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讀後感賞析

幹洲市國有經濟傳媒公司總經理張一嘉與分管文化工作的市常務副市長顧東嶽的老同學聚餐拉開了小說的序幕,從這次聚餐獲得的內幕資訊讓張一嘉在之後的官場上跌宕起伏,一路逆襲,登上副市長的職位。

《撕裂》讀後感賞析

小說主人公張一嘉比起他的手下李天武的“江湖氣”來說,似乎有些“古板”,其實他是有一定道德和權力底線的。但是小說中所有的人物都是不完美的,張一嘉對於成功的渴望,使他在完全知情的情況下,對李天武所作所為的放任,甚至是無聲的支援。得力干將李天武在張一嘉副市長競選之路上,用不光彩的手段為他鋪平了道路,打擊了他的競爭對手。但是,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小說最後,忠心的下屬李天武叛逃失聯,張一嘉面對自己的負面訊息開始披露,感到精疲力竭,再也無力去扮演一個正直的角色。在去接待國外代表團的途中他起草了會引發幹洲地震的自查報告,決定向巡視組坦白一切錯誤。沒有結局的結局更發人深省。

有人說,小說都是虛構的,況且小說主人公職位高,他面臨的抉擇我們根本不會有機會涉及。可是,我們很難相信,這本小說裡面講的故事都是假的,而沒有半點真實的影子。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真的沒有面臨過這種撕裂的選擇嗎?如果和領導打個小報告,就很有可能打敗對手去登上更高的職位;如果去給某人聚聚餐、送送禮,就很可能得到一些正常渠道根本不可能得到的內幕訊息;如果去暗示別人去做一些自己不能出手的事,就很可能既達到了目的又不會傷害自己,等等這些。衡量這些人性和利益之後,是選擇觸手可及的利益還是堅守心中無形的道德標準?我們或許成不了李天武,但可能成為那個對屬下放縱、不作為的張一嘉,僅僅能堅守最底線的“道德”,但是,默許身邊的不正之風,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者成為“吃瓜群眾”觀而不語。當遭遇了這些“潛規則”或不公的待遇時,自己卻在心裡抱怨社會,而往往忽略“我”才是糾正社會亂象的“星星之火”。當我們和張一嘉一樣沒有堅持信念的時候,就可能面對一個個“地雷”,隨時可能炸得自己粉身碎骨。從表面上看,許多個張一嘉都沒有踩在線上,他們一直小心翼翼地站在了“紅線”的旁邊,但是卻有著隨時踩線的危險,為什麼不能站的遠一些呢?

李天武對鄔娜說:一個人不做一定量的壞事,就達不到一定的程度的成熟。他所謂的成熟,不過是被習俗磨去了稜角,變得世故而實際。但那不是成熟,而是對真實自我的背叛與遺棄,是向世俗所做的可恥的妥協。每天都在行走的我們,或許已經走了很遠的路,結識了無數的人,看過了許多的風景,讀後感只是走著走著就不知不覺在自己也不知道的某一天就走岔了,離自己曾經許下的誓言越來越遠,甚至忘了當初的誓言是什麼。張一嘉成功了嗎?他達到了渴望的成功,坐上了文化集團的頭把交椅,但是妻子自殺、下屬的變節、權利的牢籠越扎越緊,讓他一次次面對這種“撕裂”,他心裡並不坦然,他幾乎沒有一天不是在焦灼的狀態中度過的,沒有一天不是在現實和夢想中作抉擇。

當我們漸行漸遠時,當我們被撫平稜角時,請回頭看看,自己的'初心可還在?小說中有一位剛直的副書記黃漢平,他不同於書中的其他人的表裡不一。他言行一致,甚至有些所謂的迂腐。一分錢也不貪,一點禮也不收。實在拒絕不了了,就折現返給人家。這樣的他顯得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同樣也是這樣的他最後贏得了所有人的尊敬。他的堅守自我,他的堅定信念,最終讓他擁有了一種乾淨的、有意義的人生。

“如果你對此眼淚婆娑,請不要誤解那是我們的感動,因為我們在剝他們的洋蔥。”所有不正當的手段都會給心靈附上枷鎖,我們需要剝掉偽裝的外衣,露出自己真實的模樣,永葆初心,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