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數學《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性質》教學反思(精選10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數學《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性質》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八年級數學《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性質》教學反思(精選10篇)

八年級數學《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性質》教學反思 1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地方值得肯定:

這節課通過動畫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知識,增強了吸引力。在逆命題的引出部分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畫出以線段AB為底邊的等腰三角形,觀察得到頂點線上段AB的垂直平分線上。學生在畫的過程中可以直觀感受數學知識,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新課標》指出:“重視教學內容的展開方式,努力幫助學生用自己的智慧去獲取、發展數學知識。”接著引導學生髮現前後兩個命題的內在聯絡。在對逆命題的證明上,採取合作交流及積極引導的方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在教師引導下的再創造過程。

新課程要求教師不能是單一的課程執行者,而應是能夠依據課程內容、學生的具體情況,對課程進行整合處理的實施者。對本節課的難點問題一:文字語言與符號語言的轉化。

我採取了提前學習,逐步探索,分散難點的方法。課前學習了“等邊對等角”及“等角對等邊”的證明,也做過一些相應的文字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的'練習,所以這節課讓學生回憶轉化的步驟,按照以前的方法,先畫出相應的圖形,再找出命題的題設,根據題設結合圖形寫出已知;同樣找出命題的結論,結合圖形寫出求證。課上總結這類問題的解決方法,使學生的知識內化、鞏固加深。對本節課的重、難點問題二:命題及逆命題的證明及應用。我採取了逐個突破的辦法。學生證明完命題後及時做兩道相應的練習鞏固。練習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激發學生的潛能,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對逆命題的證明,我採取了小組討論、合作交流、教師引導的辦法。引導學生髮現圖形中缺少證明所需的線,使學生想到要作輔助線,再進一步討論得出可以新增什麼樣的輔助線。對學生提出的幾種輔助線進行分析是否合適,從而命題得證。學生在練習本上寫出證明過程,隨機抽取幾個同學的證明過程用投影儀展示,同時老師指正修改。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提高了課堂效率。接著提出一道練習和一道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將數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有幾個地方我做的還不夠好:

在證明命題和逆命題後,應再次強調一下兩個命題的內容,使學生明確知識點;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應給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分析答案的可行性。

通過這一次的“成長”,我對教材的理解有了進一步的加深,教學語言的規範性得到了加強,對學生的認知規律有了更深層的認識。相信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會做得更好。

八年級數學《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性質》教學反思 2

1、情境創設改採用七年級學習過的建水電站問題,即將水電站建在何處到在河同一側的兩個村莊的距離之和最短?在學生回憶並解決後將問題變為“建在何處到兩個村莊的距離相等?”,這樣的設計避免了死板的套入教學內容,不但符合學生的元認知結構,還可以極大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快速融入到教學之中,而且題目設計實現知識的縱向遷移,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內化,形成自我知識體系,教學實踐證明效果顯著。

2、在創設出上面情境引入教學內容的同時,引導學生作出圖形,在解決第二個問題時很多學生首先並未考慮到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使用,而是先找中點,再作垂直,此時如果著急的讓學生考慮直接使用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就會打破學生的認知結構,下面的教學內容也只是強加而已。為此,教學中極力鼓勵學生作圖並闡述理由,然後再引導學生結合圖形體會到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存在及性質,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並且結合圖形掌握知識達成度較高。

3、在完成了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和判別學習後,加上了兩道題目加以鞏固,尤其第二題,通過設計了一道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判別題目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判別的掌握和使用,糾正了學生認為找到一個點到線段兩個端點距離相等,這個點所在直線一定是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片面認識,將這節課的難點順利突破,並且為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尺規作圖做好了鋪墊。

通過上面的教學“靈感”的教學效果來看,確實在教學中起到了意想不到、錦上添花的作用,而這種靈感來源於仔細的鑽研教材,切合學生實際的設定教學環節,並非異想天開,偶然所得。

八年級數學《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性質》教學反思 3

線段垂直平分線在幾何作圖、證明、計算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定理是推證線段相等的重要途經,它的逆定理常常用來推證一條直線是一條線段的的垂線或一點是一條線段的中點。

在設計教案時,我結合教材內容,對如何匯入新課,引出定理以及證明進行了探索。在匯入新課這一環節上我先讓學生做一條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MN,在MN上取一點P,讓學生量出PA、PB的長度,引導學生觀察、討論每個人量得的這兩個長度之間有什麼關係:得到什麼結論?學生回答:PA=PB。然後再讓學生取一點試一試,這兩個長度也相等,由此引導學生猜想到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定理。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到教學中來,使學生通過作圖、觀察、量一量再得出結論。從而把知識的形成過程轉化為學生親自參與、發現、探索的過程。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分析性質定理的題設與結論,畫圖寫出已知、求證,通過分析由學生得出證明性質定理的方法,這個過程既是探索過程也是調動學生動腦思考的過程,只有學生動腦思考了,才能真正理解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定理,以及證明方法。在此基礎上再提出如果有兩點到線段的兩端點的距離相等,這樣的點應在什麼樣的直線上?由條件得出這樣的點線上段的垂直平分線上,從而引出性質定理的逆定理,由上述兩個定理使學生再進一步知道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可以看作是到線段兩端點距離的'所有點的集合。

這樣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理論來源於實踐又服務於實踐的道理,也能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在講解例題時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定理以及逆定理來證,避免用三角形全等來證。為了使學生當堂掌握兩個定理的靈活運用,讓學生完成兩個例題,以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最後總結點O是三角形三邊垂直平分線的交點,這個點到三個頂點的距離相等。

八年級數學《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性質》教學反思 4

在實際生活中,經常遇到在直線上找一點,使它到某兩點的距離相等的問題,一般要應用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來解決。

銳角三角形三條邊的垂直平分線相交於三角形的內部,直角三角形三條邊的垂直平分線相交於三角形斜邊的中點處,鈍角三角形三條邊的垂直平分線相交於三角形的外部,但無論這個點在什麼位置,它到這個三角形三個頂點的距離是相等的。

這節課主要是運用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定理和判定定理解決問題。

主要內容是證明“三角形三邊的垂直平分線交於一點,並且這一點到三角形三個頂點的距離相等”;已知底邊及底邊上的高,用尺規作等腰三角形;用尺規過一點作已知直線的垂線。小明的方法實際上就是作以點p為中點的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具體做法:以點p為圓心,以任意長為半徑作弧,交直線l於點A和點B。作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m;直線m垂直於直線l,且經過點p。另外,也可以過點p作以點p為頂點的角平分線,也可以得到過點p且垂直於直線l的直線m。教學時,先鼓勵學生先獨立思考做法,再交流。通過演示和啟發,引導學生理解兩直線必交於一點,那麼要想證明三線共點,只要證第三條直線過這個交點或者這個點在第三條直線上即可,對學生來說有些抽象,應逐步引導。

教學時,採用‘‘實驗——猜想——驗證”的課堂教學方法,適時啟發誘導,讓學生展開討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學生初學角平分線的'性質定理和判定定理,容易將角平分線上的一點到這個角兩邊的距離誤認為過這點垂直於角平分線的垂線段。因此在教學中應首先讓學生通過畫三角形紙片的摺痕來充分認識這一點。學生往往不能正確區分出角平分線的性質定理和判定定理,因此要通過分析定理的題設和結論幫學生正確認識。學生習慣用於找全等三角形的方法去解決問題,而不注重利用剛學過的定理來解決,這實際上是對定理的重複證明,這一點在教學時要特別注意。

八年級數學《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性質》教學反思 5

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理解和掌握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定理及其逆定理,並能利用定理進行證明或計算;知道線段垂直平分線是到線段兩端距離相等的點的`集合;通過動手操作、猜想,證明、應用的過程,滲透集合的觀點和用交軌法確定某一個點的位置的思想方法;通過參與課堂活動,知道數學問題源於生活實踐,反過來數學又為生活實踐服務,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首先設定情景引入新課,普陀區政府為了方便居民的生活,計劃在三個住宅小區A、B、C之間修建一個購物中心,試問,該購物中心應建於何處,才能使得它到三個小區的距離相等?

然後通過實踐探究、猜想得到命題“線段垂直平分線上的任意一點到這條線段兩個端點的距離相等。”再證明這個命題的正確性。得到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定理。接著由學生說出其逆定理,培養學生逆向思維及數學語言表達的能力。本節課較重視與生活實踐相聯絡。將實際問題數學化,揭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問題源於生活實踐,反過來數學又為生活實踐服務。

八年級數學《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性質》教學反思 6

《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定理及逆定理,是幾何中的重要定理,也是一條重要軌跡,在幾何證明、計算、作圖中都有重要作用。一節課下來,反思自己的這節課有成功之處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自己感覺比較成功的地方有:

1、創設情境

從實際問題建水電站問題,即將水電站建在何處到在河同一側的兩個村莊的距離之和最短?出發引出課題。這樣既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密切相關又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

2、加強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首先從“畫一畫”活動開始讓學生動手操作,接著學生自己去測量、猜測結論,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動參與到教學中,接著在老師的引導下去驗證定理的正確性並引導挖掘出逆定理,這正是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生學習方式。

3、注重學生幾何語言的訓練

在學生總結出定理和逆定理後,引導學生根據文字結合圖形寫出它相應的幾何語言,為做證明題時的推理打下基礎。

通過幾何語言的表述強調今後已知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存在,證線段垂直平分線上的點到這條線段的兩個端點的距離相等時,直接用這個定理即可,不用再證三角形全等而得出,防止學生應用時走彎路。

需要改進的地方有:

1.課堂時間分配上,前鬆後緊。為了讓學生理解兩個定理內容和幾何語言敘述,在判斷題和辨析題上花時間較多了點,而線上段垂直平分線的應用上,時間較緊張。

2.練習設計上,有關線段垂直平分線的基本作圖涉及的內容少。

3.在對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逆定理進行證明時,由於證明的思維方法平時很少接觸,所以沒敢讓學生自主探究,而是老師提示方法,缺少了學生對逆定理證明的思維,一部分學生的錯誤思維沒有暴露出來,不利於學生對逆定理的理解。

八年級數學《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性質》教學反思 7

《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定理及逆定理,是幾何中的重要定理,也是一條重要軌跡,在幾何證明、計算、作圖中都有重要作用。上完本節課後,通過其他老師交流,自己靜心反思,我主要有以下體會:

一、課前的認真準備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

作為一名教師要想上好一節課,其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必須具有“一桶水”,所以教師課前準備時必須認真鑽研教材,領悟教材內涵,並能分析出這節課在整冊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前後關係,這樣才能有的放矢。但是由於我在上這一節課的時候,連著前面軸對稱的性質的內容一起上了,從而導致內容太多,重難點沒有很好的突出。

二、在教學活動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中,沒有很好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精神。雖然從問題的匯入,性質,判定的引出都是由學生動手操作討論得出,但是由於我在安排這節課的時候,準備要講得內容太多,導致很多時候都是我一個人在講學生在聽,學生動手寫練習的時間就變得很少。再者這節課的重點是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和判定,我也沒有很好的突出重難點。雖然有很多不足之處,我覺得有些地方還是可取的,如:

1、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如在學生通過“畫一畫”“量一量”“猜一猜”活動得出命題“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上的點和這條線段的兩個端點的距離相等”時,讓學生結合圖形寫出已知、求證,這正是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

2、注重學生幾何語言的訓練

在學生總結出定理和逆定理後,引導學生根據文字結合圖形寫出它相應的`幾何語言,這為學生做證明題時的推理打下基礎。

本節課得到的定理為: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上的點和這條線段的兩個端點的距離相等。

用幾何語言表示為:∵MN是AB的垂直平分線,點P為MN上的任意一點(已知)。

∴PA=PB(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上的點和這條線段的兩個端點的距離相等)

通過這個幾何語言的表述又可以強調今後已知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存在,證線段垂直平分線上的點到這條線段的兩個端點的距離相等時,直接用這個定理即可,不用再通過證三角形全等而得出,防止學生課後應用時走彎路。

逆命題為:和一條線段的兩個端點的距離相等的點,在這條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上。

用幾何語言表示為:

∵PA=PB(已知)。

∴點P在AB的垂直平分線MN上。

(和一條線段的兩個端點的距離相等的點,在這條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上)

3、整堂課課堂效果較好,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較高,課堂氣氛較好。學生對問題的探索、研究反應較好,接受、吸收情況也比較好。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不僅會使用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定理及逆定理解決問題,而且在探索發現問題能力方面有很大的進步。

三、教後反思。

針對這一節課中出現的問題,我做出瞭如下的反思:首先在備課的時候,一定要抓準重難點,安排好一節課的內容,抓準一節課的時間;其次一定要體現以學生為主的原則,要講練結合,給學生足夠多的時間做練習,充分理解接受新的知識。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不斷不改進自己的不足之處。

八年級數學《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性質》教學反思 8

本節我沒有按照課本順序講解而是設計了以下過程:

1、講解垂直平分線尺規畫圖的方法開始,然後讓學生探究理論依據;

2、練習畫垂直平分線,然後動手測量點到線段兩端的距離進而得到性質;

3、還是利用尺規作圖,讓學生找到畫圖最關鍵是保證半徑相等,也就是到線段兩端的.距離相等,根據理論依據得到點線上段平分線上的判定方法。同時解決證明直線為線段的垂直平分線時要同時證明兩點都在垂直平分線上。

通過做練習來看整體效果較好。

八年級數學《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性質》教學反思 9

一、構建嶄新的互動環境,師生互動性更強

本節課我採用了電子白板授課,改變了以往PPT課件授課模式,PPT課件的程式是預先設定好的,伴隨著一步步的點選,投影出幻燈片,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性很受侷限。通過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教師操作課件可以直接在觸屏上進行,例如:在電子白板上演示用尺規作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等,避免了在講臺與黑板之間來回走動過程中分散學生注意力。白板教學環境下加強了集體共同參與的學習過程,師生之間的交流更直接,例如:探究新知2中方法的多樣性可以讓學生在電子白板上盡情的展示自己的方法,而不會出現黑板不夠用的狀況。電子白板的使用,可以真正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而不是人與課件之間的交流。同時,白板課件每個頁面中的素材都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靈活處理。

二、建立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

在進行創設情境中,我沒有采用課本上的.形式,而是改用七年級學習過的建水電站問題,即將水電站建在何處到在河同一側的兩個村莊的距離之和最短?在學生回憶並解決後將問題變為“建在何處到兩個村莊的距離相等?”,這樣的設計避免了死板的套入教學內容,不但符合學生的元認知結構,還可以極大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快速融入到教學之中,而且題目設計實現知識的縱向遷移,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內化,形成自我知識體系,教學實踐證明效果顯著。

三、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的主導性

在這一節中,所介紹的定理實際是在七年級曾經探索過的命題,如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定理,當時採用的方法是摺紙法,作為探索活動的自然延續和必要發展,我們作為老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從問題出發,根據觀察、實驗的結果,先得出猜想,然後再進行證明,要求學生掌握證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注意數學思想方法的強化和滲透,例如:歸納法、數形結合思想和分類討論在教學中的應用。

四、創新性的使用教材

線段垂直平分線性質定理的證明,我沒有直接採用課本中的方法,而是在教學設計時引入分類思想,從兩個方面進行證明:

(1)當點P線上段AB 上,即點P與垂足重合時,顯然點P是線段的中點,因此有PA=PB;

(2)當點P不線上段AB上,同教材中的證明,分兩種情況考慮這個定理的證明。還有在逆定理的說理過程中,課本上沒有給出證明,我也引入了分類思想,分兩種情況證明:

(1)如果點P滿足PA=PB,且線上段AB上,那麼,點P顯然是線段AB的中點,而線段的中點自然線上段的垂直平分線上。

(2)如果點P不線上段AB上,且滿足PA=PB。讓學生探究和展示方法,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難點。

五、實際教學效果:

在實現教學活動中,學生有較好的參與意識 和求知慾望,同時能夠跟隨著老師的提問而不斷的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在探究2的方法的多樣性上,學生能積極探究 ,在電子白板上盡情展現自己的成果;在尺規作圖上,學生能積極自主探究,並通過電子白板演示,提高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綜合能力。通過鞏固達標訓練,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本節課的目標,教學效果良好。

八年級數學《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性質》教學反思 10

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分析性質定理的題設與結論,畫圖寫出已知、求證,通過分析由學生得出證明性質定理的方法,這個過程既是探索過程也是調動學生動腦思考的過程,只有學生動腦思考了,才能真正理解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定理,以及證明方法。在此基礎上再提出如果有兩點到線段的兩端點的距離相等,這樣的點應在什麼樣的直線上?由條件得出這樣的點線上段的垂直平分線上,從而引出性質定理的逆定理,由上述兩個定理使學生再進一步知道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可以看作是到線段兩端點距離的所有點的集合。

這樣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理論來源於實踐又服務於實踐的道理,也能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在講解例題時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定理以及逆定理來證,避免用三角形全等來證。最後總結點P是三角形三邊垂直平分線的交點,這個點到三個頂點的距離相等。為了使學生當堂掌握兩個定理的靈活運用,讓學生做87頁的兩個練習,以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