣上不採用第一種,因為將x去掉,不影響答案,而選擇二、三兩種中的一種,

《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10

本節課從兩個學生比較熟悉的實際問題入手,通過對所列方程的觀察,並與一元一次方程類比,自然匯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意義及其相關的一些概念,既滲透了類比的數學思想,又加強了新舊知識間的聯絡,有助於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與接受,降低了知識點的難度,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計過程中,不過於強調形式化的定義,也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只要能辨認一些概念即可,最後出示的一個實際問題,目的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一元二次方程學習的重要性及實際價值,同時也為下一節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應用的學習設定懸念、埋下伏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習慣與能力。

本節課教學,注重知識與實際的聯絡,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採取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經歷思考、討論、合作、交流的過程,使學生始終處於學習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與人交流、與人合作的能力。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發展.

分層作業中必做題鞏固本節課的基本要求,體現了“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選做題密切聯絡生活,體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創設了具有實踐性、開放性的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思考現實生活中可能蘊涵某些數學知識的現象,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意識。通過訓練,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就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探究現實世界,發現問題,通過自己的思考解決問題。

《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11

《方程的意義》是一節數學概念課,是在學生熟悉了常見的數量關係,能夠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教學,但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下面就結合我所執教的《方程的意義》這節課,談談在教學中的做法和看法。

回顧教學過程,我認為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複習匯入,激趣揭題

該環節主要複習與新知識有間接聯絡的舊知識,為學習新知識鋪墊搭橋,以舊引新,方程是表達實際問題數量關係的一種數學模型,是在學生熟悉了常見的數量關係,能夠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教學的,因此開課伊始我結合與學生有關的一些生活現象出示了一組題,要求學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來。這些題的出現即能讓學生複習鞏固以前所學的知識也能讓學生體會到我們生活中有很多現象都能用式子表示出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這節課的學習內容,這樣的開課很實際,很乾脆,也很有用。

二、實踐操作,建立方程模型

本節課的探究交流主要體現在“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稱為方程”的這一概念獲取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我首先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天平“平衡現象→不平衡到平衡→不確定現象”三個直觀活動,抽象出相關的數學式子,再通過觀察這些數學式子的特徵,抽象出方程的概念,即由“式子→等式→方程”的抽象過程,然後通過必要的練習鞏固加深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和應用。通過這一系列的觀察、思考、分類、歸納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三、迴歸生活,體會方程

在建立方程的意義以後,設計了根據情境圖寫出相應的方程,並在最後引入生活例項,從中找出不同的方程。這一過程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尋找等量關係列方程,進一步體會方程的意義,加深了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時也為以後運用方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四、教學中的不足

1、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來看,他們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大多數學生知道等式並能舉例,向學生提供表示天平左右兩邊平衡的問題情境,大部分學生運用算術方法列式。但是,學生利用算術方法的解題思路,對列方程造成了一定的干擾。

2、對於利用天平解決實際問題雖然較感興趣,但是,要求學生把看到的生活情境轉化成用數學語言,用含有未知數的數量關係表示時,存在困難。

3、我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而不應該替學生很快的說出答案。

五、改進措施

在以後的課堂中,我想首先是在課下的備課環節,重點的知識應重點去備,一定要詳實,具體,充分考慮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作到講出一種,備出十種。備學生有時比備教材更為重要,稍微與學生脫節的備課都會在課堂教學中產生不小的影響。課上表述任務要求一定要具體,每一個形容,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學生也會完成到不同的層次上,要清晰,易理解,使學生能夠按照要求操作、完成。

《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12

《方程的意義》是一節數學概念課,為準備這節課,我反覆研讀了這節課的內容,思考著新教材為什麼這樣設計?

教材利用天平認識等式,然後認識方程。在設計這節課時,我把方程的意義作為教學重點,不僅讓學生了解方程的概念,還要會判斷哪些是方程。更多思考的是學生對方程的後繼學習與思考,注重知識的滲透。課堂上主要從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實際出發,以小組合作探究為主要方式展開。

1、密切關注“情境”在教學中的作用。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重視情境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本節課中,將枯燥的方程概念融於淺顯易懂的天平中。藉助課件直觀演示的優勢,使學生具備了最初的平衡和不平衡的感受。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對天平稱重的所有情況保持高度的興趣。通過天平稱重的不斷演示,讓學生嘗試用數學知識來描述實驗現象,使學生獲得了關於等式和不等式的知識。

2、充分發揮“自主探索”的學習精神。

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數學課程標準》提倡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本節課中,方程的意義這個概念的理解是通過組織學生觀察、猜測、討論、比較、整理、分類、合作交流等活動進行的,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究,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如在每步實驗現象出示後,讓學生思考:“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麼?”並用數學式來描述現象,直到最後讓學生通過判斷等式與不等式的活動過程中,自主分類得出方程的意義。這樣教學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的時間與空間,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3、對方程的認識從表面趨向本質

(1)在分類比較中認識方程的主要特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然後讓學生把寫出的式子進行分類。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在組內交流,討論思考發現式子的不同,分類概括。有人可能先分成等式和不等式兩類,再把等式分成不含未知數和含有未知數兩種情況;有人可能先分成不含未知數和含有未知數兩類,再把含有未知數的式子分成等式和不等式兩種情況。儘管分的過程不完全一致,但最後都分出了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經過探索和交流,認識方程的特徵,歸納出方程的意義。

(2)要體會方程是一種數學模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描述了方程的外部特徵,並不是本質特徵。方程用等式表示數量關係,它由已知數和未知數共同組成,表達的相等關係是現象、事件中最主要的數量關係。要讓學生體會方程的本質特徵。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觀察天平的相等關係(如左盤中是100克的杯子和x克水右盤中是250克砝碼,天平平衡,解釋方程的具體含義),感受方程與日常生活的聯絡,體會方程用數學符號抽象地表達了等量關係,對方程的認識從表面趨向本質。

4.在“看”“說”和“寫”中體會式子

當方程的意義建立後,我讓學生觀察一組式子判斷它們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體會方程與等式的關係,加深對方程意義的理解。再讓學生自己寫出一些方程,展示自己寫的方程。

《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13

《方程的意義》這是一塊嶄新的知識點,是在學生熟悉了常見的數量關係,能夠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教學,但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數學教學過程,首先應該是一個讓學生獲得豐富情感體驗的過程。要讓學生樂學、好學,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下面就結合我所執教的>這節課,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做法和看法。方程的意義>

回顧我的教學,我認為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設定情景引導,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在執教,《方程的意義》一課時通過天平的演示:認識天平,同學們說天平的作用、用法。在這個環節要充分發揮低視的動手能力,但要注意對學困生的引導,在這個方面應該給學困生更多的機會去接觸天平,起碼讓他們對天平建立起一個初步的認識。

二、合作交流,總結概括

通過對天平的觀察得出等式的概念,接著應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通過比較等式與方程,以及不等式與方程的不同,得出方程的概念,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不應該替學生很快的說出答案,在將出方程的概念後,應該讓學生通過變式訓練明白不僅X可以表示未知數,其他的字母都可表示未知數。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當一個導遊的角色,站在知識的岔路口,啟發誘導學生髮現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將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放到小組中,採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決,逐步的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向縱深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和合作意識。

三、迴歸生活,體會方程

在建立方程的意義以後,設計了根據情境圖寫出相應的方程,並在最後引入生活例項,從中找出不同的方程。這一過程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尋找等量關係列方程,進一步體會方程的意義,加深了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時也為以後運用方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來看,他們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大多數學生知道等式並能舉例,向學生提供表示天平左右兩邊平衡的問題情境,大部分學生運用算術方法列式。但是,學生已有的解決數學問題的算術法解題思路對列方程會造成一定的干擾。對於利用天平解決實際問題較感興趣,但是,要求學生把看到的生活情境轉化成用數學語言、用關係時表示時可能存在困難,對於從各種具體情境中尋找發現等量關係並用數學的語言表達則表現出需要老師引導和同伴互助,需要將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相結合。

《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14

今天的第二節課,我執教了《方程的意義》一課,這是一塊嶄新的知識點,是在學生熟悉了常見的數量關係,能夠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教學,但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的數學教學過程,首先應該是一個讓學生獲得豐富情感體驗的過程。要讓學生樂學、好學,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下面就結合我所執教的>這節課,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做法和看法。方程的意義>

回顧我的教學,我認為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設定情景引導,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在執教中通過天平的演示:認識天平,同學們說天平的作用、用法。讓他們對天平建立起一個初步的認識。

二、合作交流,總結概括

通過對天平的觀察得出等式的概念,接著應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通過比較等式與方程,以及不等式與方程的不同,得出方程的概念,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不應該替學生很快的說出答案,在將出方程的概念後,應該讓學生通過變式訓練明白不僅X可以表示未知數,其他的字母都可表示未知數。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當一個導遊的角色,站在知識的岔路口,啟發誘導學生髮現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將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放到小組中,採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決,逐步的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向縱深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和合作意識。

三、迴歸生活,體會方程

在建立方程的意義以後,設計了根據情境圖寫出相應的方程,並在最後引入生活例項,從中找出不同的方程。這一過程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尋找等量關係列方程,進一步體會方程的意義,加深了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時也為以後運用方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來看,他們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大多數學生知道等式並能舉例,向學生提供表示天平左右兩邊平衡的問題情境,大部分學生運用算術方法列式。但是,學生已有的解決數學問題的算術法解題思路對列方程會造成一定的干擾。對於利用天平解決實際問題較感興趣,但是,要求學生把看到的生活情境轉化成用數學語言、用關係時表示時可能存在困難,對於從各種具體情境中尋找發現等量關係並用數學的語言表達則表現出需要老師引導和同伴互助,需要將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相結合。

課堂上讓學生藉助於天平平衡與不平衡的現象列出表示等與不等關係的式子,為進一步認識等式、不等式提供了觀察的感性材料,然後引導學生對式子分類,建立等式概念,並舉出新的生活例項進行強化。最後引導學生分析、判斷,明確方程與等式的聯絡與區別,深化方程的概念。

本節課從課堂整體來看還可以,有大部分學生的思維還較清晰、會說;可還有部分學生不敢說,或者是不知如何表述,或者是表述的不準確,我想問題的關鍵是學生的課堂思維過程的訓練有待加強,數學課堂也應該重視學生“說”的訓練,在說的過程中啟用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新課程的指引下學會自主探索,學得主動,學得投入。

不足之處還有很多,比如:課件製作的不夠精細,完美!所以應用起來不夠方便!

《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15

本節課,我利用課件進行教學,課前展示了一架天平,從學生認識天平平衡的特性匯入新課,在新事物面前,學生學習積極性非常高,課堂上同學們積極參與,認真思考,提出疑問,順利掌握了方程的定義。上完這節課我的主要收穫如下:

1、用天平創設情境直觀形象,有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個數學概念。如果離開現實情境出現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學生很難體會等式的具體含義。通過天平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斷出兩個物體的質量是否相等,天平圖創設情境,利用鮮明的直觀形象寫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題圖。

2、通過不斷比較,總結特點,讓學生逐步建立數學模型

在對比總結中認識方程的主要特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在得到相關式子時,直接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別總結出各自的特徵,最後我把方程的式子全部圈了出來,告訴學生,在數學上把這樣的關係式叫做方程,讓後讓學生自己總結方程的概念,學生們很自然就歸納出這一類式子的特徵,總結出了方程的概念,在自己的腦海裡建立起方程的數學模型。

3、數學要以學生的錯誤為資源,讓學生在反思中加深認識

在學生總結出方程的意義之後,自己列方程,並同桌互相檢查,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全班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學生對方程的理解偏差和用字母表示數含糊的知識都暴露了出來,通過指名學生髮言,學生在爭論中逐步明白了相關知識,以前沒問題的學生也在討論中深化了認識。

4、數學應聯絡生活,強化概念

在建立方程的意義以後,我設計了根據情境圖寫出相應的方程,並在最後引入生活例項,從中找出不同的方程等題型,體現了層層遞進,由易到難、學生參與的很積極,也覺得很有趣。這一過程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尋找等量關係列方程,進一步體會方程的意義,加深了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時也為以後運用方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這節課存在的問題:

1、對等式與方程的關係突出得不夠。對方程的定義中“含有未知數和等式”這兩個必要的條件強調不到位,導致學生在選擇題時有個別學生把y+24選擇為方程。

2、對學生“說”的訓練不夠,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表述的機會。

3、自己的課堂語言還不夠準確、不夠豐富,有待於提高。經常有人說“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只有不斷的總結,不斷的反思,才有不斷的進步,也才能將遺憾降到最低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