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政治重點知識點的總結(精選13篇)

九年級政治的學習都在於平時的積累,平時要多看書,熟悉課本內容,經常回顧課堂上的一些知識點,不斷強化學過的知識點。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九年級政治重點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用!

九年級政治重點知識點的總結(精選13篇)

九年級政治重點知識點的總結 篇1

華文化與民族精神

1、中華文明能綿延不絕,歷久彌新,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中華民族的 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 之中

2、中華文化的表現:

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 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

名揚世界的科技工藝 異彩紛呈的文學藝術

充滿智慧的中國哲學 完備而深刻的道德理論

中華文化的特點: 博大精深 源遠流長

3、民族精神的作用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一個民族要生存和發展,就要有一種昂揚向上的民族精神。一個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堅定的民族誌向,遠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偉業,才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4、偉大民族精神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5. 民族精神在不懂時期的豐富和發展

民族精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

新中國成立後:大慶精神 “兩彈一星”精神 抗洪精神 載人航天精神

改革開放以來:自立意識 競爭意識效率意識 求知精神科學精神 服務精神 民主法制意識 開拓創新精神。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結合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不斷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內容。

6、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

7、青少年如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立足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②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③正確面對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

④做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弘揚者和傳播者,做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者、培育者和建設者

九年級政治重點知識點的總結 篇2

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

1. 科學技術的作用:

①科學技術日益滲透到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

②科技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

③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④科技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2. 我國科技現狀:

在尖端技術的掌握和創新方面,我國已建立起堅實的基礎,在一些總要領域已走在世界前列,但是,從整體上看,我國科技的總體水平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有許多不相適應的地方。

3. 教育的作用:

①當今世界,各國之間激烈的經濟競爭和科技競爭,歸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競爭

②教育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

③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集偉目標,就要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④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要真正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⑤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化人口大國為人才強國,化人口壓力為人才優勢,才能從根本上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取得戰略主動地位,在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必須始終堅持。

4. 我國教育現狀:

教育水平不高,人們文化素質偏低

5. 面對我國科技、教育現狀,我國為什麼必須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 ?

①答科學技術的作用

②答我國科技現狀

③答教育的作用

④答我國教育現狀

6. 如何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①必須加強科技創新和教育創新

②全面深化科技、教育體體制改革,積極推進科技、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

③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提高創新能力,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教育科學文化素質

④加大對教育的投入

⑤尊重知識、人才、勞動、創造,大力培養造就和引進高素質人才

⑥把經濟建設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

7. 青少年如何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①樹立遠大理想,明確責任,努力學習,為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奠定基礎

②注重實踐,善於觀察,勤動腦動手,多參加小製作小發明活動

③培養創新的興趣和好奇心,敢於創新善於創新

④敢為人先,敢於質疑,敢於向權威挑戰

8. 在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中青少年應怎樣做?

①珍惜自己的受教育權力,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

②樹立遠大理想,立志成為祖國需要的人才

③不斷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努力成為創新型人才

九年級政治重點知識點的總結 篇3

一、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

1. 環境形勢:

從總體上看,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區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國環境形勢依然相當嚴峻,不容樂觀。

2. 資源形勢:

自然資源總量大、總類多,但人均資源佔有量少,開發難度大。開發利用不盡合理、不夠科學,由此造成的浪費、損失十分嚴重。

3. 措施:

實施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

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4 國家如何貫徹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國策,加強節能減排工作?

①健全有關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法律法規,嚴格執行這些法律法規

②加大宣傳力度,使人們認清環境資源形勢,增強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緊迫感

③加大生態建設,加強對環境汙染的治理

④大力發展迴圈經濟,大力開發新能源,堅持科技創新,提高資源利用率

二、可持續發展戰略

1. 含義: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的發展

要求: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認識到自己對自然,社會和子孫後代應付的責任

2. 原因:人口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都是發展問題,人口的劇增、環境的惡化、資源的短缺、生態的危機等一系列的世界性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直接威脅到我們和子孫後代的生存發展

3. 如何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①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

②堅持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

③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推動整個社會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4. 青少年在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可持續發展方面如何做?

①學習環保節能知識,提高環保節能意識

②積極宣傳環保、節約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③增強法制觀念,依法律己,敢於同破壞環境、浪費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作鬥爭

④落實環保行為,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節約一滴水、一度電、講究衛生,做環保小衛士

九年級政治重點知識點的總結 篇4

1、生產與消費的關係是怎樣的?

生產決定消費。主要表現在:

①生產決定消費的物件。

②生產決定消費的方式;

③生產決定消費的質量和水平。

④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

消費反作用於生產。主要表現在:

①消費是生產的目的。

②消費是生產的動力。

③消費調節著生產。

④消費為生產創造出新的勞動力。

2、我國為什麼要大力發展生產力?怎樣大力發展生產力?

(1)原因:

①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必須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②大力發展生產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A、為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

B、擺脫經濟文化落後狀態,縮小歷史遺留下來的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趕上以至超過發達國家,充分顯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C、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

(2)大力發展生產力的途徑:

①必須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②人是生產力中最具決定性的力量,大力發展生產力,必須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

③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且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大力發展生產力,必須加快科學技術的發展,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

④改革是社會主義自我完善與發展,改革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大力發展生產力,必須通過改革,調整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部分。

3、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什麼?為什麼要實行這種制度?

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原因:它適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不平衡、多層次的狀況,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實踐證明,它有利於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增強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注意:

(1)主導作用——國有經濟而言,主體地位——整個公有制地位)

(2)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徵,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4、我國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包括: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徵,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在我國現階段,公有制經濟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及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5、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麼?

國有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它掌握著國家的經濟命脈,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發展、壯大國有經濟,對於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我國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具有關鍵作用。

6、公有制經濟中實行股份制的重要意義是什麼?

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都可以作為公有制經濟的實現形式。股份制企業,如果國家和集體控股,則具有明顯的公有性。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可以增強公有制經濟的活力,提高企業和資本的運作效率,擴大公有資本的支配範圍,增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7、公有制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第一、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佔優勢。這是就全國而言,有的地位、有的產業可以有所差別。

第二、國有經濟控制經濟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這種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在關係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佔支配地位。

8、我國目前存在的非公有制經濟主要有哪些?它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是什麼?

內容: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

地位:它們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援、引導其發展。

九年級政治重點知識點的總結 篇5

1、價值與人生價值

⑴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是指一事物對主體的積極意義,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屬性和功能。

⑵人生價值包括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社會價值)、社會對個人的承認與滿足(自我價值),而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對一個人的價值評價主要看他的貢獻,看他對廣大人民群眾的貢獻。

2、價值觀與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⑴價值觀是指人們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2)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原理

【原理內容】:價值觀是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價值觀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大的導向作用。表現在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對人生道路的選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導向作用。

【方法論】: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牢固樹立集體主義的價值觀,正確處理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三者之間的關係

3、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社會歷史性特徵和主體性特徵。因此,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就必須

⑴堅持真理,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⑵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的價值標準,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4、如何真正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⑴多數人的利益是最緊要和有決定性的因素,必須首先考慮並滿足多數人的利益要求。

⑵當個人利益與人民利益發生衝突時,要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

⑶當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發生衝突時,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當利益。

⑷當個人利益與社會、集體和他人的利益沒有衝突時,要把三者的統一作為自己選擇的標準,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衡取其輕。

5、價值的創造與實現

⑴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勞動和奉獻的人是幸福的,積極投身於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根本途徑。⑵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⑶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①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頑強拼搏、自強不息。

九年級政治重點知識點的總結 篇6

1、什麼是文化多樣性?它有哪些表現?

(1)含義:是指不同民族和國家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各具特色,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2)表現:

①民族節日

A性質:蘊含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澱。

B作用: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透過各民族的傳統節日及習俗,我們可以領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韻味。

②文化遺產

A性質: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

B作用: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C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以名錄的方式對文化遺產加以保護。

D世界遺產包括: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同時含有文化與自然兩方面因素的雙重遺產、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的工作。

2、為什麼要尊重文化多樣性?

(1)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即文化多樣性的地位)

(2)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基本要求。民族文化起著維繫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樣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

(3)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各民族文化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豐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和繁榮。

3、如何尊重文化多樣性?

(1)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鑑,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

(2)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4、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由於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但是,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又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徵。

5、什麼是文化交流?它有哪些途徑?

(1)含義:文化交流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資訊、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都可視為文化傳播。

(2)途徑:

①商業貿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

②人口遷徙時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之一。

③教育是文化傳播的又一重要途徑。各國之間互派留學生和訪問學者,則是一種更為直接的文化傳播方式。

④小到親朋聚會,外出旅遊,大到各種經濟、政治、文化活動,都可以成為文化傳播的途徑。文化傳播,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6、什麼是傳媒?它經歷哪些階段?

(1)含義:文化傳播總要通過一定的媒介才能實現,傳播媒介簡稱傳媒。

(2)發展階段:口語—文字—印刷—電子網路

(3)特點:

①新的傳媒的出現並不意味著舊的傳媒的消失。

②傳媒真正開始面向大眾傳遞資訊是以印刷媒體的推廣為標誌的。

7、什麼是大眾傳媒?它的地位是什麼?

(1)含義:現代社會中的傳媒有報刊、廣播、電視、網路等多種形式,這種傳媒叫做大眾傳媒。

(2)地位:如今,依託現代資訊科技,大眾傳媒能夠程度地超越時空的侷限,彙集來自世界各地的資訊,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8、中外文化交流的意義/作用有哪些?又如何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1)意義:

①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②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傳播、發展和進步

(2)途徑:

①既要更加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

②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九年級政治重點知識點的總結 篇7

現代產業發展的趨勢

產業結構是隨著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而不斷髮展變化的。20世紀40年代以來新科技革命的興起和發展引起產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不斷下降。發達國家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在的比重普遍下降到3%以下。

(2)新興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顯著提高,傳統工業在新技術的基礎上更新改造,工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下降。發達國家工業在國內生產總值在的比重普遍下降到30%以下。

(3)以現代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迅速發展,第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

九年級政治重點知識點的總結 篇8

我們的中華文化

1、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徵: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2、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生命力,表現在同化力、融合力以及特殊的地理環境,相對較封閉較隔絕,受外敵侵略的影響小。

●古代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殷周時期天命神權思想、“敬德保民”思想→春秋戰國時期諸子蜂起百家爭鳴,逐漸形成古代中華文化思想的雛形→秦的統一,促進了統一的民族文化,在中華文化具有劃時代意義→漢代儒家學說確立了地位→隋唐時期中華文化高度發展,廣泛吸收外域文化,進入了全盛時代→宋元明時期中華文化在史學、文學藝術和科技等方面有巨大成就,產生了宋明理學→明清時期,隨著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傳入,中國傳統文化開始面臨衝擊。)

①源遠流長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徵之一。

②作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漢字與史學典籍說服力。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漢字這種獨具特色的“方塊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漢字文化今天為中華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誌。(文字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誌)

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自夏商時期歷朝歷代都設定史官。中國史書規模之大,存留之豐,為世界所僅有。

3、怎麼樣創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①在近代中國,再創中華文化的輝煌與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奮鬥密切相關。

②實踐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才能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③今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中華民族的文化史冊掀開了嶄新的一頁。我們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使中華文化的發展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既保持民族性,又體現時代性。

4、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①獨樹一幟,獨領風騷(中華文化的獨特性):

A。文學藝術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獨樹一幟。文學藝術(不僅僅是指文學,好包括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戲曲等多種形式)對於反映人們的精神生活、展示人們的精神世界有獨特的作用,中華文學藝術以其輝煌而悠久的歷史、豐富而絢麗的內涵、鮮明而獨特的風格,展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嚮往和美好追求。

B。科學技術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之一。在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長期處於世界的前列,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地位)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注重實際運用,具有實用性和整體性的特點。中華民族在認識、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創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國人民勤勞、智慧和艱苦奮鬥精神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的生動體現。

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華文化的區域性):

A。不同區域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徵。(成因: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以及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

B。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鑑、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

③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中華文化的民族性):

(我國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關係: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

各民族文化的地位:它們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多民族文化的意義:它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5、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原因:

在於中華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幷蓄。

求同存異: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處。

兼收幷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鑑其他民族文化的積極成分。

中華文化包容性的意義:有利於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係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九年級政治重點知識點的總結 篇9

辯證唯物主義物質概念認為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辯證唯物主義物質概念概括了宇宙間一切客觀存在著的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而不是指某一種物質的具體形態。

物質世界的特性是客觀實在性。物質世界的根本屬性是運動。

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世界的真正統一就在於它的物質性)

【原理內容】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也具有客觀的物質性。人的意識是在勞動中伴隨著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因此,物質世界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於它的物質性。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

物質與運動辯證關係原理

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

【原理內容】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反對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反對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

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辯證關係原理

【原理內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反對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的不變論。反對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的相對主義。

九年級政治重點知識點的總結 篇10

【知識點概述】

(1)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思維方法。

①分析。把事物的整體或過程分解為各個要素,分別加以研究的一種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

②綜合。把分解開來的各個要素結合起來,組成一個整體的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

③分析與綜合是統一的科學思維方法。只有對各要素作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從整體上進行正確的綜合,從而真正認識事物;只有對事物各要素從內在聯絡上加以綜合,才能正確地認識整個客觀事物。要注意在綜合指導下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礎上的綜合。

(2)合理想象和創造性思維。合理的科學的想象,立足已知事實,根據已知規律,充分發揮人的思維潛能,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極為有益。創造性思維以科學理論為指導,面對實際,敢於提出和解決新問題。分析綜合過程伴隨合理想象與創造性思維,人的認識能力會進一步發揮,認識成果驚人。培養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須注意:要善於發現問題;要敢於超越;務必積累知識,把握已知規律;正確對待靈感和頓悟;要經得起實踐的檢驗。

【知識點理解】

全面理解這一知識點,需明確兩對“關係”。

①物質和意識的關係: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正確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積極的促進作用。科學思維方法屬於意識範疇,是對客觀物質物件的正確反映,故在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起著積極作用。“分析與綜合相結合”是事物整體與部分關係的反映。任何事物都是整體與部分的統一體。整體與部分在含義、地位、功能等方面均有差別,分析與綜合作為方向相反的思維方法和過程,正是這種差別的反映。但整體與部分又不可分割,整體由部分構成,部分是整體的部分,且二者相互影響、相互轉化(一定條件下)。所以,分析與綜合是統一的科學思維方法,要在綜合指導下深入分析,在分析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與綜合相結合,要“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合理想象必須立足已知事實,根據已知規律;創造性思維也強調面對實際提出和解決新問題。正因這些思維方法和過程從實際出發、尊重客觀規律,所以它們是科學的、合理的、富於創造的,其作用自然是積極的。

②實踐和認識的關係:實踐決定認識,是認識的來源、動力、目的、檢驗標準,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正確認識對實踐起積極促進作用。思維方法是客觀物質物件在人腦中的反映,屬於認識範疇。故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方法只有立足於社會實踐才能發揮積極作用,培養合理想象和創造性思維亦需立足實踐並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發揮人的認識潛能,實現超越,取得驚人成果。

【趣例賞析】

1894年,英國物理學家威爾遜在蘇格蘭一個山頭上度假。一天清晨,他看到雲霧從山谷中滾滾湧出。他想:雲霧也能用來探測粒子嗎?對這一奇特想象,他立即進行實驗,結果研製出名為“雲霧室”的裝置,因此獲得諾貝爾獎。美國物理學家格拉塞有次在酒館喝酒,看見啤酒瓶裡不斷上升的氣泡,觸動了靈感:“威爾遜能利用氣體中的液滴進行研究,我怎麼不利用液體中的氣泡來勝他一籌呢?”後經研究,他製造了“氣泡室”,特別便於研究高速度的短壽命粒子。1960年,格拉塞也獲諾貝爾獎。

簡析:上述事例生動說明,合理想象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極為有益。因為合理想象不是空想、幻想,它立足已知事實,根據已知規律,充分發揮人的思維潛能。這也說明,它能與實踐結合,經得起實踐的檢驗。事例還告訴我們,頓悟思維、求異思維都屬創造性思維。它們建立在實踐基礎上,建立在長期的知識積累和規律探索基礎上,故而在我們認識和改造的活動中大放異彩,發揮了積極作用。

九年級政治重點知識點的總結 篇11

1、什麼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它包括哪些內容?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①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

②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

2、為什麼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①哲學的基本問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②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迴避,必須回答的問題。

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

唯物主義:物質是本原,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唯心主義: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於意識,意識決定物質。

4、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及其合理性、侷限性:

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理解:

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合理性——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侷限性——這些觀點知識一種可貴的猜測,沒有科學依據;它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著就把複雜問題簡單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合理性——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侷限性: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威信注意等侷限性。

③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正確地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它是現時代的思想智慧,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主觀唯心、客觀唯心

九年級政治重點知識點的總結 篇12

1.商品

(1)含義: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

(2)基本屬性:使用價值和價值。

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就是商品的使用價值;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就是商品的價值。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2.貨幣

(1)產生:貨幣是商品交換髮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2)含義:貨幣是從商品世界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3)本質:一般等價物

(4)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

(5)基本職能: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價值尺度:貨幣所具有的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大小的職能。流通手段: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

(6)商品流通的含義、公式及其對生產者的啟示:含義: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叫做商品流通。公式:商品----貨幣----商品(W--G――W)

啟示:商品生產者只有把商品賣出去,並且賣出好價錢,才能生存和發展。如果商品賣不出去,就意味著他白白付出了勞動,他所需要的商品也買不回來。要使自己的商品能夠賣出去,並賣出好價錢,商品生產者就要為購買者著想,生產適銷對路、質量上乘的商品。

3.紙幣

(1)優點:與金屬貨幣相比,紙幣的製作成本低,更易於保管、攜帶和運輸。

(2)含義:紙幣是由國家(或某些地區)發行並強制使用的。

(3)紙幣的發行規律: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如果紙幣的發行量超過這個限度,就會引起物價上漲,影響人民的生活和社會的經濟秩序。

(4)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待售商品數量×價格水平)/貨幣流通速度。

(5)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通貨膨脹:如果貨幣的實際供應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就會導致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是指經濟執行中出現的物價總水平持續上漲的現象。貨幣供應量過多是導致通貨膨脹的原因之一。通貨膨脹的實質是社會總供給小於社會總需求。通貨緊縮:是指物價總水平持續下跌的現象。通貨緊縮的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

4.信用卡、支票

(1)人們常用的兩種結算方式是現金結算和銀行轉賬。信用卡、支票等,是經濟往來結

算中經常使用的工具。

(2)信用卡的功能和優點:使用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借款、消費、結算、查詢為

一體,能減少現金的使用,簡化收款手續,方便購物消費,給持卡人帶來諸多便利。

(3)支票主要分為轉賬支票和現金支票兩種。

5.外匯

(1)外匯的含義:外匯是用外幣表示的用於國際間結算的支付手段。

(2)匯率的含義:匯率又稱匯價,是兩種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

(3)人民幣升值的利和弊

利:

①有利於進口

②有利於降低出境旅遊、留學的成本

③有利於減輕外債壓力

④有利於直接對外投資

⑤有利於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地位

⑥有利於減少貿易爭端,解決對外

貿易不平衡問題,緩解國際收支不平衡

(7)有利於促進國內企業調整優化升級,提高競爭力。

弊:

①出口產品價格升高,不利於出口;

②競爭加劇,導致出口企業經營困難,甚至倒閉,勞動者就業困難

③外幣貶值,導致外匯儲備縮水;

④外幣兌人民幣減少,增加外商在華投資成本,不利於外商直接投資。

(4)保持人民幣幣值基本穩定的含義及其意義

含義:保持人民幣幣值基本穩定,即對內保持物價總水平穩定,對外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意義:對人民生活安定,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對世界金融穩定、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九年級政治重點知識點的總結 篇13

會考政治知識點總結(一)

國家、社會、學校、家庭依法保證適齡兒童和少年接受九年義務教育。

公民的財產所有權受法律保護(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享有佔有、使用、受益和處分的權利,以及依法繼承權等)

公民應依法自覺納稅。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具有強制性,不按章納稅是違法行為。(稅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人民參加國家管理的一項最基本的政治權利。

公民依法行使批評權和建議權有利於監督國家機關的工作。

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的團結,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保衛祖國,抵抗侵略、依法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同違法犯罪作鬥爭是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青少年要敢於和善於同違法犯罪作鬥爭。

我國法律鼓勵、支援公民同違法犯罪組成。(揭發檢舉、正當防衛是公民同違法犯罪作鬥爭的有效手段,公民受到非法侵害時要用法律武器,依靠執法機關,依照法律程式<訴訟>,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我國公民享有的自由和權利是廣泛的、真實的,其原則是――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

我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具有一致性,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這是公民意識的重要表現(權利和義務密不可分,相互依存。

會考政治知識點總結(二)

我們享有財產繼承權,繼承方式包括醫囑繼承和法定繼承。

正義的判斷標準:在社會程序中,凡促進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維護公共利益和他人正當權益,都是正義的行為;自覺維護正義就要遵守正義的制度。

責任產生於社會關係之中的相互承諾。每個人首先要對自己負責。

奉獻精神,是社會責任感的集中體現。

我國基本國情: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根本任務: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黨的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即“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

A、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是我們黨、我們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B、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政治基石;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活力源泉。

C、制定依據: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

D、根本出發點: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處理民族關係的原則: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

祖國統一的基本方針:“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簡稱“一國兩制”。

政治基礎:堅持一箇中國的原則。

民族精神的內涵: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精神。

會考政治知識點總結(三)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培養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結合時代和社會發展要求,不斷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內容。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對外開放的根本基點。

我國人口國情: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基本特點:基數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質偏低。

實行計劃生育的目的: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法律的含義: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一種特殊行為規範。

法律的主要特徵: 法律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我國法律的本質: 法律是掌握國家政權的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我國法律是工人階級及其領導下的廣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體現。

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

(1)法律規範人們的行為——法律正是通過規定權利和一位來規範人們的行為的。

(2)法律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法律也正是通過解決公民之間的權利義務糾紛和制裁違法犯罪,來維護公民合法權益的。

公民權利和義務的關係:

(1)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是一致的。

(2)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是密不可分的。

(3)公民的某些權利和義務是相互結合的。

(4) 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是相互促進的。

(5)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

公民怎樣依法行使權利:

(1)公民在行使自己權利的時候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不得超越法律許可的範圍;

(2)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權益;

(3)要尊重他人的權利;

(4)不能在合法權利之外謀取非法利益;

(5)公民的合法權益受到非法侵害,有權運用法律保護自己所擁有的權利,但必須用合法的方式,按照法定程式進行,不能採取非法手段。

公民怎樣自覺履行義務:

(1)凡是憲法和法律所提倡和鼓勵的行為要積極去做

(2)凡是憲法和法律對公民提出具體要求的,就必須去做。

(3)凡是憲法和法律所禁止的,就堅決不做。否則就是違法犯罪。

會考政治知識點總結(四)

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改革不利於發展的經濟、政治、文化體制。對外開放可以促進我國的發展,參與全球經濟合作與競爭)。

發展和改革的前提和基礎――穩定(發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發展的動力,穩定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社會主義的本質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根本任務+根本目的)

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實現共同富裕。

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的基本國策――堅持計劃生育。

21世紀我們面臨的三大任務――一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二是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一國兩制),三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我國經濟制度基礎是社會主義公有制。

面對嚴峻的資源和環境形勢,我們的對策――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使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新世紀的三大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

人口、資源與環境三者協調才能使社會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