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有飯範文

教師是陽光下最燦爛的職業。教育不分國界,不分語言,不分種族,不分膚色。教育給我們帶來的溫暖,無處不在。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有飯範文

在法國的一個名叫“池塘之底”的寄宿學校,一個失意的音樂創作家,失敗的音樂家,失業的學監——馬修,給學生帶來了希望的春天。那是一群問題少年,一群失去家庭溫暖、同時又在校長的嚴格管制甚至虐待下畸形成長的孩子。面對這樣的教學物件,這位失意的音樂家,用自己的最真誠的心,給我們譜寫了一曲偉大動人的教師禮讚。

  愛心

教師,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群體,更是播撒陽光的使者。熱愛學生,也是教師熱愛教育事業的集中體現。“池塘之底”的孩子都是可憐的。他們有的是孤兒,像佩皮諾,失去了父母,然而每週六都還在盼望著爸爸能來接他。他年紀小,孤苦無依,還要受像蒙丹那樣的大孩子的欺負。還有的是單親家庭,像莫杭治,單親生活讓他養成了孤僻的性格。他們都是些問題學生,而他們這些問題卻又都是社會,家庭給他們造成的。他們被送到這樣一個叫“池塘之底”的學校,他們受到嚴格的管理以及校長的虐待和處罰。他們的不幸遭遇造成了他們孤僻的性格,他們受的不公平待遇讓他們去設計傷害別人。面對這樣的學生,學監馬修,用他對生活的熱情,溫暖了每一顆孩子的心。

  耐心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只是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都會有各自的發展特點。而科學的教育,必須要做到“在成熟的基礎上促進個性發展”,即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個性的發展。而這時,不僅要求教師具有較高水平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更要求教師面對參差不齊的學生個體,絕不能缺乏“耐心”。電影中,在孩子們編歌詞取笑馬修時,他沒有懲罰學生,而是糾正孩子的音準;在孩子們隨意拋馬修的皮包而被校長髮現是馬修用善意的謊言讓孩子們免受懲罰;在莫杭治在黑板上畫馬修的肖像愚弄他時,馬修沒有用“行動——反應”原則懲罰他,而是用漫畫式的手法畫了莫杭治的肖像,一笑了之。我們在感嘆馬修的強力忍耐力的同時,也不禁向他投向了敬意!老師也是一個普通的人,普通的個體,當然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當面對這樣的問題少年,馬修不僅瞬間將本應有的憤怒化成了微笑,更是耐心地教育孩子。雖然同是問題少年,但是他們卻有各自的問題與特點。馬修沒有“一視同仁”,而是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展特點。他成立了合唱團,並在最短的時間內給孩子們找到最適合的位置:低音,中音,高音,獨唱,副指揮。每一個人都找到了自己在合唱團的位置,他們的聲音也融為一體。馬修用音樂激起了孩子們的'興趣,他用音樂開啟了孩子們的心靈之門。他發現了音樂奇才莫杭治,他儘自己的力量去培養,發掘莫杭治的才能,他給他開小灶,他讓他唱獨唱,他給他創造去音樂學校的機會,他的音樂改變了他的一生……

  責任心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教師除了應具備文化素養與學科專業知識、教育理論知識與技能之外,還應該具備職業道德素養。教師要“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甘於在教師崗位上無私奉獻”,而這個也體現了教師應具備的“責任心”。馬修在“池塘之底”的教學過程中,他不僅僅是在教育孩子如何唱好歌曲,更是在拯救孩子。他不是在實施教學,而更像是在挽救每一個幾乎失去自我的幼小靈魂。結果,他成功了。合唱團成功了,他的拯救事業也成功了。他給“池塘之底”的孩子帶來了人生的希望。記得影片最後,當馬修不得不離開學校的時候,那群原本就天真善良的孩子,以一張張紙飛機,向他們的老師,致以了最真摯的敬意和留戀。而這也不僅僅意味著他們對馬修的不捨,更是他們追求自由、憧憬生活的美好願望。 馬修離開以後,繼續給別人上音樂課,直到去世……教育是不分國界,不分地域的。馬修將他的一生奉獻給了教育事業。

愛心、耐心、責任心,是每一位辛勤的園丁所不可缺少的“心眼兒”。馬修老師給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他獨特的教育理念,偉大的奉獻精神,鼓舞了我們站在教育前線的教育者們。而現實生活中,隨著教師負面新聞甚至醜聞不斷充斥網路,教師隊伍的建設也日漸成為一個社會熱點話題。負面新聞所暴露出來的是目前教師隊伍整體“政治思想素質,師德水平不夠高”。隨著時代的發展,部份教師的思想觀念和政治思想素質不適應新時期教育發展的要求,甚至有些教師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非但不能做到“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更是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面對這樣不堪的現實,整治教師隊伍刻不容緩!這就需要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學生、教師自身多方面的積極配合。只有這樣,教師這個職業,才真正稱得上是“陽光下最燦爛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