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數》教案

一、教學目標

《平均數》教案

1、使學生理解資料的權和加權平均數的概念

2、使學生掌握加權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還應使學生理解平均數在資料統計中的意義和作用:描述一組資料集中趨勢的特徵數字,是反映一組資料平均水平的特徵數。

  二、重點、難點和難點突破的方法

1、重點:會求加權平均數

2、難點:對權的理解

3、難點的.突破方法:

首先應該複習平均數的概念:把一組資料的總和除以這組資料的個數所得的商,叫做這組資料的平均數。複習這個概念的好處有兩個:一則可以將國小階段的關於平均數的概念加以鞏固,二則便於學生理解用資料與其權數乘積後求和作為加權平均數的分子。

在教材P136討論欄目中要討論充分、得當,排除學生常見的思維障礙。討論問題中的錯誤做法是學生常見錯誤,尤其是中差生往往按國小學過的平均數計算公式生搬硬套。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提問學生平均數計算公式中分子是什麼、分母又是什麼?學生由前面複習平均數定義可答出分子是資料的總和、分母是資料的個數,這時教師可遞進設疑:那麼,題目中涉及的每個資料是每個佔有耕地面積還是人均佔有耕地面積呢?資料個數是指A、B、C三個縣還是三個縣的總人數呢?這樣看來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嗎,為什麼?

通過以上幾個問題的設計為學生充分思考和相互討論交流就鋪好了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