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音樂上冊《神州大地錦繡山川》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八年級音樂上冊《神州大地錦繡山川》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1.在課堂上對《太行頌》《青藏高原》《黃土高坡》這三首歌曲進行比較,《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作為課後拓展作業,體會山西漢族、陝西漢族、內蒙古蒙古族、青藏高原藏族的不同音樂風格、感情氣質。

2.瞭解“頌歌”的音樂特點。

3.學會區分二段體、三段體等曲式結構的不同。

教學重、難點

1.能夠區分二段體、三段體等曲式結構的不同。

2.能夠體會我國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音樂風格、感情氣質。

3.重點聆聽《太行頌》,能夠根據歌曲創作背景、歷史環境等因素,分析歌曲,並能夠在老師的啟發下獨立理解分析作品。

教材分析

《太行頌》是作曲家王立平創作的一首歌曲。抒發了對巍峨雄偉太行山及其英雄業績的頌揚之情。全曲為七聲徵調式,以C為徵做主音。四四拍,二段體。速度中等,節奏舒緩,與頌歌的深情、雄偉的讚頌情緒相貼切。其中附點四分音符、附點八分音符和切分音訊繁出現,既打破了節奏的均衡,使之富有動力性,又加深了讚頌中的激動情緒的表達,使之富有激情。

A樂段為四個樂句構成。第一樂句音調深摯莊重,既具有濃郁的山西民歌風格,又具有凝重的歷史底蘊和時代特色,奠定了全曲深情雄偉的頌歌基礎。第二樂句以第5、6、7小節的連續的切分節奏,和第5、6小節的變宮音在突出位置所造成的色彩變換,以及第7小節的八度大跳為特色,加強了旋律進行的推動力,使音樂在深情中增添了一番激動。第三樂句、第四樂句則以節奏的緊縮為特點,使音樂具有了新的動力性。因此,雖然第四樂句以完全終止式結束,但仍具有繼續進行的趨勢和要求,使音樂理所當然地十分順暢地轉入B段。

B段作為A段的必然的延續,具有兩大特徵:一是B段的開頭4小節(e、f部分)在節奏、音調、旋法等方面都與A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節奏方面,更顯寬廣、舒展,尤其是第14小節的切分音,更增添了動力;在音區方面,出現了全曲的最高音g2,旋律主要活動在高音區,使音樂情緒更顯高漲、昂揚、激動;在旋法方面,第15、16小節的清角音(fa)的突出運用,使音樂既具有新鮮感,又更顯出了太行山區的地域性風格。二是B段的後半部分重複出現A段的第三、四樂句,使全曲音樂素材更顯簡煉集中,使全曲音樂情緒更為鮮明統一。全曲最後兩小節對A段第12小節的節奏擴充處理,不僅增強了終止感,而且使歌曲的主題得到了進一步的強調:“堅定信念”、“永遠向前”。

《黃土高坡》由陳哲作詞,蘇越作曲。這首歌曾紅遍海內外,家喻戶曉,震撼了一代人的心靈。這首歌以鮮明的陝北民歌風格,慷慨激昂的曲調,唱出了生活在黃土高坡人民的質樸和勤勞,以及他們對家鄉的熱愛。

《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是作曲家呂遠創作的一首讚美興安嶺、表現對祖國山川熱愛情懷的歌曲。全曲為五聲羽調式,以b為主音,散板、四二拍,有引子的二部曲式。引子,A部為自由節奏的散板,具有長調牧歌、山歌的特點,B部為四二拍,具有蒙古族短調民歌歡快喜悅的特點。

開頭,遼闊而富有蒙古族音樂風格特點的引子,展現了在茫茫大草原邊上的大興安嶺景色。

歌聲A部,以緩慢的散板自由節奏唱出了內蒙古民歌風的旋律,低音區的la、dou,中音區的mi、sol,高音區的la、dou,一連串的小三度顫音,以及一系列“駝峰式”的旋律,使音樂具有濃郁的草原風格。

B部雖包括兩個段落,但由於兩個段落的音樂素材基本相同,四個樂句的旋律線狀和起落音大致一樣,所以,應當看成是一個復樂段,然後加上一個襯腔和結尾。結束句以提高音區變化重複的手法,把音樂情緒推向高潮。

教學過程(一份供任課教師參考的完整的教案)

一、匯入

1.學生:複習歌曲《青藏高原》。

2.教師:上節課我們瞭解了美麗神祕的青藏高原,以及藏族的相關音樂文化。在我們廣闊的神州大地還有很多地區和民族的音樂源遠流長,這堂課讓我們一起去感受。

二、欣賞歌曲《太行頌》

1.學生朗讀歌詞。

2.教師:太行山(圖片)在我國哪個省?(山西省)那裡主要居住的是哪個民族?(漢族)

3.教師介紹太行山,並引出今天欣賞的歌曲《太行頌》。

4.教師:播放歌曲《太行頌》。

教師:歌曲的曲調和節奏有什麼樣的特點?歌詞具有怎樣的內涵?

5.學生自由回答。(整個歌詞是對黨、人民、革命事業的歌頌、讚美。曲調莊嚴、雄偉、寬廣、壯麗、熱情洋溢、氣勢磅礴等。)

6.教師範唱並提問(在聽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在樂譜上標記):本首歌曲歌唱讚頌的內容是什麼?你能否根據歌曲讚頌的內容及情緒的變化將歌曲劃分段落?

7.教師介紹“頌歌”的音樂特點。

8.教師:請學生分析作品的音高進行,曲調節奏與歌詞的內在關係。

9.教師:音區上,B段前兩小節是A段前兩小節高八度的拉寬重複,使整個歌曲情緒不斷向前推進,拉寬給人感覺更加寬廣、壯麗,音高的高八度進行使得音樂更加的熱情洋溢,氣勢磅礴。AB兩段歌詞雖然都以“太行山”開始,但B段已經從對山的讚頌發展到了對革命事業、人民英雄精神的讚頌,使得歌曲的整個主題得到了進一步的`強調:“堅定信心”“永遠向前”。

10.介紹作曲家王立平。

11.視唱歌曲《太行頌》。(教師範唱,學生分小節視唱。)

三、欣賞歌曲《黃土高坡》

1.教師:播放歌曲《黃土高坡》,請學生說出曲名。

2.教師:同學是否知道《黃土高坡》的原唱是誰呢?(胡月)

因為胡月曾經讓我們喜歡上了《黃土高坡》,在1987年底、1988年初,歌壇上一股“西北風”席捲全國。“西北風”這一稱謂源自於歌曲《黃土高坡》中的詞句: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是我的歌。當時盛行的“西北風”是真正的中國文化的代表。

3.教師:杭天琪也曾演唱過這個作品,我們來欣賞一下由杭天琪演唱的《黃土高坡》視訊,並請學生說說她的演唱有什麼特點?(杭天琪唱《黃土高坡》,既親切細膩,又有震撼力,她像是從心裡發出的聲音和她的形象,都和這首歌融成一體了。讓聽者彷彿置身於這荒涼的黃土高原。)

4.教師:陝西的氣候條件和自然環境有什麼特點?其地理特點與歌曲風格的形成有什麼關係?(“黃土高坡”,泛指包括陝西、山西、寧夏、甘肅等省在內的荒涼的黃土高原地帶。在那裡少見青山綠水,少有高樓大廈,放眼望去,但見漫漫黃土,低矮的窯洞。大風驟起,裹挾著沙塵漫天飛舞。)西北——粗獷、豪放。

5.教師:這首歌曲是陝北風格,陝北信天游的曲調和現代搖滾的節奏相結合,共同構成了其音樂特點,唱出了黃土高坡的豪爽,又具有很強的現代氣息。

6.教師:播放錄音,同學邊聽邊跟歌曲哼唱。

四、拓展與探究

1.作品拓展:《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

聆聽作品劃出曲式結構,並用筆勾出具有典型蒙古族音樂特點的小節。

2.表格填寫

教師:從地方風格民族特色、情感氣質、曲式結構方面對比《青藏高原》《太行頌》《黃土高坡》《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這四首歌曲。請同學們完成課本第34頁表格。“請將下面有關地方風格民族特色(陝西漢族、山西漢族、青藏高原藏族、內蒙古蒙古族)、感情氣質(高亢嘹亮、雄偉舒展、遼闊熱情、激情樸實)和曲式結構(二段體、三段體)的詞語填入下表。其中《青藏高原》《太行頌》《黃土高坡》在課上完成,《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課下完成。

曲名

專案

青藏高原

太行頌

黃土高坡

走上這高高

的興安嶺

地方風格

民族特色

感情氣質

曲式結構

五、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通過比較欣賞《太行頌》《青藏高原》《黃土高坡》這三首歌曲,體會了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不同音樂風格、情感氣質。更從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了祖國錦繡山川之美。請同學們按照老師分析作品的方法,在課下完成另外一首作品的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