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篇材料化學專業排名

材料化學專業排名篇一:化工專業排名

幾篇材料化學專業排名

081101 化學工程與工藝 (201)

排名 學校名稱 等級 排名 學校名稱 等級 排名 學校名稱 等級

1 華東理工大學 A+ 15 瀋陽化工學院 A 29 湘潭大學 A

2 天津大學 A+ 16 浙江工業大學 A 30 中北大學 A

3 大連理工大學 A+ 17 北京化工大學 A 31 安徽工業大學 A

4 南京工業大學 A+ 18 蘭州大學 A 32 湖南大學 A

5 四川大學 A+ 19 青島科技大學 A 33 河北工業大學 A

6 中國石油大學 A+ 20 江南大學 A 34 西北大學 A

7 華南理工大學 A+ 21 福州大學 A 35 武漢科技大學 A

8 浙江大學 A+ 22 西安交通大學 A 36 天津科技大學 A

9 中南大學 A+ 23 武漢工程大學 A 37 合肥工業大學 A

10 北京理工大學 A+ 24 西北工業大學 A 38 新疆大學 A

11 南京理工大學 A 25 廈門大學 A 39 內蒙古工業大學 A

12 清華大學 A 26 哈爾濱工業大學 A 40 桂林工學院 A

13 山東大學 A 27 廣東工業大學 A

14 鄭州大學 A 28 中國礦業大學 A

B+等 (61個):廣西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遼寧科技大學、重慶大學、遼寧石油化工大學、蘇州大學、武漢理工大學、長春工業大學、南昌大學、河北科技大學、南華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河南工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西南石油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大慶石油學院、江蘇工業學院、西北師範大學、湖北工業大學、成都理工大學、安徽理工大學、山東科技大學、東南大學、陝西科技大學、重慶三峽學院、鄭州輕工業學院、河南科技大學、蘭州交通大學、蘭州理工大學、昆明理工大學、青海大學、貴州大學、濟南大學、吉林化工學院、長江大學、河南大學、山東師範大學、西安石油大學、重慶科技學院、哈爾濱理工大學、寧夏大學、上海大學、齊齊哈爾大學、遼寧工業大學、中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浙江科技學院、長安大學、大連工業大學、北京石油化工學院、溫州大學、山東理工大學、天津理工大學、廣東藥學院、茂名學院、西南民族大學、廣州大學、湖南工程學院、河北理工大學、淮海工學院

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

本專業培養具備化學工程與化學工藝方面的知識,能在化工、煉油、冶金、能源、輕工、醫藥、環保、軍工和勞動安全等部門從事科學研究、生產過程設計、新產品和技術開發、科技和生產管理所需的高階工程科技人才。 主要課程: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化工製圖、化工原理、化學反應工程、化工熱力學、化學工藝學、化工儀表與自動化、化工設計、煤化學、煤化工工藝學、碳一化學、燃燒工程、潔淨煤技術、化工計算機輔助設計等。

學生畢業後,可在高校、科研單位從事教學科研工作,也可在化工、石油、煤炭、輕工、日化、食品、生化、醫藥、冶金、材料、能源、環保等領域從事研究、開發、設計和管理等工作,或到金融、市場營銷、商檢、外貿、海關、政府機關等從事相關工作。

材料化學專業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科學素養,活躍的思維方式和較強能力,系統掌握材料化學的基本理論與研究方法,具有運用化學和材料化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實驗技能,進行功能材料研究和技術開發等能力的高階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儀器分析、光譜分析、化工基礎、材料結構分析、材料表面技術、高分子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精細化工產品合成原理與工藝學、奈米材料的合成與應用、專業外語等。

學生畢業後,可在材料化學及與其相關的領域的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集團等從事教學、研究和科技開發及相關管理工作。

應用化學專業

本專業培養掌握紮實的化學基本理論、基本實驗技能和現代實驗技術,熟悉本學科的現狀、前沿及其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具備較高的科學研究與應用及管理等素質的高階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化工原理、化工製圖、高分子化學及物理、精細化學品合成、天然產物分離技術、應用電化學、精細化工過程與裝置、光譜分析、功能塗料與塗裝、高分子合成工藝等。

學生畢業後,能在教育、科研院所、公司和企業等部門從事化學及相關學科如藥物、材料、環境等領域內進行教學、科研、開發及管理等工作。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無機非金屬材料方向)

本專業培養具備材料科學與工程方面的知識,能在傳統材料與新材料的設計、製備和使用方面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藝及裝置設計、生產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階工程技術人才。三年級按照學生意願和就業趨勢分為無機非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方向培養,其中無機非金屬材料方向著重學習水泥、混凝土、陶瓷、玻璃、超硬材料、光電材料、複合材料等各類傳統無機材料與新型材料的成分、微觀結構、製備工藝與巨集觀效能之間關係的基礎理論與研究方法,材料的生產原理、工藝過程與裝置;高分子材料方向著重學習高聚物化學與物理的基本理論和高分子材料的組成、結構與效能知識及塑料、橡膠、纖維、化學膠黏劑、功能高分子等高分子材料的成型加工技術知識。

主要課程: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固體物理、材料科學基礎、材料工程基礎、材料物理效能、材料測試技術、材料工藝學、高分子化學、高分子物理等。

學生畢業後,可在新材料、建材、建築、交通、石油、化工、礦山、紡織、電子、能源等行業的科研院所、設計機構、生產企業和管理機關從事各類材料的研究、設計、生產、開發和管理工作,也可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

本學科點主要研究方向的特色,對社會發展和國民經濟尤其是河南社會和經濟的作用。已有基礎、在國內相同學科中所處的地位和今後3年建設的主要目標、思路和預期成效或突破。

該學科是河南省唯一的煤化工特色專業,河南理工大學校級重點學科,建有煤炭加工與轉化基地、煤炭綜合加工利用研究所、煤化工實驗室、化學工藝實驗室等研發平臺。擁有一支職稱、學歷、年齡結構合理,具有紮實理論基礎及豐富實踐經驗的研發團隊。

主要研究方向簡介:(1)煤炭轉化與清潔燃燒理論和技術,以煤高效轉化為潔淨的燃料、化學品過程中的科學和工程問題為主要研究方向,以溫和條件下煤的潔淨轉化為研究特色。重點研究煉焦配煤、煤基液體燃料合成、煤炭化學轉化過程中的汙染物排放控制等領域的核心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問題;(2)煤炭高效潔淨加工理論與技術,煤炭加工是潔淨煤技術中最經濟、最有效的途徑。採用清潔燃料煤不僅能夠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減少汙染物的排放, 還能大大減輕煤中的硫分對後續工序裝置的腐蝕,從而延長裝置的使用壽命並降低生產成本;(3)工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煤系固體廢棄物利用、冶金、化工廢棄物利用。

發展現狀

河南理工大學化學工程與工藝學科於2007年開始招生,該學科共有正高階職稱2人,副高階職稱6人,中級職稱4人,教師梯隊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合理。河南理工大學化學工程與工藝系2009年2月成立.以煤化工和煤的潔淨利用為主要特色,以利用粉煤製造氣型煤、褐煤脫水提質和煤基功能材料為主要研究方向,先後完成“煤系黃鐵礦磁性強化研究”、“兩段式固定床煤氣化爐煤種適應性研究”、“利用高揮發分煙煤製造氣型煤研究”“印尼褐煤脫水提質研究”等多項省部級課題及校企合作專案,完成科研經費100萬元。

人才培養和社會評價

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學生思想品德總體情況良好,政治覺悟高,應屆畢業生中黨員比例超過40%。模範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和國家法律,團結友愛,尊敬師長,積極參加校內外各種有益的活動,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學生能夠積極參加創業實踐,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本科學生外語統考通過率59.4% ,畢業生一次就業率100%。

從2007年招收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至今,在校本科生約360名,由於煤化工方向的蓬勃發展,該專業人才需求量大,我專業應屆畢業生已全被山西潞安集團等單位定向錄用。

應用化學系現有專職教師14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學位的11人、在讀博士2人,碩士生導師5人。設有應用化學本科專業和應用化學碩士授權點。應用化學本科專業培養基礎紮實、知識面寬,具有系統的化學基礎理論知識,良好的試驗、開發研究、工藝設計技能,優良的科學素養和科技、生產管理才能的複合型人才。應用化學碩士授權點下設精細化學品化學、天然產物化學、功能材料化學和應用電化學五個研究方向:

1、應用電化學:研究電化學應用領域內有關金屬腐蝕、金屬電沉積、環境電化學等方面的實際問題,已形成自己的特色:①應用電化學基礎理論研究,在研究電極溶液介面間電子傳遞、離子交換、能量變化等方面具有創新性。②將電化學技術應用於解決環境汙染、合金電鍍、產品效能改進、工業生產等實際問題。

2、精細化學品化學:運用精細化學合成的原理和技術研究精細化學品,為門類眾多、蓬勃發展的精細化工產品的研製開發做出貢獻。

3、天然產物化學:應用化學物理和生物化學的方法研究植物、動物等天然產物中的有效成分,並研究對其有效成分的提取、分離、檢測及鑑定、化學修飾和利用等。

4、功能配合物化學:主要研究功能金屬配合物和聚合金屬配合物超分子體系的分子設計、合成和結構與效能研究,重點在微孔配位聚合物、磁性配位聚合物、動態配位聚合物以及發光化合物的合成化學與晶體工程研究。

應用化學系目前承擔著應用化學本科專業和應用化學碩士點的日常教學工作,同時還負責講授材料、礦物加工、化工、生物、環境、等專業的化學類專業基礎課程。開設主要課程有: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結構化學、應用化學、化工原理、儀器分析、現代分析測試技術、計算機在化學中的應用、精細化學品化學、有機合成化學、波普分析技術等。

化學系現有專職教師14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1人,具有博士學位12人,在讀博士1人,碩士生導師5人。目前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專案一項,省部級專案二項,學校各種科研專案10餘項。近年來,在國內外各級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其中SCI/EI收錄20餘篇。教學方面除了承擔材料化學專業的專業課程外,還負責講授學校其他理工科專業的化學類基礎課程。化學系非常重視本科生的培養,在全體教師努力下,材料化學04級,05級本科生的考研率在學校名列前茅,本科生的就業率也達到90%以上。

科研方向:

1、理論化學

利用GAUSSIAN, MS, VASP等化學軟體,運用高效能伺服器進行理論計算,研究各種功能材料、奈米材料、無機固體以及晶體材料的光學、電學、磁學等性質,揭示物質結構和性質之間的關係,從而為材料合成提供理論指導。

2、結構化學

主要通過水熱合成法和固相合成方法制備各種不同性質的單晶,利用X射線單晶衍射儀測定單晶結構,並利用紅外光譜、核磁共振等分析測試儀器來研究材料的性質,以期望合成效能更加優良的新材料。

3、溶液及相平衡

利用高壓相平衡反應裝置,研究離子液體和一些電解質溶液的熱力學性質,得到目前所缺乏的熱力學引數,為離子液體的應用打下基礎。

教學方面

化學系目前承擔著材料化學專業的本科教學工作,同時還負責講授材料、生物、環境等專業的化學類專業基礎課程。主要開設的課程有:無機化學、無機化學實驗、分析化學、分析化學實驗、物理化學、物理化學實驗、有機化學、有機化學實驗、結構化學、化工基礎、儀器分析、有機合成等。

我們意氣風發,我們風華正茂,在學校和學院的領導下,在化學系全體教師的努力下,化學系的明天會更好!

煤化工

煤化工是指以煤為原料,經化學加工使煤轉化為氣體、液體和固體燃料以及化學品的過程。主要包括煤的氣化、液化、乾餾,以及焦油加工和電石乙炔化工等。

目錄

材料化學專業排名篇二:材料科學與工程教育部學科評估院校排名

材料科學與工程教育部學科評估院校排名

本一級學科在全國高校中具有“博士一級”授權的單位共42個,本次參評34個;具有“博士點”授權的單位共35個,本次參評15個;還有10個具有“碩士一級”授權和10個具有“碩士點”授權的單位也參加了本次評估。參評高校共69所。

材料科學與工程:

材料科學技術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是航天、航空、資訊、國防等高新技術進步的基礎。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培養從事金屬、無機非金屬、高分子材料的製備與加工和電子封裝技術領域的高階研究和工程技術人才。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以材料學、化學、物理學為基礎,系統學習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基礎理論和實驗技能,並將其應用於材料的合成、製備、結構、效能、應用等方面研究的學科。該專業學生既掌握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的基本理論與技術,又具備無機非金屬材料及其複合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紮實基礎,還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從業的適應面廣,能在材料科學與工程及其相關領域從事教學、科研、技術開發及管理工作。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在石油化工、高分子功能材料及特種複合材料領域從事科研、技術開發及管理工作的研究發展型複合人才。

專業內容:本專業以化學和材料科學與工程為主幹學科,學習高分子的分子設計、合成、結構與效能、應用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實驗技能以及計算機的應用等現代科技和設計手段;強調對學生進行堅實的理論基礎、創新的思維方法和熟練的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

主要課程:開設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高分子物理、聚合物流變學、聚合物合成工藝、聚合物結構與效能表徵、特種複合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等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

就業與深造:畢業生可在石化、航空航天、化工、輕工等領域相關科研、企業等部門從事高分子合成與應用的理論研究、技術開發及管理等工作,也可進一步深造攻讀研究生。2007年,本專業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和應屆攻讀研究生率合併達100%。

學制及授予學位:本專業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金屬及無機非金屬材料的理論基礎,主要從事金屬和無機非金屬材料的基礎研究、新材料、新工藝開發、質量控制等工作的高階研發型科技人才。

專業內容:掌握金屬材料及無機非金屬材料的科學理論基礎以及材料成分、組織結構和效能之間的關係及其演變規律,學習金屬、無機非金屬結構和功能材料的設計、製備以及工藝處理和質量控制與分析,強調在基礎理論、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等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的素質培養。

主要課程:開設物理化學、電工和電子技術、材料科學基礎、材料效能、金屬材料學、陶瓷材料學、電子資訊材料、材料分析測試技術、計算機在材料科學中的應用、熱加工基礎、材料表面技術等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

就業與深造:畢業生可在高校、相關研究院所、政府部門和企業從事相關領域的教學、科研、技術開發、管理和貿易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進一步深造攻讀研究生。2007年,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和應屆攻讀研究生率合併達98%。

學制及授予學位:本專業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基礎紮實、素質全面、實踐和創造能力強,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領域內從事設計與研發工作的高階科學技術與工程技術人才。

專業內容:突出 “機械工程”與“材料科學”兩個學科的交叉,注重對學生在先進製造及先進材料兩個技術領域內的理論基礎、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掌握有關材料科學、各種材料成型與改性的相關工藝與工裝設計基礎理論,並結合電子工業發展設定了電子封裝技術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在相關領域開展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與設計的能力。

主要課程:開設工程力學、機械設計基礎、電工和電子技術、自動控制理論基礎、材料科學基礎、材料成型原理與工藝、CAD/CAM原理、材料成型計算機模擬、模具工程學、材料表面技術、電子封裝技術等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

就業與深造:畢業生可在機械、航空航天、交通、能源、電子工業等領域從事材料科學、材料成型工藝與裝置、材料加工過程控制、電子封裝、質量檢測等方面的科研、技術開發、設計製造、企業管理和營銷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進一步深造攻讀研究生。2007年,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和應屆攻讀研究生率合併達99%。

學制及授予學位:本專業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材料化學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從事材料科學與技術領域科學研究開發或科技管理工作的研究發展型複合人才。重點培養方向為分子組裝與光電及生物功能材料、有機奈米結構設計與特種材料、分子設計、材料結構與功能。

專業內容:教學突出“化學”與“材料科學”學科的交叉,在教學過程中既強調學生對先進材料設計、製備及效能表徵等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又注重使學生了解本學科最新發展動態,重視對學生創新能力與素質以及實驗技能的培養,要求學生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掌握材料的分子設計、合成、結構與效能關係,能夠運用化學和物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從事材料科學與技術領域的科研以及新材料的開發與應用,並具有從事相關生產管理的能力。

主要課程:開設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材料化學、材料物理、材料結構與效能表徵、先進功能材料、生物醫用材料、聚合物共混與阻燃材料、低維材料、陶瓷材料學、材料表面與介面等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

就業與深造:畢業生主要適合於從事與材料科學相關的新材料設計與傳統材料改性等方面的科學研究與教學、技術開發、設計製造、企業管理和經營銷售等方面的工作,也可進一步深造攻讀研究生,2007年,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和應屆攻讀研究生率合併達97%。

學制及授予學位:本專業學制四年、授予理學學士學位。

材料物理專業

本專業培養掌握材料科學的基礎理論與技術、掌握現代材料科學研究方法、掌握材料效能與各層次微觀結構之間關係的基本規律,能從事各種材料應用基礎理論研究、傳統材料的效能改進與新型材料開發與研製、材料的合理使用和材料的檢測分析等工作的高階專門人才。能在材料科學與工程和相關交叉學科領域從事科研、教學、產品研發、生產技術或管理工作的具有理科素質及工科意識的理工複合型專門人才。

本專業畢業生應具有以下幾方面的能力和素質:具備寬厚的數學和物理基礎、較好的計算機和電子科學技術基礎、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和外語綜合能力;系統掌握物理和材料物理基礎理論、基本實驗方法和技能;受到科學思維與科學實驗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綜合運用物理、材料物理、計算機和電子科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實驗技能進行材料研究和技術開發的基本能力。

本專業的主幹課程包括普通物理、高等數學、熱力學與統計物理、電動力學、量子力學、固體物理和半導體物理等課程;專業課程包括材料物理導論、材料化學導論、光電子學、發光學與發光材料、磁學基礎與磁性材料、感測器敏感功能材料、微電子學、材料物理實驗等。本專業貫徹以理科基礎支撐工科發展的思想,依託我校在資訊領域的學科優勢,課程體系強調材料科學與資訊學科的結合,使學生

具有理科的基礎和工科的發展餘地,既有紮實的材料物理基礎,又有良好的資訊科學技術背景與技能,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知識更新能力、較廣泛的專業適應能力和較強的科研後勁。

本專業學生繼續深造的方向有材料學、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加工工程、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凝聚態物理、物理電子學、光學和半導體物理學等。本專業學生畢業後可以在材料、能源、電子、資訊等諸多領域和交叉學科從事教學、科研、開發、設計和管理工作。

電子封裝技術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適應微電子加工技術發展要求,基礎紮實、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強的高階科學技術與工程技術人才。

專業內容:突出了微電子技術、新材料技術及先進加工製造技術的交叉與緊密結合,既強調學生掌握電子器件的設計與製造、先進製造技術、電子封裝與組裝技術、電子封裝材料、封裝產品質量檢測與控制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又要求學生具備封裝工藝和封裝材料的設計與開發以及封裝質量控制與提高的基本能力。

主要課程:材料物理與化學、半導體物理與器件、微系統封裝原理、先進製造技術基礎、微機原理與介面技術、電子封裝材料與封裝技術、封裝測試技術與質量控制等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

就業與深造:本專業為由教育部2007年批准在全國高校中首次設立的兩個專業點之一。該專業畢業生可在航空航天、資訊與通訊工程、微電子與光電子工程、先進加工製造等領域從事科研、技術開發、設計製造、企業管理與經營銷售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進一步深造攻讀相關研究領域的研究生。

學制及授予學位:本專業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 掌握無機非金屬材料學及材料複合的基礎理論;掌握無機非金屬材料合成與製備的方法與技術;

2、 掌握材料結構和效能研究的基礎理論和現代方法,具有改進材料效能、開發新材料、正確選用原材料及裝置並進行工藝設計的能力;

3、 掌握無機非金屬材料的工業生產過程和裝置、生產工藝的專業基礎知識,具有工程設計的初步能力;

4、 掌握本專業所需的機、電、微型機算機應用的基本知識技能,具有製品的工業生產、質量控制和技術管理的初步能力;

5、 瞭解無機非金屬材料學科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以及材料科學與工程產業的發展狀況;

6、 掌握中外文資料查詢、文獻檢索以及運用現代資訊科技獲取相關資訊的基本方法,具備歸納、整理、分析實驗結果,撰寫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

畢業去向:學生畢業後能在材料的合成與製備、結構與效能表徵、新材料的設計、研發與應用等領域從事科研、教學、技術開發、工藝設計、技術改造、生產及經營管理等方面工作。

材料化學專業排名篇三:2013-2014年USNeueli)25、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avis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

25、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Jacobs)25、University of Maryland -Park 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College Park (Clark)25、University of Texas-Austin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Cockrell)25、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華盛頓大學25、Virginia Tech

31、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凱斯西儲大學31、Iowa State University 愛荷華州立大學31、Lehigh University 利哈伊大學(Rossin)

31、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Samueli)31、University of Virginia 弗吉尼亞大學36、Brown University 布朗大學36、Colorado School of Mines

36、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南加州大學(Viterbi)39、Columbia University 哥倫比亞大學(Fu Foundation)39、Drexel University 德雷塞爾大學39、Rice University 萊斯大學(Brown)

39、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New Brunswick 羅格斯大學新伯朗士威校區

39、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亞利桑那大學39、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康涅狄格大學39、University of Delaware

39、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Amherst 馬薩諸塞大學Amherst校區

三、2013年USNews美國大學材料工程專業研究生排名

1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麻省理工學院 2 Northwestern University西北大學

2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加州大學聖塔芭芭 4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 Champaign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 5 Stanford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學

6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7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佐治亞理工學院

8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加州理工學院

8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 10 Cornell University康奈爾大學

10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賓州州立大學帕克分校 12 University of Florida佛羅里達大學

13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賓夕法尼亞大學 14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卡內基梅隆大學

14 Purdue University,West Lafayette普渡大學西拉法葉校區 16 Harvard University哈佛大學

17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Columbus俄亥俄州立大學哥倫布分校 17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 19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倫斯勒理工學院

19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win Cities明尼蘇達大學雙城 21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凱斯西儲大學

21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Raleigh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 21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24 Iowa State University愛荷華州立大學

24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24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

24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24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

24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弗吉尼亞理工大學 30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亞利桑那州立大學 30 Lehigh University利哈伊大學

30 Rutgers,The StateUniversityofNewJerseyNew Brunswick新澤西州立大學新布朗斯威克校

30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馬薩諸塞大學Amherst校區 30 University of Virginia弗吉尼亞大學

35 Colorado School of Mines科羅拉多礦業大學

35 Columbia University,The School of General Studies哥倫比亞大學 35 Drexel University德雷塞爾大學 35 Rice University萊斯大學

35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加州大學歐文分校 35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南加州大學 35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華盛頓大學 42 Brown University布朗大學

42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亞利桑那大學

42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 42 University of Delaware特拉華大學

46 Alfred University--New York State College of Ceramics艾爾弗雷德大學紐約州製陶瓷藝術學院

46 Dartmouth College達特茅斯學院

46 Stony Brook University SUNY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 46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康涅狄格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