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精選20篇)

作為歷史老師我要教給孩子們什麼,怎樣教給他們?多年來的教學工作告訴我,要讓孩子們學好你所教的學科,就得讓他們對你所教的學科感興趣。接下來是小編為您整理的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三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精選20篇)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1

七年級的歷史課講述的是中國古代史的知識,再加上七年級學生算是真正意義上接觸歷史,所以相比較而言學生還是更容易對歷史課產生興趣。但是怎樣才可以讓歷史吸引學生,讓學生喜歡歷史,怎樣才可以讓歷史課堂變成學生喜歡的課堂,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思考、值得不斷嘗試的事情。

在講述中國古代史的時候,我才發現七年級學生的歷史知識少得可憐,而且學生的歷史知識面十分狹小,比如我在講述堯、舜、禹的時候,80%的學生是不知道這幾個人的,連這些字都不認識,更別說他們的故事;只有極少部分閱讀面比較廣的學生聽說過他們的傳說故事。所以在上歷史課的時候,想要學生進行故事的講述和比賽,是很有難度的一件事情。

除了講故事之外,其實歷史課堂的形式還有多種形式的:表演、話劇、知識競賽等。儘管這些形式在實際操作中有一定的難度,但歷史課堂中還是可以嘗試的,尤其是對於七年級的孩子,他們參與的積極性還是比較高的。講述到“遠古人類的一天生活”時,有幾個班的小組嘗試了表演,在短短的時間裡,學生能準備出一些簡單的臺詞和相關的動作,確實是很出乎我的意料,而且在表演的時候,他們能很認真、很投入的表演,著實讓我欣慰。

歷史課定期準備一些知識小競賽,也是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尤其是在杜郎口模式下小組學習的形式,小組競賽可以增強集體榮譽感。在前三課上完之後,我準備了一次小的知識競賽,時間就是20分鐘左右。在第一個班進行知識競賽時,我準備了必答題和搶答題,由於搶答題不能確定誰先搶到問題,所以課堂的控制有很大難度,所以其後的幾個班,我就取消了搶答的環節,雖然這樣競賽的氣氛稍微弱了一些,但是課堂的效果還是比較好的。

不管是歷史表演還是知識競賽,再或者故事講述,其實都只有一個目的:讓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增強其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不至於讓學生討厭歷史、厭煩歷史,也許這就是歷史老師最大的心願。

歷史課堂形式的多樣性本身就是歷史知識的一個延伸和拓展,也是歷史知識的一個活用,不至於讓歷史真正成為歷史。當然,課堂形式的多樣性還是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和好好準備的,讓課堂真正活起來,讓形式不僅僅再是形式。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2

作為歷史老師我要教給孩子們什麼,怎樣教給他們?多年來的教學工作告訴我,要讓孩子們學好你所教的學科,就得讓他們對你所教的學科感興趣。而在三中這塊教學沃土上,語、數、外幾乎站領了孩子大部分時間,他們會對歷史感興趣嗎?我該怎麼做?

一邊教學、一邊嘗試、一邊反思,使我逐漸領悟到,只有愛學生,並懂得怎樣去愛,當他們願意與你交流,喜歡聽你講課時,說明他們已經對你所教的科目感興趣了。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習興趣,可以產生高度的注意力和較為穩定的學習情感,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高歷史教學質量尤為重要。

作為老師愛學生天經地儀,特別是愛好學生一點不難,但要愛學困生,與你頂撞,又不會尊重同學老師的學生,我們就要有耐心,要下一番功夫了。老師要對不同的學生選好切入口,如:瞭解他們的家庭,關心他們的學校生活,與他們交流,瞭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尊重他們,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問題,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關愛,這樣他們就會慢慢與老師親近,願意與老師交流。

要提高歷史成績,除了讓孩子們對歷史學科感興趣外,還應不斷探索和改進教學方法。

前一時期從課堂教學看,我有意強化課堂情景化,趣味化,以調動學生興趣,注重對基礎的分析與講解,學生有了一定的興趣,但歷史學科注重以考定教,強化知識點的識記及練習,由於識記、鞏固複習、督促不到位,導致學生不能靈活運用。加之學生不會合理的安排時間,歷史課餘一般不會複習歷史,針對此,我又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和督導,重視落實檢查;同時,提高課堂的高效性,向課堂要質量。

歷史知識積累,僅限於每週的兩節歷史課是遠遠不夠的,歷史試卷要拿高分,必須要對教材有足夠的掌握,要達到爛熟於胸的程度,因此要教會學生合理的安排複習時間,做到多看、多讀、多背。如果功夫下不到,多容易的試題也會是"難於上青天"。

針對新課程背景下試題較為靈活這一特點,我在今後的歷史教學工作中有如下設想:

1、平時抓好培優轉差,對學困生應多與他們交流,瞭解他們的情況,多鼓勵,幫助他們理清知識點,讓他們看到希望;幫助他們樹立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耐心的教給他們學習歷史的方法;且建立幫扶物件,兵教兵,好帶差。80分以上的作為培優物件,嚴格要求他們掌握好知識點,不放過任何一次學習歷史的機會,自己給自己訂一個可行的目標,併為之而努力。

2、多學習、多鑽研。取他人之長,多聽課,包括其它學科的,學習他們的長處,好的教學方法;吃透教材,把握重難點,根據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切實可行的教案。

3、教會學生學習歷史,在書上作圈、畫、勾、點、旁批,學會積極關注新聞、社會熱點,把最新資訊與課本聯絡起來,增加見識。

4、在自己平時讀書過程中,有意識的收集資料,積累命題素材。這樣,每次作業可以佈置可供選作的自主命題。此題較為靈活,讓學生見之,熟悉題型增強能力。

5、積極接受學生意見,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例如有學生提出多總結,多講解題的思路。只有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才是好的教學方法。課改,不是等改只能是努力的在日常課堂教學中紮紮實實的去努力,去嘗試,去探索!

6、後期加大力度進行強化訓練,對每一課的知識點進行過關,要求優生的正確率達99%左右。

7、更加註重學以致用的原則,在指導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注重學生運用知識解題的能力。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3

參加頂崗實習已經有大概12周的時間了,進行歷史教學也有了近11周的時間。在這段時間之內我負責七年級的歷史教學。七年級的歷史相對於其他年級來說還是比較簡單的。無論是從內容上還是從能力的要求上,都比較容易。七年級是起始階段,這是很容易理解的。

在教學的過程,我發現了一個很讓人矛盾的問題。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歷史教學更多是讓學生去了解歷史,感受歷史的發展軌跡,從而引發其思考。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卻很難貫徹我的想法。除了學生們的基礎較以外,還有就是“成績”的要求。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在日常的教學中去滲透。與此同時,還不能忽視學生們的成績。為了能使學生們取得好的成績,就要在課堂上強調各種的重難點,進行知識點的分析。這樣就佔據了課堂的大部分時間,而剩下的時間還要用來鞏固這節課學習的知識。歷史課一週就只有兩節,每節課的間隔大概是兩天。這兩天的時間也沒有辦法進行更多的講解,只能將這些任務都安排到一節課裡面去完成。有時候想要補充一些學生們需要了解的內容,還要考慮到剩下的時間是否允許。這樣雖然學生們有了記憶知識的時間,但是很多的情況都是死記硬背,而不能夠變通。有的時候一個問題按照課本的記錄順序問就可以很容易回答上來,但是如果從結論來問,很多同學就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還有一個問題,也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我的學生們不愛動腦筋思考問題。有一次課程我分給各個小組任務,讓他們來歸納總結這節課我們應該學習的內容,我們該從哪些方面進行掌握。這是一節很簡單的課程,我認為這些問題應該難不倒他們,可結果就是,幾乎每個小組起來回答的學生都是按照課本上的內容一字一句來念出來。這與教學設計的結果大有不同。這和老師讓學生把課本上的內容都記下來有什麼不同。老師的想法很重要,但是這也需要學生的配合,沒有學生的配合,老師的想法的不到實踐,和沒有想法沒有任何區別。

我也很清楚成績對於學生的重要性,但是我認為在記憶知識的基礎上勤奮思考,逐漸形成愛思考的習慣才能夠更好的學習歷史,更理解歷史教學的目的。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4

教學的宗旨是通過教師的講解,讓學生從中汲取知識,達到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而學案教學能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教師只能進行幫助和指導,不能代替學生去思考,可以把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自由發揮,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在歷史教學中,存在學生沒有興趣,按以往傳統教學,學生只是被動地學習,完全沒有主動性,但在學案教學中,教師發揮的是引導作用,主要是靠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通過小組合作,充分利用學案,把課堂的教學重點通過自學方式、討論方式來解決課文中的內容。

在實際教學中,學案在歷史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方面確實有突出之處,具體來說有以下幾方面優點。

1.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案教學注重的是學生能力的培養,課堂由以前教師為主變為以學生為主,通過教師發的學案,讓學生自主分析、解決問題。教師主要的任務就是在問題的點撥和引導方面。比如在匯入新課時,運用小故事、圖片、視訊等方法提出本課所學的重、難點,由學生自己探討和交流,通過製作精美的圖片,讓學生覺得耳目一新,效果就比教師直接引入要好得多。

2.在教學中注重知識傳授的同時,結合情感教育。比如,在講到祖國統一時,先出示教學目標,並用于右任的詩詞朗誦匯入新課,用詩人優美的詩句引入問題,在讓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加強對文學作品的欣賞,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3.學案教學比較開放,不拘形式,有利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培養,學生敢於表達自己的不同觀點,對問題的認識,能夠提出自己的見解,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的團隊意識、創新精神不斷加強,對課程內容認識不斷加深。比如在講述《荊軻刺秦王》時,學生就對當時使用的青銅劍有興趣,進而展開了一場有關古代兵器的討論。通過學生查閱資料,認真思考,對一些問題能夠有自己的見解,不拘泥於教材,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但在教學期間也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學習的能力不強。現在網路的流行,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對課本知識的能力欠缺,學生往往關注視覺上的動感,忽視文章中的主題思想。所以,在課堂上應該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授之以漁”才是教師想達到的根本目的。

2.在學案教學中,一個好的問題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在設計學案的問題時,教師要認真研讀課文,如,在講述《經濟大危機》時,引導學生思考“一戰”後資本主義國家召開哪些會議,有何影響,學生回答後,教師再讓學生歸納總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

總之,當今作為一名教師,真是“任重而道遠”,在教中學,在學中教,善於思考,善於總結,善於研究,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5

在國中歷史教學中常常會出現這種情況:當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的時候,坐在下面的學生卻沒有應有的積極性,或者埋頭寫作業,或者昏昏欲睡,究其原因,並不是學生對學習歷史沒有興趣,而是教師忽略了學生在教學上的參與性和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

今天,國中教學正處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在不斷進行著教育改革的嘗試,那麼,大膽解放思想,突破應試教育和傳統教育模式的束縛,健全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以培養個體自學與創新能力為宗旨的歷史教學模式,是新課程背景下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

七年級歷史教學主要講述是中國古代史的內容,時間間隔長,學生了解不多,尤其是其中一些古文材料,以七年級學生的能力看不懂,在以往的教學中很多時候都是教師“一言堂”,這其中古人的思想問題的教學更是許多老師的難題,講深了學生不易理解,講淺了學生沒有掌握。所以在教學思想問題時更需要教師靈活應用教材,結合背景材料,最好能應用計算機課件,積極創設教學情景,讓學生能夠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提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主動學習。

通過一個學期以來的教學嘗試,我發現造成學生喪失學習興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教師沒有給予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學習的動機和機會,學生的學習缺乏必要的成功激勵;

(2)教師在教學設計中缺少懸念和情景,沒有找到學生感興趣的歷史問題,讓他們進行分析與探究;

(3)不能靈活使用教材,缺乏培養學生自學精神和創新精神的教學設計;

(4)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體現不夠。

作為教育者應該掌握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心理動向,學生的思維活動很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在他們對所學內容興趣不大時,尤其是心理感到負擔,受到壓抑時,便處於抑制狀態。相反,熱烈的學習氛圍會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到教學過程中去,思維活動也會處於最佳狀態,求知慾和學習興趣將得到極為充分的激發。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活躍的課堂氣氛使師生對所教、所學的知識都會產生極大的熱情和興趣,而讓學生積極參與,在教學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調動學生積極性,達到這一狀態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課堂的指導者,應當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巧妙新穎的教學設計,創設一些積極有效的教學情景,讓學生扮演主角,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啟用課堂氣氛,教學效果也基本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同以往的教學相比,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學生學習興趣極強,在下課以後,學生都還在爭論課堂上的問題,達到了新課改要求的讓學生自我學習,進行探究式學習的目的,大大激發了學生在以後學習歷史的興趣。

很長時間以來,歷史教學中就存在學生學習興趣性的問題,事實上是我們被舊的教學模式所束縛,不敢創新,不相信學生的能力,不敢大膽開拓,沒有認識要使學生能夠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關鍵就是要讓他們有對學習的興趣,如果在教學中沒有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活躍輕鬆的課堂氛圍,無疑於使學生在成長中先行失敗!

而作為教師能否把握好課堂教學,需要師生之間、老師與老師之間悉心溝通,不斷嘗試改進,細心體會,善於發現問題,潛心研究,勤於調整反思。教師要善於對自己的工作回過頭來總結,坐下來反思。教學反思能力並不是一項與生俱來的或是會隨時間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師有意識地、有計劃地自我培養和自我提升。“實踐出真知”,教師的反思能力應在自身的反思過程中得以形成和提高。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6

七年級歷史第一單元講授中華文明的起源即:我們的遠古祖先、原始的農耕生活、神奇的遠古傳說等內容。

本單元教學做到了以下幾個方面:

(1)保證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2)科學備課,尋找課文重難點的突破方法,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向學生講解清楚,讓學生想像和感悟。

(3)創設情境,以情入學。

(4)教學形式多樣化。

(5)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開始起步。

本單元的不足有:

(1)七年級年級是進入中學的起始年級,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剛剛起步,導致學習效果不佳;

(2)學生還沒有養成問題生成、設疑解惑方面的學習習慣和能力。

今後教學的思考兩點:

(1)學生合作探究性學習教學環節設計的探討;

(2)學生髮現問題、問題、生成能力的培養。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7

受疫情的影響,今年的開學與以往稍有不同。經過一個假期的沉澱,在上好“開學第一課”後的同學們似乎已經快速地轉變了自己的角色,調整好了學習狀態,迎接新學期的挑戰。而教師們也在假期鑽研業務,提升教學能力,提前就緒,為開學第一課做充足的準備工作。

作為實驗七年級的歷史老師,我本著認真備課,高效上課,做好新舊知識銜接的開學目標,有序開展了為期兩週的教學任務,現就其教學內容做出以下幾點反思,以供時時警醒,改進自己的不足:

(一)教學設計

首先,在開學初,年級組即下發教學任務,要求務必做好新舊知識銜接的教學工作,在鞏固複習好舊知識的前提基礎之下,再進一步傳授新的知識,做到穩紮穩打,循序漸進,為下一大周的教學做好鋪墊。因此,開學前兩天的歷史教學我設計為“講練”結合式的複習方法,讓學生下課時做好新舊筆記的謄寫和整理,再根據上課展示的思維導圖,串聯學過的知識,結合課堂演練的訓練題目,紮實做好第一項教學任務。從隨堂提問的過程中以及晚自習限時測的成績來看,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其次,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材做了部分內容調整,有新增教學要點,也有刪減冗雜材料,更多是將課程做了進一步合理化的調整。面對新課程標準的變化,我適當地調整了教學設計,重新修改了導學案的內容設定和環節佈署,以學生和教學內容為導向,不斷調整並細化學案內容,為課前教學做好充分的資料準備工作。比如七年級歷史第6課《北宋的政治》課程新增“王安石變法”一子目,對此,我將以往的“材料研讀”環節重新調整為“目標導學”和“難點突破”兩個環節,融合了知識、材料、研討、提升四項教學內容,便於學生理解並掌握重難點知識。

(二)教學過程

一般情況下,四個班級的教學都能按照導學案設計的環節進行,但是因為每個班級的學習氛圍和特點各不相同,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會採取多種教學方法,並對某些教學環節重點突出,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比如一班學生基礎較差,會在知識細節上多做強調和訓練,二班學生思維活躍,會可以訓練歷史思維的形成和解題方法的訓練,三班基礎紮實,但成績不夠突出,會刻意安排讓學生自主總結的環節,而四班學生水平層次不齊,會綜合使用以上幾種方法,課上多提問容易走神的學生,最終實現綜合提高年級各班成績的目的。

(三)存在問題

學生學習主動性較差,沒有養成課前預習和課後鞏固的習慣。雖然新舊知識的銜接是開學最主要的教學任務,但因為課時的安排不統一,一、二班要比其他兩個班級多出兩個課時的時間。著對於前兩個班級來講,是非常有利於鞏固和複習,有足夠的時間做全面的複習,但剩下兩個班因為沒有多出的兩個課時,只能利用自習和課下的空餘時間整理複習,導致後兩個班級在專題訓練中所得成績明顯不如前兩個班級高,並且在新知識銜接上頁不夠流暢和自如。但歸根結底其實體現出的問題是學生學習自主性較差,沒有及時鞏固複習的意識,而且這一問題又直觀體現在課前預習上。

缺乏課後練習,新學課程內容得不到及時的鞏固,學生容易出現現學現忘的現象。雖然授課過程中有課堂訓練這一環節,但簡單的幾道選擇題根本無法全面覆蓋一整節課所學的知識要點,如果課下再沒有安排時間進行專題訓練,那麼,學生所學知識無法形成一個體系,容易出現知識漏洞。

學習心存疑惑不及時找老師解答,問題堆積如山,挫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再教學過程中是無法做到對每一位同學進行全方位輔導,而且學生不向老師反映自己的問題,教師是很難察覺學生的問題所在,要想有針對性地輔導每一位同學,就需要學生主動暴露出自己的問題,一再隱藏只會讓問題變得更加嚴重,影響到自己的學習態度和信心,最終導致成績的下滑。

(四)改進措施

首先,教師要多關注不積極發言的學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其次,課前、課中多提問一些小問題,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知識。再次,繼續推行彈性作業,因材施教。最後,繼續實施培優補弱計劃,讓學生互幫互助,共同進步。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8

今天縣教研室到我校進行視導,每科聽兩節課,我講了一節,感覺非常一般。一堂課下來後,自己都不知講了什麼,小組怎麼合作的都不清楚。覺得自己非常的失敗。

講完課後,高主任給我們做了點評。首先高主任指出了我們三位歷史老師,說我們不積極沒有一個人報名參加朝聖學社。確實我有點懶,沒有多大的工作熱情,對任何事都是得過且過,積極性不高,才使得小組合作不很到位。在合作的過程中還有點流於形式。高主任還指出要想搞好小組合作,不是短期內能完成的,要經過好長時間,這期間還要相互學習,要經常聽課,還要有好的小組評價機制。

通過這次講課,我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雖然小組合作有一定的成效,但還有差距,還需要繼續努力。在以後的教學中,多向優秀教師學習,多聽他們的課,端正教學態度,提高積極性,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以實現真正的小組合作。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9

這段時間是國慶節休息與我校七年級學生軍訓時間,因此課程安排的時間比較少。七年級學生已經逐步接受的歷史這門學科,並初步掌握了學習的基本方法。在這兩個教學周教授七年級歷史上冊的第二單元第4課《夏商西周的興亡》,第5課《燦爛的青銅文明》、第6課《春秋戰國的和戰》和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還有第8課和第9課的《中華文化的勃興(一)(二)》。這段教學時間內,由於有月考的進行,大多數學生已經開始初步嘗試學習複習歷史的方法。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貫徹執行學校的要求,教學內容要高效,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運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為了更好的學習和進步,對這一階段的教學反思做如下總結:

一、值得肯定的方面

1、第4課《夏商西周的興亡》在講授的過程中,涉及到的時間跨度特別大,歷史事實難以理解和消化。因此在課堂教學時採取了表格教學法,在多媒體中呈現出三個歷史朝代更替的時間及標誌事件,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掌握了新知識,加強了理解和記憶;

2、第5課《燦爛的青銅文明》在教學的過程中,大量使用圖片及考古視訊,這樣可以使距離學生遙遠的知識生動形象起來。比如,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等青銅器的代表作。在最後設定思考題,為什麼以青銅文明代替此時燦爛的手工藝文明,使學生領會到本節課的難點所在;

3、在講授《春秋戰國的紛爭》時涉及到此時的成語典故特別多,因此在教

鞍山新世紀實驗學校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階段反思

學過程中,學生充分發揮主體地位,將自己知道的典故與同組,全班同學分享。比如,管鮑之交,退避三舍,一鳴驚人等等。在學習這些成語故事的同時,就把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知識消化和理解了;

4、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中設計到本冊書的重要知識點——商鞅變法。因此,在講解的過程中,需要把商鞅變法的背景以及當時的社會環境交待清楚,使學生理解。在這樣的講解下,在理解商鞅變法的必要性就水到渠成了。當然,商鞅變法的內容和影響依然是本節課的難點,在教學中要格外注重;

5、在第8課和第9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一課中,涉及的知識點非常多,而且相互之間的關聯都不大。所以在講解的過程中運用表格教學法,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填寫表格的方法理解和記憶這些知識。在講解孔子以及儒家思想時,由於正與語文學科中《論語十則》的教學時間重合,學生掌握普遍較好,所以多以學生講解為主,教師稍加點撥,教學效果就非常好;

6、在這段教學過程中,在七年9班和10班採取了課前小組複習展示的環節,學生非常喜歡並且樂於組織,最主要的是效果非常好。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更加推廣,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熱情;

7、在本單元的單元測試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檢驗發現了許多不足之處,並自覺加以改正,以後繼續堅持;

二、需要改進的方面

1、在第4課《夏商西周的興亡》中在戰爭的講解中,因果關係不是特別熟練,導致在講授中語言索然無味,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加強備課;

2、在預習導學時讓學生按所有的提綱的順序通覽全書,但七年級的學生閱讀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學生在規定的時間並不能完成老師的要求;鞍山新世紀實驗學校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階段反思

3、第二單元的內容講解完畢後,部分班級的學生特別樂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導致課堂的習題處理時間並不充分,有的題目不能及時處理,成為家庭作業;

4、在學生在發言積極性方面,七年(6)班、七年(5)班的學生在課堂積極性方面有所提高,今後應該加以鼓勵;

5、通過第一單元單元測試的反饋情況看,有部分學生對夏商西周的更替過程記憶不好,還有部分學生對商鞅變法的內容和影響記憶效果仍然不好。

三、下一階段採取的措施

1、在課堂習題的選擇方面仍然要多下功夫,做到精講精練。

2、增加課堂練習時間,更加精心地設計教學環節,語言精練簡潔準確,保證學生能當堂掌握所學知識。

3、督促學生利用好小組互幫互學,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發現善於學習歷史的學生,逐步採勸小先生”制。

4、對學生髮言好的及時加分鼓勵,制定詳細公平的加分準則,激勵其他同學參與進來。

5、對於單元測試題的選擇,仍然堅持自主命題。在廣泛瞭解出題動態後,選擇能突出重難點的習題進行測試。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10

期會考試結束了,回想這半個學期的教學工作,通過期會考試,看到了學生的學習成績,也讓我感覺到了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和教學以外的“牽絆”,為此,我也思索了很多。

作為國中歷史老師要教給孩子們什麼,怎樣教給他們?多年來的教學工作告訴我,要讓孩子們學好你所教的學科,就得讓他們對你所教的學科感興趣。而在一中這塊教學沃土上,語、數、外幾乎站領了孩子大部分時間,他們會對歷史感興趣嗎?我該怎麼做?一邊教學、一邊嘗試、一邊反思,使我逐漸領悟到,只有愛學生,並懂得怎樣去愛,當他們願意與你交流,喜歡聽你講課時,說明他們已經對你所教的科目感興趣了。

僅僅是感興趣還不夠,為什麼呢?因為,在會考這根指揮棒的牽引下,孩子們的重心都是放在主課上,他們不會用更多的時間來背、默歷史這門在學校連年級排名都沒有的“副科”學科了。由此,我們也就能想到,在沒有任何歷史練習可做,沒有家庭作業,沒有被重視的學科,想有好的成績,僅靠課堂上45分鐘是不可能有好成績出現的。

不管歷史的前景與命運如何,作為一名歷史老師,我會一如既往做好自己的教學本職工作,從點滴做起,上好每一節課。從課堂教學著手,強化課堂45分鐘,注重對歷史基礎知識的分析與講解,讓學生理解歷史和了解歷史,同時注重以考定教,強化知識點的識記及練習,鞏固複習、督促到位,提高課堂的實效性,向課堂要質量。

在今後的歷史教學工作中,我要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做到多學習、多鑽研。取他人之長,多聽課,包括其它學科的,學習他們的長處,好的教學方法;吃透教材,把握重難點,根據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切實可行的教案。平時抓好培優轉差,多鼓勵,幫助他們理清知識點,讓他們看到希望;幫助他們樹立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耐心的教給他們學習歷史的方法,不放過任何一次學習歷史的機會。

國中歷史老師任重而道遠,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11

要想提高教學技能,上好歷史課,我覺得應該從多方面備課,這樣才能使歷史課堂氣氛活躍,吸引學生的注意。

首先,教師要做足課前準備,不僅要吃透課標、教材,對教學重點、難點進行分解設計,而且要對引入、設疑、組織討論、訓練、反饋、小結等各環節進行精心準備,同時,教師還要訓練學生養成課前準備的習慣,提出預習提綱,佈置學生預習課本等;其次,要重視課堂匯入,教師應圍繞教學目標進行精心設計,可以通過故事、遊戲、懸念等方式使學生從上課前的自由狀態迅速轉向集中注意;再次,要精心組織討論、探究過程,在講授課程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巧妙設計,精心組織,要使學生在討論、探究的過程中真正牢固掌握知識,發散思維,提高能力,要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可以建立課堂學習小組,構建互動機制,還要控制過程,提高效率,要重點講解,精心引導,使討論、探討過程來訪而不散亂,小結應該多樣化,可以用教師小結、學生小姐、分組小姐等多種形式相結合,鞏固學生所學知識。

一節歷史課,需要我們課上、課下付出許多努力,這樣才能上一屆有效的課。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12

曾記《學記》中有這樣一句話“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教育學家波斯納也提出了“經驗+反思=成長”的公式,明確強調了反思的作用。

教師教完一堂課,定有自我的感受感悟、感想感嘆,若能對此進行簡要的歸納整理,撰寫“教學反思”,則能幫我們理解課堂所反饋的資訊,克服教學中的干擾因素則有助於找出教學過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處為教學供給可靠依據,也有助於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教學改革的力度。能促進我們教師自我的教學本事、教學水平的提高。

誠然,教學反思的作用人人皆知----它是教師再次備課的必要補充、是教師積累教學經驗的好辦法、是教師提高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更主要的是:教學反思的資料有哪些呢?怎樣撰寫教學反思、提高教學本事呢?本人認為主要在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以教促學,以學促教,二者相互促進、提高授課的時間資料安排得當

一、首先,學習歷史的過程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要使學生感知歷史,首先就要狠抓基礎知識,正確處理識記與理解、分析、綜合等歷史思維本事的關係。

其次,在教學中要重視古今中外歷史的縱橫聯絡。歷史所反映的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紛繁複雜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等等之間彼此並不是孤立的,都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絡。所以,在教學中僅有縱向貫通、橫向聯絡,揭示歷史現象之間的內外在關係,方能認識歷史發展的本質及總趨

二、記教學過程中的“亮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情操歷史情境教學就是教師運用或滲透情感並利用各種教學手段,經過對圖片、錄影、電視、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學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動、感人、逼真的教學環境和氛圍,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地喚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身臨其境,並在這種環境和氛圍中去感知和探究歷史。如在教學《太平天國運動》一課的天朝田畝制度中,教師能夠針對教學資料佈置學生課下查詢資料,編寫活動劇本——三個農民談《天朝田畝制度》,把農民獲得土地的喜悅、上交剩餘產品的無奈用活動劇的形式展示出來,揭示制度的革命性、空想性、落後性,其直觀感受遠遠超過了教師的平鋪直述。

三、記教學過程中的“敗筆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一堂課中,無論設計多完善,也會有疏漏,無論教學多麼成功,也難免有失誤之舉。如果每節課後,教師都能對自我或別人的課認真進行反思、探究和剖析,並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採用多種形式進行補救,取長補短,以避免在以後的教學中重蹈覆轍。四、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是民族提高的靈魂,是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首先要使學生具有創造性人格。在課堂上,教師應尊重、信賴每一個學生,鼓勵學生進取思考、質疑問難、大膽發表。

總之,不進行教學反思,以後再叫這部分就只能是老方法的簡單重複。教師教學水平就會永遠停留在原先基礎之上,實踐證明:反思教學中的得、失、,疑能使我們以後的教學揚長避短,常教常新,不斷提高,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13

在歷史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認為,能夠從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要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知識的價值。歷史知識的過去性特點,使得很多學生感覺歷史“無用”,若教師再不充分發掘歷史學科知識的價值,把課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難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熱情。

眾所周知,歷史知識是豐富多彩的,歷史又是與現實緊密聯絡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注重聯絡現實生活,聯絡社會實際,讓學生認識到學好歷史知識用處很大,就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唐朝歷史時,能夠讓學生深入思考“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帶給我們的啟示,教師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總結出:一個國家要強盛,必須重視人才建設和制度建設,注意減輕人民負擔,大力發展社會經濟,重視文化教育事業。今日,我們的改革開放事業要推向前進,也需要處理好這幾個方面的問題。

這樣一分析,學生就感到學歷史很有用處,從而,就對學好這門課程有了進取的認識,學習的興趣也就提高了。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14

在我們進入新課程期間,我反思了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重新審視了以前被視為新課程理念經驗的觀點和做法。現在,我總結反思中獲得的經驗,以鼓勵我的同行。

一、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改變主角,改變現有的教學行為。

(1)新課程要求教師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

(2)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嚮導。

(3)教師應該走出“教師尊嚴”的架子,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

二、教材

應在教學中“活”起來。

三、教學應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

教學反思,或稱“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對自己的主要行為表現和行為基礎進行批判性調查,通過觀察、複習、診斷、自我監控等,是一個肯定的過程,支援和加強,或否定,思考和糾正,“學教”與“學學”相結合,努力提高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教學效率。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最多隻能構成膚淺的知識。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才能上升到必要的高度,並對隨後的行為產生影響。他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成長=經驗+反思。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在教學反思中學習教學呢?

自我提問

自我提問是指教師在自我觀察、自我監控、自我調節、自我評價後提出的一系列問題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15

在教學中如果能始終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研究性學習,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就能得到充分發揮,而過去歷史課教學中“以教代學,教師滿堂灌”的現象將會成為歷史。

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比較注重讓學生積極參與,自主發言,自主探索,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教師直接告訴他。當然,在“探索”式學習中,強調學生自主學習,並不是忽視教師的作用,只不過教師不再是一個知識的“權威講授者”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建議者、指導者,在學生回答問題,表達自己的看法時,老師要注重啟發、引導,少一份指責,多一份理解,少一些否定,多一些肯定,特別是當學生表述的內容與教材中的知識點觀點不一致時,千萬不能較易否定學生的話,否則,他“探究”的積極性就會受到挫傷。

我們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環境、機會,讓每一個同學都能在探究式學習中成為課堂的主人。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16

在高中新課程歷史教學的實踐中,我感覺問題比較突出地表現:

第一,歷史課知識結構的板塊模式給學生高中學習帶來了較大的適應,因此而陷入應對無策的困境。

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我國現行高中歷史教學,對中學歷史教育的巨集觀目標,功能作用、分層推進、框架構築等方面還沒有形成一定的規律和較好的協調機制。課程設計的功能目標和實際操作中的功能發揮之間有較大的差距,從教學管理層到教師操作層,都難以站在高屋建瓴的地位來思考這個問題,並在強烈的責任意識面前,通過創造性的教學,來彌補這種學習困境。

國中歷史教材以通史結構呈現,應該是高中歷史模組式教學和學習的基礎。但是學生在國中學習中缺乏對歷史知識學習的整體認識和學習歷史知識的正確認識。加之會考歷史學科比例有限和整個社會對歷史教學在塑造人的教育中的功能認識偏差,致使國中畢業生的通史知識淺薄,歷史學科學習簡單,歷史意識沒有形成,所以,不足以駕馭高中模組歷史知識學習的重任。模組教學的跨越性和國中歷史學習的浮淺性,造成學生歷史知識系統缺失。

第二,高中歷史教材的模組式編寫方式,一方面同一類知識過於集中而造成單調性;另一方面,千篇1律的結構模式,雖然對幫助學生完整認識一個歷史主體性問題具有優勢,但學生在學習之後總很容易導致學生大腦疲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學生在15—16歲的年齡段還不能夠很理智地控制自己的學習情緒,專題性的結構必然造成專業化知識的深入,形成淺了不理解,深了“啃”不下來的局面。事實上學生也沒有時間和能力深入鑽研,這樣必然給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壓力,給學生帶來很大的困惑。鑑於這個問題是由於教材編寫所決定的,所以不可能從根本上排除這一問題。

在教學環節實施中,其一,解決好單元間的邏輯關係;其二,確認好單元和新問題;其三,可以應用以點帶面的施教手段,突出代表性的知識教學,訓練學生遷移性思維,提倡課內外學習的貫通,教研深入到難點突破、科課程開展疑問預測,應對舉措等微型問題。

第三,高中新課程的知識內容加深了,難度加大了,歷史學科“包羅永珍”的特點,決定了在一些知識專業性方面更加深入了。例如:物理學領域中的三大定律、萬有引力定律、相對論、光電量子論等。地理學上的:第四紀冰川,地質力學等。政治學領域所涉及的哲學上的形而上學,剩餘價值學說,智者學派,邏輯學、國家政體等。宗教思想上的先定論,因信稱義等。音樂美術方面的古典音樂、印象派繪畫等。都需要藉助其他學科的知識來理解和深入,但這些專業性的知識是否在同時期其他學科中同步進行,如果不能夠同步而行,學生不具備這份“資源”,歷史教師又不具備這份“資本”,使歷史教學很難吃透這類專業性很強的知識,因而,教學深度的把握和正確傳輸歷史知識對教師是一個嚴峻的考驗,教學時效很顯然受到較大的影響。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17

綜觀近年來的中學歷史教學,讓人憂思:歷史課極不受重視,被視作“副”課,學生認為學歷史是難記難背難思維,是政治說教,學生寧可多做一道數理化題目,多記一個英語單詞,也不願意多花一會兒時間在歷史上,學生對學歷史心生厭倦,興趣索然。我認為應從如下幾方面入手解決問題

一、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

1、教材資料的問題化

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需要將教材問題化。教師能夠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操作:把教材資料變成問題的“連結”;引導學生憑藉自我的努力(嘗試探索、合作等)一個個地進行問題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並生成更多、更深層的問題。

2、教材資料的結構化

教師要儘可能地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構,而不能“見樹不見林”。學生的認識結構是有良好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所以教師在教某部分知識時,要注意“瞻前顧後”和“左顧右盼”。要實現教材結構化,教師能夠提出教材資料的“綱要訊號”,也能夠利用“先行組織者”,還能夠指導學生自我結合相關知識構建知識系統框架。

二、正確處理資料和形式之間的關係

教學時,教師利用一個簡單的道理,或者一個知識點引出一個知識串,構成一個知識網,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那才是高明的教師。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正確處理資料與形式的關係。

首先,教師要選取那些最實用,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選擇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實可信,能夠逐步展開並深化和昇華主題,增強表達效果。

其次,採取生動活潑,學生能夠理解的學習方法和形式,調動學生的進取因素,使他們樂學愛聽。

場採用如下方法:1開門見山、直接入題2認真組織、全員參與3形象化的語言,增強直觀性、情感性4組織過程嚴謹、完整有序。從設計、準備實施到鞏固延伸,構成完整體系5巧妙結尾、引人深思。

三、經過本課教學,我更深刻認識到教師在備課是不光備教材、課本,還要備學生。

課無定課,能夠說有一千名教師就有一千種教學方案。通常意義上的備課,既備教材又備學生,只能是對普通意義上的學生共性進行預先研究,但教學物件的多變性與教學物件個體的複雜性出乎教師備課前的教學設想。所以,課堂上常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如果教師一遇到這些“小插曲”就感到束手無策,甚至擺出師道尊嚴的架子來壓制學生,這恰恰反映出教師無能。而課堂上的閃光點往往體此刻教師對這些問題的表現的機智上,而這些機智是我們寫在紙上的教案無法體現的。

教師要加強專業素質,拓展知識面,深挖教材,僅有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以不變應萬變,提高教學質量。

在學生眼裡,教師都是有豐富專業知識的人,著名的“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應當有一桶水”的論斷也說明了教師具有的專業知識水平的重要性。

總之,社會在發展變化,教師也應改變教學觀念,充分認識新課改的重要性,努力設計好教學資料,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創新人才,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18

新課程改革進行地如火如荼,教學模式也隨之一改再改,日見豐富。新課程、新標準、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隨著形勢的發展,普通國中歷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如何把學生學習歷史的進取性調動起來,在課堂中給學生以充分發揮餘地,從而得到鍛鍊,已是一個關鍵性問題,也是每個新老教師苦苦思索、探索、甚至頭疼的事情。經過歷史教學,讓我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總有讓我挖掘不完的東西。下頭我對國中歷史教學作以下反思,與大家共勉。

首先,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說:“對於一切來說,僅有熱愛才是最好的教師。”學生僅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地學習。很多學生認為歷史課枯燥、乏味,所以缺少學習興趣。所以我努力讓學生在課堂45分鐘的學習中一向堅持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就結合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將激發興趣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例如講到“炮烙之刑”時,我說:“商紂王創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種酷刑,他先叫人將銅柱子放在熊熊燃燒的炭火上,等銅柱燒得通紅通紅時,就把‘犯人’的身體貼在銅柱上,‘犯人’剛貼在銅柱上,只聽到‘哧’的一聲,‘犯人’的身體立即冒起縷縷青煙,犯人幾乎都是被活活的燙死了。這樣,學生彷彿“親眼看到了”和“親耳聽到了”,產生一種猶如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加深了對商紂王殘暴統治的認識。

國中學生年齡偏小,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個小故事,調節學生的情緒,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講“明朝君權的加強”時給學生講述“露馬腳”故事的由來,這樣既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如在學習“中外的交往與衝突”講到戚繼光抗倭時,給學生講述體育課的口號“稍息、立正”的由來及光頭餅的由來等等,使學生聽了以後十分感興趣,由此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更濃了。

其次,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在教學中,我認識到不能再同我上學時那樣教學了,此刻應當教的不是書本上死的東西了,那些學生都能明白,“讀史能夠明志,學史能夠鑑身”此刻教給他們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啟發。所以我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理解式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理解教育影響,從而到達所預期的學習目標。在上導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本事,設計了“科舉制的創立”這個資料,先由教師接任了一個自我一點也不瞭解的新班,要選幾位品德好、關心團體、辦事本事強的班幹部,用什麼辦法選舉呢?而引出話題,再結合本課的相關資料,讓學生想象如果自我是古代的封建帝王該如何選撥官吏呢?短時間內便創造出了一個濃厚的學習氣氛,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使學生真正做了課堂的主人,享受到了歷史課堂的歡樂。

除此之外我還採用我們所熟知的“溫故知新”教學法,讓學生首先溫歷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能夠先經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的支援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貼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巨集偉大業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援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措施。這樣經過溫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能夠鞏固舊知識。

以上這些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總之,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勇於創新,在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僅有把握住新課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學生敞開學史之門,指明知史之路,讓每位學生暢所欲言,施展才能。才能增強歷史學科的魅力,不斷地向課堂注入“活水”,真正“點燃學生思辯的火把”。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19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認為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讓學生感受歷史知識的價值。歷史知識的過去特點使許多學生感到歷史是“無用的”。如果教師不充分發掘歷史知識的價值,使課堂枯燥乏味,就很難使學生產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熱情。

眾所周知,歷史知識豐富多彩,歷史與現實密切相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要注意聯絡現實生活和社會現實,就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歷史知識是非常有用的。

例如,在學習唐朝歷史時,學生可以深入思考“貞觀統治”和“開元統治”帶來的啟示。根據學生的言論自由,教師們得出結論,一個國家要想強大,就必須重視人才建設和制度建設,重視減輕人民負擔,大力發展社會經濟,重視文化教育事業。今天,我們推進改革開放,也要處理好這些方面的問題。

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們覺得學習歷史非常有用。因此,他們對學好這門課程有著積極的認識,他們的學習興趣也會提高。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20

本人擔任七年級四個班的歷史教學工作,對七年級歷史教材簡要分析:七年級上冊共四個單元,敘述我國遠古至南北朝時期的中國歷史,共22課,每課教學一課時。

(一)、第一單元中華文明的起源

第一單元講的是中國文明起源的問題,共3課。

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的重點是北京人、山頂洞人及其生活狀況。根據現在的研究成果,有比較全面的材料來揭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生活,可以使學生有比較感性的認識。

第2課《原始的農耕生活》。我國南北兩大區域都有相當發達的農業文化,北方以粟為主(以半坡為代表),南方以水稻種植為主(以河姆渡為代表)。教材分別介紹了南北不同的農耕文化的特點,以及他們發展的高度(包括他們的房屋建造等等)。

第3課《華夏之祖》。這一課吸收了考古學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證明了我國境內在五六千年以前,東西南北中各地都有相當高度的文明成果;中華民族在起源的過程當中,實際上是通過各地不同的原始民族、原始文化匯合匯聚在一起,然後逐漸發展到後來的中國文化或者說中華民族、中華文明的。。

(二)、第二單元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

第二單元主要抓住兩個環節:一是國家起源,一是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生的社會變革。

(1)國家的起源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七年級學生不易理解,主要讓他們知道,從原始社會過渡到國家的過程中,原先通過原始民主方式(禪讓制)來更替領導權的方式變化了,變成了世襲制,再加上國家機器、軍隊、監獄等,國家產生了。在夏商周更替過程中,有一個難點需要把握的,那就是宗法制度。

(2)本單元中還有一個特別值得重視的問題,就是社會變革。

(三)、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

第三單元設定的課程比較多,但是重點是統一國家的建立以及它的發展和鞏固。有關秦朝建立的問題,關鍵是講清楚,秦始皇在政治上、經濟上以及在文化上的各種統一措施,不僅在當時的秦朝,實際上對以後整個中國的走向,都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秦朝時間不長,二世而亡,推進統一國家進一步發展和鞏固的任務就落到了漢朝。漢初充分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歷史教訓,這可以從劉邦的休養生息政策以及文景之治時期的一些政策上體現出來。漢武帝時期,政治、經濟、軍事得到進一步鞏固。總體上說,漢朝的統一以及它後來的強盛,在中外交流方面非常充分地體現出來。在講到漢朝的中外交流時,列了一張表,比較了當時經濟交流中輸出、輸入產品的情況。漢朝當時輸出的都是些手工技術、手工的產品,輸入的基本是農產品,很明白地反映出漢朝在當時世界上的地位。

(四)、第四單元政權分立和民族融合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在整個中國歷史上是一個複雜多變的時代,關鍵是抓住兩個環節:

(1)一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經濟有了很大發展。夏商周以來,中國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基本上都在黃河流域一帶。三國以後,包括孫吳政權、蜀漢政權在南方地區的開拓,使中國的經濟文化,包括政治重心都開始向南遷移(這一南移在宋代完成)。

(2)二是北方民族融合有了進一步的推進。北方地區大量少數民族和漢族雜居在一起,在文化上、生活上進行互相的融通交流,最後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民族融合的時期。民族融合給我們的傳統文化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和生命,隋唐之後文化發展迅速,出現了繁榮昌盛的局面,實際上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是深有關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