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雨紹興寫景美文

江南水鄉,在我心中一直是個童話世界,天空中總是飄著小雨,小橋流水,煙雨悽迷。

煙雨紹興寫景美文

古鎮紹興終究不再是我們的遐想。拋開喧囂與溼一熱,紹興濃厚的歷史與文化氛圍在這個平靜的秋天裡顯得更加光彩耀人。天公似乎知我心思,飄起朦朧細雨。瀟瀟雨下,亭臺樓榭、湖光山色*更添了古韻。不期之間,恰合了我們此行探尋的真意。

煙雨裡的紹興,濛濛的,露出蒼穹下灰灰的矮房的輪廓線條,那是古城泱泱的博大的歷史文化底蘊所洇染而成的,那灰灰的色*調裡透著一絲濃重、嚴肅、不苟言笑的莊嚴,如一位飽讀詩書的學者站在懸崖上看天,你無法打破這其中的氛圍。

漫步在纖塵不染的街頭,感覺自己便是那撐著油紙傘的、丁香般結著愁怨的姑娘了。這,就是煙雨之中江南水鄉帶來的獨特韻味。

雨不大,雨絲綿綿的,很輕地飄著。有很多年都沒見過這麼溫情的雨絲,很像當年站在諾日朗瀑布前,飛一濺到我身上的小水珠,像一次輕柔又有力的包圍。我仰起頭,雨絲落到臉上,很快就被面板吸收了,拍拍臉,很滋潤,有些明白為什麼江南女子都是一色*的水靈。

小雨紛紛揚揚,原本平靜的河面濺起一個個小舞花,此起彼伏的盛開。煙雨裡的紹興,濛濛的,露出蒼穹下灰灰的'矮房的輪廓線條,那是古城泱泱的博大的歷史文化底蘊所洇染而成的,那灰灰的色*調裡透著一絲濃重、嚴肅、不苟言笑的莊嚴,如一位飽讀詩書的學者站在懸崖上看天,你無法打破這其中的氛圍。

一位熱情的梢公招呼我上了他的烏蓬船。於是我便真正的走進了水鄉里,像是進了某位大家的水墨畫裡一樣。悠悠的烏蓬船,載著左右顧盼的我,穿過一座座拱橋。水旁堤壩,生著綠苔,是古老的黛色*,兩邊的小街,向我展開的則是一副生活場景。一個婦人,提著個拖把,邁下臨水的臺階,在水裡嘩嘩的洗著;小孩子攆著只貓,飛一樣的竄過小橋,跑到街的那邊去了;半米高的堤岸上,圍著個小圈,圈養著兩隻肥鵝,衝著遊人不斷地伸脖子……

離船上岸,依著臨水小街,邊上店鋪林立,一般均為居住房兼做店房,有賣紹興臘腸的,有賣手工制的布鞋、小竹杯的。這布鞋倒真正是“千層底”。一針一線的納底做鞋面都是那位頭戴烏氈帽、圍著棉布圍裙的老鞋匠用他的針線,在老花鏡下完成的。櫃檯上一雙雙陳列著各種式樣、各種花色*的布鞋,煞是好看。做小竹杯的更有的瞧了,我遠遠望見一木匠,坐在街邊,脫了鞋用腳踩著一截竹筒,手裡握著工具忙碌著,等我走近,一隻竹筒杯已經做好了。我特地讓他留下一圈竹紋,買下這獨一無二的竹杯子。

雨下得大了起來。我抬腳進了一家叫“孔乙己茶館”的小店,光線黯淡,三排老舊的桌子,泛著幽幽的光澤,想是有相當年頭了,客人不多,看到我進來,老闆迎了上來。這位老闆甚有商業眼光,他的“包裝”行頭是:一身長袍,留著山羊小鬍子,頭髮已有一定長度,想是要蓄出一根辮子來,與銀幕土的孔乙己倒真有幾分相像。我要了一碗茶,便在條凳子上坐下。

門前便是水路、石橋,烏蓬船穿梭而行,搖櫓之一聲不絕。微雨飄渺,清茶一杯,茶雖非名品,倒像是老家鄉間人們待客的山裡茶,味微澀而有回甘,清香縈繞,卻是值得反覆回味。我正沉醉其間,忽聞酒香撲鼻,循味望去,鄰桌客人早已沽了一盅酒,要著一碟茴香豆,正美滋滋地吃著、喝著。我倒有豪情推杯換盞,怎奈獨行在途,不能盡興。雖心有遺憾,但給老友捎上一點,也是好事。簡易的塑料瓶裝上三斤紹酒,一斤茴香豆。細心的老闆用塑料袋裝好,我原本簡單的行李終於讓我有點不堪重負了。

回憶遊程那婉轉纏一綿的越劇,那吱吱咯咯、晃晃悠悠的烏蓬船,那頂烏氈帽,那香遠十里的紹興老酒,甚至於幾粒茴香豆,都能品出紹興味兒來。這麼一個文化底蘊如此深厚的地方,似乎空氣中都流動著古老的味道。雖古,但不陳腐,一種悠遠,一種親和力,就像偶然回了一次鄉間的老家一樣,舒坦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