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教育電影鳳凰琴觀後感(通用17篇)

《鳳凰琴》是導演何群根據作家劉醒龍的小說改編而成的一部電影,影片不僅僅為我們展示了教師的奉獻精神,更表現了基層教育戰線觸目驚心的現實狀況。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鳳凰琴觀後感,僅供參考。

優秀教育電影鳳凰琴觀後感(通用17篇)

優秀教育電影鳳凰琴觀後感 篇1

前幾日看了《鳳凰琴》後,我心中就有頗多感慨。《鳳凰琴》實際上是圍繞學校裡的轉正事件而開展的,這部影片,可以說是我國農村國小的一個縮影,箇中滋味,雖然我無法全然體驗到,但看過此片後,卻也能感受一二。

起初,我只是覺得,張英子並不討人喜愛,她一心想著自己的舅舅能幫助她走出困窘,走出農村,她和我們這些大多數的當代的孩子們一樣,對於難得擁有的工作挑三揀四,嫌這嫌那,不過,儘管不情不願,她最終還是去了,去了那個能改變她一生的地方。

在大山環抱之中,存在著這樣一所界嶺國小,這裡沒有高樓大廈,只有破落不堪的土屋,沒有一切城市裡的先進玩意兒,只有最原始的淳樸,這兒是山村,她工作的環境是山中的一所國小,有的最多的便是塵土飛揚。我無法感知,當英子站在界嶺國小之前時,她是何種心情,然而,我卻有一種難言的悲慼,這就是那時的中國山村,那時的學校。

我以為,這只是一部單純的成長史,張英子的成長史,然而,我又錯了,因為在這部影片中,最震撼我的絕不是張英子,而是界嶺國小的民辦教師和那兒的孩子們。在界嶺國小,校長每天給幾十個孩子做飯,僅有的兩位老師不僅上課,還要接送學生、修校舍、帶著孩子們上山挖草藥好湊足課本的錢。更令我震驚的是,每天清早,那飄揚的紅旗竟是在竹笛吹奏的國歌聲中冉冉升起的。這樣做,是“為了讓孩子們記得我們的國家,記得中國。”老校長感懷地說。是的,的確有如此效果,至少,那悠悠的笛聲吹進了我的心底,那一幕,我想,我將畢生難忘。

在片中,有兩個懸念,一個是鳳凰琴的來由,另一個則是張英子揭發民辦老師們虛報入學率的事。或許,從客觀上講,張英子並沒有做錯,然而,她的行為卻遭到了老師們譴責。因為她的揭發,界嶺國小失去了本可以拿到的獎學金,這已經不僅僅是正義與否的問題,而是上升為了在當時貧困山區中,最現實的問題——錢。錢對張英子而言,或許沒什麼重要,至少比不上她心中的道義重要,然而,她忽略了一點,對於這些山村中的孩子們來說,錢是最重要的,比一切都迫切,錢可以拯救他們的命運,可以改變他們的未來。看到她受指責時,我並沒有同情,在我看來,這是她應有的懲罰,為她所謂的道義,為她的不懂事,更為她的自以為是。我曾想過,如果她能夠多去了解一下那些孩子們的處境,瞭解一下老師們的苦心,是不是一切都會不一樣了。幸好,儘管不夠及時,但她後來終究是懂得些什麼了,終究是長大了,總算還來得及,不算太晚。

再談另一個貫穿全片的主線——鳳凰琴。終於要扯到轉正上來了,在這部片中,那些老師們是高尚的,儘管他們都在為能轉正而暗暗競爭,但在這種農村山區,轉正是他們的奮鬥目標,轉正,意味著領導、甚至是國家社會對他們的肯定,可以說,他們的暗地較勁無可厚非,更重要的是,無論他們怎麼競爭,都沒用什麼不良手段,況且,他們心中放的更多的是孩子們。餘校長的妻子,明愛芬,她儘自己的一切努力著,她無非是想轉正,想讓自己的努力得到認可,讓自己的人生價值得以實現,然而上天非但沒給她這個機會,還剝奪走了她了健康,當真的要讓她轉正時,她卻無福消受了,多麼遺憾,多麼讓人感嘆。我想,在當時的農村,像明愛芬一樣有著坎坷命運的教師一定數不勝數,這是一種社會現象。

英子的舅舅,在最後講出了鳳凰琴的來歷,當年,他與明愛芬爭那一個轉正的名額,最終他靠關係轉正了,而明愛芬卻從此忍受著無盡的痛苦。這段與鳳凰琴有關的鮮為人知的往事,表達了英子她舅舅沉痛的愧疚之情。最後,英子爭取來的轉正名額還是落在了她自己身上,大家都說希望還在年輕人身上。英子終於是懂得了,她在清晨早早地離開了,我想,她已經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終有一天,她會回來的。

現在,人人都說,國家富強了,經濟發展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然而,這樣我們就可以放鬆農村的教育事業了嗎?《鳳凰琴》是沉重的,我相信,所有中國人都期待著,有一天,鳳凰琴能奏出全然不同的、歡快的曲調。

優秀教育電影鳳凰琴觀後感 篇2

《鳳凰琴》是一部現實電影,他直面山村教師的生存困境和山區教育的落後現狀。通過張英子的視角,影片再現了以餘校長為代表的山村民辦教師不畏清苦生活和嚴重滯後的教育設施環境,想方設法保證山區孩子有書讀,讀好書的山區教育現實。為不讓山區兒童失學,山區教師默默地做出了難以想像的努力和犧牲。從而歌頌了山區教師熱愛祖國,對教育事業無私奉獻的精神。

影片初期,我們發現老師和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條件十分辛苦,餘校長等三名山村教師也各有自己的算盤,都想擺脫這樣的物質條件,都想轉正,所以他們為了藥材錢讓學生放學後採草藥,為了獎金在掃盲調查中弄虛作假。可這些沒有一項是為了他們自己,藥材錢是為了給學生交學費,獎金是為了修繕學校。他們除了上課還要接送、照顧學生,工資長期拖欠,生活十分清苦,然而,他們仍然盡心盡力為著山區的教育事業。他們已經把教育當成了自己的事業,恪盡職守,憑藉自己滿滿的愛和教師的責任感,在極為艱苦困難的情況下,堅持搞好山區教育,付出了難以想象的努力和犧牲。平凡的教師,艱辛的工作,清苦的生活,然而,正是這些普普通通的山區教師撐起了祖國美好的明天。

到轉正名額真正來到學校的時候,他們又互相謙讓,最終給了殷雪梅老師——她當年因為參加轉正考試落下病根,多年疾病產生,需要人照顧,最後殷雪梅老師為了教育奉獻的精神得到了肯定,她終於轉正了,人生也因此圓滿終結。

電影給了我啟示,現如今教育改革不斷加快,國家對教育的投入日益加大,學生學雜費全免,教師待遇得到提高,我們還有什麼後顧之憂呢,我想如果你是個合格的教師,你必將付出全部精力於教育之上。我們要不斷的反思自己的言行,才能昇華自己的思想,師德的形成離不開積極地自我反省。儘管電影中幾名老師爭著轉正,卻從來沒有忘記自己的教師職責,最後通過反思提升了自己的境界,成長為師德高尚的教師。我們要向他們致敬,向他們學習,珍惜所有,關愛學生,提升自我,努力拼搏,書寫壯麗的教育人生。

優秀教育電影鳳凰琴觀後感 篇3

這部電影的名字就是電影情節中多次提到的《鳳凰琴》。

這是一部講述山區裡的教育狀況,進而引發了一連串的思考的電影。這部電影看起來真的很簡單,整個圍繞的就是一座山區裡的國小,主要人物就是國小裡面的三四個民辦教師和那群孩子。

話題就是從張英子的大學聯考失利開始的。張英子連續兩次大學聯考都失敗了,於是她舅舅就把她安排到一個山區裡面的國小去當民辦教師。剛開始的時候,她很不願意。我想,換做是其他人的話也很少有說願意的。因為,那畢竟是個窮山區,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去受那份苦。後來她還是去了,是帶著對未來的憧憬去的。因為她舅舅說,以後還是有機會獲得轉機的。

進山的路彎彎曲曲的,感覺總是在爬坡。人在路上,就像是一隻蝸牛在慢慢的挪動。所謂的學校只是幾間小小的破破爛爛的瓦房,外加一個小小的場院。要不是門前那面隨風搖曳的紅旗,簡直就沒有人想到那就是一個學校。讓人感動的是,學校雖小,老師和學生們卻堅持著每天舉行升旗儀式。國歌是老師用口風琴和竹蕭吹出來的,看似滑稽,卻無限的莊嚴,沒有其他的情境能有比這更加讓人感動的國歌了。校長說,升旗是為了在山下的人也能看見。只要看見這面旗子,就知道這裡還有個學校。後來,張英子的爸爸就是順著這面旗找到了學校的。我想,這面旗子,更多的是指代一種向心力,是一種持之一恆的信仰。

在這個學校裡,孩子們不論大小,都是在同一間教室上課的。一個老師要負責同時給幾個年級的學生講課。山區裡的孩子很多都沒能上學,能上了學的孩子也要面臨著輟學的危險。學校裡的老師每天都利用課餘時間去挖草藥,然後拿去賣,得來的錢都給孩子們買本子的。想想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鋪張浪費的情況是多麼的嚴重,相比之下,我們,是多麼的不明就裡。也許,只要我們每一個人都把我們拿來浪費的那一份東西留給這些貧困地區的人們,世界就會平均一些。

張英子剛到這個學校的時候,不懂得原來在這樣的一個環境裡,人是要努力爭取的,不管是用的什麼辦法。影片中,學校為了拿到一些獎金,就向上級謊報入學率。這件事情被張英子發現了,還告到了上級去。結果,準備好要用來修學校的獎金泡湯了。張英子被舅舅打了一巴掌。不明就裡的她賭氣和大家玩起惡作劇來。後來,經過老師和同學遇到狼群的攻擊,以及陪酒事件後,她才真正明白了這個學校的處境,明白大家的不易。

後來,張英子在省報上發表的關於這個山區裡的學校的文章,獲得了省裡的關注,並爭取來了一個轉正的名額。張英子在這段時間裡面已經成長了許多,不再是那個一心只想著自己哪天可以走向更好的地方的女孩了。她把這個原本是要給她的轉正機會讓給了這個學校的元老,校長的愛人明老師。明老師等這個機會等了一輩子,為這個機會付出了自己的一生,甚至是生命。剛開始的時候,明老師是有機會轉正的。只是,張英子的舅舅,也是當時那個學校的老師,為了轉正,就馬上和一個家裡有權勢的女人結了婚,利用她們家的關係得到了那個轉正的名額。也許,那個時候,每個人都急於離開這個小山區吧。而明老師,為了證明憑自己的力量也可以得到認可。就是為了這一份認可和不福氣,明老師獻出了自己的一生。張英子的舅舅在離開學校時,留下了一個鳳凰琴,鳳凰琴載著他滿心的內疚。而在我看來,鳳凰琴則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認的真心、良心。每個人都應該有這麼一個琴,留住自己的良心。當明老師填了轉正表後,滿足的離去時,大家似乎都明白了許多以前一直想不明白的事情。最後轉正的機會,又轉回給了張英子。學校的老師都說,機會應該留給年輕人。其實,是大家都不願意離開這個學校,大家都不願意丟下自己肩上的責任。人活著,就是為了能給大家帶來一點點的好。

優秀教育電影鳳凰琴觀後感 篇4

這是關於千百萬民辦教師的優秀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叫張英子的農村姑娘,因為兩次大學聯考落榜,又不願隨父輩下地種田,在舅舅的介紹下到大山中的界嶺國小當代課老師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我曾自不量力地用自認為具有殺傷力的語言去抨擊這個時代,試圖撕裂現代人搭起的自我庇護線。我天真地將人們的醜惡面目赤裸裸地呈現於光天化日之下,會讓他們有不可逃脫的負罪感,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今天下午看完了《鳳凰琴》這部電影,我那荒唐的念頭正一個個被拋棄。我才明白行動的感染力勝於一切語言的催化力。看完片子的同時,似乎有一股不可名狀的血液衝進我的身體,沸騰了我的思想,某種愛國的形態與價值讓原本詞窮的我下不了任何結論。“好人”,我只能借助這個普通俗氣的詞語來表達我全部的敬意。用不平凡的語言講述那些民辦教師的不平凡、無私地付出,對於他們而言,華麗辭藻的修飾都是多餘的。

在這所破舊不堪的界嶺國小,教室是破爛的瓦房,小小的場院,要不是有隨風搖曳的國旗,或許沒有人知道這是學校。然而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只有以餘校長為代表的五位民辦教師為孩子們講課,他們每天要早早地去接孩子們上學,為他們煮飯,想辦法賣藥材籌錢買教材,教師的工資也因為沒錢而拖欠好幾個月。餘校長狹小的房間騰出空間給一些孩子寄宿,像家人一樣承擔責任,病著的妻子在夜色中哀嚎,讓人倍感淒涼。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升旗的場景,國歌是老師用口風琴和竹蕭吹出來的,乍一看有些滑稽,但想想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能如此堅持每天升旗,和我們現在用高質音響放出來的國歌形成鮮明的對比,更反映了鄉村教師教育孩子熱愛祖國的責任心。歲月的滄桑在餘校長的臉上折起皺紋,生活的艱辛使他的聲音變得沙啞。當他默默為這些艱苦的孩子們圓上學夢的時候,他無言的奉獻淹沒了張英子當初對城市充滿的浮華。

小小的界嶺國小使幾十名師生緊緊地團結在一起,現在的我們要學會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還要向農村的孩子送去更多關愛包括必要的金錢。更要學習以餘校長為代表的民辦教師的無私奉獻和學生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優秀教育電影鳳凰琴觀後感 篇5

《鳳凰琴》好像國小時看過,但現在再看收穫更多,不僅僅是電影中有兩個大腕明星—李保田和王學圻,我覺得它更像是我們農村學校的一個縮影。電影名字叫《鳳凰琴》,其實跟琴並沒多大關係,與其說講述的是老師的故事,不如說是在探討農村學校的未來,我們的農村學校前途在哪?未來在何方?答案已經隱喻在電影當中了,農村老師的待遇不提高,國家的相關政策不向農村傾斜,我們的教育就不會有希望,我們的祖國也不會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電影講述的是農村青年張英子到界嶺國小當代課老師的故事,她被山區艱苦的辦學條件所震驚。老校長每天給幾十個娃娃做飯,僅有的兩位老師不僅上課,還要天天接送學生,教師的'工資因為沒錢而拖欠著。儘管如此,清晨竹笛演奏的國歌伴隨著冉冉升起的國旗。鳳凰琴所奏出的蒼桑和古樸的樂音傾訴著一個動人的故事。本片真實地反映了以餘校長為代表的民辦教師,在極為困難的情況下,堅持搞好山區教育,為不讓山區兒童失學,默默地做出了難以想像的努力和犧牲。從而歌頌了鄉村教師熱愛祖國,對教育事業無私奉獻的精神。印象最深刻的是兩名教師吹笛、吹琴為學生奏國歌升國旗。每週週一的清晨,竹笛奏演奏的國歌還是會伴隨著冉冉升起的太陽迴響在山區學校的操場上,國旗在大山深處高高地飄揚著。

記得一位輟學的學生曾經對餘校長說過這樣一句話:“在大山裡,只要看見這面紅旗,就看到希望!”雖然條件這麼艱苦,但學校裡依然堅持升國旗,沒有錄音機播放國歌,兩位老師親自用笛子吹,這是一份多麼偉大的愛呀!對於國旗,我一直都懷著一種無比的崇敬的感情,所以影片中的這一幕實在讓我感動。最讓我心酸的是兩個年級的學生同在一個屋簷下上課。這種複式教學方式,我只是在《教育學原理》的課堂上才聽說過,這次竟然看到了,除了驚訝,更多的是辛酸,好心痛那些學生。本來,校舍就已經破堪不已,搖搖欲墜的破爛土屋下依然深藏著那一雙雙帶著渴求企盼的眼睛,而且還是兩個年級的學生在同一間課室裡上課。難為了老師,更是苦了孩子!

可喜的是,近年來國家在這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其中免除學雜費讓億萬中國小生受益,農村老師的待遇也在不斷提高,我想在不久的將來,城鄉差距必然會成為一個歷史名詞,被扔進歷史的垃圾堆,我們也希望今後再也不要看到這一幕幕讓人心酸的歷史!

優秀教育電影鳳凰琴觀後感 篇6

“寧為百夫長,勝做一書生”“百無一用是書生”“校長貴族化, 領導多員化,教師奴隸化, 學生祖宗化,人際複雜化, 加班日夜化,上班無償化, 檢查嚴厲化, 待遇民工化, 翻身是神話。”……古往今來,對教師的評價似乎不大好。如今又有幾個人願意真正投身於教育事業呢?為什麼那麼多人不願意當老師或對教育評價不高呢?

《鳳凰琴》從頭到尾都圍繞著轉正展開。若干年前,英子舅舅與明老師爭轉正指標,留下了鳳凰琴的故事。鳳凰琴是悔恨的寄託品。英子舅舅為轉正主要為個人幸福,然而後果卻是不堪的。為什麼要轉正?因為窮。

你可曾見破舊的房子裡幾個年級的國小生一同上課的情形?你可曾想過孩子自己刻課本?你可曾見兩名教師吹笛、吹琴為學生奏國歌升國旗?你是否為學生課餘活動是撿藥材賺錢買書而吃驚?你是否為四名教師靠幾千元獎金幫學生躲避野狼嚴寒而慨嘆?

若干年後,爭轉正指標,開始時仍從個人利益出發,最後的謙讓卻是為了整個教育的希望,為了“大我”。明老師明知即使有了希望也未嘗走得出去,但卻不顧身體毅然赴考場。她這樣做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當轉正最終實現的時候她便瞑目了。明老師的去世,讓幾位爭著轉正的老師恍然大悟:人活著只要實實在在做點事就足夠了;做什麼事情都是有得有失……當然,儘管幾位老師爭著轉正卻未忘記自己的責任。每個老師都盡職盡責地為著山村的教育,盡著自己為人師的義務,籌學費、採山藥、護送學生回家……

英子媽說:“人啊,還是不攀高枝的好。”“跟自己過不去,那是傻瓜。”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村婦人,安於生活的現狀,一生就圖個平安,吃飽,穿暖。也許你不會相信,在改革開放後的今天還有像影片中界領國小那樣環境艱苦的地方;也許你不會相信,在世風日下的社會還有像餘長明校長那樣甘於奉獻的教師;也許你不會相信,在思潮氾濫的今天還有像李子那樣淳樸懂事的孩子;也許……太多太多,太多的也許,影片卻把也許的現實搬上了電影螢幕,讓我們再次銘記我們作為師範類學生的職責,也讓我看清了自己以後要走的路。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正如餘校長所說:“搞科技就得抓教育”“講究做人的良心,那麼多孩子不讀書怎麼行啊?”缺少的不是孩子,也不是沒有好的教師。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最根本的要靠經濟的支援。“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優秀教育電影鳳凰琴觀後感 篇7

星期五下午,老師給我們看了一部電影《鳳凰琴》,影片講了一位大學聯考兩次落榜的農家女因不願隨父輩下地種田,在舅舅萬主任的介紹下到大山中的界嶺國小當代課老師。她被山區艱苦的教學條件所震驚。老校長每天給幾十個學生娃娃做飯,僅有的兩位教師不僅上課,還要天天接送學生。儘管如此,清晨竹笛演奏的國歌還是會伴隨著冉冉升起的太陽迴響在山區學校的操場上?

在界嶺國小經歷了種種的主人公,以親身感受寫了篇題為《大山;國小;國旗》的文章,並將文章發了出去。引起強烈反響,學校還獲得了一個轉正指標。但她卻執意不要,把這個機會留給了老校長的妻子,但最終老校長的妻子也沒能如願以償地轉正就離開了人世。影片看到於校長對轉正的老師說:“只要你記住,在這裡還有很多上不起學的學生。”的時候我潸然淚下。看到那裡的學生在那麼惡劣的學習環境中認真地學習,再想想自己,有著比他們好幾百倍的學習條件卻不懂珍惜,整天只想著玩,中午吃飯還東挑西揀,把不喜歡的菜隨意扔掉。看到這裡我很羞愧。

在這部影片中我還看到了一位偉大的教育工作者——老校長,在他身上有著最質樸的東西,忍住寂寞、忍住貧窮,在那樣的環境裡,他依舊堅持著,守著孩子們!讓他們快樂成長。我要努力學習,爭取做個像老校長一樣能為山區孩子做出犧牲的老師。

優秀教育電影鳳凰琴觀後感 篇8

《鳳凰琴》是一部講述了山村學校的電影,我看了,感觸非常深。

故事是這樣的:女主角張英子因為考了兩次大學都沒考上,只好去給山裡的學校當老師,一開始,她看著這麼差的生活環境,非常不情願,但漸漸地從一系列的事情上看到了這個學校的好,還寫了一篇作文上傳,讓城裡人知道了大山的苦,最後,她到名校去進修了,校長還送了她一把她彈過的鳳凰琴,看到這裡,我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

大山裡的環境真的非常差,可山裡的孩子都比我們要好學多了。他們吃飯,菜都是他們自己種的;他們燒飯,柴也是他們自己撿的;他們上學,都是要越過幾座山的,他們卻也自己走。有一個小女孩都差點被狼吃了呢!不像我們,都可以坐在父母的車裡上學?而且,山裡的老師也很難當,一所國小,一共只有五個老師。一個老師都要分擔好幾個老師的工作。早上要去半路接孩子,晚上又要送回去?非常辛苦。

山裡的孩子生活條件沒法和我們比的,可他們卻比我們勤奮許多。所以,大家一定要多幫助他們,為他們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優秀教育電影鳳凰琴觀後感 篇9

雖然這部片子是很多年前拍的,但是到現在依舊有這樣的山村,真正的山裡面的村莊和學校。只有幾位老師,兼職學校所有的職務,從校長到勤雜工,從老師到寢室管理人員等等,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年復一年的付出,不是因為他們不想走出大山,而是不希望這裡的孩子們接受不到教育,沒有老師給他們上課。

界嶺國小是一所民辦學校,又在偏遠的山區,轉正名額本來就特別的少,村裡面還拖欠了老師的工資。在電影一開篇的時候,就有一個老師看到縣裡面的領導下來的時候,就馬上問關於轉正指標的事,可是到最後,真正縣裡看到這裡的困難實情以後,特意給出一個指標,他們卻決定把這個指標讓給了剛剛調過去的張英子老師。其實,他們不知道,這個指標是當時直接指定給她的,只是她覺得,那些守在學校這麼多年的那些老師更值得這個名額,所以就推辭出來了,結果又兜兜轉轉回到自己身上。那個於校長只是對她說,英子,不管你以後走到哪裡,都希望你記得界嶺國小,記得在那裡,學生們上學依舊很困難。也許是希望,她以後有能力的話可以幫助這些孩子,讓他們有更好的條件上學,至少要安穩的度過寒冷的冬天。

裡面很動人的一個場面就是每週都會有的升旗儀式。學校一共就三四十個學生卻橫跨了一到六年級,即使學校在簡陋都弄了一個旗杆一面紅旗,沒有國歌,學校兩個男老師,一個吹口琴,一個吹笛子演奏國歌。帶著紅領巾的學生精神的敬著少先隊禮,不是的學生也莊嚴的看著國旗一點一點升起。還記得裡面有一個學生因為家裡大人過世了,自己又是老大,不得不輟學回去養家。她離開的時候跟校長說,每次聽到國歌響起,遠遠看到國旗,就會不害怕。雖然可能有些學生現在還無法理解國旗國歌這種精神,可是他一直都堅持在做,他相信以後學生會懂的。

其實就我自己而言,我還是在尋找,他們是怎麼跟學生溝通的,又是怎麼樣瞭解學生的。這一直都是我在各個影片中尋找的。因為我不會,也不懂,更不瞭解我的學生。

優秀教育電影鳳凰琴觀後感 篇10

《鳳凰琴》這個影視相信名很多同學看到肯定會以為是一部跟音樂有關的影視,或者是其他的型別。誰會想到這是一部這寫在貧困山區的幾名民辦教師的故事。如果不是先看了簡述,我根本不知道以一個樂器命名的影視裡卻有著如此感動、現實的故事。

影視裡的女主人公叫張英子,她兩次考大學落榜,她不想一輩子待在農村,靠雙手農作。用她在影視裡說過的一句話說,就是:“就算死在城裡,也比活在農村強。”於是當鄉教政委的舅舅給她在他待過的山區界嶺國小找了個當代課老師的差事。她很不情願,但無奈,沒有文憑,還是去了。

隨著張英子的腳步,在影視我看到界嶺國小。不用說,那裡的環境非常貧困,我想是不是因為這部影視是1994年拍的,所以才會有那麼艱苦的教學條件,還是說現在也存在相同的事實,只是說我不知道而已,不管怎樣,我非常敬佩這些教師。一眼望去,只有三間土牆圍成的界嶺國小躲藏在大山腰上,唯一有點學校氣息的是那面用木杆子撐起的國旗,已經被風吹雨打的沒有那麼鮮紅,即使國旗的顏色漸漸褪去,但國旗的意義永遠深刻在那幾名民辦教師和孩子們的心中。他們沒有錄音機,只能老師們自己奏樂。孫老師(教導主任)用笛子吹奏國歌,鄧老師(副校長)口琴伴奏,簡簡單單的兩種樂器吹奏的國歌依然響亮清晰,每次餘校長伴著國歌將國旗緩緩升起。

界嶺國小一共只有五個老師,實際上只有四個,因為一個老師已身患重病,一直在床上躺著。學生也很少,幾個年級在一個教室同時上課。條件非常的艱苦。經過一些日子,英子被眼前的現實所感動,她寫了一篇文章《大山.國小.國旗》交到省報。上級非常看好這篇文章,派記者“偷偷”的到界嶺國小了解實況,後來給學校發了3000塊錢的資助。

看完這部影視,我的感觸很多。不管是現在的老師還是學生,我們都太幸福了。對於那些在大山裡艱苦工作的老師們,我向他們致敬,正是因為有他們,大山裡的孩子才能受到教育,才有機會走出深山。雖然現在我還不是一名教師,但他們會一直在我的記憶力。不管以後我面臨的教學條件如何,我都會欣然接受,只要是做自己想做的,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身在何處又有何用?時刻提醒自己:我們是誰?我們是幹什麼的?然後,努力做好該做的事情就好了!

推薦給同學們去看,真的很感動、很勵志。

優秀教育電影鳳凰琴觀後感 篇11

昨天飯後之餘在網上觀看了電影《鳳凰琴》這部電影,這是一部現實主義的電影。該影片的主要故事情節描述的是一位上個世紀90年代大學聯考落榜的大學聯考生在命運的安排下被分配到一個偏僻的山村任教。由於教育資源的匱乏,故事的主人翁張英子是民辦教師的身份從事教學工作。在工作中,雖然上課效果好,但由於缺乏生活閱歷,將學校在一次考評中弄虛作假的行為舉報上級部門。該行為給學校帶來了重大的損失,使學校失去了改善教學環境的機會。這時候,主人翁張英子才意識到過於認真和正直有時候反而會弄巧成拙。由於內疚和自責,主人翁寫了一篇紀實報道將文章發表在省報刊上,該報道引起了社會和政府對山區教育和民辦代課教師的關注。社會對該山區國小給予捐款,同時政府也給予該學校一個轉正的名額。這個名額本是給張英子的,但她將該名額轉給餘校長,最後又身有疾病的明愛芬。或許是由於滿足和興奮,明愛芬去世了。這次事件,大夥最終還是將該名額給了最有希望的張英子。

該影片並沒有一味的描述教師高尚的一面,而是從生活的角度出發,描述了鄉村教師喜怒哀樂,讓人感覺到故事的真實性。

看完該片之後,讓我們不斷反思鄉村教育的困境。作為一名在大城市黨員教師,自身的感受和影片中略有幾分相似。造成該局面的原因又在哪裡呢?

首先作為鄉村山區教育的特點,其有著歷史的必然性。目前我們國家正處於農村人口城市化的過程,在農村人口占多數的上世紀90年代,全面實現教育的現代化是不現實的,因為教育需要人力、物力、財力的大量投入。從人力上來說,如果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就必然要對代課教師實行事業編制,但大量的代辦教師如果轉正就必然佔用大量財政資源,對於經濟正在發展的國家來說這是無法實現的。同時由於農村人口是不斷變動的,如果解決代辦教師的轉正,同時還要解決其日後的就業問題。從物力和財力上來說,對於鄉村教育,尤其是山村教育,由於其是以傳統農業經濟為主,必然造成人口聚集度不高,同樣的物力和財力其覆蓋人口必然不如在城鎮中覆蓋人口多,在經濟需要發展的時候,在資源相對短缺的時候那麼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城鎮當中效率會更高。

明白了其必然性,那麼解決問題的方法自然就水到渠成。該必然性只有通過發展的方法才能有效的解決,那就是城鎮化和農村現代化。第一:對於不適合城鎮化的農村和山區,以及不適合現代化農村的農村和山區,最好的一種解決方法就是退耕還林,將農村人口逐漸遷移至城鎮中,使得該地區為零人口。存在即合理,需求即合法,沒有了人自然就沒有了需求,自然就不存在教育資源的分配問題。第二:對於可以適合城鎮化的農村自然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快城鎮化建設,將農村人口聚集起來,實現教育資源最優化配置。對於一些可以現代化的農村可以實現農村現代化,或發展旅遊業和特色產業。經濟發展了,自然就可以有更多的資源投入到教育當中。

其次在教育資源分配的過程當中在保證效率的前提下,實現資源分配的公平性。如何才能保障教育資源的相對公平性,那麼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實現代課教師的全面社保化。也許對於90年代的中國而言,或許這點困難性比較大,但對於目前城鎮人口已經50%以上的我們國家而言,這一點是可以實現的。考慮到底去差異,可以將社保標準按照就近城鎮原則實現。第二:對於一些特殊地區,允許教師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擁有第二職業。對於一些財政困難的地區尤為明顯,同時對於後教師化的生活也能有所保障。第三,我們需要法制化,需要體制的健全。在目前的我們國家,封建思想和資產階級思想依然普遍存在,情理法需要平衡。但是在平衡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失衡,這樣就出現了情大於法,造成了明愛芬的悲劇,所以法制化建設是需要不斷加強的。

在這部電影裡面,我也看見了那些可愛的教師們,也看見了他們的付出,他們的幸酸。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的主人。這個國家,這個社會是屬於這些人的,也必將會屬於這些人的。

優秀教育電影鳳凰琴觀後感 篇12

星期五,老師給我們看了電影,電影的題目叫——《鳳凰琴》。

電影講述了一個女孩,本是可以去縣裡很好的環境參加工作的,可是她跟著舅舅去山裡的界嶺國小當了老師。學校在山頂,因山村貧窮,學校的設施也不完備。連教室的窗戶也破爛不堪,冬天下雪了,雪都吹進了教室。

學校裡學生眾多但課桌又太少,根本不夠用,於是老師們只有想了一個辦法,上午一半學生來,下午另一半的學生再來。這個女孩度不在這樣環境惡劣的山風國小當了一名普通的老師。每天給同學們上課,每天跟同學們玩耍。她每天都彈學校中的鳳凰琴,她彈得十分好聽,悠揚的琴聲帶給孩子們很多快樂。

後來這個女孩寫了一篇關於山區學校的文章,領導十分重視,撥款給了學校,而且還請她去縣中當教師,可是她放棄了這個機會,離開了學校,她要去幫助更多的小朋友。臨走前校長將他們學校的珍寶——鳳凰琴贈送給她,她十分感動,她依依不捨地和同學們拍了一張照片留作紀念。

我看了這部電影后,深受感動。她是那麼的愛學生,愛自己的事業,而且她每天很快樂的面對那些孩子,這是那麼的難能可貴。這讓我想到了我們敬愛的老師,她們每天都教我們知識,可是我們還經常闖禍,惹老師生氣,以後我們要聽話,不讓老師操心。

優秀教育電影鳳凰琴觀後感 篇13

破舊的泥房子旁邊是一個很小的操場,大山裡的升旗儀式正在這裡進行。笛子、口琴吹奏著國歌,老校長親自升起了國旗。孩子們排著整齊的隊伍,一雙雙稚嫩的眼腈虔誠地望著那徐徐上升的國旗。國歌在群山中迴響,國旗在清風中招展。這是影片《鳳凰琴》中的—個鏡頭,我深深為之感動。因為有這國旗,群山不再寂寞;因為有這國旗,孩子們心裡才有寄託;因為有這國旗,才有那平凡而偉大的老師。在這裡,國旗意識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然而,遺憾的是現實生活中有些現象與此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有些學校比起界嶺國小來條件不知要好多少倍,然而升旗儀式上缺 少了嚴肅、莊重。在一些同學心目中,國旗成了一面普通的旗幟,升旗儀式是常規的形式,殊不知國旗代表著國家的尊嚴,升旗儀式是一個國家精神風貌的體現。

一個缺乏國旗意識的國度,是沒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對國旗的不尊重是國家的恥辱,民族的悲哀。因此不少國家都把國旗教育提到重要的日程,以此培養青少年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從這重要意義上看,界嶺國小無疑稱得上模範學校,它令許多城市學校為之汗顏。事實上,許多遠涉重洋的遊子,暫離祖國懷抱的炎黃子孫,他們最體會國旗意味著什麼,看到國旗就似看到了祖國母親。優秀運動員們在頑強拼搏中,在身負累累傷痕時,不曾動搖,更不流淚,然而當在異國他鄉聽到雄壯的國歌聲響起,看到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時,都禁不住熱淚盈眶,甚至淚流滿面,他們就是在為國旗增添榮譽啊!

因此,在國旗下成長而對國旗缺乏特殊感情的人,在升旗儀式中無所觸動的人,當他們面對界嶺國小的孩子面對鮮豔的五星紅旗,應當低下慚愧的頭,流下懺悔的淚。

英子帶著山裡人的期望離開了界嶺國小,影片結束了,而國旗依然在連綿的群山中高高飄揚。它讓我們懂得了國旗意味著什麼,讓我們擺正了國旗在心申!的位置。我們可以忘記許多,但永遠不該忘記大山中的那一所學校,校門前上空的那一面鮮豔的國旗。

優秀教育電影鳳凰琴觀後感 篇14

看這部電影,我第一感覺就是這電影明明演的是我們學校。老師和我們村人就是一體的。當時全村沒電話,而董老師有個手機,我們全村人用他手機給在外打工的人打電話。而我們自己種的菜也總給她拿去,她也欣然接受。她們也是三個老師帶五六個年級,所以那種上課法我也明白,三個年級在一起上課。就是現在,我們那還是兩個年級在一起上課。而幫老師家幹農活也有。我們與學校也是一體。學要建一個乒乓球檯,我們當時所有的大點學生全部去撿石頭。零八年地震了,我們一起搭帳篷。老師對我們很好,記得把他們珍藏的百科全書給我們看,這是我感覺我現在所有知識的源泉,也因此我買給我弟弟第一本書就是百科全書。而獎一枝鉛筆兩個作業本,到現在還沒變。我弟弟去年就是五個人中的第一,獎品還是一枝鉛筆兩個作業本。

當時升國旗對我們來說也是奢侈。後來校長才搞到旗杆,我們才每週升一次旗。但我們有一個大喇叭。每天早上定時由老師播放。63我總是聽到後就特別的著急,以為要遲到。喇叭總會放一些童話,童謠。我們都能背下了。校長每天來時都是我們做早操時。我們都偷偷地看來了沒有,害怕他看到後打我們。但事實上他每次上來都熱的不行了。他已經五十多了,還要走四里路來。四十年如一日。他在村裡很有威望,因為他打過我們輩的父輩。我們對他真是很尊重,也很崇拜,村裡有事也一定要請他當“老爺”。

我很高興現在的國小還是那麼的簡單,樸素。但也覺得不公平。因為我們的希望總是那麼小,以後怎麼能生活下去。現在村裡的打工都打不出去了,種地又生活不下去,而下一代可能也要堅守在這裡,到時候都怎麼生活。

優秀教育電影鳳凰琴觀後感 篇15

民辦教師,只是為了孩子們的未來而幾乎放棄自己一切,民辦教師是一個悽苦的角色。

那些老師們不僅為自己的轉正辛苦的奔波,為孩子們的買書錢勞作,為孩子們做吃的,接送孩子們上下課,還要騙錢來修校舍,一份工作,所要求的,太多太多……然而,依然有無數的他們在做著這些工作,他們,要孩子們的明天變得更好,對社會,他們堅守著遠比普通人要求的多得多的責任。

影片是很早以前的片子了,故事也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了,難得把民辦教師寫的更接近真人,他們也是有普通人的期望的,他們也想過一種更好的生活,面對貧窮,很多事都是可以原諒的,只要,對孩子們,他們用心了。

民辦教師大致沒了,貧困卻依然在中國的山區縈繞,還有許許多多的鄉村教師在堅守著他們的信念,在為孩子們的明天奉獻著自己的一切的一切。在最需要資金的地方,我們的國家不知到做了什麼,還是那句話,體制是個很屁的東西。大學就可以沒完沒了的見分校區,沒完沒了的斂財,沒完沒了的生產不合格產品,而那些淪落到要漂流的國小,卻一年又一年的,沒有新氣象。

社會上不公正的事情很多,但是教育事業對於建設一個強盛是國家是非常關鍵並且關係長遠的大事,社會上應該有更多的聲音出來支援那些遭遇荒唐待遇的民辦教師!有許多人本身的責任就是關注解決這些事的。社會上不公正的事情很多,但是教育事業對於建設一個強盛是國家是非常關鍵並且關係長遠的大事,社會上應該有更多的聲音出來支援那些遭遇荒唐待遇的民辦教師!有許多人本身的責任就是關注解決這些事的。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這群中國教育和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功臣,有更多的人幫助這群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平名百姓!

中國的社會是怎麼了,官員越來越橫行霸道,民眾越來越冷漠殘酷,難道魯迅曾經描述痛恨的那個看客時代又要來臨?

這些為了中國的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的普通百姓怎麼就不能擁有原本屬於他們的物質與精神回報?難道教育部的那麼多領導都沒有長著一顆人心嗎?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這群中國教育和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功臣,有更多的人幫助這群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平名百姓!

中國的社會是怎麼了,官員越來越橫行霸道,民眾越來越冷漠殘酷,難道魯迅曾經描述痛恨的那個看客時代又要來臨?

電影是不錯的電影,雖然有點不合時宜。那些民辦教師們,永遠對你們心存感激和敬佩。從2006年開始,按教育部的要求,全國約44.8萬代課教師被大量清退。他們有的被300至800元不等的清退費打發,有的依舊以“臨時工”身份堅守。他們用生命實踐了“把青春獻給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的口號,而今離開這三尺講臺卻不知該何去何從。他們就這麼用繃住的琴絃把自己勒緊,奏出生命的強音。然後,絃斷音絕……

優秀教育電影鳳凰琴觀後感 篇16

破舊的泥房子旁邊是一個很小的操場,大山裡的生旗儀式正在這裡進行。孩子們排著整齊劃一的隊伍,一雙雙稚嫩的眼睛虔誠地望著那國旗冉冉升起。國歌在群山中迴響,國旗在清風中微笑。

這是影片《鳳凰琴》中的一個鏡頭,我深深地為這一個小小的場面感動了。因為有這國旗,群山不再寂寞;因為有這國旗,孩子們心裡就有了寄託;因為有這國旗,才有那平凡而偉大的老師。在這裡,國旗意識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他們愛國旗,對國旗有一種聖潔莊重的感情。所以,用不著什麼人要求,用不著誰來提醒,每天早晨,他們便自覺地站在旗杆下,等待樂聲響起等待國旗高高飄揚。

而許多暫時離開祖國的炎黃子孫,他們最能體驗國旗的力量,看到了國旗就似看到了祖國母親。運動員在運動場上頑強拼搏,傷痕累累,也不曾流淚,但在異國他鄉聽到雄壯的國歌響起,看到莊嚴的國旗升起,就會熱淚盈眶。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5月,北京市一名中學生應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邀請,參加了在荷蘭舉行的“世界兒童為和平為未來”的見面活動,當她看到50多個國家的國旗懸掛在賓館門前的旗杆上,唯獨不見中國國旗時,便急切地找到活動組織人員說:“我怎麼沒看到我們中國的國旗,一定要升起中國國旗,因為我在這兒。”在她的一再要求下,幾經周折,鮮豔的五星紅旗終於高高飄揚在諾維克上空。多麼純潔高尚的赤子之心,多麼難能可貴的國旗精神!

因此,那些在國旗下卻對國旗沒有任何特殊感情的人,那些在國旗下幸福生活而對升旗儀式不屑一顧的人,當他們面對界嶺國小的孩子們,面對鮮豔的五星紅旗,應當低下慚愧的頭,流下懺悔的淚。

主角英子帶著山裡人的期望離開了界嶺國小,影片結束了,而國旗依舊在連綿群山中高高飄揚。《鳳凰琴》給了我們許多啟迪:它讓我們懂得了國旗意味著什麼,讓我們擺正了國旗在我們心中的位置。我們可以忘記許多,但永遠不該忘記大山中的那一所學校,校門前的那一面鮮豔的國旗。

優秀教育電影鳳凰琴觀後感 篇17

《鳳凰琴》這本書講述的是在一座由群山環抱的國小中,一個新分配的年輕民辦教師和幾個已經"老謀深算"的老民辦教師之間的故事。這部小說打破了"學校"在人們心中乾淨明亮的樣子,取而代之的是破破爛爛的教室以及人們難以想象的惡劣的生存環境。同時,在人們心中"高大偉岸"的人民教師的形象也被徹底顛覆,這本書難能可貴的地方即在於此,在作者劉醒龍筆下的這部《鳳凰琴》中,以往"不食人間煙火"的老師,在這裡成為了有血有肉的人:幾個老的民辦教師為了爭取到"公辦教師"的名額而明爭暗鬥,互相拆臺,雖然如此,但是一旦涉及到孩子們的利益時,這幾個"老油條"每個人都會不約而同的將孩子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毫不含糊,正是因為這一點,《鳳凰琴》這本書,深深地打動了我,同時也深深的打動了本書裡的主人公——剛剛成為民辦教師的張英才。

我不是一位老師,但卻被書中這些教師(具體的說應該是民辦教師)的行為所深深打動,我曾經深深的思考過,究竟是因為什麼能夠讓這些人不斷地堅持著,並且為了這些孩子們能夠放下個人的恩怨從而齊心協力在"山村教育"之路

上努力前行?後來我發現,能夠促成這一現象的唯一原因就是兩個字"信仰".

"我的信仰是無底深海,澎湃著心中火焰,燃燒無盡的力量。"

雖然我不是一位教師,也無法切身體會的到教師們對於孩子的那種愛,但是作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能夠體會得到對於自己工作的那種信仰。無論是在何種崗位上,無論是自己的職位有多高,權力有多大,不能隨著地位變化的就是這種"信仰".有了信仰,我們就能夠將公平與正義在人間伸張;有了信仰,我們在面對挫折與困難的時候,就能夠勇往直前,毫不氣餒。我們能夠深深的意識到我們肩上的責任,我們能夠在這份責任上收穫我們對於自己人生價值的啟迪與信念。

書中最讓我感動的一個情節是:在界嶺國小的升旗儀式上,一根木頭做成的旗杆上以免鮮紅的五星紅旗徐徐升起,沒有氣勢磅礴的樂隊演奏《義勇軍進行曲》,取而代之的是由一把口琴和一支短笛組成的"簡易樂隊",就是這樣的一個情節深深的打動了我,這再簡單不過了,然而在"簡單"背後的卻是大家或者說這個集體對於祖國的熱愛以及對於知識的渴望。這是這兩種渴望的促成,使得這本書突破了專業的限制,讓我能夠在一本與自身專業毫不相干的書中汲取營養,獲得感觸。

無論是民辦教師,或者法律工作者,我們對自己的工作都應該有這樣的一種堅持,因為我們承載的是一份關於社會的責任,是一種對於自身以及社會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