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大班科學教案四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學教案4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熱門】大班科學教案四篇

大班科學教案 篇1

目標:

1、激發幼兒的探究慾望和對科學的興趣。通過親自實驗,讓幼兒感受到空車和滿車從同一坡度上滑下來,滿車滑得遠一些。

2、在探究過程中,引導幼兒學會合作,細心觀察,認真記錄,並能大膽表達。

3、培養幼兒在實驗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準備:

1、空車、滿車若干(同一車型)。

2、小山坡模型。

3、人手一塊記錄板。

4、活動室內老師事先投放一些可以做欄杆(或軌道)的材料。

5、老師預設幼兒在實驗中可能發生的問題,做好相應的準備。

過程:

一、提出問題

1、師:今天老師帶來了兩輛小汽車,你們看它們有什麼不一樣?

2、幼兒很快的發現有一輛汽車上面裝了蘋果,一輛是空車,一輛是滿車。

3、師:如果空車和滿車都從這個高高的小山坡上自己滑下去,那一輛汽車會滑得遠一些呢?

二、幼兒猜想幼:我認為是空車滑得遠,因為它輕。

師:你是這樣認為的,誰有不同的意見?

幼:我認為是滿車滑得遠,因為它上面裝了蘋果。

● 教師與幼兒一起統計預測結果:有3名幼兒園認為滿車滑得遠,有17名幼兒認為空車滑得遠。

● 統計結束後,教師鼓勵幼兒通過自己的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並提醒幼兒一邊做實驗一邊用自己的方式記錄實驗的結果。

三、實驗論證1、幼兒找到好朋友,兩人合作做實驗,一人拿空車,一人拿滿車,並把實驗的情況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

● 有的幼兒用"√"和"×"表示汽車滑得遠近。

● 有的幼兒用"☆"和"○" 表示汽車滑得遠近。

● 有的幼兒用"100"和"0" 表示汽車滑得遠近。

● 有的幼兒用"--"和"-"表示汽車滑得遠近。

……2、教師巡迴指導,重點觀察幼兒在實驗中碰到那些問題,並組織幼兒討論,讓幼兒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

● 本過程中每一組幼兒都積極的`投入了實驗,並能一邊實驗一邊做記錄,而且有好幾組幼兒都發現汽車開到地板上會突然拐彎,導致看不出哪輛汽車滑得遠。

● 有一組幼兒還發現了兩輛汽車會相撞(由於空車先開後沒及時拿開,所以擋住了滿車的順利前進,同時滿車還把空車朝前推了一下),導致會誤導幼兒對實驗結果的判斷。

● 集體商量討論解決這兩個問題的辦法 。

師:汽車拐彎怎麼辦呢?

幼:把汽車放放正開下去,就不拐彎了。

師:誰有更好的辦法?

幼:我覺得在下面搭一個欄杆汽車就不會拐彎了。(幼兒都覺得這個辦法比較好)師:那汽車撞車怎麼辦呢?

幼:我把汽車拿掉就撞不到了。

師:那拿掉了汽車我們怎樣記住它原來滑到哪呢?

幼:我知道了,我用鉛筆在那做一個記號。(集體通過這個辦法,並用粉筆做記號,可以看的清楚些)3、請幼兒用想到的辦法解決實驗中的問題,進行第二次比較科學的實驗,並將實驗結果記錄清楚。

4、在實驗過程中幼兒可能出現的問題是:幼兒會把個人的情感融入實驗中去,把實驗當成是比賽,總想著自己要贏,所以會違反實驗的要求,比如會使用外力讓自己的汽車滑得遠,需要老師在指導過程中引導幼兒尊重事實。

四、交流討論

1、先請幼兒組與組之間進行交流。

2、請幼兒到集體面前講述。

提問:你們是怎樣做實驗的,做了多少次實驗,結果怎樣。

引導幼兒累計自己的實驗次數,看著記錄卡講,另一名幼兒做補充。教師也累計總的空車和滿車滑得遠的次數。

有九組幼兒通過做實驗知道了是滿車滑得遠一些,但有一組幼兒的結果產生了異議。

3、進行集體驗證。

讓這名幼兒重新一個人做實驗三次,前兩次他還不服氣,還是認為自己的空車遠,到第三次才勉強接受了事實。教師這時應抓住這個教育鍥機,表揚他的膽量,但同時要教育他應該尊重科學事實。

4、引導幼兒共同討論。

師、為什麼會滿車滑得遠呢?

幼:因為滿車重,它從山坡上滑下來衝力很大。

師:那為什麼有的時候會空車遠呢?

幼:有的人用手用力一推的。

幼:滿車有的時候會發生交通事故,撞在欄杆上,所以開得沒有空車遠。

師:那哪一輛汽車滑得遠的次數多呢?

幼(異口同聲):滿車。

五、得出結論1、教師和幼兒共同總結:空車和滿車從高高的小山坡上自己滑下來,滿車滑得遠一些,空車滑得近一些。

2、教師提出新問題,引起幼兒下次實驗的興趣。

● 是不是空車上裝得東西越重,汽車就滑得越遠嗎?

● 如果空車和滿車從矮矮的山坡上自己滑下設計思路:

前一階段,我班幼兒玩了"哪輛汽車滑得快"的遊戲,幼兒在活動中興趣非常濃,都發現了汽車跑道的坡度越高,汽車就滑得越快。同時我還發現幼兒對汽車滑得遠近也非常感興趣。於是,我決定投幼兒所好,引領幼兒繼續開展對汽車的探索,關注、探究身邊的科學現象。

活動中,我首先提問"空車和滿車都從高高的小山坡上自己滑下去,哪一輛會滑得遠一些呢?",讓幼兒進行自主的猜想和討論,然後引導幼兒用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在整個活動中,我除了提供大量現成的操作材料以外,更多的是鼓勵幼兒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嘗試解決問題,掌握科學的實驗方法;更多的是關注、引導幼兒用自己的方法記錄實驗的結果,在與同伴的討論交流中發現"空車和滿車都從高高的小山坡上自己滑下去,滿車會滑得遠一些",培養了幼兒科學探究的品質,使幼兒獲得更多的科學知識。

大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在鞋底的花紋中感知摩擦力及作用,瞭解不同功能的鞋鞋底花紋的不同。

2、發現摩擦力就在我們身邊。

3、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4、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活動重難點:

在鞋底的花紋中感知摩擦力及作用。

知道不同功能的鞋鞋底花紋的不同。

活動準備:

1、每個幼兒事先帶一雙絲襪和一雙鞋底有花紋的鞋子。

2、拖鞋、運動鞋、涼鞋、皮鞋等各種不同鞋底花紋的鞋子。

3、課件:汽車、滑鼠、籃球、紙杯《健康歌》音樂

4、記錄表格一張。

活動過程:

一、初步體驗,引起猜想

有沒有嘗試過一隻腳穿鞋一隻腳穿襪子跳舞?試一試?

一隻腳滑,一隻腳不滑。

播放《健康歌》,請幼兒做旋轉和各種動作,感覺兩隻腳有什麼不一樣?

二、對比體驗,發現祕密

1、兩隻腳都不滑了。

兩隻腳都穿鞋跳舞,什麼感覺?

2、發現:鞋底的祕密

觀察自己的鞋子,發現鞋底的花紋

說一說自己鞋底的花紋是什麼樣?

為什麼有花紋就不滑了?

教師小結:花紋會增加摩擦力,走在路上就不容易滑倒了。

三、分組觀察,探索花紋

出示不同的鞋子,分別觀察鞋底花紋,他們之間有什麼不一樣?

1、分三組,分別探索。

(1)運動鞋和涼鞋

(2)運動鞋和拖鞋

(3)運動鞋和皮鞋

2、教師根據幼兒所說的進行圖示記錄。

教師小結:

運動鞋的鞋底花紋比較深、佈滿了整個鞋底,所以跑步、爬山時就不易摔倒。而涼鞋、皮鞋和拖鞋它們的鞋底花紋要比運動鞋的鞋底花紋淺,花紋分佈在區域性,這些鞋只適合走走路,不宜做劇烈運動。

四、聯絡生活,拓展延伸

1、播放課件(一些有花紋的東西)

(1)為什麼汽車輪子會有花紋?有什麼用?

(2)為什麼籃球上會有花紋?有什麼用?

(3)為什麼紙杯上有小花一樣的花紋?有什麼用?

2、生活中有更帶多花紋的東西,回去找一找,然後告訴老師。

活動延伸:

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找一找家裡有那些帶花紋的東西,它們有什麼作用?

活動反思:

在活動的開展中,首先我請孩子們嘗試一隻腳穿鞋子,另一隻腳穿著絲襪跳舞,體驗兩隻腳的不同感受,孩子們的感受是這樣的:穿著鞋子的腳熱,穿著襪子的腳有些冷;腳有長短了,第三個幼兒即引出一隻腳比較滑,而另一隻腳有些糙。這時就引出今天的`學習重點,感知鞋底上的祕密,在隨音樂舞蹈這一環節中,值得注意的是幼兒的活動常規。當我提問,“為什麼會這樣時,”孩子們都紛紛觀察自己的鞋底,發現一個祕密有花紋,而為什麼要設計花紋呢?小朋友的回答也很有意思,有的說,有花紋很漂亮;對於這個回答我給與了一定的解釋,從一定意義上說,鞋底的花紋確實有起到美觀之用處,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起到保持幼兒走路的平衡感,就像羅文濤小朋友說:鞋底有花紋可以跟地面有摩擦,多好的一個回答,在一個寬鬆自由的討論交流中,講到了關鍵點——摩擦力。從而解決了鞋底上的花紋最主要還是可以和地面產生摩擦力,在教師的一步步引領中,幼兒逐漸明白鞋底越滑,摩擦力越小,反之,摩擦力就大。

小百科:鞋底的構造相當複雜,就廣義而言,可包括外底、中底與鞋跟等所有構成底部的材料。

大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探索周圍環境中具有相反特性的事物。

2、幼兒比較相反事物之間特徵的差異。

重點幼兒探索周圍環境中具有相反特性的事物。

難點幼兒比較相反事物之間特徵的差異。

活動準備

準備周圍環境中具有相反特徵的物品。

活動過程

1、匯入部分,激發幼兒探索興趣。

引導幼兒觀察教室中具有相反特性的物品。

請幼兒想一想,說一說。

--這兩件物品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2、讓幼兒自己實驗和探索。

請幼兒當"小偵探",按教師出的.題目,找出教室中相關的物品,並比較差別。

3、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索同樣的東西形狀不同,落下的情況不同。

--剛才小朋友說的都對。

4、擴充套件幼兒經驗。

擴充套件尋找範圍。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中,部分幼兒對大小與高矮輕重沒有生活經驗,在學習時,這部分幼兒掌握的不是太好,還需要加深幼兒對這些概念的理解。在接下來的活動中,我將取長補短,引導幼兒們在活動中學習更多的知識。

大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幼兒的操作活動感知物體運動與力的關係,獲取有關物體移動需要什麼的具體經驗。

2.鼓勵幼兒大膽嘗試,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幼兒積極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各種形狀不同的紙盒,積木;球、摺紙、紙板。

2.鐵啞鈴二對,大礦泉水二瓶(圓形),大木箱一隻。

3.粗細繩子若干,棒或木棍若干。

4.滑輪。

教學過程

一、激發幼兒積極參與的興趣

1.介紹物品

教師:桌子上擺著許多東西,大家一起來看看認識這些東西嗎?

(重點介紹:滑輪)

2.佈置任務

教師:這些都是物體,仔細看看,現在這些物體有沒有動?(沒有)

今天老師就請你來想辦法,使這些物體移動位置,看誰想的辦法最多。

但有個要求,玩時不要擁擠,要相互謙讓,並要把玩的方法記住,待會兒告訴大家。

二、幼兒動手操作,探索不同的力與物體運動的關係。

1.幼兒操作,教師個別指導,注意發現與眾不同的方法。

2.提問:

(1)你是用什麼方法移動這些物體的?

(幼兒回答,也可上來邊操作邊講。)

小結:剛才有的小朋友用自己的手推、拉、拍、有的用嘴吹,還有的小朋友用腳踢使物體移動,

這說明要使物體移動必須要用力。

(2)同樣一件物體(出示皮球),你們用力大和用力小的時候,物體移動的.一樣嗎?

(幼邊操作邊表達)

小結:對同樣一件物體,用力大物體動的又快又遠,用力小,物體動的慢,滾的也不遠。

(3)移動重的和輕的東西用的力一樣嗎?

小結:重的東西要用大大的力,輕的東西只用小小的力。

3.出示大礦泉水瓶(圓形)

提問:這瓶礦泉水比較重,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移動它,用哪種方法移動它最省力呢,

請幼兒上來操作。最後,得出結論,圓形的東西用滾的方法最省力。

小結:移動不同的物體有不同的省力方法,以後我們還可以試著玩。

4.出示大箱子

提問:這兒有個大箱子很重,用什麼方法移動它最省力、方便。

(幼兒上來操作)

(啟發幼兒用繩子把木箱綁起來,兩人用扁擔抬,用繩子拉,藉助於滑坡滾球等等。)

小結:我們人可真聰明,用其它東西來幫助我們移動物體更加省力方便。

教師:用棍子來幫忙移動大箱子最省力了(槓桿原理)。這是為什麼呢,等小朋友長大了,

學了物理知識,就會懂的這個道理的。

三、進一步瞭解使物體移動的省力工具。

1.提問:請小朋友想想,平時在街上看到的,人們是用什麼工具讓重的東西從這裡運到那裡,從下面運到上面的?

幼兒自由討論。

2.小結:現在科學發達了,人們又發明了許多省力的、更加方便的工具使物體移動。

瞭解起重機的搬運過程;新型鐵路維護車搬運碎石的過程;自動吸塵機器人等。

3.激發幼兒學習慾望

教師:將來等你們長大了,要發明出更先進的工具使物體移動,老師等著你們的好訊息哦。