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教學設計的範文

《鋤禾》是唐代詩人李紳所寫的一首古詩。引導學生讀懂詩句,知道農民勞動的艱辛和糧食來之不易是教學難點;教育學生熱愛勞動人民、愛惜糧食是教學重點。下面談三點教學設想。

《鋤禾》教學設計的範文

一.看圖聯想,啟發學生由“感知”引發“感動”

教學本課不能僅僅滿足於讓學生從課本插圖或教學掛圖、誦讀詩句和教師的講述中來認識、感知,而應通過啟發想象、聯絡實際,引發學生的情感參與學習過程,達到“扣開心扉,感到不已”的程度。為此,課堂教學在“師生談話,板書課題”之後,可要求學生按從上到下的順序觀察插圖或掛圖,想想自己從圖上看到了什麼?再讓學生按“什麼人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做什麼”的順序概述圖意。在學生按這樣的順序敘述以後,可讓學生變換順序口述,以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之後,要求學生認真朗讀詩句。

教學開頭的兩行詩句,可設計如下教學流程:

①看圖——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特點仔細看圖(這位古代農民頭髮花白、衣著破爛、瘦骨如柴、頻頻擦汗),使學生從圖象中認識到這是“一位古代窮苦老農”。

②學詞——教師有意突出“日當午、滴、禾下土”等詞,讓學生說說對這些詞語的理解。

③讀句——在理解重點詞語的同時,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句。

④聯想——通過啟發談話,喚起學生的回憶,再現其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展開聯想,深切感受在烈日暴晒下在地裡鋤禾的古代窮苦農民的艱辛。接著,要求學生表情朗讀前二行詩句,讓學生那激動的情感有以聲傳情,一吐為快的機會。

⑤說句——最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完整而連貫地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

以上的訓練設計目的有二:

①落實大綱要求。大綱要求二年級學生“學習按一定順序觀察圖畫和簡單事物”,“看圖或觀察事物以後,能說一段意思完整、連貫的話”;

②優化學習過程。將學生的學習活動納入條理清晰、重點突出、易於操作的訓練程式,使學習過程呈有序狀態。

二.讀句悟法,引導學生從“學會”體驗“會學”

教學前二行詩句之後,可運用“元認知”原理,引導學生就“我們是怎樣學會這兩行詩句的?”反省自己的認知過程。教師再從中點撥,讓學生產生頓悟,然後,遵循遷移規律,引導學生把剛剛獲得的學習方法遷移到學習後兩行詩句上,使學生半獨立地從“看圖”中加深形象感染;從“學詞”中(重點理解盤、餐、粒粒、皆等詞語)理解詞義、明晰概念,掃清理解詩句的障礙;從“讀句”中鍛鍊表情朗讀,在情感驅動下再次感受農民勞動的.艱辛和糧食來之不易,以及作者同情勞動人民艱苦勞動的思想感情;從“說句”中加深對詩句的理解。這樣的訓練設計,意在讓學生初步體驗從“學會”轉向“會學”的樂趣。

這裡應特別注意的,一是對低年級學生來說,教師在幫助學生梳理思路時,要注意刪繁就簡,突出關鍵環節,引導學生總結出易於操作的幾個學習步驟;二是針對當今幼童不怎麼懂得愛惜糧食(包括其他勞動成果)的實際情況,教育學生不僅要明愛惜糧食之理,更要行愛惜糧食之實,真正做到明理導行。

三.讀說寫背,促使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課堂教學加強對學生進行語文基本功訓練的措施之一,就是落實課後練習和保證課堂上學生“練”的時間。課後練習既規定了教與學應達到的基本要求,也為質量評估提供最化目標。課堂上保證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時間,有利於提高學生的作業質量、減輕學生課外過重的作業負擔;有利於學生當堂鞏固知識,並逐漸將知識轉化為能力;也有利於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本課課後有三道練習題:

1.讀課文,說說這首詩的意思(“讀”和“說”是本課的訓練重點)。

2.讀一讀,再抄下來(要求學生讀、寫四個字和由這四個字組成的四個詞,本題體現了口頭與書面並重、學字與學詞結合,務必安排時間讓學生當堂完成)。

3.背誦課文(是口頭訓練和培養記憶能力的重點題)。當然,還應重視本課6個生字的讀認寫記。

下面就課後練習1和3兩題,談談如何對學生進行“讀、說、背”的訓練。先談“讀”的訓練。教學時教師要通過範讀、領讀,讓學生讀出重音、停頓和節拍。下面標出的供參考。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再談“說”和“背”的訓練。實質上“讀”是“說”和“背”的基礎和前提,而“說”和“背”則是“讀”的延伸和鞏固。指導學生“讀、說、背”可按“讀一行說一行,讀一句說一句;讀全首說全詩背全詩”的步驟進行。這種“化整為零,積零成整”的訓練形式更容易被低年級學生接受,更有利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