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父輩》觀後感(精選7篇)

看完某一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怎麼能落下!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和我的父輩》觀後感(精選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和我的父輩》觀後感(精選7篇)

  《我和我的父輩》觀後感1

對比起《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從家國、民族出發的巨集大敘事,從名字上看《我和我的父輩》更著重於表現家庭、長輩等涓涓細流的個體生命體驗。影片中的“父輩”正是經歷改革開放的那一代,他們敢為天下先,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影片正是以孩子的視角看這一代人,從更細膩的角度表現他們。沙丹表示:“祖國相對來說是一個比較巨集大的一個概念,但是父輩是一個切切實實可以擊中你內心的,足夠讓你帶著你的家人扶老攙幼,在國慶節的時候到電影院當中去看一看。”

作為“國慶三部曲”最後一部,《我和我的父輩》值得期待。“國慶三部曲”的成功,可能會點燃觀眾們的愛國熱情,催生出更多優秀的獻禮影片。中國幾代人的奮鬥,被幾代電影人濃縮到銀幕中,國家、民族、父輩等情懷,將會在一代代電影人中傳承。

  《我和我的父輩》觀後感2

《我和我的父輩》之《乘風》取材於抗日戰爭時期一支戰功卓著的鐵騎隊伍——冀中騎兵團,他們為保護群眾撤離,拼死抵抗日軍,電影描繪了一組騎兵團與冀中人民共同抗擊日寇侵略的軍民群像。

影片的故事背景發生在1942年五一反“掃蕩”期間,吳京、吳磊上陣父子兵,兩人分別飾演冀中騎兵團團長馬仁興及通訊員馬乘風。預告以老照片的形式開場,將觀眾帶回到1942年,從馬乘風的通訊電報中得知,騎兵團因叛徒投敵,陷入了位置暴露的危險當中。為了掩護冀中區機關並且安全轉移留在村子裡的老幼婦孺,騎兵團以一敵百,在懸殊的火力下拼死衝殺、牽制敵人的進攻,硬是以傳統的騎兵戰術生生撕開了一道缺口。導演吳京1:1開闢戰壕、搭建戰場,動用兩百多匹戰馬,將騎兵前赴後繼、戰馬衝鋒迎敵的磅礴場景震撼呈現,還原了抗戰時期蕩氣迴腸的騎兵作戰場面。

  《我和我的父輩》觀後感3

什麼是祖國?祖國就是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們,是每一箇中國公民,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祖國是我們大家的家。祖國在那裡?祖國就在我們面前,就在我們的教室裡,就在我們的校園裡,就是我們每天面對的同學、老師、家人。祖國的興亡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是我們每個人每天的行為積累起來的。

中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各族人民互相融合成為偉大的中華民族,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為全人類的發展做出了偉大的貢獻。偉大的民族必定有偉大的民族精神,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什麼?詩人艾青寫道“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我認為這是對我們民族精神的最好解釋,那就是熱愛自己的祖國——愛國主義。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的民族精神。

在今天,我們的祖國日益繁榮昌盛,建設起了強大的工業,實現了工業化,可我們卻發現夜晚的天空沒有了閃亮的星斗,茂密的森林變成了荒原,遼闊的草原正被黃沙吞食。空氣髒了、水不夠了、能源枯竭了……綠色的中國變成了黃色的中國,黃色的中國又將怎樣?

中華文明蜿蜒奔騰了五千年,讓我們在這裡回顧、反思、警醒。我們要弘揚民族精神,要讓我們的祖國經過我們的努力,變得更加繁榮,更加勃發!

每當五星紅旗升起,每當《義勇軍進行曲》奏響,我們中華民族的每一個人,都會感到自己同莊嚴站在一起,同偉大站在一起,同勝利站在一起,同太陽站在一起!

五星紅旗,我為你自豪;我的祖國,我為你驕傲!

  《我和我的父輩》觀後感4

回望歷史,中華民族走過數千載風風雨雨;駐足現在,祖國在民族奮鬥的崢嶸歲月中鑄就輝煌。而這光輝燦爛的成就背後,離不開幕後、地底默默紮根的人們。中華民族亙古不變的優良品質之一,就是紮根精神。

中華民族的`紮根精神體現在堅守信念,擔當責任。建國初期,我們的祖國尚不富強。在海外留學的鄧稼先、錢學森等科學家天賦異稟,學成後回國做貢獻。但美國政府威逼利誘,軟磨硬泡,怎麼也想留住這批英才。他們克服了眾多困難,意志堅定地回到了積貧衰弱的祖國,毅然挑起了建設祖國的擔子。不久後,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這些建設者們卻因工作身體抱恙。他們許多人的名字至今不為人所知,但人們知道他們紮根地底,用信念與責任默默鑄就了祖國的輝煌。

中華民族的紮根精神體現在腳踏實地,紮實奮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家棟說:“航天報國就是我的初心。”他作為東方紅1號——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總設計師,他用自己踏實勤勉的實際行動證明了這一點。他的同事們說,孫家棟不管身體多不舒服或工作多麼細小簡單,他負責專案的每一個工程他都會親臨。他總是對飛行器的每一個細節反覆檢查,按照規定步驟踏踏實實的進行工作。孫家棟現在雖年事已高,但他依然奮鬥在科研崗位,有時還工作至深夜。祖國現在富強了,而這些紮根厚土的人們卻依然不驕不躁,用紮實的奮鬥穩定好頭頂枝繁葉茂的祖國。也是因為他們的存在,參天大樹才能這般健壯,也才會不斷抽出新枝。

中華民族的紮根精神就是危難時堅守信念,擔當責任,強盛時腳踏實地,紮實奮鬥。有了這樣的精神,祖國必將走向進一步的輝煌。

  《我和我的父輩》觀後感5

中華歷史千年悠悠,在夢中我獨自神遊,奇妙的與時間倒走,來到古老的盡頭。

嘿呦,嘿呦,聽見整齊劃一的節奏,看見一雙雙黝黑的手,千萬臣民榮辱與共,為了建造萬里錦繡,抵禦外寇。西起嘉峪關,東到遼東虎山,這是何等的壯舉,令人讚歎;繼而,伴著江水悠悠,盡興暢遊,南起杭州,北至京都,一路千里,風光盡收,這是何等的偉業,令人欽佩。中華民族的先人們,以他們的汗水與鮮血繪成了一幅美妙的畫卷,是萬里長城的雄壯,亦有著京杭運河的婉約與柔美,而這一切,全緣於中華民族精神之所在:勤勞與勇敢。即便是今朝,亦是我輩們萬不能丟棄的財富與瑰寶。

忽夢迴現實,看今朝世道,千秋史官說不盡芸芸璀璨,文人墨客道不完儒學浩瀚。古老的民族歷經磨難,即便國土龜裂憂傷沉澱。站在世界之顛,回憶滄桑轉變:即便大好河山被日寇踐踏,但真的龍子們卻不曾屈膝不曾低頭,他們用血的代價捍衛了民族的貞潔,用自己的生命孕育了我們幸福的生命!支撐他們的信念正是全在於我們最為珍貴的民族的精神:堅毅與不屈。這是我們前行路上最好的夥伴,擁有此,定能伴我們經歷一切風雨,看雨後彩虹絢爛漫天。

現在,歲月已然扶平了國土的裂傷,連綿的憂傷也已在風霜中被深深得埋葬,現在我們的民族正在覺醒,要向世界證明,盤旋在世界東方上空的是一條勇毅不眠的神龍。我們責無旁貸,我們理應把重任抗在肩上,用堅毅的精神武裝自己,我們定會無往不利,會讓東方之光普照大地,恩澤萬物。

看那千百年來,任由歲月流逝,不變得是九州的雄壯,千百年來,任由風起雲湧,不變的是龍子的堅強。

在今朝,聆聽著雅魯藏布江的怒吼,跟著黃河雄渾激盪的節奏,看著珠江婉約柔情的顫抖,這是一個民族,一個古老民族雄起的前奏,我們要讓自己化為一個個音符,讓這個樂章,在高潮永遠演奏。

  《我和我的父輩》觀後感6

中華民族是一個屹立在東方強大的民族,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近現代更是蓬勃發展。當今世界,中國正起著巨大作用,但卻也面臨巨大危機。在今天,中國雖然在國際上起著重要作用,中國文化卻也遭到西方文化的重大沖擊。傳統文化的沒落,西方文化的盛行。這卻也不得不讓人陷入深深的思考。中華傳統文化真的正在消失嗎?

1977年,盧溝橋事變以後,中華民族便開始了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有多少革命先烈為了中華民族的傳承而犧牲,那些被人記住了的,那些沒被人記住的,數也數不清。今天的中國是他們用鮮血換來的,他們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什麼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然而在今天,多少人忘記了那段悲痛的歷史,忘記了今天的中國是無數先輩用生命換來的,如果,一個民族失去了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那麼這個民族也失去了戰鬥力,將會變的不堪一擊。在這個崇洋媚外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守住底線,把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繼承下去,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的,三百六十行,每一行都有著每一行的學問,這些學問就是我們中華文化的表現,不管哪一行,我們都應該很好的傳承下去,不要讓它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了,中國是禮儀之邦,禮貌是我們中國每個人都具有的美德,在我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會告訴我們要做一個講禮貌的好孩子,這就是中華文化的傳承。民族精神,更表現出一個民族的凝聚力,當我們中華民族危難之時,無數熱血青年挺身而出救我中華民族於水火,他們代表的是民族精神,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樑,中華民族是一個團結的民族,在過去的歷史中我們共同抵抗外族侵略者,在今後的生活中,我們會更加團結的生活在一起,中國由千萬個家庭組成,中國是千萬個小家的大家,既然是家人,我們更應該團結在一起互幫互助,在別人需要幫助時,伸出援助之手。在這個世界有很多好心人,在別人需要幫助時幫助過別人,他們不求回報,他們傳遞的是正能量,是民族精神。

在當今社會,中華文化雖遭到西方文化的衝擊,但卻依然默默地傳承。民族精神也在幫助別人的同時在傳承著。中華傳統文化真的正在消失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我和我的父輩》觀後感7

今年國慶,我和爸媽來到電影院觀看了《我和我的父輩》。

“祖國”以時間為序,“家鄉”以空間為軸,此次“父輩”以世代為章,聚焦於不同時代下的普通家庭,以親情為切口,講述了父母對子女的愛與啟蒙。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故事就是《詩》。這個故事講述了1969年,我國需要研製長征一號火箭、發射首顆人造衛星,章子怡飾演的是一位母親,又是肩任航天事業的主要工作人員之一——一位女性火藥雕刻師,為火箭發動機推進劑整形;她的丈夫是火箭發動機設計員。夫妻倆人為了火箭的發射成功,每天都去基地搞研究。但在一次失敗中,丈夫犧牲了,為了隱瞞孩子們父親離開的事情,只能欺騙孩子爸爸在加班。每天回來都帶著一篇自己寫給孩子的詩,那是孩子的父親約定了要給孩子的詩。終於孩子們還是識破了謊言的局面。她告訴孩子們:“孔明燈裡放蠟燭,點燃之後會因為有氣就慢慢飛上天空,你們的爸爸就是做這個有關的大事,但是比孔明燈還大的事業,可以飛上月球的大事業。”後來,孩子們終於也明白了大人的事情,自己也成為了一名宇航員。

漫天黃沙、茫茫戈壁,時代氣息與歷史質感撲面而來,迅速把觀眾帶回了50多年前“長征一號”火箭發動機研製基地,電影細緻入微地真實還原了四院航天人生活與工作的一隅。

《詩》是一首寫給中國航天人的詩、寫給浩瀚宇宙的詩、寫給中國電影的詩。它通過描繪中國的航天工程背後的奮鬥和付出,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願景。從屈原的天問到現在中國航空航天事業,無不展現出對這片星辰大海探索的激情,與支撐這份巨集大理想的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